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筝的起源与历史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 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
2、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 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 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 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中国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 等东南
3、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 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中国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风筝的传说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
4、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 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 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
5、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史料记载: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 外储说载: 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
6、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风筝的演进 1、相传墨翟以木头製成木鸟,研製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2、十三世纪时,义大利可波罗自中返欧后,始传到世界各地。3、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4、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5、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
7、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6、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7、汉朝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8、唐 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9、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练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10、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11、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12、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8、。13、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14、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风筝的普及: 风筝的普及以纸的普及为前提。秦汉之时,书写尚用 简册,不必说了;魏晋以迄隋随纸虽在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们没有娱乐的条件和心情,因而也谈不到风筝的普及。 唐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造纸技术发达起来,因之风筝亦开始在民间流行。唐元稹有鸟二十章纸鸢诗:“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尚存子牵,去地 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悉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在蔚蓝的天
9、空中,纸鸢成群,上下飞舞,有如羽毛丰满的 真鸟,让人眼花缭乱,其盛况可以想见。宋代,不但风筝在民间广泛流传,就连身为皇帝的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个风筝迷,他不但热心于放风筝,甚至还亲自主持编 纂了一部有关风筝的专著宣和风筝谱。统治者积极倡导,社会上便形成风气,这时出现了以专门制作风筝为职业的工匠和专门放风筝的职业艺人。宋周 密在其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了两位放风筝的能手:周三和偏头。周密未对这两个人的放飞技艺给予描述,但他却记下了当时杭州孩童春日放风筝的情景:“桥上少 年郎,竟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绳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儿童尚且如此熟练地掌握这些专门的技巧则周三和偏头能以放风筝享有盛
10、名,其出 类拔萃亦可想而知了。 明清之际,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全国各地不但形 成了春日放风筝的民间习俗,而且风筝的形制更为讲究、样式更为丰富、扎制技术更为精湛、美术装饰更为赏心悦目。人物风筝,动态传神,飘飘欲仙;动物风筝, 惟妙惟肖,莫辩真伪。 明张元长梅花草堂笔谈载:“梁伯龙戏以彩绘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异鸟拱之”或为夸饰之辞,但逼真 的飞鸟风筝,招来“同类”比翼齐飞的事,则是并不鲜见的。清褚人获坚瓠集广集卷四:“近又作女人形,粉面黑鬓,红衣白裙,入于云霄,袅娜莫状。悬 丝于鞭上,辄作悦耳之音。”红楼梦第七十回也写到“美人风筝”,“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
11、做得十分精致,心中喜欢。”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三 十一:“风筝盛于清明,其声在弓,其力在尾;大者方丈,尾长有至二三丈者。式多长方,呼曰板门;余以螃蟹、蜈蚣、蝴蝶、青蛙、福字、寿字为多。次之陈 妙常、僧尼会、老驼少、楚霸王及欢天喜地、天下太平之属,巧极人工。晚或系灯于尾,多至连三连五。”清恫叟等编春明采风志:“纸鸢,常行沙燕,一尺 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中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籰(yue)。顺风放起,昼系纸条,夜系红灯,三尺以上,花样各别。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翱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从上述记载看,风筝的题材,已由初期的模仿各种飞禽,拓展到了
12、几乎无所不包的程度。并且,风筝上的“附属装置”也有了很大改进,“风琴”、“太平锣鼓”、“红灯”等代替了早期的竹笛竹哨,红楼梦里提到 的“送饭的”和“响鞭”,也是这类装置。这些,无疑使风筝更具魔力,也就难怪清时会出现清明时节“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挚盒,轮毂四望,各提纸鸢线轴,施放较胜。”(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盛)的 空前盛况了。所谓“施放较胜”,不但比谁的风筝讲究、好看,更主要的是比谁的放飞技术更好,如果几个高手碰到一起,就有好戏看了。他们会使风筝相互绞咬在 一起,称“斗风筝”,这是最有趣、最吸引人的风筝游戏了。众人举头仰望,见互相斗起来的风筝忽分忽合,忽上忽下,或此进而彼退,或彼攻而此守,皆指手划 脚,眉飞色舞;一旦一方斗败,被剪断了拉线,风筝随风飘去,便会引来一片惋惜、一片欢呼之声。红楼梦第七十回里对这种风筝游戏,有着极为精彩的描写, 让人读之便牢记在心,不能忘怀。 参考文献: 1徐艺乙,风筝史话,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柴茂智,风筝,北京出版社 4麻国钧,中国传统游戏大全,农村读物出版社 5鄢钢,京都一绝,北京旅游出版社 6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中央党校出版社 7任海,中国古代体育,商务印书馆 8赵庆伟、朱华忠,游戏风情,湖北教育出版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