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9.78KB ,
资源ID:42985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2985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的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的资料.docx

1、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的资料货币行学课程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共8题,从中选做5题,每题5分):1、基础货币(Basic Money)2、虚拟资本(Fictious Capital)3、通货膨胀(Inflation)4、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5、货币政策工具(Instruments of Monetary Policy)6、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8分):1、简述货币名目论和货币金属论,并分析它们的实质。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里芬难题(The Triffin Dilemma)。3、什么是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乘数

2、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三、论述题:1、 请分析各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常被选用的中间(或中介)目标。参考答案1、基础货币(Basic Money):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或“货币基数”,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掌握在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和个人)手中的现金及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的负债(即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和超额存款)的总和;换言之,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这两大部分所构成。它是金融当局的货币供应量,是整个社会信创造的基础。 2、虚拟资本(Ficticious Capital) :虚拟资本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各种不同资本职能的真实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

3、本和货币资本)不同,它是以有价证券等形式存在的、能定期或不定期带来收入的资本所有权证书。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它却能瓜分剩余价值;虚拟资本本身不是现实中的财富,但它却能促进社会财富的集中。从理论上讲,虚拟资本的数量等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总额,但由于价格的变动,虚拟资本总额往往与有价证券票面价值总额不一致。在一般情况,虚拟资本总额大于真实资本总额,并且其增长速度呈快于真实资本增长速度的趋势。3、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兑换纸币流通制度的条件下,因政府或货币金融当局的货币发行失控,使滞留在流通领域的纸币相对于待实现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过多,从而导致纸币贬值、整个社会一般物价水平

4、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爆发深刻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实行纸币流通制度,加之各国政府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不断通过赤字财政和信用扩张来刺激经济,结果导致通货膨胀成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难治的顽疾和通病。简答题 1、简述货币名目论和货币金属论,并分析它们的实质: 货币名目论和货币金属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资产阶级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本质与职能的两个对立的流派。 金属主义者把货币与贵金属混为一谈,视金银为天然的货币,认为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贵金属就是货币。他们只看到了货币的自然属性,但无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属性。货币金属论片面地解释货币的职能,只看到了那些必须具有十足价值

5、的货币执行的职能(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却忽略了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是可用不具有金属内容的符号或票券来代替的,因此它无法解释货币符号(银行券、纸币)的流通。货币金属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反对铸币贬值、要求稳定通货的主张。 货币名目论者则否定货币的商品性质,混淆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最初,货币名目论是作为替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铸币贬值政策辩护而产生的一种思想,认为货币没有任何实际的内在价值内容,货币是由国家权力创造并赋予价值的一种名目、筹码、符号或观念上的抽象计算单位。国家既然能给予货币“法定的价值”,也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减低铸币的金属含量。 资本主义发展

6、起来以后,随着生产与商品流通的日益增长,对货币的需求也迅速扩大,仅仅依靠金属货币已不能满足需要,由信用流通工具来代替金属货币的必要性产生了。这时,货币名目论者又代表了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认为金属内容对货币已没有什么本质的意义,完全可由“价值符号”来取代。 总之,这两个学说都是片面的,都将货币的本质与职能混为一谈,都只从货币的某些个别职能去认识货币的本质。因此,这两种学说都与客观存在的货币实际不符,都不能解释货币本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复杂的货币现象。 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里芬难题”(The Triffin Dilemma):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的教授

7、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从而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战后各国的黄金生产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范围的国际储备资产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的供应就会不足,就有可能不敷国际贸易发展及其他国际支付增长的需要,从而对各国经济形成紧缩的压力;反之,美国的国际收支连年逆差,它虽然满足了国际清偿力增长的需要,但如果增长过快,就有可能触发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另外,各国对美元币值稳定的信心就会动摇,美元随时都可能发生危机,从而危及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而以后的

8、事实也证明了,正是这个“特里芬难题”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 3、什么是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体系具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即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发生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贷放和转存,它会创造出数倍的派生(或衍生)存款。货币乘数就是指这种存款的扩张倍数,它说明由于基础货币变化而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减的幅度。货币乘数的理论数值(m)是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r)的倒数,即:m1/r。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货币乘数的具体大小又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现金漏损率,它反映了社会公众的行为对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比例,它反

9、映了商业银行的行为对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此外,当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例不同时,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行为对货币乘数也有影响。论述题被各国中央银行经常选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有: (1) 存款准备金,它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存在准备金指标可以满足变量和可控性要求,并与货币政策目标密切相关。 (2) 基础货币,即能派生出信用货币的货币,它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基础货币与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总量直接关联,而且它的增加或收缩取决于中央银行。 (3) 利率。利率可以是经济的内生变量,也可以

