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部编版月迹优秀教案1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4月迹人教(部编版)24*月迹导学案设计课题月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2.默读课文,抓住“变化”理清文章脉络。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通过抓住“变化”,按“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的顺序感悟月迹的变化。2.感悟文章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月亮的诗句。(教师)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作者资料。(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用时:3分钟)1.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诗
2、词:(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2.导入:月有阴晴圆缺,月有自己的印迹,我们一起来寻找月亮的印迹。3.板书课题,鼓励质疑。1.朗读诗词,想象意境。(1)吟诵诗词,读出美感。(2)想象月影绰绰的美好情境。(3)拓展其他自己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词。2.齐读课题。3.依题质疑。(1)月迹从哪里开始?(2)月迹到过哪里?(3)谁在寻找月迹?(4)为什么要寻找月迹?紧扣题目,开展关于“月亮”的诗词积累和吟诵的比赛,同时启发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意境,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初悟主题。而依题质疑,梳理问题,留作初读课文时,学生自主解决。二、默读课
3、文,检测字词(用时:15分钟)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1)启发学生自主发现。(2)引导学生动笔画一画。(3)提出问题,同桌交流。2.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1)课件出示组词测试题。鸟()娥()袅()峨()妒()炉()(2)课件出示选音测试题。lilili多读书,多积累(),能提高语文素养。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爷爷年轻时干活累()得驼背了。(3)指导学生“悄没声儿”中的“悄”读三声。1.默读课文,自主解决上面环节提出的问题。(1)月迹从哪里开始?(第2自然段中在竹帘格儿中首先出现了月亮的印迹。)(2)月迹到过哪里?(镜子里、院子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小
4、河里、眼睛里)(3)谁在寻找月迹?(“我们”这群孩子)2.根据课件,完成生字词的检测练习。(1)小组比赛,组词检测。(2)挑战读准多音字的音,尤其注意第句中的词语,是课文中的词语,一定读准确。(3)用“悄”字的读音拓展组词。(悄悄、悄然)1.教师依据上一环节所提的问题顺势而导,完成几个问题的研读,同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如,讨论、动笔画一画、求助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选择读音时,重点处理第句,这一句是文中的句子,应读准字音。三、自主研读,感悟“变化”(用时:15分钟)1.让学生自主研读提纲挈领:本文以什么为线索?2.课件出示:月形(第2自然段)月色(第3自然
5、段)月光(第2022自然段)月的美好(第23、24自然段)3.组织小组研读每部分的内容,交流感悟。(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从形状、顺序、心情三方面去感悟“月形”的变化。(2)指名读第3自然段,围绕“月色”点拨学生感悟用词及语言的优美。(3)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温度,品读描写“月光”的句子。出示句子:妙极了锨刃儿上找到了。河水细细的灿烂地闪着银光。(4)研读解决:月的美好表现在哪里?出示沙滩夜景图,图上有几个孩子在仰望天空,欣赏月亮。配乐,启发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出示:“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1.浏览课文,交流汇报:文章以“变化”为线索,写出了月亮的足迹在不同地方的
6、不同情形。2.根据课件了解文章记叙顺序。3.小组研读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1)感悟月形的变化。抓住形状词。(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抓住顺序词。(先、再、渐渐地、还在、慢慢儿、末了,这些词语都是表示顺序的。)抓住心情词。(高兴生怕失望)探究每一种心情出现的原因。(2)感悟月色的美。抓住颜色:玉玉的、银银的。读句子,读出月色的优美。(3)感受月光的优美。读描写月光的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发现月亮没走掉时的那种激动与兴奋。)想象画面读一读。(感受到月光那样的温柔,作者笔下描绘的画面如此唯美。)(4)感悟月的美好。观看画面,畅想情景,感受月的美好。朗读感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省略号省略
7、的画面写出来。(那皎洁的月光洒在沙滩上,仿佛铺了一地银子;那柔美的月光洒在我们的身上,宛如给我们披上一件透明的薄纱裙;那美好的月光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仿佛要带给所有人无边的幸福与快乐)1.根据课件引导学生围绕月亮的变化体会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几方面的内容。2.把握学生交流的要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鼓励多元理解。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做到联系上下文,将优美的词语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的放矢地感悟作者语言的生动与形象。4.引导学生将朗读时想象到的画面与图片上的美好月景相互联系,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去补白省略的内容,语言要优美,如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
8、方法。四、指导书写,积累语言(用时:7分钟)1.解决课前所提的问题(4):为什么要寻找月迹?2.出示练笔要求,鼓励学生练笔: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你仔细观察过月亮或者其他美好的事物吗?请你试着把你眼中最美好的事物写一写。3.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练笔,修改自己的习作。1.小组讨论,说明理由。(1)基于对月亮的喜爱。(2)基于对童年的好奇。(3)基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2.阅读练笔提示,依照上面讨论的主题,启发思维,自主描写一种美好的事物。注意写出这种事物的变化。3.当堂完成练笔的集体交流和展示,没完成的课后完成,并自己修改习作。1.课前所提的四个问题中,第(4)个问题比较有深度,选择放在本环节中解决
9、,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即要热爱生活,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从而升华本课主题,与本课伊始相互照应。2.学生练笔时可以播放音乐,大屏幕展示大自然中美好的景色,如日出、日落、月圆、风吹、海浪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 月迹 人教(部编版)23* 月迹文本分析: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贾平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
10、把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在学生读顺读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作家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联系实际体会对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生活,源于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悄、累、袅”等8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2.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含义。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
11、我们每个人”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引出本文内容。导语: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上,就让我们睁大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感受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明确:“月迹
12、”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追寻“月迹”来寄托种种思绪的。紧紧抓住“月迹”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商州浮躁废都等。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没声儿 (2)理解重点词语。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
