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62.16KB ,
资源ID:42528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2528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地理高一上册综合复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地理高一上册综合复习人教版知识精讲.docx

1、高三地理高一上册综合复习人教版知识精讲高三地理高一上册综合复习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高一上册综合复习二. 知识结构:三. 具体内容(一)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地球的表层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个是整体性,另一个是地域性。组成地表环境的各个因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形成,得益于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而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的动力又来源于太阳辐射,虽然地质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但外力作用对地表环境的塑造也是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说,太阳辐射是联系地表环境各圈层的纽带和桥梁。而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又取决于太阳与地球之间

2、的平均距离,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虽有削弱,但恰恰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这种削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才保证了地球生命的安全。由于地球的运动,使不同的经度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不同的纬度范围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由于地球的运动,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水热组合;不同的水热组合发育了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水热状况及土壤造就了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又都生活着各自典型的动物。由于地球运动的规律性,因而上述各种现象也表现出鲜明的地带性;从而构成了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性。在海陆分布及地形起伏的影响下,又增加了这种地带性规律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区域性”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两大基本特征。两个特征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3、“整体性”中蕴含着“区域性”,同样“区域性”中也体现着“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如干旱气候多内流河戈壁、沙漠广布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少)如果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连锁反映(如砍伐森林水土流失)。陆地自然带具有哪些分异规律及其分布特点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东西(纬线、经度)延伸,南北(经线、纬度)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南北(经线、纬度)延伸,东西(纬线、经度)更替。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

4、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发生变化,自然景观相应的发生变化。类似于从山麓向高纬度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垂直地带性有哪些表现的特点 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 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上限高度低于阴坡。 5000米以上的高山山顶一般会出现终年积雪,形成积雪冰川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向阳坡。判断下列现象主要受哪些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地形起伏) 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明显,

5、而南半球的相同纬度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海陆分布) 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沿海沙漠;(局部地区的大气环流和洋流)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纬度东岸低,西岸高。(洋流) 热带沙漠和温带沙漠地区的绿洲。(地下水或水分)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局部地区的岩石差异) 沿海和干旱地区的碱蓬等植物。(局部地区水分的矿化度差异) 冰岛,苔原带是该地的地带性植被,但在温泉附近却有草甸。(局部地热异常) 在沙漠地区营造防护林、围海造陆、培养各种耕作土壤、破坏植被形成土地荒漠化等对改变原有自然带规律。(人类活动的作用)(二)实践意义:1. 与现实问题

6、相结合:2003年,无论世界还是我国,灾害频发。这些灾害既体现了区域性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整体性特征,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用该知识体系可以联系的现实问题有: 我国 “非典”的区域性和整体性; 我国新疆喀什、阿尔及利亚、日本等国地震灾害的区域性和整体性; 印度酷暑的地域性和整体性特征; 我国长江洪水的区域性和整体性特征等等。2. 与2004年高考趋势相结合: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综能力测试题,其地理部分整体上体现了如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寓“理”于“域”,另一是关注生活。这两个特点也将成为2004年高考地理命题的导向。依据这两个特点,该知识体系联系的考点有:以特定的区域为切入点,分析地表特征的成因、

7、分布规律及存在的价值;太阳辐射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三)关于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所引发的知识点: 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的季节移动。现就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所引发的知识点,作简要的总结,以便学生在学习、复习过程中自如运用。第一、各地正午太阳高度(H)的季节变化(如下图)由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各地纬度的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着,现将其归纳如下:1. 当太阳直射赤道即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时 赤道上各地H达最大值,每年二次; 南、北纬相同纬度上各地H相等,每年二次; 南、北纬45纬线

8、上各地H=当地地理纬度,每年二次。2.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6月22日前后时 北回归线上各地H及其以北各地的H均达该地一年中的最大值,每年一次; 赤道上各地H和赤道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每年一次; 4652N纬线上各地H=赤道上各地H,每年一次。3. 当太阳直射2326S即12月22日前后时 南回归线上各地H及其以南各地的H均达该地一年中最大值,每年一次; 赤道上各地H和赤道以北纬度带各地H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每年一次; 4652S纬线上各地H=赤道上各地H,每年一次。4. 在南北纬4652之间纬度带凡与直射点有相同纬距的地点有两次H相等5. 当直射点在向北移动和向南移动的过程中 直射点在

