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6.28KB ,
资源ID:42567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2567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信息化知识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信息化知识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docx

1、信息化知识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信息化知识)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方案(2008)江苏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统计局二九年三月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正于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地区间综合竞争能力的壹个重要标志。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壹五”规划(中办发200725号)和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指标框架,经省政府同意,省信息办(省信息产业厅)会同省统计局开展了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测评,且研制本方案。壹、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分析(壹)总体情况经测算

2、,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68.3,和国家确定的“十壹五”期末“全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0.7(注:文件原文以1为基准,本方案为便于计算,以100为基准)”的主要目标相差1.7。于5个分类指数中,基础设施建设指数为65.2,使用费率和负担能力指数为77.9,知识和应用能力指数为70.4,使用和普及程度指数为66.9,环境和应用效果指数为65.2(见图1)。(二)指数分析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协调推进,应用效果良好全省信息化投入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7.2%,每百户宽带接入用户数为30.6户,有线电视普及率为76.2%,每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为34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不

3、断加强和改善,为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省人均通信业务总量为1584元,纳税户电子申报比重达79.0%,银行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18.6%,公共服务网上办事项数达到212项,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应用日趋普及。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2.4%;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42.4%,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省统计局对全省居民家庭信息化应用水平及服务满意度的电话调查,我省公共信息化认知和满意度达70.6%。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和普及程度、环境和应用效果三个分类指数接近,说明我省信息化建设、应用和效果之间的协调性、均衡性较好。2、公众信息化消

4、费负担能力较强各分类指数中,使用费率和负担能力指数居各分类指数之首(77.9)。我省是经济发达地区,2007年,全省人均GDP为33928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6378元和6561元。较高的国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使得公众于互联网接入费、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使用费、通讯费和上网费等信息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公众信息化消费潜力仍比较大,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市场仍有很大空间。3、信息化知识和应用能力总体较好,但发展不均衡各分类指数中,知识和应用能力指数居第二位(70.4),但该指数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的发展差异性较大。壹是存于受教育人口和总人口的差异,全省高中毛入学率已达85

5、.7%,但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6年,尚不足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二是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群仍不大,仅占总人口比重的9.9%。三是本省互联网资源仍不多,每千人互联网站数仅为2.2个。二、江苏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分析(壹)总体情况据测算,我省13个市信息化总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宿迁市(见图2)。图2:各省辖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总体排序和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梯次相吻合,表明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壹致,也再壹次说明了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地区综合实力的关联性。根据测算结果(见

6、表1),可将各市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分成三个级次:1、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大于70有3个市,依次为苏州、南京、无锡。三市平均指数为77.5,比全省总指数高9.2,其中苏州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已超过80。2、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介于6070之间有5个市,依次为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五市平均指数为64.9,比全省总指数低3.4。3、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小于60有5个市,依次为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和宿迁。五市平均指数为56.4,比全省总指数低11.9。表1:各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和全省比较地区位次总指数比全省()全省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2

7、394161211107581368.37675.558.669.881.164.156.557.157.764.164.761.752.27.77.2-9.71.512.8-4.2-11.8-11.2-10.6-4.2-3.6-6.6-16.1(二)指数分析1、各级次地区信息化水平分析从三个级次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平均指数见,彼此间差距较大,其中第壹级次和第三级次平均相差21.1(见表2)。表2:省及三个级次地区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指数基础设施建设指数使用和负担能力指数知识和应用指数使用和普及程度指数环境和应用效果指数全省合计68.365.277.970.466.965.2大于70地区77.578

8、.580.584.278.969.560-70地区64.960.078.171.964.057.7小于60地区56.451.267.461.456.950.6从各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见,苏南总指数最高的市高于全省总指数12.8,苏北总指数最低的市低于全省总指数16.1,俩市相差28.9(见附件2)。(1)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大于70的三个市,分类平均指数分别为:基础设施建设指数78.5、使用和负担能力指数80.5、知识和应用能力指数84.2、使用和普及程度指数78.9、环境和效果指数69.5,分别比全省水平高13.3、2.6、13.8、12.0和4.3(见图3)。说明于基础设施建设、知识和应用能

