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0.12KB ,
资源ID:43386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386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导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导读.docx

1、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导读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教材要点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 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北称为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书籍(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4、民族风俗、习惯、节日。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自然精神: 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将“无名”作为

2、天地的始原,“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庄子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3、奇偶精神: 阴阳、奇偶、五行、八卦、中庸、一分为二 观察山的向阳和背阴面和风向,铸造了阴阳的范畴。 奇与偶:贯穿了相生相克、抑损并补、安危、动静、左右、上下、盈缺、贵贱、尊卑、情思、知行等概念。 中庸是一,是奇,它排除“不及”和“过”,是从排除“二”个极端得出的“一”。 4、会通精神: 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消化吸收来丰富自己 先秦时期各学派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善于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如佛学的发展。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现代价值一方面是表层的,具有普及性,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另一方面是深层的,需要对传

3、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古器物以及书法、绘画等蕴含的历史和美学内容有一定意义的永恒性。第一章 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第一节 赫赫始祖的业绩第二节 北粟南稻的农业第三节 古陶神玉的世界第四节 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第五节 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第一节 赫赫始祖的业绩 一、炎帝 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 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 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社会制度:七辅、六相、三公、四史、百官第二节 北粟南稻的农业 一、中国生产性经济的特点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流域

4、和长江流域 2、农业地位高于畜牧业 3、原始农业发展有阶段性 二、北粟南稻 1、北粟 由野生植物狗尾巴草培育而来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 2、南稻 由野生稻培育而来 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 三、家畜饲养业 新石器时代驯养了猪、狗、鸡,之后是水牛、黄牛、绵羊、山羊 四、定居与农业关系密切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促进了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第三节 古陶神玉的世界 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玉器是礼器。 陶器的造型是满足实用需要,其纹饰反映出更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出

5、现了鱼、鸟等图腾。 玉器作为礼器,主要有璧、琮、璜 第四节 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 神农氏结绳为治,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第五节 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龙的诞生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它是取多种史前先民熟悉的动物特征糅合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龙的形象:角似鹿、头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遨游四极、俯瞰八荒,“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一节 天人之学 一、天人关系 1、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天是

6、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无意志无目的的大自然 (1)天是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 (2)天是自然界的天体,是茫茫的苍天 (3)夏商周的观点:天命决定人事,据天道以定人事,把天道作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人的理想的最后依据 二、天人关系的观点 上古时代,巫风炽烈,“天道”神圣,人要作事都必先祀卜。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打仗还是出游,大小事情都要占卜通神,祈求上帝的神谕与保佑。春秋战国时期,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郑国的子产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这一动摇神圣天道的警世名言。第二节 变易之学(“有对”之学) 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1、子在川上曰:逝者

7、如斯夫 2、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二、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的观点 1、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未成文之声与已成文之音 ),前后相随,恒也。 2、孙子兵法:人是“弱生于强”的最重要的转化条件。 三、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1、老子认为柔弱是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整个事物的性质及其转化趋势 2、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三节 会通之学 会通之学的基本表现: 1、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各学派之间和学派内部的都有,贯穿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始终。 2、善于融会、吸收各门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

8、学科,如天文学,医学等。 3、善于融会外来文化,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第一节 传统美德 三、孔子的道德观 1、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关于孔子的“仁”: 子曰:仁者,爱人。 仁之广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自重)、宽(宽厚)、信(信用)、敏(勤恳)、惠(关怀他人)”。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孔子的“道”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孟子的道德观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人伦关系

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第二节 中国史学的特色 西周出现了有系统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尚书,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史书。 2、孔子把鲁国史官所做春秋删削成有独立思想体系的历史著作,标志中国古代史学的正式开端,创立了编年体史学体裁,开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三个阶段 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之别 苏 鸯 2008-01-30郑州日报 记载历史的文字和研究历史的学科谓之史。“史”的种类可分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等。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第三节 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序: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

10、 源头:上古时期,先民口耳相传,创作和保留了动人的歌谣和神话故事。文字的产生使其保留在一些古代典籍中。 内容丰富: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开篇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特点一: 强烈的教化色彩: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诗可以兴:兴,兴起,有激发、感动的意思。诗用比兴,触目眼前之事,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的意志,感动人的情思,故曰“可以兴”。 可以观:观,观察,这里指从诗里可以看到社会政治得失和社会道德风貌。 可以群:群,合

11、群,意谓学诗可以学习到与人团结的方法,即孔安国所谓“群居相切磋”。 可以怨:怨,怨刺,诗经里有许多讽刺统治者的怨刺诗,可以学习怨刺的方法,即孔安国所谓“怨刺上政” 。 特点二:立足于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受儒释道三教等多元文化影响。 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即:儒家志向(治国)、道家心境(自然无为)、释家胸怀(慈悲)。 特点三: 洋溢着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王国维评论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

12、心难矣。”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P.90 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一、古诗1、诗心:人之于诗,其心术之邪正,志趣之高下,习气之厚薄,随其所作,无不呈露P.94 二、诗眼:诗人独具的慧眼 P.96 三、诗情 诗缘情而绮靡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P.102 二、戏曲 一、中国戏曲 1、中国戏曲以南宋时温州杂剧为代表标志

