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32.73KB ,
资源ID:4318304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183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

1、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知识点一、语音:1、方言、地方口音过重: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鼻音、边音等发音不准。2、拼音的省略:iou、uei、uen(iu、ui、un);、u;j、q、x与;3、声调:阳平(35)和去声(51),调值易被混淆,常会被读成44调值。4、轻声:在现有的教材和研究中,“轻声”这一概念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1)轻声是跨越语音层面和语义层面的连读变调;(2)轻声变调的特点是轻声音节失去了原来声调;(3)轻声音节的调值可能轻短,也可能不轻不短。(4)与轻声调值问题相关的是轻声的重读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双音节

2、形容词重叠为AABB式后,原来的轻声会变读如阴平例如:“阴+轻”的“规矩”重叠为“规规矩矩(j)”、“上+轻”的“马虎”重叠为“马马虎虎(h)”。(5)进入词汇教学的轻声词也分为“必读轻声词语”和“可轻读词语”两个部分。“必读轻声词语”包括:语法上的虚词(着,的,们,呢,等);词缀(子、么,等);叠音的亲属称谓(爸爸、妈妈,等);具有别义作用的轻声词(大意、大爷、地道、地方、东西、利害、人家、照应,等)。“可轻读词语”包括:趋向动词(来、去);方位词(里、边);叠音动词(听听、闻闻)。5、儿化音:儿化音主要是发音难、本身无规律可循、难掌握。小孩、男孩、女孩、聊天、老头、大伙、冰棍、相片、旁边、

3、干活、小俩口、玩等12个词出现频率较高,使用较广,都是儿化词(读时带“儿”)。其他都是一些不常用的。6、语流音变:容易带有个人语用习惯、地方方言语用习惯,也没有标准的规定,多用在口语交际中。(一般有异化、弱化、同化等。)7、一些词语错误认读:因为一些原因,把一些字或词语理所当然地认读或者造音。如:憎(zng)恨、符(f)合、笨拙(zhu)、卑鄙(b)、剽(pio)悍等,注音的都是只有一个读音的,而我们多用了它们的错误读音。8、一字多音、同音字:在语境中比较难听辨,需要积累大量词汇。二、汉字:1、有无汉字背景:有汉字背景的容易母语负迁移,无汉字背景的写记难。2、难学:数量大,结构复杂,笔画繁多,

4、多音多义字多,近似多音字多,同音字多,字形种类繁多、形近义近字、等。3、难教:(1)笔顺:顺、倒,有很多老师写倒笔画; (2)意识:A、对内汉字和对外汉字的差别; B、没有专门的汉字课和独立的汉字教材; C、教学法和策略有缺失 (3)字义:这个比较难把握古义和现代义,有的字用的还是古义。4、释义:这里主要难把握的是汉字的本源,会有学生问“这个字为什么这么读?”、“这个字这半边读什么?”。如:没殳(sh)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古八体之一:殳书(用于兵器上);姓。这个就需要老师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5、易混淆的字(书写):A、部件改换:候侯; B、部件增损:体休、鸟乌; C、部件变形

5、、变位:吃o乞、欢R又。6、字音字义: (1)同音同义字:唯和惟;(2)一字多音多义:和、处、着等; (3)同义、近义 (4)反义三、词汇:1、近义词、反义词:要注意到词语之间意义、用法的联系,近义词相比较而言比较难处理。2、虚词:在复合句的语法分析和语用中会比较难处理。虚词:不表实在意义而表语法意义,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比较难处理得是副词(表时间:已经、刚才;表程度:很、挺;表语气:可、却;表范围:总、全;表肯定、否定:可能、不等等)、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地;语气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啊、吗、呀等)和介词(有的动词兼类,如:在、给、叫、用、拿等)。这类词要考虑

6、到语境中的感情色彩、和语用环境3、一词多义:可能会回到汉字和语音教学上,会上成汉字课或者口语课。4、词语搭配:数量词、形容词、助词搭配易犯错。四、语法:1、熟语、谚语、歇后语、成语的讲解难以把握。2、“还是”和“或者”:在一些特殊语境中易混淆。“或者”跟“还是”的不同用法是:(1)“还是”用于选择问句。例:你吃馒头还是吃包子?:我吃馒头。:你上午去还是下午去?:下午去。(2)“或者”多用于陈述句。例:星期天,你做什么?:我常常在宿舍看书或者跟朋友聊天。晚上我常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3、名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是名词、名词词组、数量词、时间词等作谓语的句子。名词谓语句的语序是:主语(S)+谓语(N)

