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9.79KB ,
资源ID:41568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568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

1、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 x轴,。 以表 (a) C (c) (b) (1) (2) (3) l (4) 以剪力图是平行于x轴的直线。AC段的剪力为正,故剪力图在x轴上方;BC段剪力为负,故剪力图在x轴之下,如图8-12(b)所示。 由式(2)与式(4)可知,弯矩都是x的一次方程,所以弯矩图是两段斜直线。根据式(2)、(4)确定三点 x?0,M(x)?0 Fab l x?a, x?l,M(x)?0 M(x)? 由这三点分别作出AC段与BC段的弯矩图,如图8-12(c)。 例8-4 简支梁AB受集度为q的均布载荷作用,如图8-13(a)所示,作此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图8-1

2、3 解 (1)求支反力 由载荷及支反力的对称性可知两个支反力相等,即 FA?FB? (2)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以梁左端A为坐标原点,选取坐标系如图所示。距原点为x的任意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分别为 ql2 ql?qx2 0xl (1) xql1M(x)?FAx?qx?x?qx2 222 0xl (2) FQ(x)?FA?qx? (3)作剪力图和弯矩图 由式(1)可知,剪力图是一条斜直线,确定其上两点后即可绘出此梁的剪力图(图8-13b)。由式(2)可知,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要多确定曲线上的几点,才能画出这条曲线。例如 通过这几点作梁的弯矩图,如图8-13(c)所示。 由剪力图和弯矩图可以看出

3、,在两个支座内侧的横截面上剪力为最大值:FQmax?ql2。 1Mmax?ql2 8,而在此截面上剪力FQ?0。 在梁跨度中点横截面上弯矩最大 例8-5 图8-14所示简支梁,跨度为l,在C截面受一集中力偶m作用。试列出梁的 FQ(x)M(x)AB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绘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图8-14 解 (1)求支反力 由静力平衡方程?MA(x)?0,?MB(x)?0得 FA?FB? (2)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由于集中力m作用在C处,全梁内力不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故以C为界,分两段列出内力方程 ml m l 0xa (1) AC段 m M(x)?FAx?x l 0xa (2) FQ(x

4、)?FA? m l axl (3) BC段 m M(x)?FAx?m?x?m l axl (4) FQ(x)?FA? (3) 画剪力图和弯矩图 由式(1)、(3)画出剪力图,见图8-14(b);由式(2)(4) 画出弯矩图,见图8-14(c)。 二、 弯矩、剪力与分布载荷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 F(x)F(x) 在例8-4中,若将M(x)的表达式对x取导数,就得到剪力Q。若再将Q的表达式对x取导数,则得到载荷集度q。这里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微分关系。现从一般情况出发加以论证。 图8-15 设图8-15(a)所示简支梁,受载荷作用,其中有载荷集度

5、为q(x)的分布载荷。q(x)是x的连续函数,规定向上为正,选取坐标系如图所示。若用坐标为x和x?dx的两个相邻横截面,从梁中取出长为dx的一段来研究,由于dx是微量,微段上的载荷集度q(x)可视为均布载荷,见图8-15(b) 。 F(x)M(x),在坐标为x?dx的横截面上的内力 设坐标为x的横截面上的内力为Q和 为FQ(x)?dFQ(x)和M(x)?dM(x)。假设这些内力均为正值,且在dx微段内没有集中力和集中力偶。微段梁在上述各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根据平衡条件?Fy?0,得 FQ(x)?FQ(x)?dFQ(x)?q(x)dx?0 dFQ(x) 由此导出 dx?q(x) (8-1) M?0

6、设坐标为x?dx截面与梁轴线交点为C,由?C,得 略去二阶微量M(x)?dM(x)?M(x)?FQ(x)dx?q(x)dxdx?02 q(x)dxdx2,可得 dM(x)?FQ(x) dx (8-2) 将式(8-2)对x求一阶导数,并利用式(8-1),得 d2M(x)?q(x)2 dx (8-3) F(x)M(x)之间的微分关系。公式(8-1)(8-3)就是载荷集度q(x)、剪力Q和弯矩 它表示: (1)横截面的剪力对x的一阶导数,等于梁在该截面的载荷集度,即剪力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相应横截面上的载荷集度。 (2)横截面的弯矩对x的一阶导数,等于该截面上的剪力,即弯矩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

