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7.50KB ,
资源ID:41371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371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积累过关训练.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积累过关训练.docx

1、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积累过关训练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积累过关训练孙权劝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经为博士耶B.但当涉猎 C.蒙乃始就学D.鲁肃过寻阳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蒙辞以军中多务。3.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

2、予以说明。 4.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是形容什么?【答案】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思。解答时,将字词置于句子中,借助对句子的理解,解释词语。我们发现ACD没有错误;B中“但”,应解释为:只是,而非“然而”这一转折意思。【答案】2.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理由)来推托。(或:吕蒙借口军中事务繁忙来推托)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特点,灵活调整,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同时要注意重点的字词,或特殊文言句式。如:“以”字重点翻译;本句倒装句,要调整顺序。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理由)来推托。【答案】3.运用侧面

3、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答“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赏析。文章标题为孙权劝学,文章写“蒙乃始就学”。但吕蒙学习的效果却没有直接写出。却是借助鲁肃的“大惊”,“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一侧面描写写出。【答案】4.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指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迁移。从孙权劝说的“不可不学”,到“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写出了吕蒙的巨大进步。故“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用“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经为博士邪(成,当) B.蒙辞以军中多务(事务) C.见往事耳(了解)D.但当涉猎(然而,却)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长进惊人的原因是什么?吕蒙的成功对你有

5、什么启发?【答案】5.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句意为: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为:成、当;解释正确。 B句意为: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务:事务;解释正确。 C句意为:了解以入往的事罢了。见:了解;解释正确。 D句意为: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但:只;解释不正确。 【答案】6.(1)我难道想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兄长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

6、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的重点词有:岂,难道;欲,想;治,研究;为,当;句子翻译为:我难道想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句中的重点词有:何,为什么;见,了解;句子翻译为:兄长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答案】7.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吕蒙知错就改,勤奋好学并最终学有所成的经历也给了我人生启发,我现在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可以看出,吕蒙开始学习,是因为孙权的劝说,孙权现身说法,既分析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指出了他学习的可能性,

7、让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刻苦学习。从吕蒙的变化,可以看出学习可以改变人,或是一个人不管从何时开始学习都不算晚。突出“学习”的重要性即可。木兰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8、,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赏赐百千强(2)著我旧时裳(3)愿为市鞍马(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翻译下面句子。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迎接她回家的句子是: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4.由文段最

9、后一段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5.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答案】1.(1)有余 (2)通“着”,穿 (3)买 (4)只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为: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强,有余。(2)句意为:穿上我以前的衣服。著通着,穿。(3)句意为: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市,买。(4)句意为: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但,只。【答案】2.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

10、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策勋,计功。十二转,很大的功。强,用余。故译为: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答案】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文本,正确翻译后可作答。根据文本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作答。 【答案】4.成语:扑朔迷离。含义:比喻事物错综复杂。【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识记与理

11、解。文中涉及的成语为“扑朔迷离”,意思是“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答案】5.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是一个具有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的形象,在代父从军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领悟能力。解答时需要读懂全文,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木兰是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她替父从军体现了孝顺的中国传统美德。木兰在战场上厮杀和男子无异,体现了她的勇敢。这些美好的德行是本诗流传至今,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卖油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

12、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1)睨之,久而不去 (2)以钱覆其口 2.翻译下面的句子。(1)吾射不亦精乎?(2)康肃笑而遣之。 3.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 4. 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_的道理。【答案】1.(1)斜着眼看 (2)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

13、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句意为: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睨:斜着眼看。 (2)句意为: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覆:盖。 【答案】2(1)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2)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重点词有:箭,射箭的本领;精,精湛。句意为: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2)句中重点词有:句意为:遣,打发;之,代词,代他。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答案】3.陈尧咨:擅长射箭、

14、骄傲自满、傲慢无礼。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的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从“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中可知,陈尧咨擅长射箭、骄傲自满和傲慢无礼;从“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等语句中可知,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答案】4.熟能生巧。【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无他,但手熟尔”中可知,本文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阅读

15、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2)但微颔之(3)徐以杓酌油沥之(4)我亦无他,惟手熟尔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公亦以此自矜。(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7.“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句中“睨”

