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研究中期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研究中期报告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方式,而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提问就是老 师这个施动者向作为受动者的学生发出指令或动作的过程, 是一个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 所以提问策略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然而随着人们对学生个体越来越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 动性,提问艺术策略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之一。二、课题的理论依据概念的界定1、什么是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 问题就是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 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
2、思维等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的任 务。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 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 。 因此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2、什么是课堂教学提问?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 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 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思维辨析或动手活动最后得出答案,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 学质量。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
3、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 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S.C. 卡尔汉)三、课题的实践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善于提问,缺少提问的艺术,无学生提问,学生不敢问,这是目 前课堂提问中的突出问题。而在通过变换提问的方式,组织问题竞赛等各种学习活动方面, 大多数老师也不够重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让老师们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精心 设计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同时让老师对正确的提问原则 有所了解,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提问策略, 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大面积提高教 学质量的目的。四、研究的措施及做法(一)研究思路(1)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教学提问
4、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 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2)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学科问题情境创 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学科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3)将从课堂提问的类型、课堂提问的特点、课堂提问的过程、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 总结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二)课题研究做法 1精心设计,目的明确。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 助于教学,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因此备课时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 提问,还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
5、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 问等2难易适度 ,深题浅问。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 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 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 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 也不能简单地答 “是” 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 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3 新颖别致,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 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
6、极思考,踊跃 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 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 变化,这些就把学生引入课文,激起他们的思考。4循循善诱 ,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 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 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5、面向全体,鼓励为主 提问要面向全班。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每一个学生都应 该得到老师的教诲。对个别差生,在
7、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 肯定,再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 挖苦,也不能无原则的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得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五、课题研究成果概况( 一 ) 、课题理论探究硕果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 “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 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 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而“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 术”。为此,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 的精神、
8、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 ,从而真正达到提 高语文课堂提问之目的。(1)课堂提问重精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极 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 课堂提 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 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 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 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同样若是问题
9、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 “最 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 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我课题成员王志国设问为: “我们是中 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 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 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这样以“我 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 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
10、把握。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 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课题组成员认为只有抓住教材 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 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2)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 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 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根据课标, 结
11、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 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 、“对”、或“不是”、 “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 “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 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经过大家研讨认为要 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 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 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
12、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 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 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 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宫树珍老师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 、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 、通过他的呼声你想 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 1、2 个问题比较容易,第 3、4 问题就有一 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后提问要有一定
13、的广度,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 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 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 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 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 任翠红老师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 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的不足。这种方法很值得提倡。对于 课文的学习都应该提出一些有广度的问题。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 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
14、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 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 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 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 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 所获。(3)课堂提问重情 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 现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 学生有感情的学。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
15、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 ,每一篇文章都 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 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 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 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 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例如一个典故,文学常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 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 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
16、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 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 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 有意思得多, 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 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 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吧,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 界。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4)课堂提问重效 提问的艺术性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 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
17、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 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的艺术性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 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 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 在同课异构研讨中, 课题组中三位老师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 教师 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问了什么?怎么问?鲤鱼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第二、 三次对话问题相仿,略) 。教师 B: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 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教师 C: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 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
18、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第一种问题的设计共有 4 个小问题。前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 2 句中,后两个 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 3 句中。我们暂且不论这些问题的思考价值,就引向的阅读空间 来说也实在很小,答案一目了然,学生无须深入阅读。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 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 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种问题设计 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 出结论。由此我们想到,提问的艺术性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
19、,摆脱 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 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 效的。提问的艺术性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 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 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 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6)课堂提问重评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
20、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 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 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 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 学效果。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 评和教师评价。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 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 达自己观点
21、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 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 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 评价。如 “你认为他答得怎样?” “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 怎么改?”“如 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 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 ,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 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
22、事不对人” 。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 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 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 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以表扬为主;鼓励求异;帮助有困难 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评价。(二)、课题实践方法经验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经过本课题的学习与 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研究”上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提问的技巧 , 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每个提问点。(1)、关键内容处提问
23、。 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动全文,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关键的 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教中的“题眼”,诗歌中的“诗眼”, 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教版第九册课文地震中的 父与子一文中课题组成员杨国臣老师抓住“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 一起”一句展开教学。“父亲与儿子了不起表现在哪儿?”结合人物外貌、神态、心理,让 学生在读课文时寻求答案那么教学目标轻松就达到了。(2)、在蕴含文句处提问。 在了解课文中,有许多句子的含义是很深的,常常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有许多句子很 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及至文章的
24、主题,也有些句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然而 细细品味,即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还有些句子看上不难理解, 但联系含文则有“一石二鸟” 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 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 九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 的鱼”。于海山老师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 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 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
25、关系,加强了思维 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关键处追踪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 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 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函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 问逐步趋向深化。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 根问底,要创造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沉思。2、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 教
26、师为了突出教 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 : 提问时机过早, 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 炮。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二是 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把握提问的契机,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 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王志国老师在教惠崇 春江晚景 时,由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提出问题: “河豚快要浮上水面, 那不成了死鱼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也与课堂教学无多大的关系。但我灵机一动,向全体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一首
27、题画诗, 它应该紧扣画面内容,那么,画面究竟有没有河豚呢?”一下子如同把盐花撒进了油锅,学 生也活跃了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画面上没有也不必要出现河豚,这一句 正是苏轼此首题画诗的匠心所在 它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想象。现在想来,我根据学生质疑而提出的问题,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 避免了在鱼的 死活问题上的纠缠 ) ,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3、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 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
28、围,转而 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 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 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4、精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 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 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
29、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的课 堂提问,形成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品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总之,掌握好有效问题的艺术和技巧,是正确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愿我课题组在进一 步的学习研究中 , 能有所发现 , 有所收获 , 有所提高。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教师虽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 平均每分钟要提 1.6 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 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 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
30、“还有吗?” 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 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 思考、朗读等有效的学习形式。比如,从折线图可看出,课上提问数量最少的是第三个时段, 因为这个时段是以学生读书感悟为主的; 而提问数量最多的是第二个时段, 以师生问答为主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 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
31、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 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 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 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 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 口而出的问题等。比如,教师在教学课文第一节时,将这样两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古时西方 人把雷暴看作什么?我们东方人呢?这两个问题
32、的答案都在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呢,教师完 全可以不问而直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那时人们对雷暴的敬畏之情。同样,进行交流时,教师 还是以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点拨评价的语言却以提问来替代。5.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 . 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 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 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 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 了。七、下阶段课题研究思考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 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 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活动为主,或朗读或思考或发表观点或写作,充分发挥 了学生的主动性。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