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63.64KB ,
资源ID:42622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2622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8第八章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8第八章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docx

1、8第八章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电子课文第八章 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第一节 农业概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部门。农业为人类提供了吃、穿、用的物质资料,保证了全社会人们的生活需要。农业的发展,使一部分人可以从事农业以外的活动,它还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原材料。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已成为工业品日益重要的市场。因此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等其他部门的发展,都是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一般要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跟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还具有以下两个不同特点:(一)地

2、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水分、阳光和各种养料。不同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不同,各自要求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而形成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二)季节性和周期性 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有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同样,捕鱼、造林、畜牧等也有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显著,可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方面简要说明如下:(一)气候 光热、降水等气

3、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因为太阳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因素,植物体的干物质(除去水分的物质)中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得来的,只有510来自根部吸收的养分。所以农业生产的各种措施都在于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光热条件。各地纬度不同,作物的分布也不同。例如柑桔生长于亚热带,苹果生长于暖温带,甘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甜菜则生长于凉爽的中温带。热量条件通常是低纬优于高纬,纬度低,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高纬地区,无霜期短,热量不足,作物生长困难。除热量条件外,作物生长还必须有水分,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水分条件。过干和过湿都不利于作物生长

4、。年降雨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二)水源 光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需要灌溉。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雪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反之,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农业生产就有很大困难。(三)地形 世界各地的地形多种多样,直接、间接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例如,许多平原地区地势广阔平坦,土层深厚,不仅易于开垦大片耕地,便于生产

5、操作,而且有利于实现水利化和机械化。丘陵、山地的缓坡也可修筑梯田,种植庄稼,但地块较小,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化也比较困难。但山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的条件比较优越。其次,由于海拔不同,使热量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期越短,因此,不同海拔,农作物的品种也不同。我国山西北部五台山一带,海拔600到900米为河谷盆地,是玉米、高粱、棉花带;900到1200米为谷子、马铃薯、冬麦带;1200到1500米为谷子、马铃薯、莜麦带;1500米到2000米为高寒山区莜麦、马铃薯带;2000米以上则不能种植作物。但在西藏聂拉木县(北纬28)海拔4700米处的阳坡还种植了青稞。这是因为

6、那里日照强,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处的农业生产。(四)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各地土壤种类不同,适于生长不同的作物。肥沃的土壤,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世界各大洲的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多半是农业发达的地方。此外,各种不同的作物常有不同的害虫破坏其生长,从而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因此,需要采用生物措施或及时施用农药,以消灭害虫。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国家或地方政府制订的各项政策、税收办法,限制或鼓励扩大种植面积,以及提高或压低农产品的价格等做法,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7、二)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与分布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或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这就要求农业提供商品粮及副食品。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这是因为城市人口每日需要大量这类产品,如果生产地距离城市较远,需要长距离运输,非但要增加成本,也容易使产品损耗或腐烂变质。但在交通运输业高度发达和冷藏设备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减弱。(三)市场需要量 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影响很大。当市场上对一种农产品的需求增大时,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民就会设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者扩大种植面积。反过来,农民就会缩减某种产品的生产

8、。除去以上因素之外,不同的劳动力条件、各地的生产习惯等都影响着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即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以及科学育种、耕作、施肥方法的普遍使用。在现代工业支援下,各种现代农业机械逐步代替了人力和畜力。现在,发达国家不仅拥有足够数量的农用拖拉机和动力,而且形成适合各自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从基本机械化发展到全面机械化。农作物的田间作业及农产品的运输、清选、烘干、入库的整个过程都使用机械。农业电气化也有很大发展,除生活用电外,电力还广泛应用于灌溉、脱粒、干燥、

9、贮运、加工、挤奶、剪毛、饲料调剂等多种农牧作业。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也在向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例如在遗传育种方面,杂交优势的利用,培育矮秆的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的高产良种,对于增产起了很大作用。美国在30年代,玉米每公顷产量只有1500千克,推广玉米杂交种后,现在平均每公顷玉米产量达6.750多千克。印度60年代推广以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至1980年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化肥成为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代替低效、高毒、

