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47.23KB ,
资源ID:43649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649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

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知识导图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2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2)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区域性环境问题聚落国家(2)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

3、竭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大气等污染。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自然资源枯竭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2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问题加剧预习效果自测一、判断题1人口增长一定会带来环境问题。()2环境污染往往会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3目前发达国家不存在环境问题。()4环境问题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5在广大

4、农村,环境问题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答案:1.2.3.4.5.二、连线题6将下列对应的内容连线。答案:三、选择题读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变化图,回答78题。7关于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变化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2011年的季节变化比2012年大B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C2012年的年际变化比2011年大D11月的季节变化最小8影响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气温 B降水C径流量 D污染物来源解析:第7题,读图,根据纵轴数值,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2011年的季节变化比2012年小,A错。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B对。某一年的变化

5、幅度是季节变化,不同年份间的差值是年际变化,故2012年的季节变化比2011年大,C错。图中11月的年际变化最小,而不是季节变化最小,D错。第8题,长江主要污染物是由径流带入海洋的,影响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径流量,C对。气温、降水、污染物来源不是入海通量的直接影响因素,A、B、D错。答案:7.B8.C读漫画,回答911题。9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水体污染 B全球变暖C自然资源枯竭 D生物多样性减少10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A开矿毁坏岩层 B任意排放废弃物C乱砍滥伐森林 D过度抽取地下水11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的影响是()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B影响交通线路的安

6、全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从地下深处超采地下水,说明自然资源枯竭。第10题,人类从地下深处获取地下水,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第11题,由于地面沉降是不均匀的,地面可能变得不平,进而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答案:9.C10.D11.B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图示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1)据图简述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2)甲、乙、丙三个阶段中最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是_,并简述其原因。提示:(1)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环境影响人类社会。(2)乙人类从环境中过度获取物

7、质和能量,过度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产生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可用下图来说明。(1)明确内圆、外圆及内外圆之间空间的含义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代表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内外圆之间的空间是人类社会周围的地理环境。(2)明确箭头的含义a箭头表示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b箭头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c箭头表示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面影响(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

8、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和负面影响(人类向环境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形成环境问题)。d箭头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把它受到的人类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2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与表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9、如下图所示。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3题。1图中箭头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A台风、寒潮B地震、海啸C滑坡、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2为了防治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与图中相对应的环节是()A BC D3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政策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解析:第1题,图中箭头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索取资源的方式不得当时,就会造成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乱砍滥伐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灾

10、害。第2题,箭头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这个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此题是人类正面作用于环境。第3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造成生态破坏。答案:1.C2.A3.A环境问题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第22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6年11月7日至18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本届大会组委会主席、摩洛哥外交与合作大臣迈祖阿尔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为薄弱的非洲国家和小岛屿国家应在此次会议上获得话语优先权。材料二可怕的全球变暖。(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3)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

11、响和不利影响。(4)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提示:(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等。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2)后果: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成因: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3)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4)意义: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可采取的措施:调整

12、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1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典型案例(1)自然资源枯竭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水资源危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的春旱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能源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2)生态破坏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

13、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大熊猫、江豚、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3)环境污染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噪声污染交通、工厂等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石油泄漏2.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

14、,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问题具体措施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恢复生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自然资源枯竭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3.环境问题的分布(1)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表现分布成因危害对策全球变暖全球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15、,淹没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酸雨(pH5.6)西欧、北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对燃料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使用新能源臭氧层破坏南极上空、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致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全球变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人类占据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水域污染北海、地中海;国际河流

16、上游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水域;海上油轮石油泄漏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2)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

17、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较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资源密集型工业,且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环境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试题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

18、进行联系。(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3)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可以从政策法规、工程措施、人们的思想意识等方面加以思考。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A海洋污染海水入侵

19、全球变暖B海水入侵海洋污染全球变暖C全球变暖海水入侵海洋污染D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小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3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减轻了淡水变咸B容纳、净化污染物能力下降C减轻海洋污染D延缓海岸侵蚀后退解析:第1题,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形成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引起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污水排放等,超过海水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第2题,由图可知,该海岸侵蚀后退

20、是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强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入海径流量增加会减轻淡水变咸,减轻海洋污染,延缓海岸线的后退,同时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提高。答案:1.D2.B3.B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标准,其监测的项目主要有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物则主要是由汽车尾气产生的。据此,回答45题。4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A晴朗微风天气B大风阴雨天气C空气强烈对流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5近年来,我国