7、于该点相应横截面上的剪力。 (3)横截面的弯矩对x的二阶导数,等于梁在该截面的载荷集度q(x)。由此表明弯矩图 d2M(x)?q(x)2q(x)q(x)dx的变化形式与载荷集度的正负值有关。若方向向下(负值),即 0,弯矩图为向上凸曲线;反之,q(x)方向向上(正值),则弯矩图为向下凸曲线。 根据微分关系,还可以看出剪力和弯矩有以下规律: dFQ(x)?q(x)?0F(x)?q(x)?0dx (1) 梁的某一段内无载荷作用,即,由可知,Q常量。 dM(x)?FQ(x)?0FQ(x)?0M(x)?常量,x 若,剪力图为沿轴的直线,并由dx可知, 弯矩图为平行于x轴的直线。 FQ(x)x若等于常数

8、,剪力图为平行于轴的直线,弯矩图为向上或向下倾斜的直线。 F(x) (2)梁的某一段内有均布载荷作用,即q(x)等于常数,则剪力Q是x的一次函数, M(x)是x的二次函数。剪力图为斜直线;若q(x)为正值,斜线向上倾斜;若q(x)负弯矩 d2M(x)?q(x)2q(x)dx值,斜线向下倾斜。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当为正值,即0时,弯矩 d2M(x)?q(x)2q(x)图为下凸曲线;当为负值,即dx0时,弯矩图为上凸曲线。 (3)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剪力图发生突变,突变的绝对值等于该集中力的数值。此处弯矩图由于切线斜率突变而发生转折。 (4)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剪力图不受影响,而弯矩图发生突变,突变的

9、绝对值等于该集中力偶的数值。 (3)根据上表,由左至右逐段画出剪力图,如图8-16(b) 所示;画出弯矩图,如图8-17(c) F?3kNMmax? 3kN?m所示,可见Qmax,。 例8-7 外伸梁及其所受载荷如图8-17(a)所示,试作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图8-17 解 按照前述使用的方法作剪力图和弯矩图时,应分段列出剪力方程及弯矩方程,然后按方程作图。现利用本节所得结论,可以不列方程而直接作图。 (1)求支反力 由?MA(F)?0和?MB(F)?0可求得 FA?7kN,FB?5kN (2)分段 沿集中力作用线、均布载荷的始末端以及集中力偶所在位置进行分段。现将AE梁分为AC、CD、DB

10、、BE四段。 (3) 作剪力图 AC段 在支反力FA的右侧梁截面上,剪力为7kN。截面A到截面C之间的载荷为均 F布载荷,即qAC?常数。剪力图为斜直线。算出集中力F1左侧梁截面上剪力QC左 FQC左?FA?q?AC?(7?4?1)kN?3kN 即可确定这条斜直线,见图8-17(b)。 CD段 截面C处有一集中力F1,剪力图发生突变,变化的数值等于F1。故 FQC右?FQC左?F1?(3?2)kN?1kN 从C到D剪力图又为斜直线,知 FQD左?FQD右?FQC右?q?CD?(1?4?1)kN?3kN DB段 截面D与截面B之间梁上无载荷,剪力图为水平线。 BE段 截面B与截面E之间剪力图也为

11、水平线,算出截面B右侧截面上的 2kN,即可画出这一水平线。 (4) 作弯矩图 AC段 截面A上弯矩为零。从A到C梁上为均布载荷,且均布载荷向下,则弯矩图为上凸的抛物线。算出截面C的弯矩为 FQB右? 已知A点、C点弯矩以及抛物线为上凸,即可大致画出AC段的弯矩图。 CD段 由受力特性可知,从C到D弯矩图为上凸的另一抛物线。截面C的剪力突变,11MC?FA?AC?q?AC?AC?(7?4?1?4?4)kN?m?20kN?m22 故弯矩图在C点斜率也突变。在截面F上的剪力等于零,故F点为弯矩的极值点。由CD段的剪力方程可计算出F至梁左端距离为5m,故可求出截面F上弯矩的极值为 11MF?FA?A

12、F?F1?CF?q?AF?AF?(7?5?2?1?1?5?5)kN?m?20.5kN?m22 M在集中力偶M0左侧截面上弯矩D左为 11MD左?FA?AD?F1?CD?q?AD?AD?(7?8?2?4?1?8?8)kN?m?16kN?m22 CCFD左D已知、及等三个截面上的弯矩,即可连成到之间的抛物线。 DB段和BE段 截面D上有一集中力偶,弯矩图突变,而且变化的数值等于M0?10kN?m。所以在D右侧截面上MD右为 MD右?MD左?M0?(16?10)kN?m?6kN?m B截面上的弯矩MB为 MB?F2?BE?2?3kN?m?6kN?m M由于DB段的剪力图为水平直线,于是由D右和MB就

