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1.77KB ,
资源ID:41286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286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职业能力测试教育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教育理论.docx

1、教师职业能力测试教育理论教师职业能力测试(教育理论)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课程概述:1、 课程概念: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2、 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3、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基础型、拓展型与研究型课程。、 课程理论:1、 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知识为核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形

2、式、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以主动学习为核心A、B为传统课程理论,C属新课程理论。2、传统课程理论的特点:A、课程被窄化为学科,专制B、教学为单向授受过程C、师生外在于课程3、新课程理论的特点A、课程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B、教学主要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C、师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节 我国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问题1、 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态度与习惯、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2、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种类繁多,缺乏整合。3、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内容

3、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4、 课程实施:强调接受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学习方式。5、 课程评价: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激励功能。6、 课程管理:自上而下的单一集权管理不适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我国课程改革的任务及发展趋势:1、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选择性。3、 改变课程繁、难、偏、旧的状况。4、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5、 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 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与全面性。第二章

4、新课改的具体措施第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课程目标1、行为取向性目标1)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原理:学校应达成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2、 生成型课程目标:随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关注过程而非结果3、 表现型课程目标二影响课程目标指定的影响因素1、 学习者的需要2、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 学科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1、 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2、 注重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突出超越性3、 注重

5、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突出人文性、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认识)第节 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1、课程的横向结构:指在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

6、相互关系。如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的比例关系以及必修、选修、活动课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2、纵向结构:直线型课程与螺旋型课程二、新课改对课程结构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节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1、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 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 关于对待是世界和他人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三种认识1、 课程内容即教材2、 即学习活动3、 即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及学周安排2、 标

7、准课程:标准课程的含义、制定的依据、结构、主要特点(讲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中、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3、 教材:新课程的教材观是教材是跳板而非圣经、 新课程的内容选择1、 走进学生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强调直接经验的积累,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2、 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第四节 课程实施、 新课程的实施策略1、 教学过程2、 学习方式3、 个性发展4、 信息技术教育、 传统的学习方式1、 重理论,轻实践2、 重理性,轻感性3、 重结论,轻过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1、 自主学习2、 探究学习3、 合作学习、

8、教学方式的转变1、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向新的血虚方式转变1) 教师要改变对自身和对学生的认识2) 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3)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2、 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 法国的“做中学”活动2) 美国的“动手做”方案3)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 主动性2、 独立性3、 独特性4、 体验性问题性 第五节 课程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1、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2、 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1) 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2) 由关注终结性目标向关注评价

9、的形成性目标发展3) 评价主体有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想主动参与发展4) 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发展3、 现代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1)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3)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4) 继续改革与完善考试制度、 课程评价的发展1、类型1) 按照评价目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2) 按评价主题分类:外部评价、内部评价3) 按评价方法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2、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

10、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评价内容 2)评价标准 3)评价方法 4) 评价主体 5) 评价重心 4、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1)评价目的:促进发展 2)评价功能: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发展性评价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3)评价观念: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性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4)评价内容:评价内

11、容综合化; 评价标准分层化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6) 评价主体:多元化 7) 评价过程: 、 学生评价的发展1、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1) 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2) 教师要采用多样、有效地评价方法3) 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4) 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应采取等级制,不得将成绩排队、公布;评语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进步、潜能与不足。5) 学期、学年末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2、 当前学生评价观的转变:1) 从筛选、评比到诊断、帮助2) 从辅助知识学习到全面育人3) 从冷静客观到充满

12、人性关怀4) 从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到多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5) 从单一评价主体到多元评价主体 6) 从单一纸笔测验到多元评价 7)从游离于教学之外到整合于教学之中 3、 传统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不合理性1) 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体系不合理2) 过于注重总结性、鉴定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3) 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的实效性较差4) 评价过程的随意性强,评价措施与方法简单化 4、 新课改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1) 发现与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2) 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社会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考试方法应做到形式

13、多样化,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与认知呈现出来4) 成绩的评定与处理,可实行等级制,甚至不设总分而改为各项评定,而且必须遵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列名次”的规定。 第节 课程管理、 新课程管理政策: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地方课程开发:1、 地方课程的概念 2、 功能1) 使各地更好达到国家标准2) 形成自身特色3)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4) 提高地方对课程的管理开发能力 3、 地方课程的内容与设置1) 学科类与活动类课程,以活动类为主2) 必修与选修课程,以选修课程为主3) 分科与综合课程,以综合类为主 4、 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章 素质

14、教育与新课改第节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1、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2、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3、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简答题: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是什么?)、 意义1、 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3、 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第二节 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观1、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伙伴关系?)1)、尊重2)民主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果1)让学生经历过程2)创设生活情境3)要善于引导 4、教学更

15、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2)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 现代学生观1、 什么是学生观?1) 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会赞美2)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多宽容3)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多期望4) 学生是人爱护尊重,讲民主 、 现代教师观1、 教师角色的转变1)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 是社区性的开放型教师(简答题: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哪些角色转变?)2、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 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美2) 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3) 对待自我强调反思4) 与其他教育者的

16、关系强调合作 、 创新观1、 破除知识中心观念2、 破除教师权威观念3、 培养问题意识1) 鼓励提问2) 态度比答案更重要3) 欣赏学生有创意的答题 第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第节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学校范围内)与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 如何筛选课程资源?优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1、 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2、 善于从课堂上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进入课程 第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性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

17、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与各学科的关系:1、 各科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3、 在有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应遵循的原则:、 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1、 研究性学习与科技类活动课程的区别2、 研究性课程不是优等生的专利3、 不一定在课堂4、 不一定有固定课时5、 未必有专人教6、 未必用考试来评

18、价第节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 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2、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加强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3、 凸显学校特色4、 重建学校文化二、开发的程序1、建立组织2、现状分析3、制定目标4、课程编制5、课程实施6、课程评价 三、开发的途径1、合作开发:与专家学者合作、校际合作、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与社区合作、校内合作。2、课题研究与实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第四节 信息技术教育一、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1、促进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2、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3、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4、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

19、上好多媒体课的要求1、 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2、 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3、 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4、 讲究画龙点睛,适度运用5、 信息量要适度,学生为主6、 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第章 新课改与教师专业发展第节 新课改重教师面临的挑战、 教育观念上的挑战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2、 树立活动教学观3、 观念的转变是学生观的转变(活动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习主题的过程;2)注重活动性体验,强调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3)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原则;4)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的教育过程。)、 教学习惯的挑战、 新的教学情境的挑战1、 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2、 新的课程结构3、 新教材的不确定性、 对知识储备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挑战、 新的学习方式的挑战第二节 新课改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校本教师培训、 教师的行动研究、 教师反思性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