10、是金融政策的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根据利率的升降来确定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使其与经济形势的变化相适应。(4)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可以是经济内生变量,也可以是货币政策的外生变量。当经济呈下降或衰退时,金融当局会有意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抑制经济衰退;反之,当一国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加剧时,金融当局则会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势头。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概念题)1.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又称“官方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或其他官方机构所持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弥补国际收支差额、或进行外汇市场干预以维持汇率稳定

11、的被国际家普遍接受的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SDRs)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头寸。2、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erner Condition):一国货币的法定贬(升)值或汇率上(下)浮要想改善而不是恶化贸易收支,其面临的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该国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必须相当充足,即这两个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之和必须大于1,即:1。只有满足了这一必要条件,进出口实物量变化的总和才会大得足以抵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价格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贸易收支失衡的现象才有可能在本币币值做出调整之后得以纠正,即货币贬值(汇率下浮)会减少国际收

12、支逆差;货币升值(汇率上浮)会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反之,假如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都不充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货币贬值不但不会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反而还会使其进一步恶化。第三种情况是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等于1,在这种情况下,一国货币的贬(升)值,对该国的贸易收支没有净影响。这个关于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起改善作用的临界值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勒纳又加以发展因此而得名的。3、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69年创设的、并于1970年开始按会员国份额无偿进行

13、分配的一种帐面国际储备资产。它只能用于会员国官方之间的结算或用来归还IMF的借款,而不能用于民间的(或私人)的贸易结算和非贸易支付。特别提款权刚创设时与美元等值,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和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改用16国货币定值;自1981年起,SDR的定值货币减至5种;自欧元诞生后,SDR的定值货币减至4种(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由于SDR是一种鸡尾酒货币或合成货币,其币值相对稳定因此,它在民间交易中开始被用作计价或定值标准,支付货币则用另一种可兑换货币。4、第八条款会员国: IMF章程(或协议)第八条款的主要内容有:(1)对经常项目下的支付转移不加限制;(2)不实行复汇率;(3)兑换其

14、它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累起来的本国货币。如果一个IMF的会员国承担了第八条款的义务(或满足了第八条款所规定的义务),即意味着该国的货币在经常项目下已实现了可自由兑换,成为第八条款会员国。5、法定升值(Revaluation): 在固定汇率制下,个别通货膨胀程度较轻、国际收支在较长时期里出现顺差的国家,在其它国家的影响与压力下,用法律明文规定提高本币的黄金平价,降低以本币所表示的外币的价格,这就是货币的法定升值。6、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一国货币(美

15、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使得该体系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战后各国的黄金生产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范围的国际储备资产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的供应就会不足,就有可能不敷国际贸易发展及其他国际支付增长的需要,从而对各国经济形成紧缩的压力;反之,美国的国际收支连年逆差,它虽然满足了国际清偿力增长的需要,但如果增长过快,就有可能触发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各国对美元币值稳定的信心就会动摇,美元随时都可能发生危机,从而危及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而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正是这个“特里芬难题”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7、国际清偿力(Interna

16、tional Liquidity): 国际清偿力又称广义的国际储备,它反映了一国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的总体能力。国际清偿力由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拥有的、能随时用来进行外汇干预以稳定本币汇率,以及用来弥补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它具体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SDR)以及该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头寸。借入储备多半是短期性质的,主要包括:备用信贷、互换协议和支付协议、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资产(以可兑换货币定值的)。8、汇率超调(Overshooting):所谓“汇率超调”,就是指在较短时期内,汇率运动的幅度总是会越过其长期均衡的水平,这实际

17、上是汇率在遭受外来冲击之后逐步恢复均衡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的自然现象。导致这种货币现象的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和(金融)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具有“粘性”或“滞后”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关系在短期内得不到成立,因此,在汇率发生变动后,商品市场有一个从短期平衡(即价格还来不及发生变动时的经济平衡)向长期平衡(即价格充分作出调整后的经济平衡)过渡的过程。9、J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s):一国货币在贬值后的初期,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已经下降而出口量尚未增加,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已经上涨而进口量却还未减少,从而引起贬值国的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的进一步恶化;只是在过了

