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63.28KB ,
资源ID:42913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2913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章人口与可持续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章人口与可持续发展.docx

1、第二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不适当活动,特别是人口的激增。在人类影响环境的诸因素中,人口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生态学问题。第一节 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发生分布和密度的改变);

2、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和行业结构等)。人口过程反映了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反映人口过程的自然变动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死亡率 另外,指数增长、倍增期等指标也能反映人口过程和人口增长规律。指数增长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倍增期是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所需的时间。计算公式如下:Td = 0.7/r式中Td表示倍增期;r表示年增长率。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发展趋势世界人口一直在迅速地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表2-1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在地球上出

3、现以来,人口数字的增长情况。表2-1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特征年份相隔时间(年)总人口(亿)年增长率(%)倍增期(年)1000-2.8-16506505.00.1700180015010.00.47150192012020.00.5812019654533.31.5461970536.91.9735.21975540.81.7540.01980544.51.6741.51985548.41.6342.51990552.51.5843.81995556.81.5145.92000561.21.3850.620252582.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1、高、高

4、、低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发展绝大部分处于这个阶段。据估算,本阶段人口总数很少,每200km2少于1人,平均每千年增长20。2、高、低、高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也有显著改善,世界人口于公元1600年达到了5亿。到1800年,经过200年人口达到10亿。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达到了历史高峰,出现了人口爆炸的局面,以至在300年来人口增加了约10倍。3、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由于各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了

5、下降的趋势,有些国家出现了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现象,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依然继续增长从全球来看,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全世界每年仍能增加近1亿人。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2001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为61亿,其中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就占世界总人口的80%。全世界人口数量每年以大约0.2%的速度递增,即全世界每年净增7700万人,但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以每年1.5%的增幅上升。(二)增长特点1、人口分布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人口猛增,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出现了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

6、长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这种情况仍将存在。详见表2-2。表2-2 近1000年来世界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时期(年)平均人口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全世界1000-1750-0.101750-18000.400.400.401800-18500.700.500.501850-19001.000.300.501900-19500.750.800.801950-20001.102.31.9 引自钱易等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人口分布不均,有的地区非常稠密,有的地区则人烟稀少。人类主要聚居在地球的四个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大,超过100人/km2。它们是:(1)西部和中部欧洲 特别

7、是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意大利;(2)北美东中部 即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地区;从太空看地球的贫富分布世界人口分布情况(3)南亚次大陆 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4)亚洲的远东部分 特别是中国东部、朝鲜、日本等地区。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分散的人口聚集比较多的国家或地区(如埃及、尼日利亚、爪哇、新南威尔士沿海地区、普拉特地区、巴西东南部、墨西哥中部高原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等),但通常面积很大,人口密度较小。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世界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人,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人,几乎是发达地区的倍。2

8、、年龄结构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轻的多,有生育能力的人多,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今后的人口还要持续增长。全从世界来看,人口正在老化,年龄中值从1950年的22.9岁提高到1985年的23.3。预计到2050年,年龄中值将超过30岁。表2-3 人口年龄构成划分标准项目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系数(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40%30-40%30%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4%4-7%7%年龄中值数(岁)2020-3303、健康状况苏丹的村民们聚集在飞机空投粮食所行经的航道上,等着捡拾散落出来的粮食。世界人口健康状况都有所

9、改善。所有各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约下降了1/3。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健康状况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由于环境恶化造成的健康为害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饥饿的苏丹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作者在拍完照片后将鹰赶走,但人们问起这个小孩时,作者则不知其现状。后作者由于良心的遣则而自杀。4、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国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断提高。但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5的成年人不能读和写,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妇女的文化程度都比男性低。 5、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近些年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达到惊人的程度。据统计:工业革命以来,达到100万

10、人口规模的城市1800年全世界只有伦敦一座,1850年有3座,1950年增加到115座,1980年达则到234座。据统计,1950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由6.98亿增加到18.7亿,从占总人口的28.1%增加到42.2%。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得更快。195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4%,到1980年上升到82.7%。同时,英国由77.9%上升到88.3%,法国由55.4%上升到78.3%,日本由35.8%上升到63.3%,中国由11.0%上升到29.37%。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三)世界人口预测按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00年

11、和2050年世界人口分别为61亿和82亿,也可能达到63.6亿和91.8亿。以2000年为界,世界人口绝对增加数量将发生根本性转折。此前,人口绝对增长率逐年增加,此后,绝对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公元20002005年人口总量将增加4.4亿。联合国的同期预测指出,世界人口零增长的时间为100多年后的2110年,那时世界人口可能徘徊在105.8亿上下。欧美发达国家在2062年以前进入人口静止状态;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最快也需在21世纪末才会实现人口零增长,并且它们的人口总数占世界的85.9%。另据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1世纪末至22世纪初世界人口才能达到稳定值,其低值为72亿,高

