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灾后重建工作制度灾后重建工作制度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第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那么:一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三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四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五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六经济社
2、会开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必要时成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第五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
3、料。国家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援助。第六条对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奉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过渡性安置第七条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具体方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第八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中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
4、危险品的工厂、仓库。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防止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第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为灾区群众安排临时住所。临时住所可以采用帐篷、篷布房,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简易住房、活动板房。安排临时住所确实存在困难的,可以将学校操场和经平安鉴定的体育场馆等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国家鼓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自行筹建符合平安要求的临时住所,并予以补助。具体方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第十条用于过渡性安置的物资应当保证质量平安。生产单位应当确保帐篷、篷布房的产品质量。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应当采用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
5、确保简易住房、活动板房的平安质量和抗震性能。第十一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根底设施,并按比例配备学校、医疗点、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日常用品供给点、少数民族特需品供给点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设施等配套公共效劳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根本生活需要。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并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和预留必要的消防应急通道,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防范火灾和雷击灾害发生。第十二条临时住所应当具备防火、防风、防雨等功能。第十三条活动板房应当优先用于重灾区和需要异地安置的受灾群众,倒塌房屋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重建的重灾户特别是遇难者家庭、孕妇、婴幼儿、孤儿、孤老、残疾人员以及学校、医疗
6、点等公共效劳设施。第十四条临时住所、过渡性安置资金和物资的分配和使用,应当公开透明,定期公布,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具体方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五条过渡性安置用地按临时用地安排,可以先行使用,事后再依法办理有关用地手续;到期未转为永久性用地的,应当复垦后交复原土地使用者。第十六条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次生灾害、饮用水水质、食品卫生、疫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环境卫生整治。使用的消毒剂、清洗剂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防止对土壤、水资源、环境等造成污染。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治安管理,及时惩办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受灾群众应当在过渡
7、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下,建立治安、消防联队,开展治安、消防巡查等自防自救工作。第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并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第十八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修复毁损的农业生产设施,开展抢种抢收,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保障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供给。第十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优先组织供电、供水、供气等企业恢复生产,并对大型骨干企业恢复生产提供支持,为全面恢复工业、效劳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第三章调查评估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
8、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依据。第二十一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包括以下事项:一城镇和乡村受损程度和数量;二人员伤亡情况,房屋破坏程度和数量,根底设施、公共效劳设施、工农业生产设施与商贸流通设施受损程度和数量,农用地毁损程度和数量等;三需要安置人口的数量,需要救助的伤残人员数量,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及未成年人的数量,需要提供的房屋数量,需要恢复重建的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需要恢复重建的生产设施,需要整理和复垦的农用地等;四环境污染、生态损害以及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毁损等情况;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和隐患等情况;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形地貌以及河势和水文情势、重
9、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受影响情况;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八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需要调查评估的其他事项。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毁损严重的水利、道路、电力等根底设施,学校等公共效劳设施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进行工程质量和抗震性能鉴定,保存有关资料和样本,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改良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第二十三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采用全面调查评估、实地调查评估、综合评估的方法,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评估结论的可靠性。地震部门、地震监测台网应当收集、保存地震前、地震中、
10、地震后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并建立完整的档案。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第二十四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应当及时上报国务院。第四章恢复重建规划第二十五条国务院开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根底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效劳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效劳体系规划、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第二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省级人民政府的指导
11、下,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第二十七条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根本生活和公共效劳设施;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并坚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标准有序、依法推进的原那么。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第二十八条地震灾后调查评估获得的地质、勘察、测绘、水文、环境等根底资料,应当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震地质
12、、地震活动特性的研究成果和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对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复核,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第二十九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地震灾害状况和区域分析,恢复重建原那么和目标,恢复重建区域范围,恢复重建空间布局,恢复重建任务和政策措施,有科学价值的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受损文物和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修复,实施步骤和阶段等主要内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住房建设、根底设施建设、公共效劳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工业生产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土地整理和复垦等做出安排。第三十
13、条地震灾区的中央所属企业生产、生活等设施的恢复重建,纳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统筹安排。第三十一条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吸收有关部门、专家参加,并充分听取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意见;重大事项应当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专题论证。第三十二条地震灾区内的城镇和乡村完全毁损,存在重大平安隐患或者人口规模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需要异地新建的,重新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新址进行论证,听取公众意见,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第三十三条国务院批准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14、规划,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根本依据,应当及时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公布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所依据的根底资料修改、其他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需要修改的,或者因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修改的,由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意见,报国务院批准。第五章恢复重建的实施第三十四条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开展水平,有方案、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协助、指导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城镇恢复重建应当充分考虑原有城市、镇总体规划,注重表达原有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合理确定城镇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并到达抗震设
15、防要求。第三十五条开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的统筹规划、政策建议、投资方案、组织协调和重大建设工程的安排。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提出资金安排和政策建议,并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财政资金的拨付和管理。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电力、通信、播送影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有关根底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建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房屋和市政公用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民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受灾群众的临时根本生活保障、生活困难救助、农村毁损房屋恢复重建补助、社会福利设施恢复重建以及对孤儿、孤老、残疾人员的安置、补助、心理援助和伤残康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播送影视、体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工商等部
16、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公共效劳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就业效劳和社会保障、重要生活必需品供给以及维护市场秩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加强对有关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商务、工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动物疫情监测、农业生产设施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条件恢复,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用地安排、土地整理和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商贸流通、工业生产设施等恢复重建。环保、林业、民政、水利、科技、平安生产、地震、气象、测绘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平安生产的技术保障及公共效劳设施恢复重建。中国人民银行和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