13、正式诞生。成就最高的是元代的北杂剧和明代的南戏。 2、徽班进京:1790年安徽省的四个地方剧团在北京演出,接受昆曲、秦腔的曲调、表演方法等,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成为中国戏剧文化的代表。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第一节 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一、中国古代宗教所包括的对象 1、远古时期:鬼神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 2、秦汉以来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3、民间流传的明教、魔教、白莲教等 二、佛教 1、最高目标:“四大”(地、水、火、风)为空,以人生为苦,追求精神解脱,即求得所谓看破红尘式的“觉悟”。 2、创始于印度,西汉传入中国,明帝夜梦金人,开始寻访佛

14、法。后修建白马寺,造佛像,译佛经。 3、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 佛教三藏通晓其中一门者,对应以“师”之头衔,即:精通经藏者尊为经师,精通律藏者尊为律师,精通论藏者尊为论师。只有同时通晓三藏者被尊为三藏法师,以玄奘最有名。 (2)影响最深P.114 中国佛教学者客观、实事求是地输入和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成果 也输入了印度语文、印度艺术、医学、天文、数学、哲学 印度佛教造像和开凿石窟的风气也为中国僧俗所借鉴,莫高窟、云冈、龙门石窟 越南、朝鲜、日本的佛教都是由中国传入的 (3)化得最好P.120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儒家的心性说改造了印度佛教的佛性说,把佛从外在的偶像变成了人的内心信仰佛向性中作

15、,莫向身外求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哲学的影响:促进了逻辑思维的发展,佛教中佛性和儒家的性善、尽善等相融合。 2、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封神演义、西游记很多情节出自佛经故事。 3、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石窟的开凿、佛塔寺塔的修建 4、对汉语的影响:促进音韵学发展,很多日常用语来自于佛教语汇,如刹那、清规戒律等。第二节 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P.123 一、道教 1、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宗教。 二、道教的思想文化渊源 1、道教与经学的文化渊源关系 经学对道教的影响贯穿于两汉的始终,经学各派对道教的形成都有影响,许多今文经学家精通方术。 三、道教的文化结构 道教的文化

16、=道教思想+道教建筑+道教美术+道教文学+道教音乐+道教医学 1、道教建筑: 总体布局采取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以木架构为主要结构,神殿处在中轴线上。 设计思想体现阴阳五行学说,以及道教所追求的吉祥如意、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等观念。 2、道教美术: 道教塑像、神仙画像、宫观壁画、文人道画 3、道教文学: 封神演义、西游记 4、道教音乐:举行斋醮等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活动中使用 5、道教思想:道教思想由道教和道家、道教和儒学、道教和佛学多种文化相融合而成 (1)以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经典,表现为对“道”的崇拜与信仰。 (2)“道”为世界本原,“道”是“涵乾括坤”

17、的最高存在,三清尊神是“道”的人格化身(3)得道的方法:内修外炼,即内丹与外丹。 三、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历代王朝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唐朝借提高道教地位推行清静无为的方针,曾发生四次大的灭佛事件,许多农民起义和道教有关(黄巾起义)。 2、对科学(化学、医学、养生学)的贡献: 强调“生道合一”,与长生必须安神固形,性命双修。有很多养生术,如外丹、内丹、夫妻、胎息、服饵、辟谷、导引。 气功:来自道教内丹学,以吐故纳新、除欲净虑为要旨。 3、道教对民俗生活的影响: 不断造神:龙王、土地、关帝、碧霞元君、送子娘娘 推广神仙信仰: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吕祖、真武大帝,很多活动转化为民俗,如三月三,

18、妈祖诞。 4、道经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探讨人和宇宙的关系,探究宇宙和人类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5、道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仙话演变出民间故事,形成传奇文学,如八仙传说。则借助了道教的境界。 6、对民族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强调与人为善,讲天地良心,相信善恶报应;听天由命、谨小慎微、因循守旧;道教养生及气功有助于养成心境平和、心胸宽阔、淡薄纯净的心理状态。总结: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第五章 绚丽多彩的文物殿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

19、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第一节 玉器的文化特征第二节 铜镜的文化价值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秦汉以后,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

20、,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一、我国最早的铜镜发现于齐家文化遗址,汉代达到鼎盛期,隋唐为繁荣期。 二、铜镜文化的特点:更多地具有世俗化内容。 三、铜镜的纹饰和铭文:。 四、铜镜的社会意义: 以铜为鉴引申出以人为鉴,官衙悬挂“明镜高悬”的大匾,寓意明辨是非、公正无私。第三节 金银器的文化内涵 二、金银器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1、崇拜与信仰 2、等级观念 3、民风民俗 4、艺术水平颇具特色第四节 青铜器、陶器、瓷器与中国古代文化 二、陶瓷器的人文精神 5、隋唐时期的