7、。意思是“A是B”,但谓语前不用“是”。否定句用“不是+名词(N)”。名词谓语句表达时间、价格、日期、数量、天气、年龄、籍贯。例:(1)A:今天几号?B:今天十月八号。(2)A:今天星期几?B:今天星期二。(3)A:苹果一斤多少钱?B:一斤六块五。(4)A:小马二十岁。4、方位词:(1)表示方向位置的名词叫方位词。汉语的方位词有: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里外边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前边后边左边后边上边下边里边外边(2)方位词跟名词一样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或中心语。例如:里边儿有个人。邮局在学校西边儿。图书馆里边儿有很多阅览室。左边的椅子是我的。前边儿的学生是我们班的。(3)方位词作定语时后边要用“的

8、”。例:外边儿的教室 里变得房间 前边儿的同学(4)方位词作中心语时,前边一般不用“的”。例:教室里边 学校里边 邮局里边(5)方位词“里边”和“上边”的用法。“里边”和“上边”和前边的名词结合时,“边”常常省略。例:屋子里有很多人。桌子上有很多书。(6)在国名和地名后,不能再用“里”。不能说:在中国里 在北京里5、存在的表达(1)“在”表示某事物的方位和处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在+方位词/处所词语名词在方位/处所词邮局洗手间玛丽在在在东边那边教室里(边)(2)“有”表示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方位词/处所词+有+名词(表示存在的人或物)处所词语(没)有事物名词/数量名词组学校里边邮局旁边门前我的

9、宿舍里有有有没有邮局一个商店很多自行车电话(3)当知道某处有某人或某物时,要求确指某人是“谁”、某物是“什么”时,用:方位词/处所词+是+名词处所词是事物名称这个包里这个包里玛丽前边是是是什么东西?书和词典麦克6、介词“离”、“从”、“往”介词“离”、“从”、“往”都可以和处所词一起在动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地点、起点、方向等。(1)表示距离:离+处所词例:北京离上海1462公里。(上海离北京1462公里)(2)表示起点:从+ 方位词/处所词/时间词例:A、他从美国来中国。B、我们从八点开始上课。C、玛丽从学校去大使馆。(3)表示方向:往+方位词/处所词例:A、从这儿往东走。B、我要往那边去,

10、你呢?C、往前一直走就是邮局。7、“了”: “了1”指的是动词后面的“了”,“了2”指的是句尾的“了”。“了3”指的是用在动词后面且处于句尾的“了”(1)动态助词:了1动作的完成:动词(V+了) 动词后边加上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完成。A:你喝吗? A:你喝了吗? B:喝。 B:喝了。A:你喝吗? A:你喝了吗? B:不喝。 B:没(有)喝。“V+了”要带宾语时,宾语前要有数量词或其他词语作定语。例:A、我买了一本书。B、他喝了一瓶啤酒。C、我吃了一些鱼和牛肉。如果宾语前没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时,句末要有语气助词“了”才能句。句子的功能是传达某种信息,以期引起注意。例: A、我买了书了。(我不买

11、了/你不要给我买了。)B、我们吃了晚饭了。(不吃了。/你不用给我们做了。)C、我喝了药了。(不喝了。/你放心吧。)如果宾语前既没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句末也没有语气助词“了”,必须再带一个动词或分句,表示第二个动作紧跟着第一个动作后发生。例:A、昨天,我买了书就回学校了。B、晚上我们吃了饭就去跳舞。(说话的时间是下午。)在连动句中,第一动词后边不能有“了”。例:A、不能说:他去了上海参观。 应该说:他去上海参观(了)。B、不能说:他们坐了飞机去香港。 应该说:他们坐飞机去香港(了)。正反疑问句形式是:“了没有?”或“V+没(有)+V”。例:A:你给妈妈打电话了没有?B:打了。A:他来没来?B:他

12、没来。否定式是在动词前面加“没(有)”,动词后不再用“了”。例:A:你吃了几片药?B:我没有吃药。A:你买了几张地图?B:我没有买地图。改错:(1)他感冒了,昨天我去了看他。(连动式,“了”1放在第一个动词后。)(2)昨天的作业我还没有做了。(否定式与“了”矛盾。)(3)我看看了这本书,很有意思。(看看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了”1矛盾。)(4)玛丽常常去了操场锻炼身体。(常常强调反复性、多次性,不能与表示一次动作的“了”1搭配。)(5)昨天晚上我没做了作业就睡觉了。(否定式与“了”1矛盾。)(6)昨天我去了一个公园和去一个商店。(同一个话题,用一个“了”统领。?)(7)昨天我吃了早饭就去教室。

