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31.88KB ,
资源ID:41968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968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docx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必修三专题一练习1“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材料中“争”的实质是()A. 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C.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D. 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 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B. 矛头都指向奴隶制残余C. 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新内容D. 都在思想领域中重视人的作用3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

2、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A. 社会动荡思想活跃B. 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C. 改朝换代百家争鸣D. 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4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 经济大发展B. 政治大动荡C. 文化大繁荣D. 社会大变革5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

3、的是A. 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B. 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D. 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6“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学说B. 墨子的“兼爱”思想C.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 庄子的“齐物”观点7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 开始打破“学在官

4、府”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8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霾”成为现代城市的一大顽疾。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A. 霾是灾难的象征B. 君权神授C. 天人感应D. 自然规律9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10“人治”社会实质上是

5、社会丧失对君权与权力群体的控制,政治权力没有受到制约与监督,不受控的权力必然会乱法,“礼治”对此的实际解决是期待与依赖符合德治理想的圣王品格。下列最能体现这种“期待与依赖”的是A.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B.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D.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11梁启超曾说:“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A.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雍正帝设置军机处C.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D.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1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你的教科书除了儒

6、家经典外,还有法家经典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去过考试合格可以做官A. B. C. D. 13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A. 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B. 程颐主张知行合一C. 宋代市民文化繁荣D. 二程思想走向对立14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

7、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专制权利的失控B. 程朱理学逐渐盛行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民主思想的出现15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A. 民族歧视,控制思想 B. 等级森严,制度矛盾C. 重视礼教,维护统治 D. 重视理学,以备顾问16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

8、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理”、“欲”统一D.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17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 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 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 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 D. 受到传统民本思想影响18“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日盛。”这表明当时A. 理学陷入困境,亟待推陈出新B. 修禅之风盛行,官场生态恶化C. 士子表里不一,社会风气沉沦D. 异质文化融合,儒家与时俱进19李贽

9、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20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发挥市场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21顾

10、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表明其主张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应重新恢复分封制C.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D.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22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上产生了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对“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评价正确的是A.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体系C. 促进面向世界和重视实践的风气形成 D. 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23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

11、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24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经世实学思潮兴起的根源是A. 思想守旧与僵化 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文化控制有所松动参考答案1C【解析】依据所学,“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

12、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C项正确。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并非百家争鸣的“核心问题”,故A,B,D项与题意不符。2D【解析】百家争鸣中,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孟子更是说“民为本,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墨家崇尚“非攻”,反对战争,厌恶征伐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兼爱”则更是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都体现出一种重视人、关爱人的思想,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有相似之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C选项说法不准确,文艺复兴中谈到政治的不多,只有马基雅维利等少数人谈到政治。A选项时代错误,不符合文艺复兴的特点;B选项说法错误,

13、不符合史实。3A【解析】不管是春秋战国,还是明末、晚晴,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思想活跃的时期,所以答案选A;B不全面,排除;C只适合于春秋战国时期,后面那两个时期都是儒学,排除C;D不适合与明末,排除。4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反映了诸侯纷争的事实,但是“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体制发生了变化,而“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所以,只有D项能够完整概括各方面的因素,故选D;A、B、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d处表述错误,d处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应是宋明理学的发展;A、B选项两者

14、描述应该互换才正确,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要求,表述正确符合史实。点睛:解答本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图表中下面的时间轴来分析判断。本体比较容易的一点就是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段限,比如秦汉之间很明显就是焚书坑儒,宋明时期的就是宋明理学,由此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6C【解析】题干观点认为周文王行仁义得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世异则事异”,世道不同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A、B、D项错误。7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结合所学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有利于思想的活跃,促进各国变法的进行,即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故D

15、项正确;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不利于贵族政治的巩固,故A项错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是“百家争鸣”的背景,故B项错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与打破“学在官府”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的作用解答即可。8C【解析】根据“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在中国古代“霾”不仅仅是自然灾难的象征,而是给世人的警示,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材料不是在强调皇帝权力来源的权威性,根据“意味着皇

16、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他实际上是在劝解皇帝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实行仁政,故B项错误;根据“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他将“天”与“人事”结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提出这一理论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可知,“霾”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与“人事”相结合,故D项错误。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

