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14.42KB ,
资源ID:43350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350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电机系统建模与分析大作业doc.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电机系统建模与分析大作业doc.docx

1、电机系统建模与分析大作业doc本科上机大作业报告课程名称:电机系统建模与分析姓 名:学 号:学 院:专 业:指导教师:提交日期:年 月 日一、作业目的1.熟悉永磁直流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2.熟悉滞环控制的原理与实现方法;3.熟悉Rungle-Kutta方法在仿真中的应用。二、作业要求一台永磁直流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如下图。直流电源Udc=200V;电机永磁励磁f=1Wb, 电枢绕组电阻Rq=0.5ohm、电感Lq=0.05H;转子转动惯量J=0.002kgm2 ;系统阻尼转矩系数B=0.1Nm/(rad/s) ,不带负载 ;用滞环控制的方法进行限流保护,电流上限Ih=15A、Il下限

2、=14A;功率管均为理想开关器件;电机在t=0时刻开始运行,并给定阶跃(方波)转速命令,即,在00.2s是80rad/s,在0.20.4s是120rad/s,在0.40.6s是80rad/s如此反复,用滞环控制的方法进行转速调节(滞环宽度+/-2rad/s)。用四阶龙格库塔求解电机的电流与转速响应。三、解题思路1.数学模型的建立按电动机原则取正方向即:整理得状态方程组:2.滞环PWM的产生写一个PWM波发生函数,使其具有以下功能:1) 周期T、占空比t可调2) 输入一个时刻值t,可输出对应时刻下输出电压值(高电平/低电平)设置一个电流限制标识变量:当电枢电流小于电流下限值时,该变量置1(开通)

3、;当电枢电流大于电流上限值时,该变量置0(关断);当电枢电流在上下限之间时,该变量保持原值不变。3.电枢电压的确定对上述电流限制标识变量和PWM波输出做“与”运算,通过判断对Uq赋值:如果“与”结果为1,则Uq的值为Udc;如果“与”结果为0,则Uq的值为0。4.电枢电流为负值时的处理方法在滞环控制中,当转速从120r/min下降到80r/min时,由于电机自身转动惯量J的影响,即使uq为0,转速下降还是需要一段时间,而电枢电流就有可能在这段时间能掉到负值。而通过实际电路分析可以发现,当电流反向时,并没有实际的通路,故电枢电流值不可能为负,在迭代求解时需要改变电机状态方程组,即电枢电流iq的值

4、置为0,uq置为电机两端感应电势。电枢电流出现了负数的情况,而根据理论分析,由于续流二极管的存在,电枢电流是不可能反向流动的,故现在的仿真程序是需要调整的。当功率管断开时,通过电机的电流不断减小,当电流等于零时,此时可以看作电机两端断开,由 于没有了电流,此时电机上的电压就是电机的旋转电势,故在仿真中,出现 iq=0 时,就直接把 iq 赋零。 5.Rungle-Kutta法的基本算式对于微分方程组四、仿真程序1.主程序% Square wave generator -just for persipicuous visialization.FS=10000; % sampling ratet=

5、0:1/FS:0.6;p=20*(-square(t*5*pi,50)+100; % square wave controller plot(t,p);hold on % Main code -only one period from 00.4s deserve improving!t1=0.2;t2=0.4;t3=0.6;h=0.0001;Udc=200;Ff=1;fi=1;B=0.1;J=0.002;Rq=0.5;Lq=0.05;vb(1)=80;vb(2)=120;i=1;resid=0.00002;pwm_i=1;pwm_w=1;Uq(1)=Udc;w(1)=0;iq(1)=0;pwm

6、(1)=1;con_flag=0; for t1=h:h:0.6 if t10.2 limit_flag =1; elseif t10.2 limit_flag =2; else limit_flag=1; end% if iq(i)0.04 con_flag=1; end% % if (iqvb(limit_flag)+resid) pwm_w=0; end if(iq(i)15) pwm_i=0; end pwm(i)=pwm_i*pwm_w; % if(iq(i)14 & pwm_i=1 & pwm_w=0)% pwm(i)=1;% end else if(pwm(i)=0) iq(i+