13、(“教室”后应该加“了”2,表示“了”动作的完成后紧接着有新情况的出现。)(8)明天他下了课就来我这儿了。(“明天”属于未发生,“了”用于新情况的出现。)(2)“了”2:语气助词“了”用在句尾,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有成句作用。说明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动作已发生或某种情况已出现。如下列例子 事情发生前 事情发生后 A:你去哪儿? A:你去哪儿了?B:我去商店。 B:我去商店了。A:你买什么? A:你买什么了?B:我买衣服。 B:我买衣服(1)反疑问句形式是:“了+没有?”例:A:你去医院了没有? B:去了。(我去医院了。)A:你买今天的晚报了没有?B:没买。(我没买今天的晚报。)(2)“还没(有)呢

14、”表示事件现在还没有开始或完成,含有即将开始或完成的意思。例:A:他回家了吗?B:他还没有回家呢。A:他走了没有?B:他还没有走呢。(3)动词前用“没(有)”表示否定意义时,句末不用“了”。例:我昨天没去商店。 不说: 我昨天没去商店了。她觉得不舒服,今天没有上课。不说:她觉得不舒服,今天没有上课了。(4)表达经常性的动作时,句尾不能用“了”。例:每天早上他都去打太极拳。不说:每天早上他都去打太极拳了。她常来我家玩儿。不说:她常来我家玩儿了。改错:(1)昨天我骑了自行车去书店。(连动式“了”1放在后一个动词之后。)(2)我们八点已经开始了上课。(宾语为动词时,前面的动词不能加“了”1。)(3)

15、我今年九月来了中国学汉语。(连动式“了”放在后一个动词之后。)(4)我在大学里常常参加足球比赛了。(“常常”表示动作具有多次性、反复性,“了”表示动作在某一定时间内完成,具有一次性特点。)(5)昨天下午我做练习了,预习生词了和复习语法了。(话题不变,中间不能用语气助词“了”2,以免破坏句子的连贯性。)(6)我来中国以前喜欢书法了。(“喜欢”是表示持续性的精神性的动词,而此句的“了”是“了”2,表示出现新情况。?)(3)动态助词:动作的完成:动词(V+了) 动词后边加上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完成。A:你喝吗? A:你喝了吗? B:喝。 B:喝了。A:你喝吗? A:你喝了吗? B:不喝。 B:没(

16、有)喝。“V+了”要带宾语时,宾语前要有数量词或其他词语作定语。例:A、我买了一本书。B、他喝了一瓶啤酒。C、我吃了一些鱼和牛肉。如果宾语前没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时,句末要有语气助词“了”才能句。句子的功能是传达某种信息,以期引起注意。例:A、我买了书了。(我不买了/你不要给我买了。)B、我们吃了晚饭了。(不吃了。/你不用给我们做了。)C、我喝了药了。(不喝了。/你放心吧。)如果宾语前既没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句末也没有语气助词“了”,必须再带一个动词或分句,表示第二个动作紧跟着第一个动作后发生。例:A、昨天,我买了书就回学校了。B、晚上我们吃了饭就去跳舞。(说话的时间是下午。)在连动句中,第一动

17、词后边不能有“了”。例:不能说:他去了上海参观。 应该说:他去上海参观(了)。不能说:他们坐了飞机去香港。 应该说:他们坐飞机去香港(了)。正反疑问句形式是:“了没有?”或“没(有)+V”。例:A:你给妈妈打电话了没有?B:打了。A:你吃药了没有?B:没有吃。否定式是在动词前面加“没(有)”,动词后不再用“了”。例:A:你吃了几片药?B:我没有吃药。A:你买了几张地图?B:我没有买地图。改错:(1)他感冒了,昨天我去了看他。(连动式,“了”1放在第一个动词后。)(2)昨天的作业我还没有做了。(否定式与“了”矛盾。)(3)我看看了这本书,很有意思。(看看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了”1矛盾。)(4)

18、玛丽常常去了操场锻炼身体。(常常强调反复性、多次性,不能与表示一次动作的“了”1搭配。)(5)昨天晚上我没做了作业就睡觉了。(否定式与“了”1矛盾。)(6)昨天我去了一个公园和去一个商店。(同一个话题,用一个“了”统领。?)(7)昨天我吃了早饭就去教室。(“教室”后应该加“了”2,表示“了”动作的完成后紧接着有新情况的出现。)(8)明天他下了课就来我这儿了。(“明天”属于未发生,“了”用于新情况的出现。)(3)“了3”:语气助词“了”用在句尾还表示变化。例:A、这件衣服小了。(不能穿了。/又长高了。)B、树叶已经黄了。(秋天到了。)C、他已经参加工作了。(以前上大学,没工作。)D、他又想跟我们

