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学笔记第一个十年第一章xx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开始。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反对封建伦理纲常;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2、文学革命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背景:“我手写我口”的新诗派和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的小说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古文,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晚晴白话文运动;
2、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新型知识群体的出现。过程: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废文言、倡白话,提出文章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与形式主义流弊,并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文的立场。胡适在文中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闻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白之争在当时已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胡适此文虽写的比较温和持重,但毫无疑问是新闻学的发难之作,有突出的贡献。同年二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
3、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批判否定了旧文学,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双簧信:文学革命的主张在当时思想禁锢的中国一时难以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于是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1918年,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同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企图将人道主义移用于中国新文学
4、。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争:黑幕派,鸳蝴派,林纾,学衡派,甲寅派。在与守旧派反复较量中,新文学运动的脚跟站得更稳了。新文化运动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发生的,要冲决旧思想的束缚,势必采取激烈彻底的姿态,在那种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难于认真思考文化转型与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论争对立面的某些可能合理的意见。学衡派:以1922年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多受当时带保守主义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他们更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所以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
5、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运动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但由于其保守立场和学究气,使其看不清历史方向,站到了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实绩: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评价: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改良: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文写作,广泛吸
6、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使文学语言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实现文学的现代化,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二、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xxxx1、在意象派的启发之下,胡适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章八事。他还引发了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响的新诗,倡为白话新诗运动。2、胡适等人最初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即文学历史进化论是西方进化论脱胎而来,是西方思潮直接产物。3、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一文,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4、1
7、918年新青年出了一期易卜生专号,发表娜拉、国民公敌等剧作,都是以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为宗旨的,影响非常大,许多新文学作者也都曾从仿效易卜生写“问题小说”和“问题剧”入手,而转向关注与反映现实人生的创作。5、鲁迅参照外国近代小说的格式,在现实主义这一基本精神与手法之外,广泛吸取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手法,写出狂人日记等一批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基石的作品。郭沫若的女神也受泰戈尔、惠特曼、等外国作家创作的多元影响。郁达夫的沉沦,则是取法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产物。(冰心、宗白华的小诗,语丝作家的随笔小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
8、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等人。他们以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的病态和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
9、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成员多是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内部形成一个诗人群,产生新月诗派。以1926年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刊物,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相等。思想上较倾向于自由主义。以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为界,前期新月派提倡格律诗,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语丝社1924年创办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得名。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其他成员还有
10、周作人、林语堂等。其批评的文字”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文艺思想接近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莽原社、未名社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办有莽原、未名,在鲁迅扶持下产生过一些作者,如高长虹、邰静农等,多写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南国社是由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1924年创办南国半月刊,田汉在20年代的剧本代表作基本都在上面发表,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正式定名为南国社。浅草-沉钟社这是两个有连贯关系的社团。浅草社成立于192
11、2年,主要成员有陈炜谟、陈翔鹤、冯至,办有浅草季刊;沉钟社成立于1929年,办有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上的代表,有冯至的诗歌,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的色彩。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主要代表诗人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同年四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以写作爱情诗闻名,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的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比较成熟,他们是真正代表五四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三、xx、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
12、理论建设xx的文学理论1、胡适的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这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的基本架构。由此写出文学改良刍议提倡“八事”,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更明确的标示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2、受实验主义影响,在治学方面,主张“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影响到后来文学史研究。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重视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引发五四后问题小说的创作热潮。还在谈新诗中提出“诗体解放说”,认为新诗要摆脱旧诗词曲的束缚,不但要用白话,还应不拒格律,向自由诗发展。周作人的文学理论1、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
13、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1918发表人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作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2、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他将封建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文学的精神区别,普遍与否,真挚与否。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的真实情状。周作人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3、周作人很快开始反省“人的文学“中包含的功利主义。1923年他
14、集结出版了评论集自己的园地,进而强调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对新文学中日益膨胀的功利性是一种清醒的制约。4、1921年发表美文,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1理性精神的显现;2伤感情调的流行;3、各系个性化的追求;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第二章xx一、呐喊与彷徨呐喊收1918年至1922年所写的十四篇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热情,从总的倾向到具体的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这些作品尖锐的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和现实运动应当关注的问题,深刻地
