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8.04KB ,
资源ID:41587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587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药理论基本常识.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药理论基本常识.docx

1、中药理论基本常识中药理论基本常识1、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怎么回事? 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在方剂中常常是一味起主导治疗作用的中药。 如四君子汤是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引起的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语言低弱细微,四肢软弱无力,脉细或沉细等症的,其方剂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而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助阳作用,百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脉细等诸多证候皆是因脾胃气虚所引起,因此补益脾气则是治疗脾胃气虚的重要原则。人参在四子汤中起君的作用。白术也是健脾良药具有良好的

2、温脾补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参而且补气力弱,是一味臣药,佐药则指茯苓,茯苓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同时能健脾安神,中医认为脾喜燥怕湿而茯苓能渗湿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甘草是四君子汤中的使药,能协君药人参、臣药白术、佐药茯苓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将诸药引导到所需治疗的脏腑和经络,这样使治疗作用更有针对性。 也有些方剂中,如六一散、白虎汤等,不一定按君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但其总的原则也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具体药方如何配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辨证而定。 君臣佐使一、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

3、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内容: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2、臣药: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意义一是为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

4、合力祛邪。2、什么是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热证和寒证之分,一般说来,能治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药,如寒性的黄连、黄柏、大黄能清热、降火、解毒。能够治疗寒证的大多属温性或热性药,如热性的附子、干姜、小茴香能暖中散寒。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常用于阳证、热证疾病的治疗。温热药多具有温和、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证的治疗。有些平性药物只是药性比较缓和,但也具有偏寒或偏热之性,因此也属于四气之内,如某些补药、理气药、利尿药等。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而其味相同的中药,作

5、用也有共同之处,如辛味药能发散、能行气血,适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等证;苦味药能泻能燥,适用于热证和湿证;酸味能收敛,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咸能软坚,适用于便秘、肿块、瘰疠等症;甘即甜味,能补能缓,适用于虚弱或和缓,拘紧疼痛等症;但两者必须综合运用。如同样是寒性药的黄连和浮萍,由于黄连味苦、浮萍味辛,因此,黄连能降火,浮萍却能疏散风热。同样是甘味的黄芪和芦根,温性的黄芪能补气、寒性的芦根却能清热除烦。3、中药十八反十九畏 用药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一节中曾原则地提到,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神农本草经称这些药物之间的关系为“相恶”和“相反”。据蜀本草统计

6、,本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有六十种,而相反的则有十八种。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在古籍中说法并不一致。金元时期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编成歌诀,现将歌诀内容列举于下。(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此后的本草纲目及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样普遍认可和传播习诵。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

7、。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相恶”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与“配伍”一节中所谈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

8、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2妊娠用药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凡禁用的药物,绝

9、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斟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中药理论与应用From 自明知识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中药的应用历史源远流长,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至今

10、仍在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理论及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它不仅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药,毒副作用小,且一味药物多种成分,广泛治疗多种疾病。中药又多采取复方的形式应用,通过合理的配伍组方,既可适应复杂病情,又能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中药的应用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及应用形式,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治疗效果为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药的治疗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中药之所以能治病,是由其自身的特性(药性)所确定

11、。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及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一般寒凉药多有凉散风热、清热泄火、凉血解毒、清热通便、利尿通淋、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作用;温热药多有发散风寒、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辛味药多有发散解表、行气活血的作用,甘味药多有滋养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苦味药多有清热泄火、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咸味药多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酸味药多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升浮药作用趋向上行向外,多有升阳举陷、解表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作用趋向下行向里,多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

12、积导滞、止呕平喘等作用。归经是中药对一定的脏腑经络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毒性是毒副作用大小及作用和缓或剧烈的标志。由于同归一经的药物有寒热温凉不同属性,又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的区分,还有升降沉浮的不同趋向及毒副作用大小的不同特点,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药性的不同组合是构成药物作用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将药物的各种药性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效,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药物。 为了安全有效地应用中药,还必须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剂量、服法以及调剂等基本知识。配伍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性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一种以上药物合在一起使用。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

13、忌、饮食禁忌和证候禁忌。剂量指临床用药的份量,包括单味药及中成药成人一日量,也包括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例用量。剂量的大小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配伍、患者年龄、体质、病情及季节变化等多种因素确定。 中医优点功能性疾病有不少患者自觉周身不适(如头晕目眩、疲倦无力、心悸、失眠、健忘、无名发热等),但经西医化验、透视、拍片却无法诊断,这种情况多属功能性疾病。用中药调理气血、镇静安神、协调阴阳,能收到满意疗效。 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大多数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化学药物治疗尚不十分成熟,部分药物常引起烦躁不安、头痛、恶心、红细胞破坏等不良反应。而中药由于疗效肯