9、1143S以北移动的9个月里,赤道上各地H大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 直射点在1143N以南移动的9个月里,赤道上各地H大地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 直射点在1143N以北移动的3个月里,北回归线上各地H大于北回归线以北纬度带H与南半球各纬度(包括赤道各地)的H; 在1143N2326N之间纬度带的H每年有3个月大于南半球纬度带H; 直射点在1143S以南移动的3个月里,南回归线上各地H大于南回归线以南纬度带H与北半球纬度带(包括赤道各地)的H; 1143S2326S间纬度带的H每年有3个月大于北半球各纬度带H。第二、根据极昼与极夜点求知相应太阳直射点位置除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已知外,

10、其余时间,可用90减去极昼或极夜所在最低纬度所得之差,便得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所在半球就是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的半球)。例如:68N有极昼,则太阳直射点在9068=22N,68N有极夜,则太阳直射点在22S。第三、求某个日期相应的太阳直射点位置下图“A、B、C、D四点分别为太阳直射点,哪个为5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大约位置?”对此问题,可采用如下方法:先在图上用箭头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将其各平分为三等段,每段时间间隔可视为一个月,然后根据太阳直射点在二分二至所在纬度的日期,写出分隔点的大约日期,并将其填上(如图中所示),再将图中各点平移至所画箭头上,从其相交点推知出各点的大约日期。这样

11、,便可从图中四点确定D点是表示5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第四、关于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的理解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持续变化,进而造成全球等温线走向的凹凸变化。 6. 就纬度而言,无论1月还是7月,也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海洋上和陆地上的等温线,凸出纬度方向正好相反。7. 就其实地方向看,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1月陆地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等温线都向北凸出;7月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凸出,海洋等温线都向南凸出。8. 由于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则夏季,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陆地等温线都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都向低纬凸出;冬季则相反。对于以上规律,根据上述模式图分析外,

12、还可归纳为:一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七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简言之,可用“南南北北”四字概括这一特征,既朗朗上口,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第五,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季节变化而移动。如下图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大约10个纬度。如大致在纬度2030之间是副高的伸缩范围;大致在3040之间是西风带南北徘徊的界限,副极地低压随着冬夏交替也在纬度60附近南北移动,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中特征明显的季节变化。 (四)气候部分是自然地理的核心知识,理性思维含量大,而且具有极强的再生性和辐射性,触及

13、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今以能力考查为主和突出主干知识考查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下,气候知识每年必考,而且稳中有变。气候部分粗略地讲主要有四块,即类型、特征、成因和分布。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地理高考中,气候命题的切入多以特征为主,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类型差别、成因差别、分布差别,间或也有同一气候类型南北半球的差别、地区分布宽窄的差别等,可谓命题较为单一,变化不大。2000年后,气候试题切入口多变,方式多样,而且有交叉重迭,考查内容保持了四块主要内容的单纯性,但范围跨度大,不同内容更替多,同一内容细化、深化显著。可谓命题形式(切入)进入“多变”时期,而且还将延续下去。五. “气候”的基本要求

14、1. 气候类型的要求: 熟知世界各种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不能写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仅在亚洲东部)。不同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日本大部分为海洋性季风气候。2. 气候特征的要求: 学会表述。a. 表述既要有气温特征,也有降水特征;b. 中纬度地区,季节变化分明;c. 高、低纬度或长冬,或长夏。 确立气候类型。a. 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均温确立气候带和所在的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b. 根据降水类型确立气候。熟知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及特征差异(如年温差、年降水差)。3. 气候成因的要求: 掌握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及原理。 注意气候成因的综合影响,尤其是海陆位置、大陆轮廓、洋流、盛行风、地形和地

15、形结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等:善于把握影响气候的主导因素,尤其是大气环流。 熟知各种气候类型的一般成因。 掌握世界特殊地区气候的特殊成因。如亚洲的季风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非洲的赤道和马达加斯加岛的东西两侧气候类型的不对称、地中海沿岸气候区、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北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南美洲安第斯山东西两侧干湿区交替的不对称等。4. 气候分布的要求: 熟知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理想分布图。 根据理想分布图,反复填绘实际气候分布图。推理填绘,分类填绘,尤其要注意大陆东岸及西岸的气候类型。 掌握世界著名城市所属的气候区。【典型例题】例1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农业创收,某地农村大规模地发展

16、了“温室农业”。(1)发展“温室农业”一般适宜 纬度的 季节。(2)为了增加土壤肥力,人们通常将植物秸秆粉碎后埋于温室内,这种做法利用了( )A. 大气环流规律 B. 水循环规律 C. 生物循环规律 D. 地质循环规律 (3)建温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其原理是 。(4)下图为玻璃温室的简易图,设当地的地理纬度为36o34N,为获得充足的热量,则图中角的值应不大于 。简析:该题以太阳辐射能的利用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温室效应原理、正午太阳高度的运算、以及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规律。该题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答案:(1)中

