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87KB ,
资源ID:43987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987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术硕士申报规划初稿研究生处返回.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术硕士申报规划初稿研究生处返回.docx

1、学术硕士申报规划初稿研究生处返回(二)生物学1现有基础我校生物学学科建于1987年,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来,更是展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现有4个本科专业,两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近800人,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学科研队伍和先进的实验条件,实验室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700万元,依托本学科先后建有省级都匀毛尖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州级中药现代化重点实验室、院级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院级教学团队和两门院级级精品课程。生物学学科为我院重点支持学科,拥有四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二级学科,并有实力较强的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有力支撑,初步形成了四个

2、稳定明确、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五年来,在省部级和横向课题的资助下,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本学科先后为地方基础教育、地方经济建设、更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输送了各类优秀人才近2000人,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1)学术队伍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院级学术带头人2人、中青年学科骨干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人。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6),国际学术杂志“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编委(2000),“辞海”副总主编(2000)杨雄里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所副所长

3、、亚太化学生态学学会主席、博士生导师黄勇平研究员、安徽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正竹教授、广东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的的博士团队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本学科的提升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学科带头人刘建宏教授,云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动物学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西南林业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昆虫生态与害虫防治、昆虫系统学与进化、昆虫植物协同进化与化学生态研究。五年来,主持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项目1项(排名第2);主持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1项,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课题2项,主持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主持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1项;参与完成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参与完成江西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项。2008年获得意大利帕维亚大学访问学者奖学金;分别于2008和2011年连续两届获“江西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 称号;2010年第二届江西省新余市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近年来,在“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ssays”、 “Entomological Science”、“Insect Science”、“

5、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和“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西部林业科学”、“中国农学通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2)研究平台本学科依托生物学院级重点学科,先后建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10个基础实验室。同时建有省级都匀毛尖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州级中药现代化重点实验室、院级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在三都尧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都匀市斗蓬山风景名胜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建立了野外实践基地。同时并在贵州康润香茗有限公司、都匀市康福林中药材有限公司、都匀市湿地保护研究所、都匀市景

6、湖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了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基础实验、科学研究和产学研转化一体化的实践创新平台,为本学科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本学科拥有中外文专业图书1.1万册,中外文期刊28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能够及时查阅国内外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3)学科方向 本学科高度重视学科方向的凝炼,在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和茶园生态学四个二级学科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研究内容相对集中、互相支撑的四个明确的研究方向。这些方向都突出体现了学术前沿与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紧密结合的特色。植物资源与生理生态学方向:本研究方向立足我国西

7、南部广泛的喀斯特石灰岩特殊生境,结合民族地区农林经济需求,开展资源植物的调查、保护、引种驯化、种苗繁育、功能化学成分分析及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如下特色。一是在蕨类植物资源研究方面,结合喀斯特石灰岩特殊生境开展贵州南部野生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分类、配子体发育及开发利用研究,形成较完整的研究体系,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在贵州省内具有较大影响。二是在濒危野生植物和地道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种苗繁育方面,根据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依托州中药现代化植物组织培养重点实验室等,对黔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和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线莲、杜鹃兰、太子参、龙胆草等植物野生资源开展调查、保护、繁育、产业

8、化种植与生态适应机制研究,通过实验室保存体系,已保存珍稀药用植物十余种,建立了实验室再生体系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体系,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线莲、太子参、龙胆草的种苗繁育和驯化栽培技术已取得成熟的成果,初步在生产中得到推广使用,社会效益初显。三是在地方经济植物资源研究方面,围绕黔南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依托省毛尖茶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了茶树资源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品质特征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优良品质载体品系发掘及品种选育等研究,目前我院已成为都匀毛尖茶重要的研发基地。动物生态和保护生物学方向本研究方向以黔南州农业害虫和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昆虫生态和农业害

9、虫生态防治研究,重点特有动物的系统发育和生态适应性研究,形成如下特色:一是在昆虫生态与害虫防治方面,本方向重点结合当地农林业生产中害虫综合治理的需要,以茶园等主要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及其天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重要害虫进行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构建黔南州经济作物害虫综合治理体系、拟订和实施具体技术措施。并开展利用天敌昆虫为主的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以生态学理论和生物防治为依托的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例如黔南州平塘县、三都县、荔波县等地区桔小实蝇入侵现象日益猖獗;稻纵卷叶螟危害日益严重。关于桔小实蝇的研究,我们已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十多篇研究论文。对稻纵卷叶螟及毛

