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44.92KB ,
资源ID:429401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2940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docx

1、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1)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将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作一概略介绍。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 (主要是晚古生代) 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一昌都一兰坪一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 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

2、以东部分。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断裂。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段。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 (大) 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著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本区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现清楚。有鉴于此,以下拟按几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予以叙述。 (一)前震旦纪地质 出露于

3、西南边缘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成,最近于混合岩中获得1736925Ma的年龄值 (锆石UPb)、一般认为其原岩为早元古代优地槽型建造,是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可能于晚华力西早印支期大规模推覆作用而逐步达于上部构造层次。北延的点苍山变质岩系,经最近的研究 (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90),被分解为沟头箐群和苍山群。前者出露于点苍山西坡,以变粒岩、片麻岩夹大理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角闪岩相,特点与哀牢山群极似,获有1754一199lMa (锆石UPb表面年龄) 及2003.82037.1 Ma (锆石UPb谐和年龄) 等数据,也与哀牢山群接近,故亦属下元古

4、界;后者即点苍山东坡的一套片岩、大理岩,变质程度稍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普遍糜棱岩化,而实为一颇具规模的韧性剪切带,所获年龄数据一般偏新,工作者暂将之归人中元古界。 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所获同位素年龄资料,较老的一组集中于17002000 Ma左右,表明早元古代地槽封闭于1700 Ma左右的吕梁 (中条) 运动,并发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这是云南地壳的早期发展阶段。 哀牢山东,元谋大红山一带出露的变质岩系 (苴林群、大红山群) 主体为一套千枚岩、片岩、大理岩、变火山岩,仍属优地槽型火山 (细碧角斑岩) 沉积岩系。变质程度一般为绿片岩相,但底部层位 (底巴都组、普登组) 则为角闪岩相的

5、变粒岩、片麻岩类,似有由上层位往下变质程度递增之势。由于大红山群底部的底巴都组有17062Ma的年龄数据,其变质程度明显强于以上地层,还有资料认为上覆老厂河组与底巴都组间可能存在不整合界面,因而一般都将底巴都组与哀牢山群对比。剔除底巴都组、普登组后的“大红山群”和“苴林群”,多数研究者仍将之归人早元古代 (晚期);然而,“大红山群”中已获得的10余个同位素年龄 (KAr、RbSr、UPb) 数据,大多数集中在800一839 Ma区间,其余除一件为897 Ma外,均小 Ma,北部的“苴林群”也与此类同。这一事实至少说明,以发育“火红山群”和“苜林群”为标志的优地槽带,是与其东侧的昆阳群同时于晋宁

6、运动褶皱回返,并共同构成扬子地台的褶皱基底。 昆阳群大面积出露于康滇地轴区,本文所列层序如下: 昆阳群为一套冒地槽型类复理石碳酸盐建造,属陆棚浅海滨海、潮坪沉积,总厚逾万米。从总体上看,其基本层位、岩性组合、同位素年龄值和所含微古植物、叠层石等均大致与我国北方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相当。但对上列层序,许多研究者持有不同意见,主要是将上、下亚群倒置,称为“倒层”观点。多年来为解决其地层年代和两亚群叠置关系问题,采集了数lO件同位素年龄 ( K一Ar、RbSr、UPb) 样品,所获数据多数集中在800余百万年区间,代表其褶皱变质时期(晋宁运动)的年龄值。但于其顶部大营盘组(昆明地区曾称柳坝塘组)

7、 中,获得了1002、992、948、933Ma等十分接近的一组数据,因其样品均无明显变质、变形和蚀变等现象,基本可以代表其原岩年龄,亦即可以大致说明昆阳群的时代上限。另外,因民组中火山熔岩、黑山头组上部火山岩中,前者有锆石U Pb谐和年龄1685 Ma和1676 Ma两个数据,后者获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644 Ma。这似乎表明,所谓上亚群和下亚群,有可能基本形成于一个年代区间内,同是发育于吕梁运动形成的结晶基底之上,又同为晋宁运动终结其沉积历史。 晋宁运动 (850_900 Ma) 导致昆阳群全面褶皱,同时发生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从而构成扬子地台的上层褶皱基底,结束了地槽发展历史。其变