21、三彩俑、武士俑、天王俑是陶器中的瑰宝。唐三彩色彩斑斓,富丽堂皇。釉色呈绿、蓝、白、赭、褐等多种颜色,但以绿、黄、褐等最为常见,故名。 6、明清两代以紫砂器较为著名,其中又以紫砂壶为主要文物。 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制成,不上釉,有透气性。 二、瓷器 1、瓷器技术成熟于东汉时期。 3、五代时期,柴窑的青瓷有“雨过天晴”的美誉,被誉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柴窑,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4、宋代瓷器生产达到高峰,龙泉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等名窑辈出。 5、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

22、的地位,瓷器以青花、釉里红最为出色。元代在宋代白瓷发展基础上,更逐步向彩瓷过渡。 6、明清两代陶瓷工艺继续发展,并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 三、瓷器的文化价值 1、精致地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 2、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 3、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 4、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第六章 文化的摇篮中国古代学校第一节 中国古代学校的源流和特点 教育:人类有目的地传授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 一、原始社会与学校的萌芽 原始社会教育=传授劳动经验(狩猎、采集果实、用火、制造工具、渔猎、畜牧、农业、手工业)+生活经

23、验(宗教活动、道德秩序、社会风俗)+原始艺术(音乐、舞蹈) 二、夏商西周时期官学盛衰 1、夏朝出现了学校 2、商朝具备了正式学校的基本形态 3、西周学校制度初具规模:西周开创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办学传统 教学内容:六艺 在官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三、春秋以降多样化的学校网络 1、官学 (1)稷下学宫 (2)汉代教学形式:经师大班讲课与学生课外进修相结合,还有分班教学的形式 (3)官学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4)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完备,唐朝有了专门的机构:国子寺、国子监 2、私学 (1)形成了相对自由的办学方针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学理或学术研究成果,高徒相授

24、 (3)书院 书院起初是官方藏书、校书之所 五代末期成聚徒讲学之地 宋朝出现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 书院的特色 注重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形成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争鸣风气 注重学生自修与教师指导的结合,着眼于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的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第二节 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 一、孔子的伦理本位的课程论思想 1、提出以“举贤才”为目的的“学而优则仕”,“贤”和“优”以是否达到道德完善“仁人”为标准 2、教学用书:六经 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

25、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第七章 艺术精品中国书法、绘画第一节 中国书法概说与书法精品 第二节 图画与传统文化第一节 中国书法概说与书法精品 第一部分:概说 一、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三、书法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浓郁的文化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与

26、观念文化并行不悖的有形文化,也是表达各种文化信息的媒体。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P.197)第二部分 书法精品 一、王羲之兰亭序登峰造极,风神盖代,天下第一行书 二、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六、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第八章 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第一节 中医学的分科和理论及药物学的发展 一、基础医学理论 1、先民的医食同源时期 2、中医药学和养生学产生: 春秋有六气致病说,认为阴、阳、风、雨、晦、明失调会致病,后世的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 导引术为养生气功打下了基础。 二、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理论 1、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防未病、天人相应的养生原

27、则,创立经络学说。 2、神农本草经药物分类,药物配伍说(君、臣、佐、使),四气五味的药物性能说 3、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由“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综合分析症候。 4、内科学理论代表是孙思邈的千金方 5、外科学及骨科:华佗用麻沸散做麻醉剂。 6、针灸学理论是中医学的瑰宝 王维一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经过3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便于保存,又将它分别刻在5块石碑上。 宋仁宗认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如案形”。于是再次诏命根据新铸铜人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 2、医家养生派 秦朝-唐朝:服饵金石法、吐纳导引术、房中术 宋朝以后:动植物类养

28、生药兴起,老年养生保健理论确立(P.241) 食物养生:孙思邈编补养方,其门人增补为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本食养食疗专著。第三节 中华医学的文化特点 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 医德医风的人道主义,正是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墨家的“亲爱”,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 二、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 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 三、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形神合一,以神统行的整体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 四、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 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五、动静结合的恒动观第九章 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一、饮

29、食文化的内涵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 二、饮食文化和农学 1、农业产生以后种植业所获得的五谷杂粮成为主要食物来源。 2、汉代对畜牧业非常重视,“人丁兴旺、牛马布野” 3、唐代种茶业发达,有茶圣陆羽所著茶经 4、明清时期,农牧结合与农畜互养形成了生态农业系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三、农作物的起源 四、中国饮食的结构 1、以谷物为主食,肉类、蔬菜瓜果为副食 2、食物结构: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上自山珍海味下至虫蛇、野菜、常蔬 3、食物加工: (1)先秦谷物主要是粒食;战国发明了石磨,粒食被面食代替。 (2)发酵业:发酵的方法制酒,酿酱,做馒头,包子 (3)豆腐的发明是食品加工中的一大创举,蛋白吸收率达到92%-96%,弥补了动物蛋白摄入不足的缺陷。 第二节 饮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 二、民以食为天饮食之乐为人生至乐 1、诗经、楚辞所记载的食单足以开筵宴 2、汉代文人的文赋中也有食单 3、唐宋迄清,文人雅士精于烹调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