14、定、毒副作用小、药源丰富,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改善症状等综合作用,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上应用广泛,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精神疾患精神疾患至今原因不明,病情复杂,确实较为难治。中医从调节五脏虚实,即协调精神活动各要素间的关系入手,有较好疗效,毒副作用也小,但客观地讲,与西医药作用相比,其作用缓和、过程较长,因此,对那些症状激烈、急需强力镇抑控制的精神疾患,大多不作为首选。皮肤病许多皮肤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只能近期治愈,一遇发作条件即复发,如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运用中医药可以发挥其标本兼治、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优势,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延长复发的间隔时

15、间。此外,外用中药也为无创治疗各种肿块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妇科病对于妇女月经不调及经前期、更年期综合征这类病,西医治疗往往用激素或对症疗法,不仅有副作用且容易复发,而中医调理采用扶脾、固肾、调气血等方剂,疗效独特,可起到与西医诊治互补的作用。患者进入慢性期或缓解期患者进入慢性期或缓解期,如慢性消化道、泌尿道炎症,呼吸道患者缓解期以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肝硬化代偿期等,用传统方法进行调理往往能使身体康复较快。原因不明或病因、病理复杂的患者目前,很多重大的疾病,西医尚未找到特效药物或方法,如艾滋病、癌症、戒毒及防止复吸等。这些疾病多原因不明、病变复杂,中医药整体动态的综合调节、多靶点、多途径作用,其思路

16、可借鉴,其方法可利用,从本质而言这也是中医药优势的方面之一。如中医治疗肿瘤是从整体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能恢复能力,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增强其疗效。老年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医对冠心病,高血脂症缺血性中风,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性功能衰退、耳目失聪、前列腺炎等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采用补益为主,扶正祛邪,结合活血化瘀,往往获效甚佳。中医的康复手段多,在老年康复中不局限于药物,除传统的食疗外,针灸、气功、按摩、运动疗法等是中医的主要康复手段。对西药有过敏反应和副作用或有耐药、抗药者中药的副作用比化学药物小,中药治疗能减轻或避免化学药物的副作用。有些人对青霉素

17、、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有过敏反应,还有些人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效果不佳,这和体内产生抗药、耐药性有关,患者如再患感冒发烧,或上呼吸道感染,便不宜再用西药治疗。如改服具有清润疏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等功效的中草药定会收到很好疗效。当然,中医也并非在所有疾病的治疗上都占优势,如糖尿病治疗,中药降糖并不占优势,但对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是能明显延缓慢性肾衰的病理进程;对于中风,中医药治疗在降血压和快速清除出血、急救等方面不及西医药学,但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针灸有着较好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论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和优势:人和机器最大的不同在于:机器在损坏之后,其自身

18、不借助外力(人的帮助)无法自己修复,人则在得病之后,在不借助外力(药物的治疗)的情况下,却有自我愈合的可能。但在现实生活的医疗实践中,人们大多数情况下对疾病的态度是:首先选用药物治疗。如疼痛,吃止痛药;腹泻,吃止泻药;发热,吃退烧药。经常把人体的自我愈合能力置之不理。其结果是表面上看痛苦(如疼痛、发热等)减轻了,实质上是病邪深入了,症去人未复,人体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阴阳平衡”。如腹泻,其发生的原因很多,如果是因为误食不洁食物引起的腹泻,其所出现的“腹泻”症状,正是人体自我愈合、自我调节、正气驱邪外出的自身调节反应,如果不考虑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过早使用止泻药物,势必造成关门留寇,导致病邪深

19、入,为医者当戒之。 养生治病实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使人获得健康 ,中医学关于人的健康目标模式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态和生态平衡。医生治病的治愈标准是“标本相得,邪气乃服”,并不要求必须把“邪”彻底消灭1。因为这不可能,也没必要,还没好处,只要能够达到“邪不可干”或“邪气乃服”即可。换言之,人体和各种致病因素(如邪气)可以成为朋友,既要尊重人的正气,也要对环境非我(包括邪气)宽容。因为,环境因素是“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医学的首要问题是:识别利害药毒,更要能动地化害为利,诸如化毒为药、化敌为友、化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以为治病养生之用,为人类健康服务。如果在治疗过

