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4.91KB ,
资源ID:43978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978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青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青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1、青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2019年青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由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B.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C.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解析:C从材料中宗人府“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可知其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皇室宗亲触犯国法,由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说

2、明A项错误;宗人府不是政府机关,B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至上、皇帝独尊,说明D项错误。2.( 长沙三模)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解析:A中国古代解决地方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散地方的权力,通过分权得以集权,而题干地方机构的设置演变就体现了该特点。3.( 南平质检)罗马法规定:确定或解决某些法律关系要以住所为标准住所受法律的保护,侵犯住所的要受法律制裁。这说明罗马

3、法()A.以住所作为唯一的立法标准B.专门立法保护公民的住所C.以住所作为担任要职的依据D.重视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解析:D“住所”是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罗马法保护住所不受侵犯,体现了其对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重视。A、C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偏离了材料的主题。4.( 海淀模拟)某学者在分析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时这样论述:“此举若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该历史事件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光荣革命C.颁布航海条例 D.责任内阁制形成解析:B由材料可知该历史事件阻止了英国王权的扩张,又避免了*人物的出现(克伦威尔在英国共和国时期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由此

4、可知其为光荣革命。5.( 咸阳一模)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三条规定:“士兵在和平时期,非经房主许可不得驻扎于任何民房;在战争时期,除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外亦不得进驻民房。”其基本精神是()A.严明军队纪律 B.维护法律尊严C.保护私有财产 D.调节军民关系解析: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本原则,民房是公民私有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实际反映了美国法律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6.( 唐山二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西方的严峻挑战,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延误了20年。主要原因在于()A.林则徐等改革派的退让B.顽固派的阻挠C.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D.国人对世界趋势认识不明解析:D本题首先可以用排除法

5、,A项不符合史实,C项发生在185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可以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是主要原因。7.( 厦门模拟)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而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近代条约对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条款是()开设工厂 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A.B.C.D.解析:B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指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正确;“洋人居中国而不归中国官管理也”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B。8.( 年广东文综,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

6、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解析:A20世纪30年代前期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应是民主革命的参与者,不是革命的对象,A项是“左”倾错误的表现;B项是正确的路线;C项是右倾错误的表现,排除;D项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是正确的,排除。9.美国学者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

7、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B.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解析:B材料关键信息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这一特点,故选B。10.( 南昌期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

8、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A.“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B.直接民主的原则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民主代议制形式解析:A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采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代议制,通过选举代表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这是第一重委托。反过来人大要向人民负责,要向选民述职,要自觉接受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更专业地管理国家选举“一府两院”来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人大委托“一府两院”,是第二重委托。“一府两院”要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故是“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材料

9、反映了这一特点,故答案为A。11.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以下各项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B.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C材料指出了这一共和国的基本特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同时是一个“过渡的形式”,只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10、领最能体现这一特点。12.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解析:C由材料中的“协助”“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等信息判断,1954年政协已不再是国家临时最高权力机关,而是转变成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组织。13.( 湛江一模)有学者认为,20世纪的某一时期中国“革命成了伪善动力,革命成了作恶外衣

11、”。下列言论中体现“作恶外衣”的是()A.“打土豪,分田地” B.“造反有理,革命无罪”C.“*列强,除军阀” D.“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解析:B“作恶外衣”意思转换,即是问以下哪一事件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A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它调动了农民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C项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口号,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进行,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故排除A、C、D三项,而B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其提倡以阶级斗争为纲,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14.( 茂名二模)1977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一文

12、,强调要敢于冲破阻力,*“四人帮”一伙对干部审查中的不实之词和所作的错误结论。该文发表的直接目的是()A.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B.为平反冤假错案作舆论准备C.为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大力疾呼D.为改革开放造势解析:B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四人帮一伙对干部审查中的不实之词和所作的错误结论”,可知是要对原来的冤假错案进行纠正。故B正确。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基础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A错误。C、D两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15.( 南昌一模)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

13、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解析:B材料时间为“1978年春”此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由材料信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可知1978年修宪仍然继续了“左”倾错误,A项错误。但也有进步,如修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因此这次修宪反映了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B正确。C项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D项是在1999年。16.( 长沙一模)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

14、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这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C.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析:D题干一再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其目的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说明我国民主政治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D项正确;A、B、C三项题干都有涉及,但不符合题干“根本目的”之要求。17.俞可平论中

15、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了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A. B.C. D.解析:A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确,在教材中没有明确表述,但都是新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因此也正确。18.古希腊被誉为“民主政治的摇篮”,其民主政治的发展对近现代中西方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官员就选举产生方式而言,与古希腊雅典官员(军事指挥官除外)

