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1.91KB ,
资源ID:435002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500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一历史必修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一历史必修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

1、高一历史必修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一历史必修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新经济基本框架的会议;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的十年;社会主义的新目标2、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道路。3、能力目标: 1让学生收集资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化。2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3在分组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 1研究性学习;2学生讲述;3老师点拨。【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24课所学内容,然后教师提问: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和伟大决策?(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经济开放。提问:随着改革开放进行,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入课题。【讲授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搞清这个概念,必须首先理解什么叫做经济体制?

3、所谓经济体制通俗地说就是抽象意义上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价格体制,等等。经济体制一般分为两种: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那么,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体制。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我们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计划经济体制是指依靠行政手段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因此,上述两种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

4、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提问: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从1957年到1978年的20余年间,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以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引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方法:教师提供相应材料,并要求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分析,并进行总

5、结归纳。)1、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起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形成正确认识。)但是,这种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的形式单一,排斥多种经济形式;政企职责不分,形成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和职工都吃“大锅饭”;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一定的自主权;等等。这些弊端使得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平均主义泛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和

6、劳动效率,为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多利益,但是,劳动者的收入与“不干者”、“少干者”毫无区别,这就使劳动者往往不思进取,“出工不出力”。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发展。1953197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1%,远低于同期亚洲“四小龙”的增长速度;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06.4 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7位。其中出口额为97.5亿美元,仅占到世界份额的 0.75%,居全球第28位,进口108.9亿美元,占世界份额的0.81%,居全球第27位。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汇储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到1978年外汇储备仅有8.4 亿美元,远低于同期的韩国(27.4亿美元)、泰国(19.7亿美元

7、)和菲律宾(17.5亿美元)外汇储备。(通过表格数据对比分析说明。)商品供应严重不足,影响人民生活水平。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优先重点发展重工业,而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这就导致各种食品和轻工业品严重短缺,市场供应贫乏,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从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了长达20年之久。(通过展示相关票证以及图片资料说明。) 总之,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2、对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 改革开始以前,我国20多年的经济建设实践表明,单靠

8、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制度和体制方面的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尝试将市场和计划两大经济手段结合起来,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在市场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时期,生产发展得快,经济充满活力。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发挥的企业和地区,机制灵活,生产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快;反之,受传统体制影响较大的地区或企业,机制较为僵化,生产增长缓慢。从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体会到市场经济能有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的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教学方法:播放视频资料。)1992年初,先后赴武昌、某某、某某和某某等地视察,围绕计划

9、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沿途发表许多重要谈话。历史上的市场经济都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因此,人们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针对这种观念,早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透彻的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人们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

10、和模糊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经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在我国确立并非一朝一夕,它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学方法:展示有关材料,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979年,我国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方针,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的主X。1989年,党的十三

11、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进行观念更新的上述过程,是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长达14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的。这一观念更新的过程表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

1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这就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199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质文

13、件,必将进一步失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补充说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

14、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以上五种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分析、概括。)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党和政府出台了重大改革措施:(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价。到1993年,绝大多数农产品包括粮

15、食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粮价全面放开后,实行市场定价为主,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2)改革金融体制。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3)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外汇分成;实行银行售汇制,消除外汇双重汇率,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剂市场价并轨,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等。(4)企业所得税的改革。从1994年起,改革企业所得税,合并国有企业所得税

16、、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为统一的内资企业的所得税,改变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种和税率的状况。(5)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基本上确定了在城镇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中共十四大以前,是以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两权分离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调整阶段;十四大后,特别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现代企业以企业集团、国有控股公司为主,股份制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17、业制度的一种有效途径。改革举措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粮食价格和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紧密结合,有利于国内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监督与宏观调控,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汇率并轨的一举成功,为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条件;所得税的统一,为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竞争创造了前提;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四通八达、服务周

18、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教学方法:教师分析讲解为主。)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不是社会基本制度的X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作为市场经济,同样是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是由市场机制、也就是价值规律调节运行的经济。资源配置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也就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二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说明资源配置是优化的。市

19、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其弱点和不足表现为“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破坏性。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我国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而且在我国当前

20、市场发育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艰苦努力,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有力地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概括。)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1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

21、比改革开放前3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高3.2个百分点。2001年GDP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1990年到2001年年均增长1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排名也由1990年的世界第十位、发展中国家第二位,跃升到世界第六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外汇储备在1989年为55.5亿美元,2003年末达到4033亿美元。3、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199

22、02001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4.8%。4、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5、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在近来看形势、忆今昔的学习中,很多某某人感慨地提起“三件宝”顺口溜的前后变化。某某传统三件宝: 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中期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新三宝:买楼买车买电脑。课堂小结: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