17、冬 (2)C (3)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玻璃射到温室内,使地面增温;而玻璃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因而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到温室中,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归还地面。 (4)60o 例2 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2003年5月21日晚7时45分突发的一场里氏6.7级大地震给处于震中的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和附近城市带来了巨大灾难。据报道,地震仅持续了几秒钟,由于地震强度大、震源浅而且靠近人口稠密区,因而造成了较大人员伤亡。 2003年2月24日10时03分,随着大地的剧烈震颤,一场无情的灾害降临到新疆巴楚人民群众之中,瞬间造成严重的人员伤

18、亡和财产损失。这次强烈地震震级达6.8级,在全国地震史上,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邢台、唐山和丽江地震灾害的又一次大地震。2003年5月26日18时24分,里氏7级地震袭击了以日本东北地区(仙台市附近)为中心的整个日本东部,强烈地震引起多处起火,但无一人死亡。1. 阿尔及利亚地震发生时人们正在享用晚餐,此时我国北京地区正值( )A. 前一天的傍晚,人们正在逛夜市 B. 同一天的中午,人们正在午休C. 第二天的凌晨,人们正在睡梦中 D. 第二天的上午,人们正在谈论“非典”2. 我国的新疆巴楚、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日本仙台都是地震的多发区,这是由于它们都位于( )A. 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B. 地

19、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C. 地壳的薄弱地带上 D. 同一纬度带上3. 地震不仅可以引起火灾,还能引起滑坡、海啸及瘟疫蔓延,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4.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问: (1)地震是岩石圈在 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 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2)地震的发生直接参与了 循环,并促进了内部和外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转化。(3)图中A、B、C、D四处,最容易发生地震的是 ,原因是 。(4)若在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建城,最好应选在 处,简述理由。简析: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它不仅具有突发性特点,而且还具有诱发其它灾害的特点。说明自然灾害之间存

20、在着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往往是通过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建立起来的。由于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震灾也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答案:1. C 2. C 3. 关联性 4.(1)内力 地震波 (2)地壳物质 (3)C 该处为断层,地壳不稳,易发生地震。 (4)B 从地质构造上看,该地为向斜,由于两侧岩层的挤压,物质坚实,在这里建城地基稳固;且处在板块内部,无震灾之忧。此外,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汇集,在这里建城地下水充足而且清洁。例3 读下图,回答:1. 造成该地河口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水及海浪的侵蚀作用 B. 河流水的冲蚀作用C. 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 D. 人类活

21、动的影响2. 该河从上游至下游,经过的自然带依次是 、 、 ,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规律。3. 图中河流有一举世闻名的水坝,该水坝从 月至 月承受的压力最大。4. 该水坝对当地的影响对我国修建三峡工程有何启示。简析:人类对地表环境的改造,必须遵循地表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该题以国家地理为背景,是对该地地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考查。答案:1. C 2.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3. 6 10 4. 三峡水坝与阿斯旺水坝都属于大型水利工程,都能得到发电、灌溉、防洪、养殖、航运、旅游等巨大的经济效益。 尼罗河自南向北流经了热

22、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长江自西向东流经了高山气候和季风气候;水量远比尼罗河丰沛。 阿斯旺水坝建在尼罗河下游,水坝建成后,入海泥沙大大减少,从而使尼罗河三角洲受损;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在长江上游,工程建成后,对入海泥沙的排入量虽有影响但不显著,而且是短期的。 阿斯旺水坝建成后,曾一度使下游成为“一潭死水”,造成疟疾、血吸虫病蔓延;三峡水坝建成后,短期内水量虽有减少,但仍为“活水”。因而不会造成上述疾病的蔓延。 阿斯旺水坝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型工程的建设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 选择题1. 按成因,泰山属于( )A. 背斜岩层

23、向上拱隆起形成的褶皱山 B. 向斜侵蚀形成的褶皱C. 断层岩块上外形成的块状山 D. 板块碰撞形成的断层山2.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以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B.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随气温升高而增多。C. 河流的枯水期都出现在冬季D. 我国河流都是以降水补给为主3. 有关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气降水是唯一的补给来源 B. 只参与了海陆间的水循环C. 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非常明显 D. 河水堆积作用使黄土高原沟谷纵横4. 既可能找到化石又可做重要建筑原料的岩石是( )A. 大理岩 B. 石灰岩 C. 花岗岩 D. 砾岩5. 寻找石油、天然气应在( )A. 向斜构造