10、高残留农药。使用除草剂,给实行免耕法或少耕法创造了条件,既可节省能源,又可防止水土流失。现代化农业,就是科学化的农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专业化,首先是农业的区域专业化和农场经营的专业化。例如美国逐步形成的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乳酪带等农业专业化地带,出现了各种专业化的农场,进一步又把生产过程中的许多作业实行专业化,由专门的工业公司、商业公司、运输公司来承担。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农工商联合企业,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重新联系起来,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起了很大作用。 问题和练习

11、 1农业生产主要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产生的?2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古巴的甘蔗我国河西走廊的棉粮黑龙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3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节 世界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的历史发展世界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低,石器和棍棒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人们几乎完全依赖于原始的自然条件,主要从事集体的渔猎和采集活动。大约从1万年前,人类才开始栽种植物,喂养牲畜,使用木器和石器为主的工具,主要靠人力劳动。这个阶段称为原始农业阶段。从奴隶社

12、会起,经过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这个阶段称为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力和畜力。生产工具主要是手工工具和铁器。生产技术主要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肥料主要是粪肥和绿肥。生产规模较小,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十分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18世纪到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产业革命。机器和化肥等在农业中开始应用。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业地域分工不断发展。19世纪下半期,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工业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很快,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从而进入现代农业阶

13、段。农业生产由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技术主要不是依靠经验,而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荷兰、丹麦等成为商品率很高的农畜产品出口国。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生产还很落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畜牧业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比较落后,农用拖拉机数量不到发达国家的1/5。从事农业的人数比发达国家多十几倍,耕地面积也稍多一

14、些,但农业总产值同发达国家差不多。发展中国家的种植业在农业中占优势,供出口的农业原料和热带农产品所占比重很大,但有些国家粮食却不能自给,乳肉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很低。在发展中国家里,阿根廷、巴西等新垦区的农业发展较快,机械化水平较高,农畜产品出口较多。东亚和南亚稻米产区,农民虽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但因人口众多,每人平均占有的耕地少,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热带地区一些国家有规模较大的企业化种植园,产品商品率也较高,如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橡胶、甘蔗、金鸡纳霜,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叶,巴西的咖啡,加纳的可可,中美诸国的香蕉,古巴的蔗糖等。但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多受发达国

15、家市场和资本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在非洲、南美、太平洋诸岛的热带雨林地区,还有少数居民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北极地区和赤道雨林地区还有少数居民从事原始的狩猎活动。在发达国家中,农业现代化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因国土广大,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近年还逐渐使用飞机作业。日本因人多地少,地形复杂,农场规模小,农业现代化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如推广良种,普遍应用化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农业机械则发展适于小地块和水田用的小型农机具,实现水稻生

16、产机械化,单位面积上投入劳力多,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也很高。法国、德国、丹麦等西欧国家,耕地、劳力都不足,所以对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都很重视。丹麦着重发展乳肉畜牧业,而种植业基本上是为畜牧业服务的。丹麦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很大,是乳、肉、蛋的出口国。总之,每个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各有侧重地发展农业,使各种技术互相配合,达到高产的目的。国外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获得很大发展,但是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能源消耗太多 发达国家除农业动力直接消耗矿物燃料外,工业提供的农机设备、化肥、农药、塑料等无一不是从矿

17、物能源转化而来。这种农业耗能太多,投资太大,可称为“能量密集型农业”或“石油农业”。例如,美国农业30年来产量增加1倍,但能量消耗增加3倍。70年代石油价格上涨后,引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成本提高,农场主难以负担,政府用大量资金补贴农业。很多小农场纷纷破产。(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发达 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农业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不考虑自然规律,致使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目前美国土壤流失速度比世界平均速度高2.5倍。由于大量投施化肥,不仅破坏土壤结构,而且使土壤酸度增大,板结变硬。(三)环境污染严重 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投施