8、质程度甚低,一般仅达低绿片岩相,局部可能受后期热流变质作用叠加而可达高绿片岩相。 前震旦纪的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均较发育。 喷出岩以玄武岩类为主。吕梁期者即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等。其变质程度较深,已无火山岩的结构构造可寻;据岩石化学资料,仅可大致判定其属亚碱性岩系。大红山群中,火山岩主要产出于中部的红山组和曼岗河组,保留有大量火山岩变余结构构造,为一套细碧岩角斑岩系。昆阳群“下亚群”的火山岩见于黑山头组上部(富良棚段),于易门老乌山一带较为发育,向北、南、东方向即减薄以致尖灭。主要为基、中基性火山碎屑岩。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与大陆拉斑玄武岩接近。昆阳群“

9、上亚群”中的火山岩,主要产出于因民组和鹅头厂组,以玄武岩类为主,次有安山岩、石英正长斑岩等,另有较多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类。玄武岩类一般属于拉斑系列、亚碱性岩系;火山碎屑岩类多富钠质,属于角斑质岩类。 总观大红山群 (苴林群)、昆阳群“上亚群”、昆阳群“下亚群”,从地理位置上看,乃由西至东排布,即由扬子地台边缘活动带至内部陆缘较稳定区过渡;火山岩由甚发育到不发育;岩石类型由典型的细碧角斑岩类至大陆拉斑玄武岩类演变。 侵入岩包括基性一超基性岩和酸性岩,另有少量中性岩。 吕梁期以花岗岩为主,布于哀牢山东南端,与哀牢山群呈侵入接触。岩石常具片麻状构造,岩石类型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是与吕梁期中压区域动力

10、热流变质作用相关的后期深熔作用产物。最近获得同位素(锆石UPb)年龄133982202 Ma和15707 Ma两个数值 (云南区调队,1989,1990)。 北部永仁地区的大田石英闪长岩体,据四川省资料,侵入于早元古晚太古代康定,群,亦归属吕梁期。主要为混染石英闪长岩,次为斜长花岗岩,具片麻状构造。岩石化学成分显示为极弱弱碱性中酸性岩类,显“I”型花岗岩特征,是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演化早期阶段产物。 晋宁期超基性基性侵入体,主要分布于东川、罗茨、易门至峨山、石屏一带,似与罗茨易门等断裂带早期活动有关。一般均为规模不大的岩株、岩床、岩脉产出,以辉绿辉长岩、辉绿岩为主。峨山玉河寨岩体,经最近研究 (

11、云南区调队,1990),为一小型超基性基性环状复式岩体。由外向内为橄榄辉绿辉长岩、含长辉石岩、含磁铁辉石岩,是多次脉动侵位产物。其mf比值仅为04-06,属贫镁的铁质基性一超基性岩。稀土配分型式为轻稀土轻度密集型。是扬子地台上一个较为典型的早期阿拉斯加型岩体。 晋宁期花岗岩集中沿绿汁江断裂带两侧作近南北向分布,岩石类型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构成云南最早的含锡花岗岩带。其侵入层位为苴林群、昆阳群,并多处见震旦系沉积覆盖于其上;较多的同位素年龄值均集中于783860 Ma区间,故其时代属晋宁期无疑。据研究,岩带内早期岩体-晚期岩体,岩石类型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

12、岩、二云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演化;岩石化学成分向酸、碱度均增高方向演化;与此同时,成矿元素Sn、W等亦增高。按岩石化学参数铝指数 (A1203CaO+K20+Na20) 判别,均属S型花岗岩。它们的形成估计与晋宁期扬子板块向西仰冲有关。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出露于中越交境地区红河东侧的变质岩系瑶山群,因其紧邻哀牢山群、又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变质程度,通常都将之与哀牢山群对比。但最近对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后发现,二者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含量差别甚大,由此推断其原岩当属不同的物源区或不同时期的沉积;并据元素含量变化特点与全球地壳演化趋势分析,瑶山群的沉积时期应晚于哀牢山群 (云