18、一段时期之后,该国的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才会停止恶化,并逐步得到改善。用几何图形来表示,贸易(或国际收支)差额作为时间的函数,其运动轨迹非常像英文字母中的J,故称“J曲线效应”。10、史密森协议(Smithsonian Agreement):这是西方国家试图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免于崩溃最后所作的孤注一掷。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这引起了其他西方国家的不满。10集团经过4个月的讨价还价,于同年12月18日在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大厦达成了一项协议,主要内容有:第一,美元在战后第一次发生贬值,从35美元兑1盎司黄金贬

19、值到38美元,贬幅为7.89%;第二,其他发达国家的货币有不同幅度的升值;第三,将各国货币汇率允许的波动幅度从原来的平价上下各1%扩大到2.25%;第四,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11、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购买力平价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于1922年提出的一种著名的汇率理论,该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说明在某一个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即货币当局应以国内外物价对比来作为决定汇率的依据;而后者旨在解释在某一个时段里汇率发生变动的原因,即新的均衡汇率则应在最初的均衡汇率的基础上再对两国的相对通货膨

20、胀率作出调整后得到。作为一个主要的西万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说存在着不少缺陷。如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所有商品必须都是国际贸易商品。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国都有诸多的商品(包括劳务)并不进入国际贸易领域。另外,购买力平价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即在国际进行的商品套购活动能使同类、同质的商品具有等值的价格,从而使“一价定理”得以实现或维持。而在实践中,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障碍都使得“一价定理”难以实现。对 PPP理论还有一个更为概括的批评,这就是该理论仅基于货币性经济变量之上,而将实际性经济变量以及人们的预期心理因素都排斥在外,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也未加分析。12、利率平价理论(

21、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凯恩斯于1923年在货币改革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均衡的理论。该理论推导了在给定利率和即期汇率的情况下,远期汇率的决定过程。其结论是:在各国货币能自由兑换、国际资本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外汇市场上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货币市场上国内外短期利率的差额除以1加外国利率水平,即:(FS)S=(ii*)(1i*);或近似地理解为:外汇市场上的远期升(贴)水率约等于本国与外国短期利差,即:(FS)Sii*。假如这个等式不成立,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不均衡,那么,以赚取毫无(外汇)风险的利差收益为目的的抵补套利活动就会大规模

22、地展开。抵补套利活动一方面是市场不均衡的产物,另一方面它最终又会将市场重新推向均衡。在均衡状态下,在国内投资与在国外投资的收益应是无差异的。13、“隧洞中的蛇”与“蛇出洞”:由于美元不断发生危机。1971年西方主要国家达成的“史密森学会协议”宣布了美元在战后的第一次贬值,并将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从原来平价1%扩大到平价2.25%。而欧共体国家为稳定会员国的货币汇率以共同抵御美元的冲击,自1971年3月起将成员国内部的固定汇率所允许波动的幅度减小到平价1.125%,对外实行则联合浮动。这样一来,在波动总幅度为4.5%的固定汇率制度内,欧共体国家的货币有如一条直径为2.25%的蛇在游动,西方学者形象

23、地将其称为“隧洞中的蛇”。1973年3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各国不再规定汇率所允许的波动幅度,而是让本国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由浮动,这样一来,原来的“地洞”或“隧道”就不复存在;而欧共体国家却继续实行联合浮动,即那条“蛇”继续存在,人们将此事件又形象地比喻为“蛇出洞”。14、黄金非货币化运动:以“牙买加协议”为基础的IMF协议第二次修正案在美国等国的授意下,开始大力削弱黄金所特有的货币功能,即开展了一场黄金非货币化运动。IMF协议第二次修正案关于黄金的规定主要有:(1) 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的定值标准;(2) 废除黄金官价,会员国可在自由市场上买卖黄金;(3) 取消会员国份额中的25

24、%用黄金缴纳的规定;(4) 在4年内IMF按市价出售1/6的库存黄金,所得利润的一部分返还给会员国,另一部分设立信托基金,以便为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实际上,要想人为地彻底消除的黄金的所有职能是不可能的。到今天为止,黄金仍被各国的官方当作国际储备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题1、请论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1)周期性不平衡:它主要受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衰退或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等四个同阶段的影响,即在经济复苏和高涨的阶段,由于经济过热,国际收支(主要是贸易收支)往往会出现逆差。 (2)收入性不平衡:即因国民收入的变动所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国民收入变动主要有两

25、个因素:一是周期性因素;另一个原因是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国民收入增长相对较快的国家,其国际收支往往会产生逆差。 (3)货币性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因为有关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差异,即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其国际收支往往会出现逆差。 (4)结构性不平衡:即有关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导致的国际收支逆差。 (5)偶发性或临时性不平衡:即由各种偶发性或暂时性因素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2、请论述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的国际收支有一个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这就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漠最早提出的“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Gold-Speci