18、,严重污染了土壤、大气、水源和食品。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缺乏经验和认识,加上人口增多和利用自然的不合理等原因,上述三方面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全球来看,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能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威胁,已经引起国际上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和有些国家,在某些特定区域内,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正在规划、组织和进行“生态农业”的生产试验。“生态农业”不仅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避免“石油农业”所带来的一些弊病,维持自然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农业生态区”合理规划了耕地、林地、牧地、饲养场、鱼塘

19、,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为牲畜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粪肥;牲畜粪便、植物茎叶发酵腐烂产生沼气,沼气又为生产、生活提供能源;森林能保持水土;池塘既能养鱼,又可润泽草木。 问题和练习 1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有哪些不同?2说说下列国家在农业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营方式、技术水平等方面各有什么特点:a丹麦b加拿大c日本d马来西亚e阿根廷3用大量消耗能源、化肥的方法来提高农业产量,有何利弊?第三节 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人类要维持生命,必须每天消费食物,粮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直接的、主要的食物。虽然有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居民的食物构成以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

20、为主,但是那些动物性食品也是由粮食和其他植物性原料转化而获得的。因此,在发达国家的居民食物构成中,粮食的作用仍然占重要地位。美国每人每年直接消费的粮食仅63千克,但是为了生产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而间接消费的粮食却达845千克,两项合计每人每年消费粮食量高达908千克。粮食生产是农业部门的基本任务。全世界粮食播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农民从事粮食生产。世界粮食生产和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很快。1985年以来,全世界每年谷物总产量都超过18亿吨(包括薯类和大豆的粮食产量则超过20亿吨),比1952年增长1倍以上。其中最主要的是小麦、稻谷和玉米,这三种谷

21、物产量约占谷物总产量的80。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温多雨,人口稠密的亚洲南部和东部,即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其次是美国东南部和巴西东南沿海。南欧和北非也有零星生产。玉米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种植都较多。美国的产量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按大洲来说,亚洲粮食产量最大,欧洲和北美洲次之。按国家来说,现在,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四国粮食产量最多,年产量都在1亿吨以上。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粮食产量最多的是北美洲和大洋洲。

22、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每人平均产粮1500千克左右。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温带草原区是世界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区。亚洲和拉丁美洲每人平均产量较低,非洲则最低。许多非洲国家年平均每人粮食产量只有几十千克。目前世界粮食出口国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其中美国出口的粮食,约占世界粮食总出口额的一半。世界粮食消费概况 世界各地区每人年平均粮食消费量的水平,同每人年平均粮食产量的水平大体一致。就是说,每人年平均产量高的地区,每人年平均消费量也大;反之,每人年平均产量低的地区,每人年平均消费量也小。由此可见,粮食消费水平主要决定于生产发展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地区的粮食消费量虽

23、然有所提高,但是跟北美洲和欧洲相比,每人平均消费水平差距仍很大。北美洲每人年平均消费800多千克,欧洲每人年平均消费500多千克。他们把大量粗粮作为饲料,以发展畜牧业。而非洲每人年平均只有200千克左右,中非有些国家人均只有100多千克。发达国家每年平均消费量(540千克)为发展中国家(约230千克)的2倍多。这就反映了不同类型国家人民营养状况的巨大差距。目前世界上营养不良、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的人口约有45亿人。世界粮食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各国在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进口一些粮食,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但是大多数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量

24、增长不多。特别是1971年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致使人均产量开始下降。近几年,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人民营养不足,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内乱和自然灾害频繁,情况相当严重。粮食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迫切问题之一。为了进口粮食,亚非拉国家每年要支付上百亿美元。粮食不足成为这些国家越来越沉重的负担。缺粮严重的中非、西非、东非地区,每年要向欧美出口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几十万吨花生,近百万吨可可豆。亚非拉地区要生产大量农业产品向欧美出口,不然,他们就没有外汇收入来换回不足部分的粮食。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商品粮

