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83.12KB ,
资源ID:42507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2507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1、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考点同步解读1.全面分析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

2、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接下来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全面分析斯大林模式。 背景(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改革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从政治上讲,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 (5)思想环境: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成车次铲除垂死的阶级的残余”。 (6)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 含义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

4、史条件下(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内容 (1)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 (2)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特征“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体制上。 (1)政治体制特征。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

5、中于个人,总书记专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 (2)经济体制特征。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预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 (3)文化体制特征。姜长斌认为,“斯大林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绝对的统一意志和大规模的情报封锁。 (4)对外关系特征。从新经济政策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点对抗。 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贡献(历史地位):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建立了

6、不可磨灭的功勋。 (1)斯大林模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中,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度很多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 苏联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就跑完了资本主义花费了一百年的路程。 (3) 由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抢在二战爆发之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保存了民族的生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总之,客观的说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成功的骄傲。尤其是当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面临完全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7、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在经济方面,它长期只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持续的提高。 (2)在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体制,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致使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被肯定下来。 (3)在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学术民主的消失。 (4)在国际方面,针对帝国主义搞封锁、反对开放、主张封闭,提倡关起门来搞建设。

8、 (5)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危害性还在于,斯大林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模式绝对化和普遍化。 影响 由于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际的特殊地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人民民主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中,都不同程度的沿用了斯大林的理论和模式。当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袭来时,当时代主题由战争和革命向和平与发展逐渐过渡时,斯大林模式与生俱来的弊端便日趋显现出来。斯大林模式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是非得失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兴起的深沉原因。 (1)确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

9、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迅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其工业产值及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居于世界前列,使作为落后农业国的俄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其次,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型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创立了在当时领先于国际水平的核技术、航天技术等等,使苏联一度跻身世界科技先进国行列。 (3)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4)实行了一些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政策。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苏联1991年解体

10、。 认识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2)要从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又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4)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5)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6)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

11、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任意牺牲弱小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核心素养聚焦1.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2.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文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4.观看有关苏联的影视作品,阅读有关的文学作品,了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

12、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既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勤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材料二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天才领到1/8

13、磅面包。材料三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欺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判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交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1)政治与军事上: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

14、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

15、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

16、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苏俄的经济政策是如何进行调整的?结合课本简述其调整的原因?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17、2.概况(时间、目的)时间: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3.内容(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合作探究】2:有人说:“新经济政策这允许部分资本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这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它是在搞资本主义。”你是怎么认为的?新经济政策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

18、本主义,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管理方法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高度集中,行

19、政管理。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核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重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5.评价必要性: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作用:积极方面:(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

20、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消极方面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异同?【合作探究】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

21、求是;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地。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合作探究】4: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不同点 (1)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是因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危机。(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22、;罗斯福新政是在资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3)根本目的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4)方式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住,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5)侧重点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侧重点是农业;罗斯福新政的侧重点是工业。(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同点(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

23、2)都缓解了危机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4)在农业政策上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请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模式”吗?“模式”(英文:Mode)一词的本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当“模式”这个词被用于形容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时,它所具有的含义应该是指一定政府代表统治阶级组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时所提倡的理念、所组建的体制和所采取的政策、方针等。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

24、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背景:(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

25、从政治上讲,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5)思想环境: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成车次铲除垂死的阶级的残余”。(6)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2.含义: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合作探究】5:“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什么历史环境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

26、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3.斯大林模式的内容(1)内容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合作探究】6: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1)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2)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3)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合作探究】7: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利: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弊: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

27、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P96历史纵横)【合作探究】8: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失误产生了什么严重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4.特点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5.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

28、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2)弊端: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

29、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合作探究】9: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启 示(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本课小结】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苏联的诞生。为巩固新生政权,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被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过早地终止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

30、,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方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日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的日益僵化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同步解读1.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2)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3)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5)在我国的改革中要坚持

3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6)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改革要协调好国民经济的比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标全盘西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前提削弱、放弃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策略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稳妥推进结果失败、解体成就辉煌核心素养聚焦1.通过背景材料解读信息,认识苏联三次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的艰难曲折。 2.运用比较法,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异同,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