9、力和使用和普及程度三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信息化费用的负担能力上和全省水平相差不大,但环境和效果指数优势不够明显,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研发创新上仍需进壹步加大力度,进壹步增强信息产业对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同时,信息化发展和上述地区公众的需求相比仍存于差距。图3:省及第壹级次地区信息化水平分类平均指数表(2)地区信息化总指数介于6070之间的五个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平均为64.9,和第壹级次的三个市相比,该五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平均要低12.6,说明壹、二级次的地区信息化水平存于明显差距。五市分类平均指数分别为:基础设施建设指数60、使用和负担能力指数78.1、知识和应用能力指数71.9、使用和普及

10、程度指数64.0、环境和效果指数57.7,和全省分类指标平均数比,分别为-5.2、+0.2、+1.5、-2.9、-7.5(见图4)。说明该五市信息化费用负担能力、知识和应用能力已超出全省水平之上,但使用和普及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滞后,地方信息产业对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公众需求差距较大。(3)地区信息化总指数小于60的五个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平均为56.4,和第壹级次的三个市、第二级次的五个市相比,要分别低21.1、8.5,说明第三级次和壹、二级次的地区信息化水平存于明显差距,且和第壹级次地区间差异很大。图4:省及第二级次地区信息化水平分类平均指数表五市分类平均指数分别为:

11、基础设施建设指数51.2,使用费率和负担能力指数67.4,知识和应用能力指数为61.4,使用和普及程度指数为56.9,环境和应用效果指数为50.6。和全省分类指标平均数比,分别比全省低14.0、10.5、9.0、10.0和14.6(见图5)。说明该五市信息化总体水平和全省水平差距较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滞后,信息产业对信息化支撑能力弱,信息化水平和公众需求间的差距很大。图5:省及第三级次地区信息化水平分类平均指数表2、各市地区信息化水平分析(1)从基础设施建设指数见,除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市超出全省水平(65.2)外,其余9市均于全省水平以下,指数最高地区(苏州)和最低地区(宿迁)

12、相差45.9;于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每百户宽带接入用户数、地区有线电视普及率及每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四项指标中,苏南5市超出全省水平,其余8市均低于全省水平。说明我省大部分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仍不高,南北地市间差距很大(见附件3)。(2)从使用费率和负担能力指数见,苏南5市、苏中3市均超过全省水平(74.5);指数最高地区(无锡)和最低地区(宿迁市)相差22.6。相比较而言,各市于该指数上差距相对较小,但苏北地区公众于信息化消费能力上和其他地区仍有明显差距。(3)从知识和应用能力指数见,各市之间高中毛入学率虽然存于较大差距,但最低的市也超过了70%,说明高中教育整体水平尚好;各

13、市于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上差距不大,于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口比重、每千人互联网站数俩项指标上存于较大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后三项指标总体不高,说明我省信息化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仍不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待加强。(4)从使用和普及程度指数见,除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高于全省水平(66.9)外,其余各市均于省水平以下,指数最高地区(苏州)和最低地区(宿迁)相差34.7;于人均通信业务总量、银行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纳税户电子申报率三个具体指标上,指标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均相差3-4倍;于公共服务网上办事项数上,最高值(730项)和最低值(15项)间则相差48倍多。说明于信息化应用上,地市之间差距非常大。

14、(5)从环境和应用效果指数见,仅南京、苏州、无锡3市高于全省水平(65.2)。于具体指标上,信息产业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普遍很低,南北差异不大;于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俩项指标上,南北差异较大,和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密切关联;根据电话抽样调查,各市公众信息化认知和满意度指标处于66-73%这个区间,总体满意度属中等且各市间差异不大。三、建议(壹)加快推进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大力实施“俩化”融合战略,推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且重且举、协调发展,继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大苏中、苏北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信

15、息化水平差距,全面提升地区信息能力,促进科学发展。(二)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于各行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根据本地实际,以重点行业、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示范和突破,充分发挥于传统产业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公众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苏北地区信息技术应用。(三)进壹步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理念。围绕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科学把握公众需求,梳理业务流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指导,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努力缩小不同领域、人群间信息化水平,为公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简约、便捷、专业化的服务。(四)大力发展自主信

16、息产业。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战略型产业,壮大核心基础产业,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实现集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地区信息化发展营造更好环境,提供有力支撑。附件:1、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指标体系2、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及分类指数(2008)3、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二级指标(2008)4、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测算方法附件1: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指标体系壹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壹、基础设施建设指数20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6每百户宽带接入用户数6地区有线电视普及率4每百户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4二、使用