12、值为149亿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状况中国人口在很早以前就居世界各国之首。在1760年为2亿,140年后(即1900年)为4亿,相隔54年后的1954年为6亿,再相隔15年后的1969年为8亿,1981年已达到10亿,1990年7月我国大陆人口达11.34亿,1995年底我国人口达12.1,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大陆人口达到12.9亿人。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到下世纪中叶达15-16亿。这时中国才可渡过人口的高峰期,实现人口零增长。中国人口状况对世界人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中国人口发展特点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一)人口增长速度快解放后,由于

13、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问题的失策等众多原因,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从1949年到1984年大体分成四个人口增长阶段,详见下表2-4。表2-4 1949-1984年间人口增长阶段时期高峰期(1949-1957)低谷期(1958-1961)高峰期(1962-1973)下降稳定期(1974-1984)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2.44.625.613.9 引自钱易等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二)分布不均衡著名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人口颁布的特点,他阐明的瑷珲-腾冲线,至今仍是体现中国人口颁布地区差异性的一条最基本的分界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该线东南一侧包括台湾省在内

14、总面积411.7平方公里,只占全国42.9%,人口总数却达到10.94亿人,占当时全国总人数的94.3%;而西北一侧面积占57.1,人口仅0.66亿人,占全国5.7%。东南半壁的平均人口密度为265.7人/平方公里,西北半壁仅为11.6人/平方公里,相差22倍。 我国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衡,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的人口分布,自1949年的57人/km2,增加到1996年的126人/km2,增长了1.24倍。人口分布除随时间发生的这种总体变化外,以各省市区为单位还存在着极大的地域差异。1996年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26人/km2,人口密度与最高的上海市达1630

15、人/km2,最低的西藏仅2人/km2,两者相差815倍。全国300人/km2以上的人口稠密省区有13个,分别是上海、天津、江苏、北京、台湾、河南、山东、安徽、浙江、广东、河北、湖北和湖南等,这些省市在地域上已连成一片。(三)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比率高。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使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2%,1990年为26.2%,而1998年则上升为30.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

16、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8%,2050年则达到70%左右。表2-5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演变 其中人口单位:万人年份个数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人口比重城市镇城市镇城镇乡村195316654024353337277255053513.386.71964168314887023672123745674817.982.119822442600145256106206317976120.579.5199045611935211238528296518339726.273.8199564017282266958479351748594729.071.0 (四)人口老龄化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65岁以上老人逼近20%我国

17、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迁。未来几十年内,年龄结构类型不仅将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而且将向高度老年型发展。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9%,1990年为5.1%,2000年达到6.7%。预计到2003年将超过7%,从而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5年将超过12%,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2050 年会上升到20%以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进入高度老化阶段。表2-6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年 份老年人口比例%成年人口比例%少年人口比例%19534.459.336.319643.556.140.419824.961.533.619875.565.828.719

18、908.663.727.719956.666.826.6(五)男女性别比偏高我国人口男女性别比(是以女性100人为基数计算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不仅显著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稍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三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分别为:104.88(1953年),103.88(1964年),107.15(1982年)近年来,我国男女性别比呈上升趋势。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男女婴儿的性别比达到114/100。人口性别比的差异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关注。 (六)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改善与提高是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开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9、中国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左右,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降至现在的7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990年的5.18年,每万人大学生数由1952年的3.3人增加到1994年的23.4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8.4%,1987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716。虽然如此,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详见表2-6和表2-7。表2-7 我国人口文化程度比较年 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数大学文化高中文化初中文化小学文化19822.3亿6156779178923523719901.8亿142280392334037057 注后四

20、项为10万人中所占数字表2-8 一些国家人口文化程度的比较(用百分数表示)国 家中国日本印度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韩国大 学1.414.32.531.937.45.021.58.9中 学31.339.713.760.736.86.948.336.9小 学37.045.311.36.323.750.429.334.5二、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推行,生育率已降到了一个较低水平,为今后中国人口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我国人口基数大、问题多。经专家分析今后人口发展的趋势会表现为以下几点:(一)人口生育率已降到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已由1974年22.2下降到198