13、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4.寻找月迹:在文中找出有关揭示“月迹”的位置的句子。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讨论,依据这些语句,学生就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思考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2.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地方的月亮
14、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穿衣镜上(第2自然段)院子里(第3自然段)小河里(第21自然段)眼睛里(第23自然段)。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紧张失望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面面相觑羡慕嫉妒高兴水中月:银光、多兴奋眼中月:小小的、多满足(2)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写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显得很乱呢?为什么?明确:不乱。本文记叙的是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作者巧妙地用奶奶的话作引领,使地点的转移显得很自然,不仅不显得杂乱,反而充满情趣。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1)作者写月迹,为什么要写镜
15、子、院子、小河,而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化虚为实。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痕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2)第2自然段写月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拟人。符合儿童的心理,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3)“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4)理解
1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这句话。明确: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这句话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也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力量源泉。这也正是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5)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在本文中,“奶奶”这个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奶奶”的身影贯穿文章的始末。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来感悟“奶奶”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明确: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的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
17、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4.总结全文。(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明确:文章的标题“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2)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明确: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作者借此表达了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情趣。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在我们生活的广阔空间里有着数不清的美好事
18、物,只要用心寻找、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永恒的,对于文中的孩子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在学习这篇美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都积极表现自己美好的一面。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朗读课文,还是在合作学习等方面,大家表现得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1.小练笔:用一段话描写出你观察到的夜景。提示:可以以一个景物(如月亮或星星)作为描写的主体,然后兼顾写其他景物。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朗读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师:课文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请
19、你任选一个角度,在你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上做好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验,谈谈欣赏的原因。师: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第3自然段中的“满满的”写月亮的满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的洁白,“粗粗的”写桂树的粗壮,“疏疏的”写枝叶的稀疏,“累累的”写花朵繁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请同学们注意积累。生:第2自然段中“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写活了。师:这个想象也很奇特,把月亮的情态写得很有韵味。生:我补充一点。这一段中“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一句还照应了前文。师:照应了前面的什么呢?生:照应了前面的“盼着月亮”。师:对。
20、生:我品读的也是第2自然段。我把“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改为“深情地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就把月亮比作一个美女,她偷偷地溜到“我”的院里,拟人修辞手法很传神。师:这位同学的品析也很传神,有创意。生:第2自然段中的“爬”字把月亮拟人化;“失望”一词写出作者对月亮依恋的感情。生:我发现本文的对话很有特点。如奶奶的一句“月亮进来了”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月亮上;课文第47自然段不仅起到过渡的作用,而且表现出了孩子们好奇的心情;第19自然段中奶奶的一句话结束了争执,也将孩子们引到更远处去寻月;文中,奶奶的话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全班热烈鼓掌。)师:太妙了。老师还没有发现这一点奶奶的话
21、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位同学也是一位发现美的人。生:第24自然段是本文的寓意所在。这月亮象征了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执着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心中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才属于我们。(全班鼓掌。)师: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刚才这位同学实际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的确如此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师:上面同学们对课文优美的词句品味细腻独特,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生:因为月亮就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这个目标。生:作者想要记录月亮留给他们的美好的东西。生: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师:是啊
22、,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变化的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作者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赏析:月迹是一篇精美的文章,其精美之处体现在文章的语言中。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品味文章语言的环节上做得很好,既有抛砖引玉的启发,又有精彩点评的肯定,还有深入总结的提升。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品味细腻,思考独到,探究得当,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想必他们的收获也是颇多的。本文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为了避免让学生读得支离破碎,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我就思考编者的意图,他们是想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的道理。于是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在授课前也读给同学们听了。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