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92KB ,
资源ID:426303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2630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docx

1、高中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

2、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二、学法指导课前预习指导 1.课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不妨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 2.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如“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一类是情语,如“情随事迁”“临文嗟悼”等;一类是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3.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叫学生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作为课上讨论文章思路的准备。 课堂诵读指导 1.从解题入手,略说书序体裁特点,让学生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即“一觞一咏”说诗的产生;“列

3、叙时人,录其所述”说编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编集的意义。 2.归纳各层大意后,讨论全篇思路(内容详见“课文说明”)。要点是:以叙事为抒情议论张本,因此首叙兰亭之会;用“乐”字结束叙事,由是而兴人生之叹;由叹而归结为“死生之大”,点明作序正旨;然后扩展开来,说古人“兴感之由”,论“一死生”“齐彭殇”之妄,最后仍回到说诗集上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

4、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字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课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浙江

5、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行祈祷、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得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这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彩页兰亭集序摹本。前人对兰亭集序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6、 (1)解题,介绍作者。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

7、,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正音:会(kui)稽 修禊(x) 激湍(tun) 流觞(shng)曲水 齐彭殇(shng) 游目骋(ch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2.学

8、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3.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4.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变化。 (1)学生快速读课

9、文。 (2)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5.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学生讨论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6.学习第1节,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指兰亭之上。 惠风:和风。 品类:指万物。晶:众 极:尽。娱:乐。 信:确实。 (2)请学生朗读第1段。 (3)教师提问: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宜。”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10、,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扩展 “修禊”补注

11、 谢友明 “暮春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句中的“修禊”,课本虽有注解,但不够详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这一风俗,现作一补注。 修禊的“禊”,也叫春禊。“上已娱春禊,芳辰喜月高。”(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己日,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 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每年三月上已日,女巫以香薰和苹药浴给人们祓除不祥。衅浴礼俗到了秦汉时有所变化,秦汉时,上巳这一天,人们都到河边去洗濯,认为涤积垢就能除病祛灾。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曹魏时,不提倡上巳日去河边

12、洗灌,这可能与曹操禁止“寒食”的思想有关,同时此时节北方还很凉,老幼羸弱者不堪忍受。晋时,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蚌起于晋时。”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此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才,曲水之饮。”这一天已成为官民们水边宴饮、春季郊游的好日子,当时不能完全排除洗濯的遗风。唐朝时,三月三日官民郊游,水滨宴饮最盛。皇帝往往赐宴于曲江池(曲江池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五公里处)。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上巳日本来与三月三日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后来也有不用三月三日的,如元时就有在三月八日的。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三月

13、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后来修禊饮也常指文人雅集,也指朝班后友人欢饮,“穷轩驷马,峨冠鸣佩,班回花底修禊饮”(吴文英丰乐楼节斋新选)。(五)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节文字。 2.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节并背诵。 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检查背诵第一节 2.讲析第二节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 (教师指导: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2)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注意“或”“因”二字的翻译)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1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既系之矣 (注意“之”“系”的解释)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 (3)学生齐读课文 (4)讨论分析 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点拨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幽”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点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点拨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

15、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忙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拆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腐慨。 (5)学生试背第二节 3.讲析第三节 (1)学生齐读第三节 (2)指名学生口译第三节 重点字词提示:(投影) 若合一契临文嗟悼一死生,齐彭殇其致一也 (3)讨论、分析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第三节的层意 第一层引孔子的话总说_;第二层写古人、今人_;

16、第三层写后人_;第四层概括作序目的,_。 点拨死生是人生大事;对生死的感慨;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作者的感触。 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点拨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

17、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4.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点拨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

18、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点拨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

19、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六)总结扩展 总结 王羲之书法闻名古今,兰亭也因之而誉满神州,是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王羲之的文名反被掩盖。其实兰亭集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本文虽为序体。但不同于一般前言,从内容上说也非一般的

20、游览纪事。全文三百二十五字,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描写了广阔的自然风光,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一反谈“玄”、崇“老”、尚“无”的腐朽社会风气和盛行骈俪讲究词藻的形式主义文风,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对待世事和人生,以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文章实践提倡为文应正视社会现实,对后人有所激励。晋书,王羲之传中评述说:“羲之自为作序,以申其志”,本文确可以视为作者抒怀述志之作。 从整体看,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叙述为主,写兰亭盛会,贯穿并突出“乐”字,并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全文的后2段是第二部分。紧承上文“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挥议论。最后叙作序的意图,强调死生问题,古今的感慨是一样的

21、,“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扩展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颉(y),颉察而异之。特重牛心炙,坐客朱啖,颉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曰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广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

22、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 1.翻译下列句子 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王导与王敦是伯仲关系,与王羲之是叔侄关系。 B.第一段主要说王羲之是王氏佳子弟,在王氏诸少中无人能够相比。 C.这两段文字能够比较真实地展示王羲之的为人处事态度及性格的特征。 D.王羲之东床袒腹的故事古今流传,“东床”也便成了“女婿”的代称。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凯因看重乏羲之为人正直,才以牛心炙先“啖羲之”。 B.由于王羲之的隶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因此王敦、王导都很器重他。 C.太尉选婿一事,既表明王羲之的自然,不拘谨,也显示了郗鉴识人独具慧眼。 D.本文说明王羲之才华出众,为人正直,但不注重社交。 参考答案1.王羲之很看不起他,感情上(和他)合不来。(王述)将要应召就职,走遍会稽郡城,却不去探望王羲之。2.A3.C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