16、的产生方式形式上有相似之处的是()A.美国总统 B.法国参议院议员C.中国全国人大代表 D.中国农村村委会主任解析:D古代雅典官吏的产生方式是直接选举,A、B、C三项的产生方式都是间接选举产生,只有D项的选举属于直接选举,与古代雅典官吏产生方式相似。19.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A.构想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C.有了法律依据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解析: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说明“一

17、国两制”有了法律依据。20.( 天津文综,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首先根据“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判断材料所指事件是我国澳门的回归;其次分析备选项,A项“一国两制”只是回归的具体方针,B项“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达成的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C项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是建立在国力强大

18、的基础之上的,排除A、B、C三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二有人说:“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材料三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

19、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深远影响?(7分)(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7分)(3)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说明”的解答要注意选取“明清两代”与皇帝独裁相符的史实,“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理由”的解答是关键,注意分析辛亥革命受美国影响的有关史实。第(3)问,实际要求回答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答案:(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4分)影响:形成了极端君主*统治,极大地妨

20、碍了社会的进步。(3分)(2)不同意。(1分)理由:辛亥革命*封建君主*制度,以美国共和政体为范本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实现了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6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22.( 大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说:“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宛转呻吟的无产阶级,我们对之如何处置任其为三分之一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寻求民

21、主的过程中,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起点只能通过组织型参与形式,而非个人型参与形式。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领导、发动各阶层成立相应的各种组织,并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立进步的民主党派。王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历史地位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1)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认识。(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

22、共产党在近代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分析其原因。(9分)(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通过哪些制度来实现的?你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民主”?(9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毛泽东反对以和平的方式过渡到共产主义,主张暴力革命;第(2)问,“新的认识”依据教材分析归纳,“原因”可从历史传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的统治、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成熟等角度综合分析归纳;第(3)问,首先搞清楚,所谓“特殊的民主”,实际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民主制度,结合具体成就回答即可;“认识”应紧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这一主题回答,注意言之有理、持之

23、有据。答案:(1)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资产阶级统治。(2分)(2)认识:联合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建立统一战线,扩大民主范围。原因:中国的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独裁统治;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党派的建立及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壮大等。(任意答出4点即可)(9分)(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识: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社会主义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三明质检)历

24、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A.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C.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解析:C清明时节,万物皆显,适合农种。故“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2.“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解析:B材料信息的意思是: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

25、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可见,作者主张通过“重农”以达到控制农民人身自由的目的。3.( 北京西城测试)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题干中“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铁农具200多

26、件,占全部铁器的63.5%”等信息表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铁制农具被普遍使用。A项不符合题干现象,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 长沙测试)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度,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以上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的家庭()A.结构比较复杂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解析:D小农经济下,一个家庭的男丁成年后如果“兄弟异计”,就会分家脱离原来的集体,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单位。“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

27、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明显体现了在中国传统宗族社会里,家庭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这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材料没有强调家庭结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谈道德问题,而且B项中“严重缺乏”表述不符合史实;宋代理学形成,儒家思想大发展,排除C项。故选D。5.( 洛阳统考)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28、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说明仍存在土地兼并;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说明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6.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慢慢分离B.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C.有利于调动佃农的生产积极性D.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解析:D由材料可知,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土地的生产经营权掌握在佃农手中,这有利于调动佃农的生产积极性,A、B、C三项分析正确。地主与佃农之间存在的是租佃关系而非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7.( 苏北四市联考)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

29、官输物不过十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解析:C“三服官”是汉官名。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耗资多。故选C。8.( 晋商四校联考)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画)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解析:B材料体现的是秦代官营手工业中实行产品刻名负责制,反映其对质量管理严格。

30、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9.( 洛阳统考)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A.自然经济解体B.家庭手工业发展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解析:B材料大意: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自足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 浙江模拟)明代,广东省规定炼铁“定山主以为炉首,立炉首以为总甲,收土民以为丁伴,择荒郊以为冶所,严巡捕以为约束,明保勘以为清查,时启闭以为聚

31、散,定丁数以为撙节”。这反映了明代()A.“重农”政策有所松弛B.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C.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很严格D.在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C从材料中的“定”“立”“严巡捕”“明保勘”“定丁数”等表述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十分严格。A、B 两项与史实不相符合。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1.( 湖南联考)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这段话反映的是()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D.宋朝经济没有能均衡发展解析:B材料中的“痎市”指隔日一次的集市。材料之意是在四川有一集市,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贸易,该地就好比得疟疾的病人一样,忽冷忽热。由此可以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