25、积存最多的美国,每年要用上亿美元保管粮食,甚至用减少播种面积的办法压低粮食生产。尽管亚非拉地区粮食不够吃,发达国家的粮食却积压在仓库里,因为亚非拉国家购买不起。由此可见,目前世界粮食问题主要是地区生产的不平衡;是殖民主义长期侵略留下的恶果,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旧经济秩序还没有彻底改变;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还比较落后,国家还比较贫困,人口又增长过多等原因造成的。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世界粮食问题是严重的、迫切的,但不是不能解决的。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

26、际经济新秩序。地球上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其中多半是条件差、垦殖费用高的土地,而且分布不均,有些国家几乎已经没有扩大耕地面积的可能。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世界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目前亚非拉地区丰富的水热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灌溉面积很小,复种指数不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很低,化肥施用量很少,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如果亚非拉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5,就可以增产粮食1.3亿吨,这一数字等于近年这些国家年进口粮食数量的两倍半。在世界耕地面积

27、很难增加而且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如果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增产的粮食被增长的人口所抵销,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就难以提高,甚至会减低。由此可见,如不控制人口增长,粮食问题就难以解决。反之,如果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粮食产量,人类的粮食供应就会得到保障,人类的营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使人的生产与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持相对平衡与协调。 问题和练习 1在世界小麦、玉米、水稻

28、产区分布图上指出三种粮食的主要产区,说明它们分布的不同自然条件。2用实例说明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特点。3利用“世界小麦、玉米、水稻的主要产区和小麦输出方向图”,说明世界小麦贸易情况。4按照自己的认识,说说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途径。第四节 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传统的农业经验丰富,栽培的品种繁多,在历史上对世界农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是世界上最早的。我国又是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棉花最多的国家。199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44亿吨,棉花总产量为425万吨。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也居世

29、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40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基础作用有所加强,不仅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上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向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农产品的出口也换取了巨额外汇,支援了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建设。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业所提供的农产品还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中,农业仍居战略重点的首位。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我国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对于农业生产既

30、有有利方面,又有不利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地带,热量条件较为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而且雨热同期。(二)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有余,北方不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旱涝灾害多。(三)土地资源总数量不小,但是山地多,干旱地区所占面积大,耕地和林地所占的面积比例较小。(四)由于农垦历史悠久,耕地的质量好,但耕地后备资源为数不多。可供开垦为耕地的面积约20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边远地区,垦殖费用较高。(五)生物资源种属繁多,品种丰富。我国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以来利用不尽合理,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形成农业生产的恶性

31、循环。同时,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平均的耕地和水资源相对数量很少。今后,一方面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十分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一)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改善。40多年来,我国对水利进行了重点建设,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许多河流得到了初步治理,减轻了洪涝灾害。兴修了许多水库,打了许多机井,建设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灌溉面积增加,盐碱地、涝洼地、瘠薄的红壤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和改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发展,农村用电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很大增加。培育良

32、种、改良耕作制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畜牧、森林、水产、气象等方面也应用了新的科技成果,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开始向现代化转变。(二)农业生产大大增长。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增长很快,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以上。1980年以前,我国粮、棉、食油还要大量进口,如今尽管人口有很大增长,但粮食已能自给,棉花、食油均有大幅度增长,其他林、牧、副、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三)农业生产布局有所改进。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保证原有工业生产的正常发展,适当改变了原有农业布局的面貌,例如扩大江苏、河北、山东等省的棉田面积,使上海、青岛、天津等地棉纺织工业就近获得原料供应。随着内地交通运输的发展,新工矿区和新城市的出现,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荒地的开垦,使我国边远地区开辟了一些新的农业基地。随着各个城市郊区面积的扩大,郊区农业日益发展,许多大中城市建立了蔬菜和多种副食品生产基地,对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业原料供应起了重大作用。新中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