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0.37KB ,
资源ID:43272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272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学年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 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 统治较为稳定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 政权更迭频繁 D. 各项制度尚不健全【答案】B【解析】A夏商周时期“统治较为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 B“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表明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上天的意志,正确; C夏商周时期政权并未频繁更迭,排除; 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与

2、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夏商周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本题以夏商周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2.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二代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渐趋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哪一特点()A. 集权性 B. 分权性 C. 松散性 D. 落后性【答案】C【解析】A集权性指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时,地方听命于中央,分封制下地方有极强的自主性,该项错误。 B分权性指将国家的权力进行分割,自主性不等于分权,该项错误。 C“是一种

3、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表明分封制下,中央和地方的结构比较松散,体现出松散性的特点,该项正确。 D分封制适应了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性与史实不符,该项错误。 故选:C。本题以分封制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在该制度下诸侯的独立性很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 中国史纲要中说:“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徙

4、民实边,修长城 B. 建灵渠,出兵南越C. 统一文字,焚诗书 D. 除谥法,废“封建”【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秦始皇把中国封建社会推荐一个新阶段,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主要是指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正确; 修长城,建灵渠,焚书坑儒都不能体现出秦始皇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上的功绩,排除ABC。 故选:D。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主要考察秦始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解答本题要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并能通过材料分析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上。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4.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

5、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 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其特点包括: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材料中“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和“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都是在说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体现的是血缘与政治的结合,也就是皇帝借助血缘维护统治,所以D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皇帝制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皇位世袭。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特点包括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当然本质还是君主专制,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

6、宰和权力中心。5.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A. 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 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推恩令”的具体表现。 汉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故排除A。 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说法片面。故排除。 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排除D。 故选:C。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对西汉“推恩令”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本

7、题考查西汉“推恩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6. 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唐朝时期()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 贵旅政治走向衰落C. 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D. 伦理道德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宰相姚崇坚持执法,不按皇帝要求执行,说明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故A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根据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政令

8、运作程序进行思考判断。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本题材料信息中“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说明宰相对皇帝的权力制约。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三省长官都是丞相。政令要经过中书的草拟、门下省的审核才能由尚书省下达六部去执行,门下省可以对政令进行驳回。7.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皇帝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据此可知()A.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

9、.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王国问题的解决状况,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权力,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汉朝刺史制度的演变及其反映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汉朝刺史制度的演变及其反映的问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

10、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有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A.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 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D. 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A本身说法正确,与材料无关,排除。 B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依据材料信息“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可知,宋

11、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给更多寒门以入仕机会,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符合题意。 D本身正确,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及作用等。本题以科举制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政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9. ”(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A. 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 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C. 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 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内阁最初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到“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

12、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可以看出内阁的地位不断提高,权力不断扩大。故A正确; BCD项都与史实上内阁的职权特点不符,故排除。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内阁制度设置的历程以及内阁制度的职权特征来分析材料。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概念的准确理解。主要对内阁特点的考查,难度不大。10. 清朝雍正皇帝初设置军机房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 地位逐渐上升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皇帝明其便利

13、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地位在逐渐上升,故B正确。 A项“避免”说法片面,排除。 内阁不是法定的机构,军机处是合法机构,故排除C。 D项“失去”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1. 中国学者蒋廷黻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

14、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A. 工业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B. 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C.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D. 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答案】A【解析】A鸦片战争的背景之中,有一点就是工业革命,英国迫切需要打开市场,也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材料能够反映出来,这就是世界大趋势。 B英国对殖民地国的追求不是世界大趋势。 C材料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无关。 D农民阶级获得土地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原因,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12. 马克思说:“这一次革命(指太平

15、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无疑是由于英国(的)大炮。”这说明()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A项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故A项正确。 B项题干没有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故B项错误。 C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符合史实,但题干材料侧重强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 D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6、的根源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主要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背景及目的;鸦片战争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加紧搜刮全国老百姓,导致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赋税严重,无法忍受,洪秀全组织发动起义,称军队叫太平军,定国号为太平天国。总的说,鸦片战争加速也促进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13. 据记载,在1860年一1861年间,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内实行“着佃交粮”的政策,即责令佃户直接把钱粮交给政府,交租数额因地而异,并无定制,受到广大占领区农民的普遍欢迎。