17、费率和负担能力指数15通信费用总支出占国民总收入比重5互联网宽带接入费率占人均国民总收入比重3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使用费率占人均国民总收入比重3居民家庭通信费、上网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4三、知识和应用能力指数15高中毛入学率3平均受教育年限3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口比重4每千人互联网站数5四、使用和普及程度指数25人均通信业务总量7银行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5纳税户电子申报率6公共服务网上办事率7五、环境和应用效果指数25信息产业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5公众信息化认知和满意度7附件2: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及分类指

18、数(2008)地区位次总指数壹、基础设施建设指数二、使用费率和负担能力指数三、知识和应用能力指数四、使用和普及程度指数五、环境和应用效果指数全省68.365.277.970.466.965.2苏州市181.182.381.483.185.474.4南京市276.072.376.884.880.268.9无锡市375.580.983.284.871.265.3常州市469.867.181.981.370.956.7镇江市564.761.379.674.962.155.2南通市664.157.776.665.767.257.8扬州市764.158.176.570.862.359.3泰州市861.7

19、55.875.866.857.559.3徐州市958.652.471.961.960.651.7盐城市1057.752.870.562.859.049.6淮安市1157.152.068.560.659.350.2连云港1256.552.765.362.055.152.5宿迁市1352.245.960.659.550.749.2附件3: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二级指标(2008)二级指标单位全省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7.26.217.81.57.915.24.62.44.13.03.83.72.51.1每百户宽

20、带接入用户数户30.651.043.513.432.756.613.913.810.09.818.324.714.76.3地区有线电视普及率%76.280.279.843.571.191.358.744.632.047.658.462.562.618.7每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台34.066.262.328.846.862.433.222.722.021.436.750.128.212.4通信业务总支出占国民总收入比重%2.12.41.71.92.22.22.02.72.22.11.91.71.92.5互联网宽带接入费率占人均国民总收入比重%2.41.51.04.61.60.93.06.45.7

21、4.82.91.83.48.0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使用费率占人均国民总收入比重%2.41.81.04.51.50.93.06.35.74.72.81.83.48.0居民通信费、上网费用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3.64.63.53.63.03.93.63.33.33.73.84.03.43.4二级指标单位全省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高中毛入学率%85.7100.0100.070.1100.0100.086.873.673.183.295.7100.080.276.3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610.99.79.19.79.18.78.98.78.68

22、.89.48.48.4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口比重%9.916.715.86.114.218.36.35.25.14.710.812.37.52.8每千人互联网站数个2.24.24.60.83.84.01.30.90.60.91.92.51.80.5人均通信业务总量元1584.02281.92424.3964.32113.53056.21328.0897.6897.1912.51378.31589.91204.1725.0银行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18.634.810.79.420.818.828.08.010.88.56.520.012.910.3纳税户电子申报比重%79.094.291.58

23、1.981.388.784.155.563.151.273.166.358.434.2公共服务网上办事率%项212.0415.0253.0120.0252.0730.0133.067.0184.0276.0212.051.042.015.0信息产业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20.20.10.10.30.20.20.10.10.10.20.30.20.0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2.411.414.42.69.028.36.73.03.12.06.73.87.21.6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42.458.243.92.94.148.713.65.50.01.126

24、.46.826.93.5公众信息化认知和满意度%70.672.972.668.868.573.072.670.166.667.771.070.867.766.7附件4: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测算方法壹、地区的确定本次测评选取了全省和13个省辖市作为2008年度地区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测评对象。条件成熟时,将更进壹步扩展到县(市、区)。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本方案所用数据均为2007年数据,由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信息产业厅)和省统计局共同完成有关原始数据的收集工作。通过技术性调整或处理,尽可能使指标数据和指标内涵保持壹致,且使地区间数据口径统壹。三、指标数据的标准化于计算各指标之前,

25、需要将各个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按壹定统计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各指标的量纲,使其能够进行计算。测算中对逆指标采取了转化处理;对各地区之间数值差别较大的指标,采用取对数的方法进行了处理,以消除指标数据差别较大的因素。四、权重的确定权重的确定采用了德尔菲法,即专家评价和打分法。以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分类权重为参考,请信息化领域、统计领域专家按指标类别分别单独打分,然后综合各专家打分结果,最终确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指标体系的5个壹级指标的权重和20个二级指标的权重。五、指数的计算用加权平均法对标准化的具体指标进行计算,分别得出各类指数,然后通过对各类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总指数,从而得出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各项分类指数和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可表示为:其中,II(A)为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n为信息化水平构成的要素个数,m表示信息化水平第i个构成要素的指标个数,P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个指标于其中的权重,Wi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权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