19、一起去了。(原来不想跟我们一起去。)“不了”也表示变化。例:A、我今天不发烧了。(昨天还发烧。)B、结婚后,她不工作了。(结婚前还工作。)C、我不回国了。(原来打算回国。)动作即将发生。汉语用“要了”、“就要了”、“快要了”、“快了”表示动作即将发生。例:火车要开了。/火车就要开了。/火车快要开了。/火车快开了。我们一月十五日就要(快要)/要放寒假了。要上课了。再有两个月就要放寒假了。冬天快要到了。 注意:句中有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语作状语不能用“快要了”,要用“就要了”。不能说:下个月姐姐快要结婚了。应该说:下个月姐姐就要结婚了。8、结果补语:动词“完、懂、见、上、到、成”;形容词“好、对、错、

20、早、晚”等都可以放在动词的后边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A、肯定式:动词+动词/形容词例:(1)我听懂了老师的话。(2)我看见玛丽了。他在操场打太极拳呢。(3)今天的练习我做完了。B、否定式:没(有)+动词+结果补语 否定句的补语后要去掉“了”。例:(1)我没有听见你的话。(2)这课课文我没有看懂。(3)我没有看见你的词典。C、正反疑问句形式是:“了没有?”例:(1)A:你看见了玛丽没有?B:看见了。(2)A:今天的作业你做完了没有?B:还没做完呢。(3) A:这个题你做对了没有?B:没做对。D、动词后边有结果补语又有宾语时,宾语要放在结果补语后边。例:(1)我定错频道了。 不能说:我定频道

21、错了。(2)我没看见你的词典。 (不等于:我没看你的词典。)例:(1)我做错了两道题。(2)我只翻译对了一个句子。E、“上”作结果补语表示两个以上的事物接触到一起。例如:例:(1)窗户关上了。(2)请同学们合上书,现在听写。F、“到”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达到了目的。例如:例:(1)我找到王老师了。(2)麦克买到那本书了。 G、表示通过动作使事物达到某处,宾语为处所词语。例:(1)他已经倒到头了。(2)我们学到三十四课了。H、表示动作持续到某时间。例:(1)星期六早上我睡到九点才起床 。(2)我每天晚上都学到十一二点。改错:(1)我学这本书完了。(动词后边有结果补语又有宾语时,宾语要放在结果补语后

22、边。)(2)我已经做了完今天的作业。(动态助词“了”要放在结果补语的后边,宾语的前边。)(3)这个句子我不看懂,所以答不对了。(结果补语的否定式:没(有)+动词+结果补语)(4)这个问题我错了回答。(结果补语的肯定式:动词+动词/形容词)(5)昨天在书店我看了我们的同学玛丽。(缺少结果补语“到”,语义不清。)(6)现在能听老师的话懂了。(动词后边有结果补语又有宾语时,宾语要放在结果补语后边。)(7)明天我吃早饭就去买票。(买票时发生在吃早饭之后,用“了1”,表示第二个动作界跟着第一个动作之后。)(8)我听了你在唱歌就来了。(“听了”改为“听到”。“ 听了”表示唱的动作结束了,“听到”听了以后马

23、上就来了。表示可能还在唱。)9、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时间时汉语用时量补语。询问要说“多长时间(了)?”时量补语又表示时段的补语充当。汉语的时段词语有:一会儿、一分钟、一刻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半年、一年等。A、动词不带宾语时,时量补语放在动词后边。主语+V+时量补语例:(1)她在语言文化大学学了两年。(2)他在中国生活了一年。(3)我每天都坚持锻炼一个小时。B、动词带宾语(或动词是离合词)时,要重复动词,时量补语放在重复的动词后边:主语+V+(了)+时量补语。例:(1)他游泳游了一个下午。(2)他学汉语学了两个多月了。(3)我写汉字写了半个小时。C、

24、宾语是人称代词时,时量补语要放在宾语后边。例:(1)我找了你一个小时。(2)我们在这等她一会儿吧。D、宾语不是人称代词时,时量补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它和宾语之间可以加“的”。例:(1)A:你看了多长时间(的)电视?B:我看了三个小时(的)电视。(2)A:你学了几年(的)汉语?B:我学了一年(的)汉语。(3)A:他在北京住了多长时间?B:他在北京住了五天。E、如果动词后边有“了”,句末还有语气助词“了”时,表示动作仍在进行。例:(1)她学了一年汉语。(现在可能已不学了。)她学了一年汉语了。(现在还在学习。)(2)她在北京住了两年。(现在不在北京住。)她在北京住了两年了。(现在还在北京住。