13、南区调队,1990)。若如此,瑶山群是否并非哀牢山群而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结晶基底? (二)震旦纪至二叠纪地质 这是整个东部地区沉积岩发育的全盛时期,而岩浆活动相对最弱,变质作用仅局部出现。 各地沉积建造基本特点见表I一1-1所示。表中可见:(1)滇中和滇东,即扬子准地台范围,均为稳定型的盖层沉积。滇中的康滇地轴区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沉积盆地布于其东西两侧。地层发育齐全,但间断频繁。澄江运动是本区的一次重要运动,它使地台基底最终固结;其后的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运动虽有表现,但均较微弱。华力西晚期,沿小江、普渡河、程海等断裂带,玄武岩浆大规模喷发;与之同源,有较多的基性侵入活动和局部 (如元谋地

14、区) 的铁质超基性岩环状和“层状”侵人体。构造格架以平行的、近乎等间距排布的南北向断裂十分令人注目;东部地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亦甚清晰,它们常具较大的规模和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古生代沉积过程中多有同生活动以致沿之发育若干次级盆地(盆中盆),并对沉积和沉积改造型矿产的形成、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2) 宁蒗丽江大理地区,是地台西部的边缘坳陷区,沉积特点除与滇中、滇东地区基本相似外,部分时代,如泥盆纪发育较多硅质岩,二叠纪火山喷发持续时间较长 (始于早二叠世、结束于晚二叠世晚期) 且具海相喷发特征,从而显示其具较强的活动性。大理海东地区,有较多的铁质基性超基性侵入体分布,构成又一个环状超基性侵入岩区

15、。(3)中甸地区,石鼓群变质岩系原岩可能主要属于中晚元古代,与川西稻城东义附近出露的恰斯群大致相当。为一套优地槽型复理石沉积,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变质程度已达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下古生界缺失较多,以稳定型至过渡型碳酸盐岩及浅海相碎屑岩为主。上古生界,东部总属稳定型碳酸盐岩建造,与扬子地台基本一致;西部、特别是金沙江断裂沿线,则显示较强的活动性,(基性) 火山岩发育于自下泥盆统至上二叠统各个层位。本区古生界的另一特点,是普遍具轻微变质现象,可达低绿片岩相变质程度。根据二叠系与上覆下三叠统之间一般为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关系,表明华力西运动表现较为强烈。(4)滇东南地区,屏边群中上部的含砾板岩,具冰

16、筏落石特点,据之可大致与震旦系对比,但沉积环境已属盆地相。寒武奥陶纪可能处于被动大陆边缘,从北、西向南、东,沉积盆地从滨海向浅海陆棚以至次深海过渡;岩石一般具轻微变质,且有向南、东方向变质加深趋势。加里东运动全区均有表现,早期表现为隆升作用,使志留系全面缺失;晚期不仅具有一定的褶皱造山性质,而且,马关一带与构造穹窿和热流变质作用相伴的“顺层状”混合花岗岩,可能也是这一运动的产物 (已有Rb_Sr全岩等时线年龄47025 Ma和39049 Ma两个年龄值)。上古生界发育齐全,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于寒武、奥陶系之上。主体部分属稳定型的碳酸盐建造,但于文山薄竹山附近至广南一带,则存在一北东东向台沟

17、,而出现以泥盆系为主的硅质岩相带。目前已有资料证明,沿此台沟带发育的海相基性火山岩,最早可追溯到早泥盆世,并持续至晚二叠世。 (三)中、新生代地质 自三叠纪起,云南东部各地地质发展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 宁蒗丽江地区及滇东地区,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地台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构成一海进旋回,但为时短暂。前者包括下三叠统泸沽湖组、腊美组和中三叠统北衙组;后者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两区岩性自下而上均由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台地碳酸盐岩组成。中三叠统上部和上三叠统下部普遍缺失。丽江地区晚三叠世早期仍为海相沉积 (中窝组、松桂组),晚期则为湖沼相碎屑岩夹煤层,此后即隆升为陆,而缺失侏罗白垩

