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60.72KB ,
资源ID:415619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561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2.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2.docx

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2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学案: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含答案)一、铁路与公路1传统交通工具(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2近现代交通工具(1)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新中国在机车的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

2、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2)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2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4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通讯(1)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现代通讯(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2)改革开放以后,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易错提醒1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

4、被列强把持,便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近代以来通讯的发展不一定都产生积极影响。近代以来通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它的负面影响,如不合理地利用通讯技术导致犯罪增加,不良信息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等。轻巧识记1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名师点拨1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近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近代中国社会的交通近代化是由内部需求和外部引导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国际局势决定了交通近代化的曲折性、半殖民地性和不平衡性。2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

5、征(1)动力:由人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2)技术: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制自研。(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5)进程: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发展缓慢,后来进程日益加快。(6)种类:铁路、公路得到发展,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航空事业有所进步。1近代以来,我国水运、铁路、公路、民航有一定的发展,但进展缓慢。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事业发展非常迅速。3清朝末年,有线电报、无线电报和电话相继出现,近代通讯事业起步早,但发展缓慢。4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发展较快,近年来人们开始使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近代中国交通运

6、输业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1)材料一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教你读史抓住“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而于用兵尤不可缓”“裁兵节饷”“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等关键信息

7、分析。提示理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减少军费的开支;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二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曰苏嘉,曰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 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2)材料二中苏省绅商代表的是哪个阶层的利益?他们主张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教你读史抓住关键信息“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概括其目的。提示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

8、的特点、原因及影响1特点(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3)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4)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原因(1)外因: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2)内因: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和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

9、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3.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方便了外国的经济、政治侵略。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1

10、)根据材料一,分析归纳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教你读史从关键词“连为一体”“技术基础”中概括其特点。提示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为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2)材料二中的诗所赞的是什么通讯工具?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通讯工具?这些通讯工具有何作用?教你读史从关键信息“东西遥隔”“德律风”中分析其作用。提示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等。作用: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近代通讯事业兴起的原因和积极影响1兴起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

11、术的传入。(2)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军事政治的需要。(4)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积极影响(1)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2)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加强了国防建设,改进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4)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5)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题组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解析:选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是导致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主要原因。2作为新型交通工

12、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BC D解析:选A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加重而不是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3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解析:选A“男女杂处”说明了人们开始改变传统的观念。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

13、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解析:选B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如轮船从国外传入,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故A项正确;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不能体现出封闭保守,故B项错误;中国近代交通工具有陆上的火车、电车、汽车,海上的轮船,空中的飞机,向海陆空立体发展,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到近代后主要是机械牵引力,故D项正确。题组二通讯工具的进步5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A电

14、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解析:选A由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该成果传递信息快,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使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故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6近代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A B C D解析:选D近代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等,均正确。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

15、 ()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解析:选A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材料没有体现,故B、C、D三项错误。2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上海市民对电车由不接受到接

16、受的过程,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3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

17、。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解析:选D材料说明不同的车辆有着不同的行驶规定,属于近代交通文明,故材料主旨意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所以答案选D项。5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18、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选A“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表明近代汽车、轮船的出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意指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从中可见近代交通工具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之深。6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A电报电信业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铁路运输解析:选A从材料当中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此工具需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符合选项的只有A项。7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

19、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扩大了商品市场冲击了自然经济便利了列强侵略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A BC D解析:选A“火车通行,销路益远”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扩大了商品市场,故正确;“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说明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故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侵略的信息,故错误;“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说明火车沿线地区商业发展,故正确。A项符合题意。8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

20、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解析:选B中国近代的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的限制和排挤,而且帝国主义利用它们延伸自己的侵略势力,A、C、D三项正确。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与愚昧,一开始并不支持铁路建设,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8分)9近代运输格局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铁路和轮船运输因极大的载运量而大大减低了运输成本。1830年到1870年,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铁矿、港口等

21、。为了便于交通和货运,美国政府开凿运河,私人投资者建立起轮船航线和铁路网络。到1860年,东北部的工业区、南部农业区、以及中西部城市之间已有铁路相连。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也造就了铁路和轮船;而后者因为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方式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近程。英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开办年国别公司船只(艘)吨位1875中国招商局45 8601887英国太谷、怡和713 9221898日本大阪46 5811899德国瑞记、美最时55 743材料三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 670

22、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 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 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影响。(6分)(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英国实业家修筑了

23、两万公里铁路”“美国政府开凿运河”“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三句话中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工业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等方面分析揭示英美近代运输业的经济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图表中船只数量的多少和吨位的大小概括其特点;第二小问,结合1840年至1900年的时代背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分析19世纪末长江航运业特点的成因。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关键句“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 670吨”“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可得出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第二小问,从近代化中交通、工业化、社会转型等角度揭示材料三反映的信息。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促进;政府倡导;实业家的推动。影响: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2)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成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3)变化: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趋势;社会转型艰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