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71.32KB ,
资源ID:43238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238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docx

1、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第二分册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第1课 中华民族的起源考纲要求:原始农耕 A 炎黄传说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一)原始农耕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 A1、中国原始农耕的概

2、况(1)产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2)产生标志: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3)生产工具:新石器生产: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生活: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4)早期农业特征:南稻北粟,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5)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南稻北粟,黍稷大豆)2、原始农耕的出现的对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影响(1)生活方式:原始社会阶段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2)社会组织: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条件: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后,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开始过上了比较安定的定居生活,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趋于安定,

3、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 代表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生活方式:聚族定居生产方式(特征):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原始社会阶段3、原始农耕的出现的意义:1)改变了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采集、渔猎 能生产2)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聚族定居3)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依赖、适应 利用、改造自然4)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为人类迈入文明的门槛奠定了基础4、有关原始农耕史料获取途径:考古发掘(二)炎黄传说 A1、传说概念: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经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2、主要传说:有关炎帝黄帝传说在春秋

4、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3、传说史料的价值:神话传说可以作为历史史料,但是有效性较低,还需要文献资料、考古发掘等相互印证,才可以确定(三)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1、起源时间:距今50004000年, 2、起源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3、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4、获取途径:考古发掘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考纲要求: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 二里头遗址A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传说与文献中的夏朝:转折: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第一个国家。(1)社会特征:“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2)统治者更替的方式:“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国君世系相传以为礼,禅让制到

5、世袭制)(3)国家特征:设官分职,夏王有文武官员;有军队;有监狱、刑法镇压反抗 传世文献(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尚书史记竹书纪年左传礼记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考古印证文献的记载:1、二里头遗址(1)时间:距今39003500年,已进入青铜时代(2)地域:河南偃师二里头(中原地区)(3)政治:社会分化产生(依据:有宫殿式建筑出现)(4)社会经济: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畜牧业)。(5)文化:进入青铜时代(依据:青铜器、玉器多用于礼器和祭器,与文献记载“礼仪以为记”相吻合)(6)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

6、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2、特点:二里头文化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3、结论:夏是否存在,史学界没有定论,(因为没有夏王朝的直接文字记载,因此我们只能说二里头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夏文化,而不能说绝对就是。从而理解到要真正弄清文献中的夏朝与考古学上二里头文化的关系,有待新史料的发现和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并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重证据法是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首倡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即用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相互印证来解读历史,也是他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如甲骨文字、殷周金文、汉晋简牍、古器封泥等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解。 第3课

7、 商朝与青铜文化一、考纲要求: 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B 方国联盟 A 青铜器与甲骨文 A (一)商朝的历史是信史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二)方国联盟是商朝对王畿以外区域实行间接统治的形式。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其特点是商王是周边方国的共主,方国臣服或归附于商,方国的向背决定商朝的兴衰(三)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青铜器中蕴含着哪些商朝的文化元素?)(1)代表及青铜制造技术水平:司母戊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

8、改为后母戊);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2)特点与功能: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思考:商朝青铜器所折射出的商朝历史的哪些信息?经济:手工业技术先进,青铜铸造业发达,工艺高超政治:青铜器反映器物主人的身份等级和政治地位思想文化:商代礼制发达(以礼器和祭器为主),崇尚鬼神(沟通天地)生活习惯:酗酒风气盛行(大量酒器出土)2、甲

9、骨文:(1)概念: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2)具备规律: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3)文字地位: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4)史学价值:真实记载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提供了研究商史第一手资料,可以印证文献中对商朝历史的记载;可以研究古代汉字甲骨文发现和解读,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河南安阳殷墟考古资料发掘;史记殷本纪的文献记载;商朝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考古资料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

10、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时期。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考纲要求: 西周的建立A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 礼乐制度A一、西周的封邦建国 1、西周建立: 时间:公元前1046年(前11世纪中期) 事件:牧野之战,武王伐纣 结果:周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都城:镐京2、政治:封邦建国体制目的:为有效统治新征服地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