25、)10、离合动词离合是指一些动宾结构的双音节词,他们有词的特点,也有某种分离的形式。例如:睡觉、考试、唱歌、跳舞、毕业、游泳、见面、握手。使用上述动词时要注意:A、多数不能带宾语。我去北大跟朋友见面。不能说:我去北大见面朋友。B、时量补语和动量补语只能放在动宾结构之间。我睡了七个小时觉。不能说:我睡觉了七个小时。C、一些离合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B式:游游泳、见见面、洗洗澡、跳跳舞。11、动词(V)+过动词和后边带动态助词“过”表示动作曾在过去发生,但没有继续到现在。强调过去的某种经历。A、肯定式:V+过例:(1)我以前来过中国。(2)来北京以后,我去过长城、天安门和故宫。(3)我听过中国音乐

26、。B、否定式:没(有)+V+过+O+没有例:(1)我没打过针。(2)我没吃过北京烤鸭。C、正反疑问句形式:V+过+O+没有?例:(1)你以前来过北京没有?(2)你去过长城没有?12、动量补语:A、动量补语说明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次数。动量补语由数词和动量词“次”、“遍”、“趟”、“下”等组成。动态助词“了”和“过”要放在动词后,动量补语前。例:(1)他去过两次长城。(2)他敲了一下门。(3)这个电影我看过两遍。(4)麻烦你跑一趟。(5)不回来的同学跟我说一声。B、宾语是事物名词时,多位于动量补语后,是人称代词时,必置于补语前;人名地名做宾语时,可前可后。例:(1)他找过你一次。(2)山本以前来过一

27、次中国。/山本以前来过中国一次。(3)他住过一次医院。(4)我听过一遍课文录音。13、结果补语:在、好、着、成A、“动词+在”表示通过动作使某人或某事物处在某处。宾语为处所词语。例:(1)我去晚了,坐在最后一排了。(2)A:我的护照你放在哪儿了?B:就放在你的口袋里了。(3)A:这张画我们挂在哪儿?B:挂在这儿吧。B、“动词+着”表示动作的目的达到了。例:(1)你要的那本书我给你买着了。(2)我的护照你给我找着了没有?(3)你睡着了吗/14、简单趋向补语:A、动词“来”和“去”用在一些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趋向,这种补语叫简单趋向补语。表示动作向着说话人或所谈及的事务的方向时用“来”;表示动作背

28、着说话人活所谈及事物的方向时用“去”。例:(1)上来吧。 (说话人在上边)(2)上课了,快进来吧。 (说话人在里边)(3)总经理回家去了。 (说话人在家外边)B、宾语是处所词时,要放在动词之后,“来/去”之前。例:(1)我到小赵家去了。(2)我正好要下楼去。(3)我们进教室去吧。C、宾语时表示事物的词语时,可放在“来/去”之前,也可以放在“来/去”之后。例:(1)他带了一个照相机来。(2)你买了一本英汉词典来。(3)我给你带来了一封信。改错句: 1、玛丽回去宿舍拿照相机了。(宾语是处所词时,要放在动词之后,“来/去”之前。此句宾语是“宿舍”) 2、林老师已经上来车了。(不用“来”) 3、他下星

29、期就回去美国了。(同1) 4、要是你回来学校,就给我打电话。(不用“来”) 5、他进去展览馆了。(同1) 6、他喜欢进来我的房间谈话和我。(同1,“谈话和我”为“和我谈话”,状语放在动词前) 7、我今天八点才起来床。(不用“来”) 8、我回来学校时,看见他刚出来宿舍。(“回来”不用“来”;“出来”不用来,没有一定的方向性)15、要是(的话),就“要是(的话),就”连接一个复句,表示转折关系。先肯定和承认“虽然”后边的事实,然后突出“但是”后边的意思例:(1)他虽然学的时间不长,但是学得很好。(2)外边虽然很冷,但是屋子里很暖和。(3)虽然我也想家,但是我不感到寂寞。16、合趋向补语: 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加上“来”或“去”,放在另一动词后面作补语,叫“复合趋向补语”。常用的复合趋向补语如下表: 上下进出回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A、“来/去”所表示的动作方向与说话人或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简单趋向补语相同。例:(1)他走出学校去了。 (2)他跑回家来了。 (3)我买回来一本书。 (4)爸爸从箱子里拿出来一条项链。B、动词有宾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