18、系;滇东北地区晚三叠世晚期沉积了湖沼相煤系之后,即进入侏罗纪陆相红层形成阶段,但侏罗系分布零星,且仅有中下侏罗统残留。印支燕山 (主要是燕山)期,两区均发生褶皱运动,基本奠定了现今地质构造格架和地貌雏形。宁蒗丽江地区地壳活动性较强,老第三纪形成若干山间红色盆地,并有酸性碱性浅成斑岩活动。滇东地区,除曲靖附近有始渐新世湖相沉积并有中酸性火山活动外,直至新第三纪,方有零星断陷盆地 (昭通、曲靖等) 发育,并沉积有褐煤矿层。 长期处于隆起并遭受剥蚀的滇中地区,在其东西两侧相继隆升之际(晚三叠世中晚期),却强烈凹陷形成大小不等的多个陆相沉积盆地。绿汁江断裂以西,大姚一楚雄盆地面积近3万平方千米。此盆地

19、西部早期曾一度有自北而南的海侵,形成云南驿组砂页岩夹灰岩、罗家大山组页岩夹砂岩。其后海水即逐渐退出,与全盆地一起构成了统一的湖沼相含煤沉积河湖相红色碎屑沉积,自下而上有:上三叠统祥云煤系或一平浪煤系;侏罗系冯家河组、张河组、蛇店组、及妥甸组;白垩系高丰寺组、普昌河组、马头山组及江底河组;古新统始新统元永井组及赵家店组。其中张河组底部、高丰寺组底部与下伏地层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马头山组与下伏地层间广大地区为平行不整合,但在元谋、牟定一带,受构造影响而出现角度不整合接触。每一不整合界面之上,均由河湖相砂、泥岩 (或夹砾岩) 至湖相泥岩 (或夹泥灰岩) 构成沉积旋回,形成铜盐沉积序列;而整个中生代沉

20、积则构成更大一级的煤铜盐沉积序列。其中铜主要沉积于马头山组和高丰寺组砂岩中,盐主要形成于元永井组沉积期。晚燕山一早喜马拉雅运动结束了盆地发育历史,地层产生不同程度的褶皱,局部并伴有浅成超浅成碱 (碱钙) 性岩浆侵入活动。绿汁江断裂以东,各中、小型盆地沉积特点与上述大盆地基本相似,唯底部晚三叠世煤系多不发育,含铜沉积微弱,盐类则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新第三纪,全区各地仍有小面积的含煤 (泥炭) 断陷盆地发育,局部 (南华) 尚有基性火山喷发。 中甸地区,三叠系发育齐全,并由稳定型滨海浅海沉积逐渐发展为活动型次深水盆地相沉积,最后再逐渐转化为稳定型湖相沉积。下三叠统称茨岗组,为紫红色夹灰绿色砂、板

21、岩夹灰岩;中三叠统尼汝组为陆源碎屑岩、灰岩夹基性火山岩;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图姆沟组以砂、板岩为主夹灰岩及大量中酸性火山岩;上三叠统拉纳山组、喇嘛垭组则为滨海三角洲湖相砂页岩,偶夹煤线。中上三叠统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性质;从早期至晚期,总体从基性中性酸性演化;与中酸性火山岩同源,有较多印支期 (224?6254?6 Ma) 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等浅成侵人体,其特点是具低的铷锶初始比值 (0706),显示为同熔岩浆产物。总之,本区为一发育于晚三叠世 (早中期)、也终止于晚三叠世 (中晚期) 的地槽褶皱系。晚三叠世后,整个侏罗白垩纪均无沉积,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这动仍较强烈,表现

22、为有较多的酸性岩 (燕山期) 和浅成酸性碱性斑岩(喜马拉雅期)侵人体。新生代时期,早第三纪主要为巨厚的山间盆地型红色磨拉石堆积,晚第三纪为湖沼相含煤盆地,并有大量偏碱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 (剑川)。 滇东南地区,紧靠扬子地台东南缘的罗平开远地带和南部的个旧文山富宁地区,基本上继承了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台特点,属稳定型的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与滇东地区大同小异,但三叠系发育齐全,其间无间断缺失;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个旧文山一带为锰沉积区,常夹锰矿层、含锰碳酸盐岩或含锰碎屑岩。上述地区之间的南盘江、丘北、广南一带,三叠系相变为活动型的浊积岩,以巨厚的砂、页岩复理石建造为特点,自下而上由