20、程中不自觉地化利为害、变药为毒、医药手段转化为致病因素,损害健康和制造疾病 ,则是医学的不幸。所以,中医学要提高对环境利害、药毒的识别能力和转化能力,根本在于把握利害的取舍标准,即养生治病务必时时考虑人的正气这个根本。“正”是健康,“气”为能力,即人的自我维护和获得健康的能力,这是养生治病实践的依靠对象,从而也是具体识别利害药毒的价值标准。关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仅有理论基础,而且有丰富的临床实践,下面分而论之。1 人体自我调节的理论基础1.1 阴阳自和阴阳自和的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贵和”思想。淮南子范训论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意思是说阴阳

21、二气的协调就是“和”,阴阳二气相接化物才能达到“和”的要求。“和”是宇宙的最基本的原则。阴阳合和,万物自生,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观点。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七版教材的阴阳学说中增加了“阴阳自和”的内容2,笔者认为,这一内容非常重要,甚至比阴阳学说的其他内容还要重要,因为这一内容揭示了人体自身维护健康的主要机制。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健康恢复的内在机制,说明人体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深层次运动规律,它揭示了人体疾病自愈的

22、内在原因。中医阴阳理论认为,阴主静而阳主动,阴主节制而阳主调动,阴司内而阳司外,阴主入而阳主出,阴主降而阳主升;因此,阴阳是对升降出入的调节,是对体内实现稳态和对体外实现适应的调节。所以内经提出的“生之本,本于阴阳”,可以理解为生命活动取决于“阴阳自和”的稳态适应性自组织调节。“阴”,可理解为自组织指向稳态的调节;“阳”,可理解为自组织指向适应的调节;“阴阳”概括了以整体性稳态和主体性适应为目标的、稳态适应性自组织调节为动力的“目标动力系统”,是“升降出入”主体性开放的“自组织生成演化系统”,是“神转不回”生长壮老已时间不可逆的生命运动过程3。阴阳自和的稳态适应性自组织调节,就是自愈机制;阴阳

23、自和也就是内外和谐的整体稳态和生态平衡。美国生理化学家劳伦斯J亨德森早年通过对缓冲溶液的研究4,认识到生命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具有调节各种生命过程的能力。正如他在1913年所指出的那样:“生理过程表现出的正常功能,依赖于生命体内物理、化学条件的精确调整和维持。现在已经知道 ,诸如温度、分子浓度和酸碱度等条件 ,能够很好地被调节和维持,调节是通过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实现的,而维持则是通过体内外环境的交换来实现的。”人体的这种自我运行和自我调节机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处所谓“化”即生化,指生长发育,

24、它不仅指天,也包括人,而且在这里主要是指人,指人体内的气化活动之不可代替。这种变化的自然性、客观性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通过“养”与“和”而使有病的机体康复。如,水饮在人身内由生水变为熟水 (见邹润安本经疏证)的过程,即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个过程不可替代,但当这个过程借助自身的调节机制不能正常运行时,可以运用各种养生、治疗、保健措施使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运行。医圣仲景就是一个善于促进人体“阴阳自和”和“化病气为生气”的大师。伤寒论明确指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

25、愈。”仲景在此提出了人体患病之后能够自愈的机制在于阴阳自和,并指出了治疗疾病应当遵守的一个原则 (也是疾病痊愈的根本原因 )阴阳自和,即基于阴阳的调理作用而使机体达到和恢复最佳有序稳定状态,这就是阴平阳秘,即健康。也就是说,人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正是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使人体自身能保持和维护阴阳自和的稳态。这一调节功能,是通过机体内部之间相互协调与平衡,使许多疾病不治自愈。医生的作用不过是推动它、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当然更不能越俎代庖。也就是说治疗措施要善于化病气为生生之气。阴阳相对协调平衡 ,则健康无病 ,即“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平阳秘 ,阴阳的协调配合 ,相互为用 ,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

26、最高标准,故内经有“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之语。那么阴阳自和的主要机制是什么呢? 第一,阴阳互根互用是阴阳自和的前提条件,阴阳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以达到一种共存的阴阳调和的最佳状态。第二 ,阴阳运动是阴阳自和的物质基础 ,阴阳二气是不停运动着的 ,并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调控达到一种“和”的状态 ,故又称“自和”。第三 ,阴阳交感是阴阳自和的表现形式 ,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运动调整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最佳有序状态 ,也就是阴阳自和。1.2 五行生克制化五行之间逐一相生隔一相克。这一模式尽管看起来单调,甚至刻板,其实却直观地展示了五行制化