7、1),w(i+1)=rungeoff(iq(i),w(i),Lq); plot(t1,iq(i+1),t1,w(i+1);hold on i=i+1; if(w(i)vb(limit_flag)-resid) pwm_w=1; end if(iq(i)14) pwm_i=1; end pwm(i)=pwm_i*pwm_w; % if(iq(i)14 & pwm_i=1 & pwm_w=0)% pwm(i)=1;% end % if(iq(i)=0)% iq(i)=0;% Udc=w(i)*Ff;% else% Udc=pwm(i)*200;% end% if(iq(i)0.2 count=co

8、unt+1; if(mod(count,2)=1) velocity=120; else velocity=80; end temp=0; end % if temp1peri% count1=count1+1;% if(mod(count1,2)=1)% pwm=1;% else% pwm=0;% end% temp1=0;% end % plot(i*h,velocity);hold on Udc=Tau*200; iq(i+1),w(i+1)=runge(iq(i),w(i),Udc,h);% plot(i*h,iq(i+1),i*h,w(i+1);hold on Tau = Tau +

9、 Kp*(e(3)-e(2) + Ki*e(3)+ Kd*(e(3)+e(1)-2*e(2); if Tau 1 Tau=1; elseif Tau0 Tau=0; end e(1)=e(2); e(2)=e(3); e(3)=velocity-w(i+1);% if(e(3)-2)% e(3)=0;% end% if(iq(i+1)15) iq(i+1)=15; elseif(iq(i+1)0) iq(i+1)=0; end if i=tail-1 disp(sprintf(The final steady error is : %2.1f .n,e(3); end endnum=1:tai

10、l+1;plot(h*num,w,LineWidth,2);hold onplot(h*num,iq,r);set(gca,FontName,Helonia,FontSize,10,FontWeight,bold);xlim(0,h*tail);xlabel(T/s);ylabel(I/A(V/(red/s);title(PID);2.调用程序function iq,w=runge(iq0,w0,Udc,h)w(1)=w0;iq(1)=iq0;k1=f1(w(1),iq0,Udc);a1=iq(1)+h*k1/2;k2=f1(w(1)+0.5*h,a1,Udc);a2=iq(1)+h*k2/2

11、;k3=f1(w(1)+0.5*h,a2,Udc);a3=iq(1)+h*k3;k4=f1(w(1)+h,a3,Udc);k=(k1+2*k2+2*k3+k4)/6;iq=iq(1)+h*k;k11=pw(iq,w(1);a11=w(1)+h*k11/2;k22=pw(iq+0.5*h,a11);a22=w(1)+h*k22/2;k33=pw(iq+0.5*h,a22);a33=w(1)+h*k33;k44=pw(iq+h,a33);k=(k11+2*k22+2*k33+k44)/6;w=w(1)+h*k;function y=pw(a,c)fi=1;B=0.1;J=0.002;y=(fi*a

12、-B*c)/J;function y=f1(w,iq,Udc)fi=1;Rq=0.5;Lq=0.05;y=(Udc-w*fi-Rq*iq)/Lq; 六、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电机建模作业,熟悉永磁直流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同时也熟悉熟悉滞环控制的原理与实现方法和Rungle-Kutta方法在仿真中的应用。这次实验过程中,对于matlab软件要求较高,对于很多matlab语言有更多的理解。对于电机建模过程中的矩阵运算,微分方程组的求解都有很大的提高。建模过程中,开始遇到最难的问题是将龙哥库塔法,准确的应用微分方程组中,其中矩阵方程的建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实验,更多的熟悉了直流电动机的性能,对于电机调速,电枢电流大小的电机各方面性能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这次实验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是涉及的知识面丰富,还需要在以后应用过程中慢慢体会。由于初次接触到软件建模,所以建模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都参加到同学讨论之中,对于电机方面,软件方面的理解都在沟通中提升,所以总的来说这次建模十分有意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