23、下三叠统罗楼组、龙丈组,中三叠统板纳组、兰木组及上三叠统平寨组组成,从而构成印支期的右江再生地槽的西延部分。 本区岩浆活动比较强烈。晚华力西印支期以基性 (少量超基性) 侵入岩为主,常成群分布,自西至东主要有个旧、马关、八布、富宁等岩体群,呈岩株、岩墙、岩床等多种形态产出。燕山期花岗岩尤为引人注目。已出露的个旧、薄竹山、都龙等三个花岗岩体呈南南东方向近等间距展布于北西向的文山麻栗坡断裂西侧,目前已经证实它们均属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按JA皮尔斯 (1986) 的构造环境分类,又同为碰撞花岗岩。个旧岩体侵入于小江断裂南延部分的个旧卡房断裂两侧的三叠纪沉积凹陷中心部位,围岩以中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岩

24、为主。由早期侵人体至晚期侵人体,岩石由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正长岩演化,酸、碱度由教低较高演化,成矿元素及矿化剂元素含量亦渐次递增。据岩石化学及稀土、同位素等资料特征分析,本岩体可能存在壳幔混源和壳源两个岩浆源及其演化序列。薄竹山岩体侵入于由寒茄系构成的穹窿核部,形态比较简单,最近1:5万区调工作中初步分解为三个序列 (超单元)、10个单元和15个以上的侵入体。据目前资料,可能缺燕山早期而均为燕山晚期活动产物 (底部单元RbSr年龄值为1 14 Ma)。由早期到晚期,岩石由似斑状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细粒含电气石二云二长花岗岩

25、演化,酸度递增而碱度变化不明显,成矿元素Sn、Mo、Pb、Ag含量递增而W、Zn含量递减。都龙岩体沿晚加里东(?) 构造热穹区侵入。早期岩体由中粒似斑状二云二长花岗岩和中粒二云二长花岗岩组成,晚期则为花岗斑岩之小岩株。据较高的铷锶初始比值,显示其属壳源成因;岩石酸、碱度和成矿元素Sn、W等丰度均高,是一含锡花岗岩体。喜马拉雅期,除个旧、薄竹山岩基的个别晚期岩体实已延续至喜马拉雅早期外,尚有:产于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内的酸性火山岩流纹质集块岩凝灰岩、流纹斑岩 (砚山);呈岩筒、岩管、岩脉状产出的基性超基性火山角砾岩和玄武岩类 (马关);呈溢流相产出并有良好火山机构保存的白榴石碧玄岩(屏边)。 本区于

26、印支燕山期基本定型的构造格架独具特色。除北部因受控于弥勒师宗断裂和南盘江断裂而作北东向外,开远丘北广南一线以南的古生代隆起区,可能主要受越北古陆北缘形态或北移推挤和蒙自屏边、文山一麻栗坡、广南富宁等北西向断裂左行走滑等影响,而呈近东西向向北突出的弧形褶断带,其中断裂很可能都带有一定的 (向北) 推覆或 (向南) 滑脱的性质,褶皱轴面大都呈向南倾斜之不对称状态。 综上所述,云南东部地区以滇中、滇东的地台 (扬子地台) 区为主体。吕梁运动形成地台的结晶基底;其后发育大红山群、昆阳群“上亚群”和“下亚群”,它们在空间上自地台边缘 (西) 向内部 (东) 排布,火山活动和变质强度均渐次减弱,同于晋宁运

27、动褶皱固结而组成地台的褶皱基底。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地台向北西、南东方向增生,除滇中地区的康滇地轴外,形成广阔的陆表海盆。印支期,两侧的中甸地区和丘北广南地区,重新发育为地槽环境,但为时短暂。晚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早期,在上述原来的沉积区相继隆升的同时,长期被剥蚀的康滇地轴区却强烈凹陷,形成著名的滇中红盆。与上述构造环境相对应,中甸地区和滇东南地区均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前者以印支期中酸性喷发浅成侵入岩为主,后者以燕山期酸性侵入岩 (包括物探资料推断的隐伏岩体) 为主,均系两区内生矿产的重要成矿因素。新第三纪以来的断陷盆地,是云南挽近时期地质发展的一大特色,本区尤其显著,形成了煤、泥炭、硅藻土等重