10、尖茶园虫害的研究工作也正在开展。在该方向已经主持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级项目3项,已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二是在昆虫系统学与进化方面,主要研究昆虫的分类与系统进化,包括物种的形成与进化、种系发生、形态功能、适应进化、生物地理,阐述特定地域的昆虫多样性特点、区系起源和分布格局等理论问题,构建反映进化关系的分类体系,揭示昆虫与环境的适应关系。已经开展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区系的研究工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三是在昆虫植物协同进化与化学生态方面,以现代化学生态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研究昆虫的神经生物学、行为学及昆虫与植物的化学关系

11、,揭示昆虫行为的化学机制和植物-昆虫-天敌三级营养水平的互作。开展了拟步甲科昆虫的化学防御机制的研究,在该方向上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发表论文2篇。四是在动物生态和保护生物学方面,以黔南州重要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鱼类和两栖类系统发育和生态适应性研究。已开展对濒危动物细鳞鱼的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在该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获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应用微生物学方向“微生物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立足当地珍稀微生物、环境与能源微生物资源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分类和开发利用,经过近3年的建设,现已在药物与食品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农业微生物三个研究方向上形成鲜明的特色,对地

12、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在药品与食品微生物研究方面,运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生物化学、现代生物技术的知识对食药用微生物的活性物质提取,深入研究结构、发酵条件,开发特色食品,生物防治药物。在灵芝、云芝、灰树花、鸡腿菇、桑黄、松乳菇、猴头菇等珍稀食药用大型真菌营养特性、液体发酵条件、活性成分提取深入研究,开发特色食品,形成工业化生产工艺,发表文章20余篇。二是在环境微生物研究方面,运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生物化学、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的知识,当地甲烷古菌资源进行调查、分离、低温驯化,并用于沼气发酵研究,形成农村沼气发酵技术规程地方标准(

13、DB522700/T 25-2010),为农村沼气发酵提供技术支撑。形成的研究成果“农村沼气均匀性及配套技术研究” 2011年获黔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文章10余篇。三是在农业微生物研究方面,对黔南茶园病虫害发生特点、规律和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对珍稀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仿生栽培研究,形成栽培技术,取得一定成效。茶园生态学中国茶叶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及加快茶叶产业生态化发展对策,目的是运用茶叶产业化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决策部门和管理者发展茶叶产业提供参考,促进茶叶发展和茶农致富,茶叶产业生态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产业化和生态化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具有创新的意义;其次,它是

14、解决当前我国茶叶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茶农增收和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第三,有利于推动退耕还林,加强生态经济的建设,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有利于增强茶叶产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优势,深化茶叶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完善茶叶市场,促进茶叶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本学科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水土气生各种生态条件,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使茶园生态群落得到改善,这是强势推进茶产业发展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本学科团队紧密结合都匀毛尖茶地方特色产业需求,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在茶园土壤生态学方面,本团队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开展都匀毛尖

15、茶茶产区土壤的分析检测,建立土壤近红外光谱数据库,为企业或政府提供技术服务。团队成员邓燔长期从事近端土壤检测和数字土壤制图方面的研究,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数字土壤制图研究的历史、现状、未来有深刻的认识,在法国农科院和丹麦奥胡斯大学都系统学习过近红外光谱技术,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际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内是首次将此技术用于茶园建设和茶产品产质量管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在茶园信息系统建设方面,(4)研究成果 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47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研究论文161篇,其中SCI、EI、ISTP收录8篇,学科研究总经费400.00万元。主编和参编由科学出版社、高等教

16、育出版社等出版的专著和教材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州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院级级精品课程2门,州级以上优秀论文奖7项。(5)人才培养本学科坚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向更高一层输送人才并重的人才培养原则,多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在30%以上,从2009年来共有70多人分别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生,考研通过率名列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前茅;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当年就业率在94%以上,其中2013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高达97.2%。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科研、管理

17、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毕业后到贵州省册亨县册亨民族中学工作的2009届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陈鸣,在2011年11月参加的册亨县第一届“教坛新秀”评比高中组生物学科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2012年6月参加的黔西南州第四届优质课高中组生物学科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2012年12月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所任课的高二(8)班生物一次性合格率100%;还有一批毕业生已成长为教学、科研或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和骨干。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是我们的办学特色之一,多数学生在二、三年级已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开始明确毕业论文题目,开展毕业论文实验,并在四年级上学期前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的

18、质量优良。本科生积极参加校外科技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例如, 2011年11月, 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5名本科生在参加“全国第一届师范院校师范生(生物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中全部获奖,其中马称余荣获特等奖,冯晓珍、唐秋筱荣获一等奖,阙园力、肖美荣获二等奖;2013年6月,2010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陈德奎、南苏樱、欧书情、罗宇、艾丽的作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贵州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珍稀濒危植物单叶贯众的保育和自然回归在贵州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6)服务地方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组织科研团队针对地方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中亟待解决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开展了西