21、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B沙尘暴时有发生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解析:第4题,晴朗微风天气会导致污染气体积聚,引起空气污染指数(API)增大。第5题,我国北方春季多大风天气,地表物质疏松且无植被保护,易发生沙尘暴天气,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明显偏高。答案:4.A5.B选择题下图为某国20世纪后期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及处理构成变化。回答12题。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固体废弃物回收做混合肥料不会造成水源污染B回收利用是目前较理想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C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D填埋处理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2上图显示该国()

22、A20世纪90年代中期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大为减少B20世纪90年代的垃圾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用于回收做混合肥料的垃圾量没有增长D20世纪90年代垃圾的回收利用量增长速度最快解析:第1题,不是所有固体废弃物都可以回收做混合肥料,而且固体废弃物回收做混合肥料也可能会造成水源污染;焚烧处理可能会带来大气污染等二次污染;回收利用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填埋处理是将废弃物当作了垃圾。据此选B。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变化不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垃圾增长要低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回收利用的垃圾总量增长速度明显较快,大于其他

23、时期;回收做混合肥料的垃圾在20世纪90年代有明显增长。据此选D。答案:1.B2.D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3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叙述正确的是()广东省以煤炭最小福建省以薪柴最大江苏省以薪柴最大北京市以秸秆最小A BC D4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发展沼气 开采小煤窑利用太阳能 种植薪柴林A BC D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广东省以煤炭最小,福建省以薪柴最大,江苏省以秸秆最大,北京市以薪柴最小。第4题,煤炭、薪柴、秸秆燃烧均能产生SO2,而发展清洁能源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答案:3.A4.C赤

24、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回答56题。5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6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低、风力偏小D水温偏高、风力偏小解析:第5题,赤潮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湖泊,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类及铁、锰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一种现象,故B项正确。第6题,浮游生物喜高温,2030 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所以温度高适合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风力较小的环境更有

25、利于浮游生物的集聚和繁殖。所以,水温偏高、风力偏小的海域更容易出现赤潮,D项正确。答案:5.B6.D据报道,长江三角洲刀鱼价格近年疯涨。渔民说,刀鱼以前一网还能打到10来条,近年只能打到6、7条,今年究竟能打到多少还未可知。据此回答78题。7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及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全球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酸雨危害导致长江水酸化A BC D8下列有利于保护长江刀鱼资源的措施有()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科技,进行人工养殖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A BC D解析:第7题,影响长江鱼类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排污入江和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

26、的破坏。故选A。第8题,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可控制人们的捕捞活动,利于刀鱼的生长繁殖;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人工增养,可加快刀鱼的繁殖;修建水库会破坏刀鱼的生长环境;植树造林会改善长江的水体环境,但刀鱼到达不了上中游地区。故选B。答案:7.A8.B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910题。9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10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

27、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解析:第9题,PM2.5浓度在10时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升高使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2.5浓度的下降,因此正确答案选C。PM2.5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且并非10时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A、B、D错误。第10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的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

28、是清洁能源,极大减少了SO2的排放量,因此正确答案选A。SO2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B、C错误。出行方式不同,对SO2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SO2浓度也应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D错误。答案:9.C10.A雾霾是漂浮大气中的PM2.5等微粒、粉尘等粒子,在一定的湿度、温度等天气条件相对稳定状态下产生的天气现象。下图为我国雾霾多发区。读图回答1113题。11雾霾导致能见度降低,是因为雾霾()A吸收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逆辐射C吸收太阳辐射 D反射太阳辐射12正常年份,我国雾霾天气最多的是()

29、A黄淮海平原 B四川盆地C长江河谷 D珠江三角洲13城市雾霾多于农村,是因为城市()高楼林立,风力微弱热岛效应,对流运动弱汽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绿地面积小,空气湿度大A BC D解析:第11题,雾霾使能见度降低,主要是指可见光降低,原因是雾霾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和大气中的可见光减少,导致能见度下降。第12题,正常年份,我国北方降水少,空气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再加上燃烧煤炭多,空气中粉尘微粒多,故出现雾霾天气也是最多。第13题,城市雾霾天气多于农村,主要是PM2.5等微粒、粉尘等粒子排放量多,加上高楼林立,风力微弱,大气相对稳定,不利于微粒等物质扩散,故雾霾天气多。答案:11.D12.A13.C下图为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