11、殷人后裔和原殷方国首领;功臣; 另方面,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行政中心3、作用: 积极: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提高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消极:东周时期,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坐大,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状态。思考:西周的封邦建国与商朝的内外服制有什么不同?其进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v 不同:商与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联盟里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体制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v 进步性: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

12、王成为天下共主。二、西周的礼乐文化 (文化心理认同) 1.时代背景:(1)政治背景:“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立封邦建国体制(2)思想依据: 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3)历史渊源:继承夏商 礼的传统2.内容第一,制礼:(1)礼的起源:先民的习俗仪式。定义: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功能:维护社会秩序 (2)周公制礼: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家)和政治等级(国)上,显示身份差异和权利义务。第二, 作乐:(1)目的: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2)内容:创作礼乐、史诗3.制礼作乐的意义: (1)当时:二者相辅相成,维护阶

13、级统治,维持社会团结安定。(2)后世:周公制礼作乐其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考纲要求: 社会变革 B; 百家争鸣 B一、东周建立 A 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8世纪) 事件:平王东迁洛邑 结果:东周建立,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二、东周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B1、经济领域的变革是东周时期社会最深刻的变革,(1)表现 农业: 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手工业: 私人手工业 商业: 商业的活跃(2)影响:总之,整个社会出现前所未有追逐利益、实力竞

14、争的局面2、政治领域的变革表现为:各国进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政治改革A、背景: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B、目标:富国强兵C、内容: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三、百家争鸣B1、背景:(1)政治体制的改革,引起社会的转型(2)列国经济实力的增长(3)文化人士的活跃,“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对变革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主要学派代表及主张(思想):(1)儒家:孔子:时间:春秋主要观点:发展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目的:孔子的“礼

15、”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孟子:时间:战国观点:将孔子“仁”的观点发展为“仁政”学说;民本思想;性善论。影响: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宗师。荀子:时间:战国;观点: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影响:被视为旁门别支。(2)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时间:战国观点:A、积极方面:a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b以提倡“法治”为特色;c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 d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e废除世卿世禄; f奖励耕战; h富国强兵。B、消极方面: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3)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观点: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

16、,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3、地位: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考纲要求:战国七雄A 商鞅变法A 秦帝国的建立A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一、战国七雄A1.形成原因: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趋剧烈,强国不断拓展国土,弱国则摆脱不了被兼并的命运,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2.影响: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战争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

17、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A (1)时间:秦孝公即位后(2)背景内乱不止、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促使秦国变法图强,奋起直追。(3)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4)内容废井田、废世卿世禄、奖农耕、建县制、什伍连坐(5)作用商鞅变法未因秦政局变动而“人亡政息”,商鞅变法的制度得以延续,秦国也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为秦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三、秦帝国的建立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四、皇帝与中央集权制1、建立的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2、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政治上内容(1)皇帝制:权力世袭;权力的集中至高无上(一切军

18、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2)中央官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长,“助理万机”)、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负责财政)等均受制于皇帝(3)郡县制(地方)结构:为郡、县两级,郡辖县,县辖乡、里,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属吏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特征:全国听命于国君;中央政府有庞大官僚机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秦始皇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经济:(1)统一货币、度量衡(2)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施民族关系:(1)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2)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文化

19、:(1)统一文字; (2)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3、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影响:(1)当时来说,政治上,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消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状态;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有利于抗击外族入侵,保持社会稳定;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有利于各项社会工程的修建;(2)后世来说,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体制的蓝本。消极影响:维持庞大官僚机构,修建公共工程,大量征发赋役,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考纲要求:秦短命而亡的原因A 陈胜、吴广领

20、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 西汉的建立A一、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根本原因)(1)徭役、兵役沉重 秦朝统治者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弛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征用劳力数百万人。秦朝统治者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程度。(2)法律严酷 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2、秦沿用打天下治理天下的经验不适应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该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3、统治者仍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二、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农民征调渔阳戍边,因大雨延误被斩,

21、揭竿而起,揭开秦末农民战争序幕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三、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都城:长安(今西安)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成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考纲要求:汉承秦制 A 文景之治A 一