28、要矿产。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2)二、西部地区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西,以往曾统称“滇西地槽”或滇西地槽区,表明其总体为地壳活动带。经研究,由位于中部的近南北向延伸的澜沧江断裂所分隔的东西两侧,地质特点有显著差别。其东的兰坪思茅地区,隶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是吉特提斯地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印支期以后又发展为地堑型坳陷盆地;其西,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据近年在晚石炭世地层中所发现的以Eurydesma-Stepanoviella为代表的冷水动物群,被证实为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部分。 (一)兰坪思茅地区 其东界为金沙江哀牢山断裂,西界为澜沧江断裂。这两条边界断裂都具有巨大的规

29、模,长期而复杂的活动历史,一般认为均属超岩石圈断裂。全区为一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狭长条带,北部德钦、维西附近东西宽仅30余千米,向南撒开,江城、勐腊一带增至250余千米,主体为一中生代地堑式坳陷盆地。 1地层及沉积特征 区内地层出露较欠完整。 已知最老地层是出露于东南部墨江绿春一带、阿墨江 (李仙江) 以东的志留系,为一套厚逾5000m的砂、页岩夹硅质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属过渡型-活动型浅海次深海盆地相沉积。此类沉积向上一直延续至早泥盆世。中、上泥盆统残缺不全,景洪东南为富含火山凝灰质的滨海陆相砂、页岩;墨江一带为砂,页岩夹少量灰岩、硅质岩,主要为浅海较深水环境沉积;北部德钦附近则为

30、泥质碳酸盐岩。石炭-二叠系出露稍较广泛,各地变化颇大。总体情况是:东、西两侧靠近深断裂部位,以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属活动型沉积;中部 (永平西里普洱勐腊) 碳酸盐岩比较发育,而火山岩少见,属稳定型、局部为过渡型沉积。晚华力西早印支期的澜沧运动 (范承钧,1982),使古生代地槽封闭,并缺失下三叠统。中三叠世起,已经封闭的古特提斯地槽再次裂陷,形成中至新生代上叠坳陷。中上三叠统,坳陷两侧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中上部火山岩发育。盆地中部地区,海侵始于思茅盆地,自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为一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形成红色碎屑岩一碳酸盐岩一砂页岩系;兰坪盆地,迟至晚三叠世卡尼克晚期方沦为海盆,

31、自下而上也形成砂页岩、灰岩、页岩 (海侵期滨海浅海相) 和陆源啐屑岩 (海退期滨海沼泽相)。晚三叠世晚期,海水基本退出全区,盆地转为湖泊,进入以陆相红色碎屑建造为主的发展时期。从侏罗纪起至早第三纪始新世,大体上组成三个大的沉积旋回:侏罗纪 (燕山早期) 旋回,以湖相为主,中侏罗世早期湖盆达最大范围 (地层向两侧超覆于古生界之上),继之并有海陆交替相夹层。白垩纪 (燕山晚期) 旋回,为河湖交替相,盆地逐渐向中问收缩。早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中期 (早喜马拉雅期) 旋回,形成含盐建造,盆地进一步沿轴部断裂带往中部收缩,成为狭长的堑沟。始新世中期发生的构造运动,结束了统一的盆地发展历史,之后则形成孤立的

32、山间盆地。始新渐新世,为红色粗碎屑岩,具有磨拉石建造特点;中上新世,则为断陷湖沼盆地。 2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以火山岩和超基性岩最为引人注目,中一酸性侵入岩也有较为广泛的出露。 据目前所知,除德钦,维西等地时代尚难确定的变质岩系外,火山喷发作用自泥盆纪中、晚期始,石炭二叠纪至中晚三叠世最盛,侏罗白垩纪第三纪为停歇期,第四纪局部有所活动 (普洱)。从地域上看,仍以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和金沙江一哀牢山断裂带西侧火山活动强烈,但中部如普洱勐腊一带的二叠系和三叠系中亦有火山岩夹层。从岩石类型看,华力西早期以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中一晚期和印支期以熔岩为主。其中,华力西期火山岩一般为海相环境的喷发产物,富钠,属细碧岩角斑岩类之中基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属亚碱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