15、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彷徨收1924年至1925年写的11篇小说,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则更加成熟,作者的爱恨更深的埋藏在对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描写中。这些作品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的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的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中挣扎沉浮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在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下,鲁迅开创了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农民药中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昧,故乡中闰土的心灵麻木,明天中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祝福中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感到的恐怖。知识分
16、子在酒楼上的吕韦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子君。鲁迅的目的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和作者自己正视人性的卑污,承受灵魂的拷问,以期发生精神的变化。他最终的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社会,更是对自身的反抗。情节模式看与被看1、好奇的看客与被看者的背后,往往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激愤的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忍,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2、医生与病人、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先驱者与群众之间的看与被看:启蒙者的一切崇高都变得无意义,鲁迅也是启蒙者,他的小说模式提出的质疑最终指向他自身。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归乡模式,叙述者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
17、渗透,构成了一个复调。(故乡、祝福、在酒楼上)结构的顶点或是情节上人物的死亡,或是情感心理上的绝望;又反弹出死后而生,绝望后的挑战,然后戛然而止。这不只是出于结构技巧,更内蕴着“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和他的生命体验。创新形式1、狂人日记打破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模式,以十三则日记来按照狂人的心理活动组织小说;不是在第三者立场去描述主人公心理,而是通过主人公自由联想直接剖析他的心理;日记是白话文体,又设计一个文言小序,形成两个对立的叙述者。狂人的世界处处表现清醒,显示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
18、,形成反讽的结构。2、孔乙己在小说叙述者的选择上煞费苦心。小伙计以旁观者身份同时观察孔乙己和看客,形成看与被看模式;随着小说的展开,小伙计构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远离叙述者向隐含作者靠拢,从小说外在的喜剧性体味到内在的悲剧性。3、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小说中的叙述者与小说人物(吕韦甫和魏连殳),是自我的两个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小说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4、借鉴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致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试图将它们融为一炉,于是出现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鲁迅小说的新形式既
19、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不由自主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无稽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二、阿Q形象1、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和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民族自我批判的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这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2、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阿Q被视为落后农民的典型。首先强调的是阿Q是未庄的第一个造反者,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也受到重视。批评家认为,鲁迅是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对资产阶级领导的
20、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毛泽东也多次提醒人们要吸取假洋鬼子”不许革命”的教训.3、80年代初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阐释为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行动,忽略了农民的精神改造。4、近年来,人们开始探讨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为摆脱绝望的生存环境而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却使人坠入更加绝望的深渊,人类的生存困境永远不能摆脱。四、野草与朝花夕拾野草写于1924至1926年,收散文诗23篇,作品表现了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其中既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体现了鲁迅在思想大转变前夕所作的严肃的自我
21、解剖。艺术上,采用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的小感触的形式,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独语体形式排除了听者的干扰,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构成鲁迅哲学的基本单位,是一些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意象,或象征着人的某种生存困境与选择,或显示着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具有自我审视的性质。彻底摆脱传统的写实摹写,极大限度的发挥艺术想象力,借助于联想、象征、变形,以及神话、传说、传统意象,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充满了奇骏的变异:语言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句式、节奏回环往复,词约旨远,言尽意永
22、,文体也表现出诗化、小说化、戏剧化的倾向。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共计10篇,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抒发了对亲友和师长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作品中所写的人和事,往往包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很好的结合起来。开创闲话风的散文具有平等开放的品格,充溢着率真之气,作者掏出心来,真诚的袒露自己生活与内心的秘密、真实的快乐与痛苦,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精神的互补。
23、充满了同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展现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既弥漫着作者慈爱的精神与情调,又内蕴着深沉的悲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任心闲谈,处处显出余裕从容的风姿。彰显出漫笔的笔墨趣味,不仅在题材上漫无边际,而且在行文结构上心之所至。表现出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复杂性。第三章小说一、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出现在19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叶绍钧、许地山、冰心、庐隐、王统照等。代表作品有倪焕之、斯人独憔悴、海滨故人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
24、。题材广泛涉及到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追求一些哲理色彩,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由于急于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向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冰心代表作超人,提出的是?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还是憎?“这样一个使许多青年感奋的命题。超人也能代表冰心其时的小说文体:不事情节的铺张,而着力揭示人物的内心理路,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这同注重故事的传统小说相去甚远,是冰心一出手就显露的五四性质。王统照他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沉思中女模特是爱与
25、美的象征,他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掺杂并存,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是特色也是初期现代小说不够纯正的过渡痕迹。二、人生派写实小说叶绍钧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塑造出一个自私、疑惧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长篇小说倪焕之。艺术成就:1、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从苦菜到多收了三五斗,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深深地潜伏在不露声色的笔致后面。2、融合同情,朴素纪实,运用事实的对照进行不动声色的讽刺,透过社会心理透视具体人物的心理,写出讽刺性人物性格。对于潘先生等主人公,作者既揭露他们的怯懦、自私自利,也深知他们的甘苦,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既有讽刺又有同情,于是讽刺也显得温婉。3、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4、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经得起推敲,耐得起咀嚼。5、技巧稳健,具有一份醇厚的感性,孕育于当时流行的观念和态度而不落俗套不带陈腔。三、乡土小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