26、e Flow Mechanism)。根据这个调节机制,在各国货币“铸币平价”的基础上加减运送等量黄金所需的运费和保险费便构成了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汇率可通过上下波动来发挥调节的作用;在到达黄金输送点之后,金币流动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它导致一国的黄金存量或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并由此触发了价格效应,即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的国家会因黄金外流而使国内的货币供应减少,物价水平因此下降,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同时,进口商品则变得更加昂贵,逐渐丧失吸引力,进口量随之减少。反之,国际收支发生盈余的国家,由于外汇汇率跌至黄金输入点,外国的黄金流入本国,货币存量增

27、多,本国的货币供应扩大,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因此而受到削弱,而进口商品则显得更加便宜,就这样,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顺差逐渐缩小,直至消失。除了上述因金币流动而产生的物价调节机制之外,实际上它还能触发收入效应和利率效应,从而使得国际收支的调节更具效率。所以说,在金本位制下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会得到自动的调节,而不需要人为地采取政策措施来加以干预。3、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有哪些异同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起来的,他提出各国都应以国内外物价水平(即货币购买力的倒数)的对比来作为决定汇率的依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均衡汇

28、率则应在最初的均衡汇率的基础上,再对两国的相对通货膨胀率作出调整后得到。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的两种形式,前者称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它说明在某一个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后者称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它旨在解释在某一段时期里汇率变动的原因。 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法与购买力平价理论一样,特别强调汇率决定过程中的货币性因素的作用。但货币分析法对汇率的推导过程则是以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出发点的,经过对等式的重新排列,国内外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仍可变成各自国家的物价水平的方程式,但这个方程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将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相分离,分别考察了这两类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对

29、汇率的影响;二是将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 to BOP Adjustment)不象购买力平价那样过于简单化,即仅仅是根据物价水平的起伏来解释汇率变动;货币分析法深入到引起物价变动的原因,即从国内外货币的相对供求关系及影响这种相对关系的国民收入、利率等因素来解释汇率的变动。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相比,货币分析法的另一个高明之处是:在强调货币性因素对汇率决定的作用的同时,并未忽略或排除实际性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如实际收入(或国内产出)通过对货币需求的作用来影响汇率;又如,任何引起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相对价格实际性因素(技术进步、

30、市场结构变化、消费者偏好转移等)也会影响汇率。总之,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法是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补充、发展与完善。4、请简要论述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The Absorption Approach):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S. Alexander)阐述的,它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在国际收支领域中的运用。这个理论是从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开始推导的,即:Y = C + I + G( XM )。亚历山大将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投资和政府的开支称作“吸收”(absorption),以A来表示,并以B代表贸易差额( XM ),从而有:Y =AB;移项得:B = YA。 此方

31、程式的意义是:国民收入(或国民产出)减去国内吸收等于贸易差额。为使贸易差额得到改善,要么是国民收入(Y)增大,要么使国内吸收(A)减小,或者是两者的结合使用。但是,假定一国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该国的产出或实际收入就不可能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改善贸易收支就只能减少吸收,即政府只有宣布本国的货币贬值,或在国内实施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将一国的外部经济平衡与内部经济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施通过国内经济的调整来改善国际收支的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这个理论存在一个显著的缺陷,即它忽略了在国际收支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国际资本移动等因素。5、开放经济在实现内外平衡的过程

32、中有时出现的“米德冲突”是资什么? 一国经济的运行目标可分成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两大部分,前者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后者指国际收支平衡和货币汇率稳定。然而,各国政府在运用宏观政策工具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矛盾与冲突。例如,当一国国内通货膨胀加剧而国际收支又出现大量盈余时,紧缩国内经济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国际收支顺差因此会进一步扩大;反之,刺激国内总需求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对通货膨胀则是火上浇油。再如,当国内存在高失业率、经济萧条与国际收支连年出现赤字的情况并存时,简单地运用总需求政策也会顾此失彼,即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虽然有利于经济复苏和降低失业率,但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将更加恶化;反之,为消除国际收支逆差而采取紧缩性的宏观调控则会使国内经济进一步衰退,失业率进一步加大。由于这种两难的状况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分析的,因此它被称作“米德冲突”(Meade Conflict)。6、请评述蒙代尔的政策分配原则: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针对内外均衡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米德冲突”作了进一步分析,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