13、确定了这条直线。B到E之间弯 矩图也是斜直线,由于ME?0,故可画出图示斜直线。 FQ?7kNmax 从所得的剪力图(图8-17b)和弯矩图(图8-17c)上,不难确定最大剪力, Mmax?20.5kN?m最大弯矩。 F?0Mmax要注意的是:不但可能发生在Q的截面上,也有可能发生在集中力或集中 力偶作用处。所以求弯矩的最大值 Mmax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几种可能性。 先假设M求为某一方向,(一般我是假设为逆时针,书上好像是把逆时针方向规定为正方向),然后对该分离体(或研究对象)列弯矩平衡方程(当然必须是在分离体弯矩平衡情况下):M总=0。 即MA+MB+MC+M求=0。(注意对于MA、MB、M

14、C,如果是逆时针的取正值,顺时针取负值。),此时如果球出的M求为正值,则它就是逆时针的,如果是负值,那它的方向与假设方向是相反的,是顺时针。 也可以把所有顺时针的弯矩全取正值放在等号左边相加,把所有逆时针的也取正值但放在等号右边相加(其实跟上面是一样的,也是得假设M求为某一方向)列平衡方程。 那还不简单,不同X对应不同的弯矩了,要看X等于多少了。 不知道你的是不是结构构件上的弯矩,结构力学上梁的弯矩正负判断原则是使梁的上表面受拉的弯矩为正,反之为负。 我不知道你的原题是什么样的,X表示的是什么。 如果X表示的是位置坐标,那么M求=AX2+BX+C表示的是构件上的弯矩分布函数,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

15、弯矩,也就是说构件上弯矩有的地方正有的地方负,凡是求出是正值的就与假设方向或默认方向相同,反之相反。 如果X表示的是某个构件的长度,也是一样判方法。 还有一个可能是你所算的是一种动态情况,就是某个东西在动,导致弯矩是个变量,也是一样的。 总之一句话,要看X值的情况。 最好把原题放上来,这样更有针对性。 你的应该是结构力学方面的,结构力学上梁的弯矩正负判断原则是使梁的上表面受拉的弯矩为正,反之为负。所以假设时应假设成如图方向。 弯矩图都是画在受拉一侧的,所以凡是出现正值的区域就把弯矩图画在上面,出现负值的就画在下面,过度地带就是为0的地方。 强调一下,假设没有什么对或错的,M求>0对应的X

16、处弯矩跟假设的方向就是相同的,正的,M求<0对应的X范围处弯矩方向就是跟假设相反,无论假设方向怎么样求出的弯矩都是一样的。 、 一般规定 梁的哪侧纤维受拉就画在哪侧的 一般规定下侧受拉为正弯矩。 建筑力学中弯矩剪力图方向 悬赏分:30 - 解决时间:2010-2-2 11:27 我不知道画上边还是下边左边还是右边,希望举个简支梁的例子详细说明说的明了给加分 你把梁想象成柔性的,梁的变形和图像要一致!即往哪儿变形画那边!比如,简支梁上面作用一集中力,画下面。如果作用一力偶,1,力偶顺时针时,左边上,右边下;2力偶逆时针时,相反。如果作用均布力,也画下面。(如图) 1. 剪力图上某处的斜率等

17、于梁在该处的分布载荷集度 2. 弯矩图上某处的斜率等于梁在该处的剪力。 。 3. 弯矩图上某处的斜率变化率等于梁在该处的分布载荷集度。 根据上述微分关系,由梁上载荷的变化即可推知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形状。例如: 1. 若某段梁上无分布载荷,即 轴的直线;而弯矩 2. 若某段梁上的分布载荷 力图为斜直线;而 当(为为,则该段梁的剪力为常量,剪力图为平行于 的一次函数,弯矩图为斜直线。 (常量),则该段梁的剪力为的一次函数,剪坐标中,的二次函数,弯矩图为抛物线。在本书规定的(向上)时,弯矩图为向下凸的曲线;当向下)时,弯矩图为向上凸的曲线。 3. 若某截面的剪力,根据,该截面的弯矩为极值。 利用以上各点,除可以校核已作出的剪力图和弯矩图是否正确外,还可以利用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而不必再建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其步骤如下: 1. 求支座反力; 2. 分段确定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形状; 3. 求控制截面内力,根据微分关系绘剪力图和弯矩图; 4. 确定 和 .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