21、3年的11.5,几乎降低了一半,这是世界人口史上罕见的,但生育率继续下降的余地已经不大了。(二)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生育高潮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在1995年前后形成一个生育高峰,平均每年进入婚育年龄的人数在1100万对以上,生育率的降低较为困难。(三)中国目前人口死亡率在世界上是属于较低的,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死亡率继续下降是有可能的。(四)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降低乡村的人口生育率仍然较为困难。综上所述,以目前人口为基础,人口增长率能继续得到控制,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6亿人。人口学家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人口的极

22、限,即中国土地可负荷和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此后我国人口数会略有回落,并在某一暑期到达最佳人口数而稳定下来。环境专栏 未来2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1987年7月10日,中国人口达10亿人;11亿人的时间是1990年;12亿的时间是1995年2月14日;1998年底中国人口总数已达12亿4800万人,当年出生1991万人,死亡807万人,净增1184万人,人口出生率在这一年首次降到了10。据此,科学家按未来25年内年均增长12测算,到2025年,人口总数大约为16亿5625万人。 第三节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人与环境系统的关系人和环境组成的大系统,是一个有着层次结构的

23、复杂系统,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关系。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产生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中。人的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环境生产则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

24、(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以上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即会危害系统的持续的发展,反过来,人和环境这个系统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由于人口的激增,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而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二、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就我国的情况来看,1950年人均耕地0.18公顷,1980年降到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37公顷的1/3,到2000年将只能人均拥有耕地0.08公顷了。也就是说,每公顷耕地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950年为5.5人,1980年增到9.8人,

25、到2000年每公顷耕地将养活12人。而按中国目前的生产力,需要人均0.2公顷左右的土地,才能最低限度养活全部人口和支持经济和工业的适度发展。然而,由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业和城市发展蚕食耕地等种种原因,至使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47-6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1984-1987年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5.5万公顷。(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口过分增长势必毁林造田、毁林盖房,结果使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人口的增长使能源供应紧张并且缩短化石燃料的耗竭时间。(四)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口的激增,

26、城市的人口密度加大,由家用燃烧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也更加严重。同时,城市绿地面积的缩小使城市环境自净能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对环境的压力。(五)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人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但是,人口增长过快,反而不利于工业的发展。首先,不利于在企业中采用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来减少职工人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六)人口对气候的影响人口增加,会因呼吸、燃烧和工业发展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增加,可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事故。三、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一)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 地球是人类栖息的场所,这个生态圈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呢?这是全人类共同关心

27、的问题,地球陆地表面的面积是有限的,其提供给人类的物质、能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地球不可能具有无限的人口承载力。如果就每人平均可能占有陆地而言,根据联合国预测资料,按目前45年的倍增期计算,1990年世界人口为53.2亿,到2035年增至106.4亿,2080年达到212.8亿800年后世界人口可达到千万亿的天文数字。如果届时地球上全部土地,包括山脉、沙漠、甚至南极洲都为人们所居住,平均每人占地仅为1.5平方米,已经没有可供耕种的土地了。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地球又能养活多少人呢?地球植物的总产量,按能量计算每年为2.771021焦耳。人类维持正常生存每天需能量107焦耳,则每年需3.68109焦

28、耳。按此数值计算,地球上植物总产量可养活7534亿人。但由于以下原因:第一,以植物为食的,不仅仅是人类,其他各种动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第二,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是不能供人类食用的。因此,据估计人类只能获得植物总产量的1%,即只能养活75亿人。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或称为人口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通常人口容量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如果把生活水平定在很低的标准上,甚至仅能维持生存水平,人口容量就接近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如果生活水平定在较高目标上,人口容量在一定意

29、义上说就是经济适度人口。在70年代国外生态学家曾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人口容量进行了估算,最乐观的估计是地球可养活1000亿人,但多数认为只能养活100亿人左右。环境专栏 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人口和极限人口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这就是说,16亿或者说17亿是中国的一条生命线。科学家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提出我国生态的理想负荷能力应为7亿到10亿人口。主要基于以下5点: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12.6亿人;按能源的理想负载,不应超过11.5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按淡水供应,不宜超过4.5亿人;按动物蛋白供应,不宜超过2 .6亿人。 (二)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很多学者研究过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早在1957年马寅初先生就提出中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为78亿;同年孙本文教授也从中国当时粮食生产水平和劳动就业角度,提出了相同的看法。田雪原、陈玉光先生于1980年,从就业角度研究了中国适宜人口数量,认为100年后中国经济适宜度人口应在6.57.0亿之间。胡保生等应用多目标决策的数学方法,选择社会、经济、资源等20多个因素进行可能度和满意度分析,提出中国100年后的人口总数应保持在710亿为好。宋健等也从食品和淡水资源的角度出发,估算了100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