22、、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1、背景:汉朝建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2、内容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汉统治者从中央皇帝制、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都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变化:(1)政令施行方式:西汉政令实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2)地方上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度(郡国制)原因:错误吸取秦亡的教训。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对象: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后果:地方势力膨胀。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二、文景之治汉初以黄老思想为统治思想文帝、景帝的政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1)目的:巩固统治,恢

23、复经济(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以农为本,减田租(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政治上:省刑约法,废除秦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3)特点:轻徭薄赋,省刑约法(4)结果: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影象,史称“文景之治”(5)影响:积极: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为西汉的强盛打下基础。消极:豪族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第9课 汉武帝时代一、考纲要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 对西域疆土的拓展A(一)、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加

24、强皇帝集权中央:中央官制上,形成了“内朝”与“外朝”体制:汉武帝为加强皇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地方:(1)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2)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2、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思想文化上的统治)(1)背景:汉初:儒家思想已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武帝时:思想不统一,社会仍动荡不安;于是他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 (2)措施:设五经博

25、士定儒学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3)作用: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学起到维护皇帝权威和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4)执政原则:“儒表法里”含义: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表现:A.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董仲舒依据儒家民本思想为解决社会贫富分化而提出的“限田”主张,以及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均未采纳。B.汉武帝所信任的大臣多是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3、民族关系上:设置河西四郡为了加强

26、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联为一体。地图:西汉疆域图。第10课 东汉的兴衰考纲要求:东汉的建立A 豪强地主A一、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时)光武帝刘秀(建立者)重建汉朝,定都洛阳二、豪强地主势力不断膨胀:(地方上)1、表现:(1)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不少豪强地主拥有 “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2)军事上: 组建“家兵” “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3)政治上: 把持地方舆论,使家族声名远扬 有些名门望族还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

27、,甚至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2、影响:这些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第11课 割据与分立考纲要求:赤壁之战A 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A1. 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赤壁之战时间:208年经过:曹操亲帅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 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隔江对峙 仅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运用火攻结果:曹操大败北还; 刘备进占四川 孙权进一步扩展东南的辖区2、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地图)时间建立者都城政权名称220年曹丕洛阳曹魏221年刘备成都蜀汉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孙吴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考纲要

28、求: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A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一、北朝和南朝1、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1)文字版本的更替顺序 东魏 北齐魏 五胡十六国 北朝(北魏) 西魏 北周 隋蜀 西晋 吴 东晋 南朝(宋 齐 梁 陈)(2)空间版本的更替展示 三国鼎立 三家归晋 东晋十六国 宋(北魏) 齐(北魏) 梁(西魏、东魏) 陈(北周、北齐)二、民族融合 B(一)原因:1、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2、少数民族认同并接受汉族文化;3、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汉制、汉文化。(二)民族融合的表现:1、北方少数民族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典范孝文帝改革: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内容:(1)政治上:迁都洛阳,以摆脱保守势力

29、影响;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与律令(2)文化上:通用汉语、汉服;禁鲜卑语和胡服;尊孔尚礼,以孝治国(3)风俗上:胡汉通婚;改用汉族单音姓氏改革意义:(1)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2)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2、胡文化对汉文化的渗透(1)民族性格: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触动中原农耕民族,使之刚柔相济;(2)、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被汉文化广泛吸收;A、经济上: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B、生活习俗上:胡族的生活习俗对汉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床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胡服、胡食(胡饼、奶酪、烧烤)的流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C、文化艺术:胡

30、乐、胡舞与汉族歌舞的交融回合,为传统文化增添色彩。(三)民族融合的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双向)(四)民族融合的影响1、缩小了民族差异、增进了民族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基础;(隋的统一)2、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创新成为我们的民族特征。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唐继隋统一之后,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还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等制度,“贞观之治”展示的统治者虚怀若谷、开明廉洁的形象,成为后市王朝效法的榜样。积建国八九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开元盛世”。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核心,名震遐迩。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考纲要求:隋朝与唐朝的建立 A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B 科举制 B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1、隋朝的建立: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统一:589年,杨广率隋军南下灭陈,统一全国2、唐朝的建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