19、南纵向岭谷区“通道-阻隔”作用下桔小实蝇来源地及其跨境入侵扩散机理研究、萧氏松茎象发生、分布及扩散特征研究、贵州珍稀和大宗药用蕨类的种苗繁殖技术与应用推广种植研究、黔产药用植物山豆根的快繁技术及师范种植研究、喀斯特山区珍稀药用植物金线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培育技术研究、喀斯特地区药用植物金线莲仿野生人工种植研究、珍稀药用植物杜鹃兰半野生栽培技术研究、都匀毛尖茶园病虫害的时空分布格局及生态防治研究、福寿螺适应环境机制及综合利用研究等,其中铁皮石斛、金线莲等十余种珍稀濒危植物得到保护,其成果已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初现社会效益。2问题及不足本学科虽然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教学科研团队,但青年教师的比例偏高,

20、科研项目等级及科研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虽然有省级都匀毛尖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黔南天然产物与矿产重点实验室和生物专业创新性开放实验室,但是立项建设时间不长,仍需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提高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的能力,以培育出更高层次的科研平台。3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以应用研究为为主体,凝炼学科方向、打造学术团队、彰显学科交叉优势为重点,夯实基础、构建平台、形成特色、凸显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3年的建设,达到以下目标:将“生物学”建设成学术队伍优化、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较高、工作条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生物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4建设内容

21、(1)学术队伍建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一是围绕各研究方向,遴选、培养4名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带头人。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成一支教授职称比例达到50%,硕士、博士学位比例达到70%的创新能力强、胜任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科研的学术队伍。三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发挥青年教师的科研骨干作用。(2)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生物学一级学科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一些方向上达到省内领先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一是凝炼学科方向,在植物资源与生理生态学方向重点研究黔南地道药用植物、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种苗繁育,以及茶树资源植物品种选育和生理生态研究;在动物生态和保护生物学方向重点研

22、究害虫及其天敌的生态学关系;在应用微生物学方向重点研究食药用微生物的研发;在茶园生态学方向重点研究茶园生态环境对茶树生化成分、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二是鼓励跟踪学术前沿开展基础研究、着重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应用研究,力争在地道药用植物、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种苗繁育,以及茶树资源植物品种选育和生理生态研究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并加快产学研转化,为地方中草药产业、茶产业等特色支柱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取得州级以上成果和奖项2-3项,发表影响因子较高的论文3-4篇。三是加强科研项目申报,争取更多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加大校地、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设期内项目经费达到180万。(3)工作条件建成完

23、善的工作环境,满足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需要。一是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植物组织培养重点实验室”、“黔南天然产物与矿产重点实验室”、“都匀毛尖茶工程技术中心分析检测平台”等实验室的建设,增购植冠分析仪、凯氏定氮仪、根系分析系统等生态学设备,完善实验室功能,确保植物资源和生理生态学、茶园生态学两个研究方向的顺利发展。 二是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三是加大文献资料检索库的建设,增加电子检索数据库。(4)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在我校省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生物科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基础上,建设生物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完善各项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切

24、实保障师生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二是根据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制定培养方案,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拟定教学大纲。三是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展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结合实际编写研究生教材,并为硕士研究生开出高水平的专题讲座。5建设措施(1)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一是实施学术领军人物工程,遴选4名学术带头人,提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便利条件,培养其成为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带头人。二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重点引进3-4名博士。三是实施教授工程,输送2-3名副教授到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进修学习,使其迅速成长为高水平的教授。四是充分利用国内外、省内外、校内外和学科内外的优质资源,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团队,开展

25、学术合作、团队攻关。(2)加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一是实施科研精品建设战略,鼓励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着重结合贵州南部现代农业、茶产业、中草药产业等需求开展应用研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及横向教学、科研项目,以高水平课题和学术论文为重点,推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应用性、有影响的科研精品。二是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坚持高层次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制度,鼓励教师投身学术研究、取得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三是完善校企合作的合作方式与机制,以长期合作和项目合作为纽带,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3)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加大投入,计划在三年的建设周期内,每年投入200

26、万元,完善现有实验室的建设,增购部分一起设备。二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建立健全项目正常运行、考核和奖励机制,使实验室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转。三是按照“共建、共享、开放、高效”的原则,加强现有的基础实验平台、科研平台、产学研转化平台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形成“应用研究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平台体系。(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科研训练纳入教学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研究生课程,组织编写高水平新教材、新论著,把科研成果、学科动态融入教学;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加强创新性教学,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课程;增加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三是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把研究生课程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条件;定期举行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拟定相应的规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5)经费保障根据学校学科规划,对生物学学科进行重点投入建设,计划3年内投入建设经费600万元,用于强化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经费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