16、字有何表达效果? 8.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他凭什么做出这样的评价?9. 读了本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答案】5.(1)释:放下 (2)但:只,不过 (3)徐:慢慢地 (4)尔:罢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答案】6.(1)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2)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

17、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有:以:凭借 此:这 自矜:自夸 句意: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2)重点词有:忿然:生气的样子 尔:你 轻:轻视 句意: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答案】7.“睨”这里是斜着眼看的意思,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康肃公射箭技术的轻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明确词语本身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作用。“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陈康肃

18、的射箭技术得到了世人称赞,结合下文卖油翁的“无他,惟手熟尔”看出卖油翁的轻视态度。 【答案】8.“无他,但手熟尔。”“以我酌油知之”即凭自己多年的卖油经验。【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第二段中,陈康肃公质问卖油翁时卖油翁的回答即是第一问的答案,卖油翁现身说法。【答案】9.对待自己的长处要谦虚谨慎,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断断不能像陈康肃这样骄傲、看不起别人。而对待别人的长处要保持善于欣赏、表扬的心态,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定要有宽阔的心胸,容得下他人胜过自己,并且乐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历,从中得到启示、吸取教训。

19、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合情合理即可。关键词:对自己的长处“谦虚”,对别人长处多学习。短文两篇陋室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加点的词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何陋之有”中“之”的用法是( )A、助词“的” B

20、、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3.翻译下列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译文: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 何陋之有?译文: 4. 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 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5.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答案】1

21、.解释加点的词语。(1)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2)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3)素:素朴;金经:佛经。(4)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5)名:著名。【解析】本题是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们要注意特殊的用法。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名,名词做动词,著名。【答案】2E【解析】本题是考查“之”字的用法。“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该是“有何陋之”,“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答案】3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有什么简陋的呢?【解析】本题是翻译句子,我们首先理解重点的词语和句式,然后翻译语句。句中名,名词做

22、动词,著名。句中“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答案】4A【解析】本题是理解文章的内容,A项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所以应该是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答案】5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解析】本题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我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是托

23、物言志。爱莲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B不蔓不枝(旁生枝茎)C亭亭净植(种植)D陶后鲜有闻(少)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近朱者赤,近

24、墨者黑。”莲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_”。(用第一段的原文回答,限答三个字)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5、6文章题目为“爱莲说”,文中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答案】1(1)很,非常(2)洗【答案】2C 【解析】“植”的意思是“竖立”。【答案】3(1)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答案】4通、直、植【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中指明了答案在第一段,限三个字。那么结合题干要求,以及对第一段的理解,莲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就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概括成三个字就是“通”“直”“植”。【答案】5B 【解析】应是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答案】6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洁品质。【解析】写“菊”和“牡丹”是为了从侧面

26、来衬托莲的形象。河中石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清)纪 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27、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阅十余岁: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尔辈不能究物理(4)如是再啮: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众服为确论。(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B.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C.老河兵却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

28、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吸取了先秦散文的优点,晚年所写的一部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的志怪小说。其中河中石兽正体现出了纪氏语言平易简淡,内容波澜起伏,立意高远的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二个特点加以分析。【答案】1.(1)经过,过了 (2)颠通“癫”,疯狂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侵蚀、冲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句意为:经过十多年。阅:经过,过了; (2)句意为: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

29、狂吗。颠:通假字,通“癫”,疯狂;(3)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4)句意为:像这样又冲击。啮:侵蚀、冲刷。【答案】2.(1)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重点词语有:“为”,认为。句意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句中重点词语有:“臆断”,判断。句意为:那

30、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答案】3.B【解析】本题考查的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做出判断。讲学家判断石兽埋在了沙里。 【答案】4.示例:如文章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三个动词简述寻找经过,然后以“无迹”交代了结果。可谓言简意赅。作者先写寺僧打捞无果,再写讲学家的一通理论让众人信服后却笔锋一转引出老河兵的反驳,最终解开谜底。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篇文章不在故事是否真实,也不过分渲染故事的神奇色彩,旨在通过故事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

31、考-“实践出真知。”(三选二,只要能扣住特点合理分析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具体的语句分析语言特点,能自圆其说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纪 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二石兽并沉焉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