17、生而不至于忧”“财不匮而上下相安”,可以概括出上下相安的重要性,D选项是正确答案。A选项劫富济贫不是他的思想主张;B选项错在“强制”二字;C选项错在“竭力济贫”材料没有体现。10C【解析】根据天人感应学说,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使天感应;天是有意志的、能够监督皇帝的作为,并能以祥瑞灾异进行奖惩,说明天人感应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因此,最能体现这种“期待与依赖”的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不能起到限制君权的作用,排除ABD项。点睛: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无稽之谈,违背了先秦儒学宣扬的民本思想。但董仲舒也以较为曲折

18、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11A【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雄主之布划”指君主的领导、布置、谋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教义之浸淫”,使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加强君主专制,故A正确;雍正帝设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属于“雄主之布划”,故B错误;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属于“雄主之布划”,故C错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属于“雄主之布划”,故D错误。点睛:解

19、题的关键是理解“教义之浸淫”指思想的影响,从选项中找出属于思想方面的措施即可。12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得到极大发展,处于独尊地位,当时不可能学习法家经典,故是不可能遇到的状况,排除;是汉代可能遇到的状况,所以答案选C.。【点睛】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处于独尊地位。13A【解析】据材料中程颢说“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可知与心学“心外无物”相似,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与市民文化繁荣无关,并且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带有心学倾向的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二程都是理学的代表,未走向对

20、立,故D项错误。14A【解析】本题介绍了唐代和宋代女性穿着的差异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的盛行对妇女的限制增多,在服饰上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时间不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在明朝;D选项错误,此时思想盛行的是程朱理学。15C【解析】从材料中“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可以看出元朝对儒家思想是十分推崇的,也就是说元朝对礼教十分重视,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的问题;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制度矛盾;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以备顾问”的思想。点睛:本题答题的重

21、点在于元朝所采取的措施和它的主张之间的差异,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反映出实质性问题,抓住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位来分析,逐一排查,得出正确选项。16D【解析】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不符合“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徐渭反对“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B项错误;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自然人性”观点一致,故D项正确;没有说明天理是需向外探求,还是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泛泛而谈,故C项错误。17C【解

22、析】材料中反映了明代心学家在之前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符合百姓生活内容的思想,这体现出心学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根本”二字;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18D【解析】传统儒学注重修身养性,北宋时期“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说明外来文化与儒学的融合,故D正确;理学在北宋时期盛行,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官场信息,故B错误;材料中用儒家思想处事,禅学修身,不是表里如一,故错误。19B【解析】题中所述的现象都是违背儒家伦理道德的现象,而李贽确大加赞扬,反映了李贽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的观点。故B项正确;A从属于B项信息;批判孔子和反对道学

23、不是材料主旨,故C和D错误。20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当谷物贵的时候,即使皇帝禁止高价,由于商人惜售,价格依然高,反之亦然,不如让市场来自动调节粮价,说明王夫之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保持物价的稳定,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工商并举的内容,A错误。材料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涉物价,C错误。材料未提到征收工商税,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经济思想。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大意,即政府干涉不能起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即可选出正确答案。21A【解析】“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说明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有其弊端,需要改进,“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说

24、明顾炎武主站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对统治是最好的,故选A;由“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可知B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由“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可知C也不符合题目主旨;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2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选项说法不准确,资产阶级并没有正式出现;B选项错在“突破了”三个字上;C选项错误,这种思想并没有体现面向世界的观念;D选项说法正确,这是一种儒学自身的反思。23A【解析】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说的

25、是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空谈,故B错误;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而材料也未交待此内容,故C错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错误。2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游谈无根” 谓没有根据信口乱说, 迂谈阔论 犹言高谈阔论。 在这里是指明朝中后期受理学束缚,读书人思维走向僵化,一味空谈心性,于国事无补。而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本源正是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C项正确;思想守旧与僵化是现象不是根源,所以A项错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能得出经世实学思潮的兴起,所以B项错误;文化控制有所松动与历史事实不符,因此D项错误。点睛: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正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而产生。所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是此思潮兴起的根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