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08KB ,
资源ID:43567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567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播学概论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播学概论复习.docx

1、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1,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4, 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5,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 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3, 符号的特性:随意性4, 非语言符号:伴生符 体态符号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5, 符号意义的分类

2、:1 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2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3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第四章1,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一,

3、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1 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2 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

4、.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 FFFFFFFFFFFFFFFFFFFF奥斯古德与施拉

5、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模式四):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个新模式。这个模式跟直线模式有明显不同: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这种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

6、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施拉姆模式之五(与四类似)表明:传播不但可以从受播者那儿得到反馈,而且也可以从自己发出的音讯中得到反馈。2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模式六):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3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的“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此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7、,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个模式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严格来说,这个模式也不十全十美,它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第五章1, 人际传播的主要动机(人为什么要传播?): 1 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2 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需要4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2, 库利在1909年出版

8、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到“镜中我”概念,并且开创了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学传统,皮尔斯开通了传播学研究的符号学传统。第六章1,群体传播的概念: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3, 群体规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项:(1)协调成员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4, 群体规范可分为两种:即正式的、明文规定的群体规范

9、和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群体规范。6,凝聚力: 指群体成员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而非个体的集合的程度。当成员共享价值,态度,行为标准时,内聚力加强。内聚力是群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内聚力高,群体行动有效,成员更满意,人际互动增强。有内聚力的群体期望忠诚,因为成员投入感情,共有目标,并愿为群体做出牺牲。7,凝聚力强的群体有如下特征:1 由于集体中有安全感,成员愿接受一定程度冲突,包括奖惩。2 集体的努力会使成员得到更大回报。如集体奖励小汽车,集体的高分。3 个人在集体中得到心理回报,如归属感,友谊,他人的尊重。集体给个人以特权,个人享受集体荣誉。4 集体使个人享受成就的回报,付出劳动,得到有价值

10、的结果。8,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性传播。1 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作用:使组织成员适应组织环境,了解工作内容,熟悉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培养成员对组织的一体感等等,它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2 上行传播:指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意义:一,上行传播是中枢指挥管理部门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二,基层部门或第一线人员

11、是组织的窗口,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握有第一手信息,这些新的信息反映上去,能够成为组织进行新的应变决策的重要依据。三,上行传播是把握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渠道,指挥管理者可根据下面反映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把成员的情绪和士气调整到组织所需要的理想状态。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史组织内传播的两个基本渠道,这两个渠道是否畅通,关系到组织的统一性和运作效率。横向传播: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 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在横向传播中,传播双方不具有上下集隶属关系,平等的协商与联络是传播的主要形式。横向传播是否活跃,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9,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非正式渠

12、道: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非正式渠道传播的特点:交流的信息广泛 交流的双向平等性 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意义: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必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七章1, 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2, 大众传播的特点

13、:1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这个特点是由以上五个特点所决定的。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 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

14、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三)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监视(收集情报)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 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 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 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 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

15、范和作用的规定 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四)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反功能):拉氏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第八章1,传播媒介主要受到(一定受控制,受什么控制?):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等几方面控制。2,按照施拉姆的看法,媒介规范理论包括: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媒介理论、社会责任理论。3,

16、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利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二)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1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其主要原理原则包括: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出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2 社会责任理论原理原则:大

17、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目的为两方面,一是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二是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3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它的主要观点是: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

18、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商而存在;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三)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1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2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3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

19、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4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四)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1 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2 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3 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音4 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 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第九章1,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热媒介”

20、与“冷媒介”两个着名概念。2, 麦克卢汉的3个媒介理论:1 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 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这种由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使人类对环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为它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的、深层的认识,但与此同时,疏远其他感觉只重视视觉也会产生情感的分离,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下降。3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着名概念,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意义:麦克卢汉3理论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

21、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3, 媒介的隐性功能与媒介环境:媒介无意中为人们建立起了一个由真真假假的影象所组成的虚拟世界,并使人们把这一虚拟世界完全当作真实的生存环境,而对影象所自出的实在世界反倒麻木不仁,一无所知。所谓“媒介环境”就是上面说到的那个“由真真假假的影象所组成的虚拟世界”,媒介环境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最引人注目:媒介事件、媒介人物。4, “把关人”的概念是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由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

22、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第十章1, 受众,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2, 简述受众的权利:传播权: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权利知晓权:社会成员获得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传媒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3, 使用与满足,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4,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受听动机和满足是: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读书动机:追求书籍内容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动参考和利用价值的“实用动机”;解除疲劳、获得休息的“休憩动机”;通过谈论读书内容以

23、获得他人称赞或尊敬的“夸示动机”;通过读书来转移日常生活烦恼的“逃避动机”。(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而且提出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类型:(1)心绪转换效用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2)人际关系效用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包括两种:“拟态”人际关系;现实人机关系。(3)自我确认(4)环境监测第十一章1、 子(枪)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低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迅速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2、

24、两级传播:将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首先从某个信息源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到“意见领袖”,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给普通大众。第十二章1、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2,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种新的传播效果理论,再次肯定了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这就是沉默的螺旋理论。3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舆论观;二是效果观。4,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高度普及为特点的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

25、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多数传播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5,“培养”理论:这种研究起源于6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就是“培养理论”。“培养分析”最初着眼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的认识社会现象的影响。6,“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格伯纳:“培养”理论也称为“cultivation analysis”.7,“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社会 “共识”;社会传播提供这种“共识” 。?8,“培养”理论的外围:“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9,知沟理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第十三,十四,十五章自己翻翻书就行了,最多也就考1-2小题,老师也没画重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