17、这主要是因为它()A. 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 B. 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C. 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D.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控制,“着佃交粮”它非但没有破坏、反而恰恰是在恢复已被破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故排除 A。 佃户直接将钱粮结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故B准确。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土地要求的满足在材料中为体现,故排除D。 故选:B。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即责令佃户直接把钱粮交给政府,交租数额因地而异,并无定制”。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中相关知识的分析,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难度较大,

18、总体难度偏高。14.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 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 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C.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C【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对经济上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在政治上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B材料体现不出反侵略的特点。 C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和劳动产品,对国家经济实行全面控制,体现了材料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的特点。 D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

19、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内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的纲领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5.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 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 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C. 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 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答案】C【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政治体制不能保证上下一致,不是强调下层民众的冷漠。 B材料不是强调高层不能统一。 C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官民之间的隔阂太深,这主要是由于政治体制腐败,阶级矛盾尖锐所导致的。 D当时中国并不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20、。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6.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A. 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 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 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 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说明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故A项正确。 B项在材料无法体现,应排除。 材料无法看出“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

21、化”,故C项错误。 材料只提到申报一种报刊,无法看出“传媒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马关条约需要掌握马关条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对题干材料和选项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17. 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A. 义和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答案】A【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强调义和团运

22、动积极作用。能够说明义和团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材料内容看不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材料不是强调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而是强调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D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8. 纪录片大国崛起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 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 列强在华设厂开矿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列强共

23、同宰割中国【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20世纪列强集体亮相,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八国联军侵华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当时最严重的后果。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9. 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之内。这表明()A. 革命内部潜伏着巨大危机 B. 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C. 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 D. 武昌起义带来了

24、示范效应【答案】D【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革命内部潜伏着巨大危机; B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是在1912年2月,与材料的关键信息“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不符合; C材料没有体现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信息; D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全国又有几个省份宣布独立,这体现的是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故D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武昌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关键信息是“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武昌起义的历史功绩,首先是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

25、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20.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A. 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 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C. 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 革命派转向建立

26、人民民主国家【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倡导五族共和,实际上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开始具有中华民族的统一概念,故A正确; 材料只显示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但并不能说明民主革命性质发生显著变化,排除B; 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C; 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说法错误,排除D。 故选:A。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主要考查孙中山民族主义认识的变化。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21.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

27、为当时()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答案】D【解析】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认为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而不是体现出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当时社会现实不相符,而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只是当时的表现之一。 C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社会改良的含义。 D分析材料信息可见,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即共和政体严重脱离了中国的民间社会,表明该学者认为共和制难以根植于中国社会。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中国的两半社会性质,和辛亥革命的结果来分析材料。

28、辛亥革命的教训: 1、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孙中山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以失败而告终。 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全国绝大多数人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22. 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绥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部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A.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B. 太原会战是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 正面战场发挥抗战主导作用D.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战役【答案】D【

29、解析】材料反映的明显是太原会战的特点,材料中涉及到了八路军的抗战,也涉及到了中央军和晋绥军的正面防御,所以能够说明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日的表现。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中太原会战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3. 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日军这样做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

30、,题干中的“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是一种历史叙述,“日军这样做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是一种历史解释,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客观历史与撰写历史。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由于历史是历史文本,是历史学家根据他的主观能力和具体语境下编制而成的,历史文本本身不是历史事实的物理呈现,这就决定了历史本身的主观性甚至虚拟性。24.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有计划的与敌人发行伪币与破坏法币的政策做斗争,允许被割断区域设立地方银行,发行地方纸币。”1941年4月,新四军在根据地创办了第一家银行,随后建立印钞厂,发行抗币,并禁止日伪货币在根据地流通。中共的这些举措()A. 加剧了沦陷区的通货膨胀 B. 挫败了日寇对国统区的经济封锁C. 为持久抗战提供经济和物质支持 D. 使抗币成为国民政府的合法货币【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1938 年 10 月”可知,此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中国也不能迅速取胜。依据题干“中共中央”、“与敌人发行伪币与破坏法币的政策做斗争,允许被割断区域设立地方银行,发行地方纸币”、“新四军在根据地创办了第一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