24、B. 背斜构造 C. 断层上升处 D. 断层下沉处6. 下列关于外力作用与其形成的地貌的连线,正确的是( )A. 流水侵蚀作用长江三峡B. 流水沉积作用黄土高原C. 风力侵蚀作用沙丘、沙垄D. 风力沉积作用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7. 关于水循环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水循环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是有变化的B. 水循环把陆地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宇宙环境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C. 水循环使水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更新资源D. 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对陆地水的补充、更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2003年秋季,泉城济南市许多干涸多年的泉群重新涌水。下图表示济南市附近地

25、貌类型,据此回答810题。8. 这些泉群的主要补给区为( )A. B. C. D. 9. 这些泉群的水源主要为( )A. 土壤水 B. 潜水 C. 承压水 D. 地表径流10. 这次泉水由枯变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实施地下水回灌取得成效B. 2003年黄河中下游地区雨量大增C. 退耕还林发挥了良好生态效益 D. 南水北调东线将长江的水调入黄河11. 黄河下游地区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是( )A. 相互补给 B. 河水补给潜水 C. 潜水补给河水 D. 互不补给 12. 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是( ) 长江 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 东南季风 塔里木河河水蒸发A. B. C. D.

26、 二. 综合题1. 读“水循环及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1)在整个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水汽输送在图中用标有 字母的箭头表示,地下径流用标有 字母的箭头表示。(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而划分的三类循环中由ABCE等环节组成的循环属于 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 循环。(3)图中标有数字和的两地中,地的地质构造是 。(4)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在地打出的井水属于 水,在地打出的井水属于 水,这种地下水分布地区的地质构造多呈盆地状,这种地区称为 。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的水循环为_,B地的水循环为_循环。(2)a、b两条河流中,水量较稳定的是_河,判断依据是_

27、。(3)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城,原因是_。(4)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原因是_;外因是_。3. 读材料一: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已有21年断流,断流的时间和断流的长度逐年增加。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90年代以前,一年之内断流的月份不超过3个月。进入90年代,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据统计,1992一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亿元。阅读材料二:1999年6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因此必须按照黄河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读后请回答问题:(1)关于黄

28、河断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黄河属动态水资源,更新周期短,部分地段的断流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B. 黄河为外流河,其大范围断流会严重扰乱海陆间大循环C. 黄河断流会对人海处的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D. 黄河断流对沿途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请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自然原因_;人为原因_。(3)黄河除断流外,还存在的严重问题有_。(4)为了使黄河中下游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防御6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提高到防御千年一遇洪水的标准,目前正在河南省境内修建_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集_、_、_、_、_、_。效益于一体,总投资347.46亿人民币。(5)位于黄河中游的黄河

29、_瀑布,属“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质量旅游资源。4. 阅读材料: 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地区发生强烈地震。11月1日,“台湾赴大陆地震救助与重建考察团”访问了“海峡两岸地震交流中心”,团长李庆华向大陆通报了“921”地震的损失状况。地震发生后,祖国大陆方面一直密切关注震情变化和灾区发展,同时立即组成资深专家组随时待命,随时准备奔赴灾区,但一直未得到台湾方面应许。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这次地震从成因看,属_地震,台湾地区地震频率高,强度大,这是由于正好处在_板块和_板块的交界处附近。(2)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台湾地区处于_地震带。(3)在诸多地质灾害中,最严重的是_

30、灾害。(4)1966年,我国台湾省在_市建立了亚非拉地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随后在东南亚地区相继建立了一大批出口加工区。(5)闽台之间风俗民情、血缘、语言相近,有着源远流长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历史。为了吸引台资进入,我国设立了_经济特区。5. 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自然带名称:A_、B_、C_、D_。(2)沿东经20度经线自然带ABCD的更替是_的分异,它的形成是以_为基础的。(3)E与C为同一类型的自然带,但自然带E却是沿经线方向延伸的,原因是受_影响所致,从而使自然带的分布,显现出_的分异规律。(4)自然带F的名称是_,气候类型名称是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与F相对应的位于大陆东岸的自然带名称是_,气候类型名称是_,其形成的原因是_。6. 读下面海陆分布示意图:(1)图中箭头表示的物质循环形式是水循环,其类型是_,在b2处标出箭头并注明该环节名称。(2)2001年4月1日,美军飞机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挑起事端后又侵入我领空,违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