27、的复杂关系,其中凝聚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整个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五行系统之中蕴含的制化的形式,可用木、火、土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木生火,火生土,这一过程木促进了土的资生,是一个正作用,但同时木克土,这一过程木可以制约、克制土的资生,是一个反作用。对于土而言,木的作用相反,既有相生,又有相克,看似矛盾,其实正是制化理论的关键所在。如果木对土的作用只有相生或只有相克,两者则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既有相生,又有相克,两者相反相成,其共同作用使土处于平衡状态。在五行系统之中,类似的制化关系还有很多 ,如火生土,土生金 ,而火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克木 ;水生

28、木,木生火 ,而水克火等等。这样一来,五行中任一行同时受到相生和相克双重作用,既不会被过分资生,亦不会被过分克制,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五行系统当中,类似的制化关系还存在于其它各行之中,如火生土,而土克水,水克火;土生金,而金克木,木克土;金生水,而水克火,火克金;水生木,而木克土,土克水。如此 ,则整个五行系统均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见五行系统并非呆板而缺乏生气的体系,相反,五行之间普遍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且彼此相互包含、相互牵制。这种错综复杂而玄妙多变的制化关系的存在使得五行系统成为一个极其稳定持久的体系。正如张景岳类经图翼中所作的精辟论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

29、制则亢而为害。”在中医学理论中,将五脏归属于五行,这样五脏之间也就具备了生克制化的关系,就是说,人体的五脏本身就有维持其动态平衡的能力,这种通过相互为用、相互制约来维持自我平衡的制化能力,只有在邪气深重的时候,才不能进行自我调节,一般在邪气不甚重的时候,人体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制化能力,达到自我愈合的目的。这是人体具有强大自我愈合、自我调节能力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2 自我调节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认识到人体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和自我愈合的机制,说明人体这一复杂生命体具有生生之气,是有生命活力的,这种生生之气是人体维护健康的基本能力。人体的生生之气,既有可能被各种致病因素(如六淫、七情等)所损伤,也有可

30、能被各种治疗措施(如药物、手术等)所戕伐。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命活力一旦被严重破坏,不仅健康难以保障,而且有可能处于终生用药维持和调节的境地。从中医学的发病观来说,阴阳失和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失常而产生的一种疾病状态。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由正、邪两方面共同决定的 ,单从一方面不能全面认识其病机;正邪斗争在发病中的作用,不取决于某些物理、化学等特异性质,而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对比,也就是说,发病的关键仍然是由各种原因 (或邪盛或正虚 )导致的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异常、自身稳态异常所致。 从中医学的治疗观来说,历代医家将“和之”视为追求的“圣度”,即将阴平阳秘作为治疗的最佳状态

31、,各种治疗手段都是促进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从中医稳态观来看,各种治疗手段可以看作是外环境中的因素,与系统外的其他因素是同等的,所不同的是,治疗手段是人为带来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为是手段,是外来因素,所以必须通过机体的自组织能力作为中介,以恢复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也就是说,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手段,恢复健康的关键仍然是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与阴阳自和以及五行生克制化所阐释的理论是一致的。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措施和手段,要处处维护并照顾和体现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自我愈合能力,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从中药

32、药性理论来看,我们知道,中药治疗疾病的主要原理是药性理论,中药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和升降浮沉,从四气而论,寒凉为阴,温热属阳,用寒凉药物治疗温热病证,用温热药物治疗寒凉病证,其实质就是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维持人体的稳态。就五味而论,酸肝属木、苦心属火、甘脾属土、辛肺属金、咸肾属水。在这一五行生克制化系统中,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亢则为害,制则生化,这一过程说明五脏之间本身具有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维护五脏之间平衡的能力,这就是人体五脏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五脏生克制化异常不甚严重的时候,一般不需要外力(如药物、针灸等),五脏也可通过系统的自身调节恢复到健康状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认识到人体自身有维持阴阳平衡的能力,用药纠偏的时候要防止药物过用,切忌强行干扰,用药治疗只是暂时帮助人体恢复稳态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否获得永久性健康,最主要的的是依赖自身的调节能力。 从方剂的配伍来看,很多方剂的配伍目是在作用于人体之后,让人体达到“和”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