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第1115篇阅读训练论语第1115篇阅读训练先进篇第十一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注】颜路:颜回(颜渊)的父亲,孔子的首批弟子。椁():古代有地位的人,棺材有两层,内层直接装殓尸体,叫“棺”,有底;外面还套着一层套棺,叫“椁”,无底。合称“棺椁”。鲤:孔鲤,孔子的儿子。孔鲤五十岁死,时孔子七十岁。从大
2、夫之后:跟从在大夫们的后面。这是自己曾是大夫的谦虚说法。按礼,大夫出门要坐车。整句译为:颜回啊,看待我如同父亲,我却不能看待他如同儿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曾经当过鲁国大夫,按周礼,他平时出门都坐车。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孔子爱子以义,便按照周礼薄葬了他。 B、颜路、颜回都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死时,颜路家贫却爱子情深,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一口外棺,孔子不同意。 C、颜回死时,孔子的其他弟子为了表示对颜回的敬重,打算厚葬颜回。在孔子提出异议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这样做了。 D、颜回平时服侍孔子如同儿子服侍父亲一样,而现在颜回死了,自己再也见不到这么好的儿子
3、了,孔子对此大为伤感。 (2)孔子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反对厚葬颜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第十一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第十二篇)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对君主的缺点错误要忠言相劝,谏而不听,就不必再劝,可以辞职不干。 B、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是有限度的,对朋友如果他不听劝告就算了,没有必要发展到对抗性矛盾,使以后的事情更不好办。 C、“不可则止”也反映了孔子的
4、中庸思想,是孔子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D、孔子认为为官、交友关键是要坚持正道,不能跟着国君、朋友一起做坏事,否则,便是自取其辱。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怎么理解论语泰伯篇第八中孔子所说的“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话的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仲由胆子太大,所以当他请教孔子听了某种道理
5、是否就要去实践时,孔子就用“有父兄在”的理由让他退一退。B、因为冉求没有了父兄,所以当他请教孔子听了某种道理是否就要去实践时,孔子就肯定地回答,鼓励他大胆向前。C、孔子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D、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2)孔子对子路和冉求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回答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6、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请简要分析孔子对“闻”与“行”的看法。(2)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概述。 颜渊篇第十二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篇第十二) 【注释】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章反
7、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核心是“富民”思想。 B、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的合理性。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注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8、 ) A、孔子以仁来规定礼,认为依仁而行就是礼的根本要求。 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一个人能否为“仁”根本上在于自身能否自觉做到“克己复礼”。 C、“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抑制的意思。“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的意思是回复。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等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包括了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9、。(2)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
10、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3)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
11、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4)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回答) (5)孔子还谈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述你对孔子“仁”的理解。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选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注】偃:仆倒,倒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
12、一项是( ) 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2)这两则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
13、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注释】(1)修慝:慝,音,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3)忿:忿怒,气愤。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中的三个问题,他对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 B、孔子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 C、孔子认为严格要求自己,要指出他人的过错,但不过多地去指责别人,就能除去邪恶的念头; D、孔子重点强调强调感情
14、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2)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孔子强调要“忠信”和“义”,就能提高道德修养,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道德修养”如何提高的理解。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赢具备三个起码的条件:足够的粮食、充足的军备、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B、孔子认为,只有足够的粮食、充足的军备而没有
15、老百姓的信任,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 C、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如果具有足够的粮食、充足的军备、就可以获得老百姓的信任。 D、孔子在这里强调,统治者要考虑人民的利益,获得他们的信任,否则国家讲无法存续。 (2)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子夏说的也是信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子夏所论述的“信”对于治理国家的意义。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
16、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弓有治国之才,孔子就请教他从内在道德修养做起,要求他对工作要诚敬认真,办事要虔诚谨慎。 B、孔子告诉仲弓要行”恕“道: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就是说,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C、孔子认为,如果能以敬来要求自己,以恕来对待别人,就会取得“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功效。 D、孔子告诉司马牛,话说出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所以真正的仁者要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能夸夸其谈。 (2)孔门弟子问仁,孔子为什么会提供不同的答案请结合选段,作简要分析。子路篇第十三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
17、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注释硁硁(kng):浅薄固执的样子。 斗筲(sh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
18、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注释】(1)圃:音,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
19、情来对待。(3)襁:音,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
20、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注释】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
21、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对孔子为政首先正名分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迂腐的。 B、孔子的“正名”就是要把混淆的等级关系和名实不符的情况纠正过来,实际上就是维护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C、孔子认为“名不正”最终会造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引起社会的混乱,所以,他把“正名”看作为政的第一步。 D、孔子觉得子路虽然言语粗野,但是他能虚心向老师请教问题,因而耐心对他解释了“正名”的重要性,体现了他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 (2)结合上面语段,简要分析下面文段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3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
22、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孔子认为“身正”的人从政不难,因为自己“身正”,就可以“ ”,就能够达到“ ”(摘录文中的短语回答)的效果,体现了孔子 的政治思想。 (2)第二则文字中,孔子是怎样表述他的观点的请简析。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
23、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 B、文中“一言兴邦是就君王采纳臣子善的意见而言,“一言丧邦”是就君王采纳臣子不善的意见而言。 C、如果当君王,只是想到自己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以此为乐,以权力为享受,拿就离亡国不远了。 D、孔子认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所以作为一国之君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2)在与定公的交谈中,孔子
24、提出了怎样的意见请概括。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圃:音,菜地,引申为种菜。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襁:音,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种地和种菜是体力劳动者的事情,所以委婉地拒绝了樊迟的请教。 B、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以此断定樊迟不适合从政,成不了大气候。 C、孔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礼、义、信,
25、就可以得到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D、从这一则文字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君子,包括治理国家的人才。 (2)孔子为什么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宪问篇第十四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宪问第十四) 注解: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久要:长期处于穷困中。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
26、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就可以算得上是个完人了。 B、人见到财物和利益,应当想到义的要求。人在面临危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全他人的性命。 C、孔子认为,人即使是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也不应忘记平日里的诺言。能克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D、选段谈了人格完善的问题。指出完美的人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一个有正确的义利观、生死观,有理想有毅力的人,同样称得上是个完美的人。 (2)理解下面选段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孔子在“义”方面思想的理解。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阳货第十七) 2
2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南宫适:适,音,同“括”,即南容。羿:音,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奡:音,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1)请简要分析南宫适在提出问题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2)南宫适为什么能够得到孔子的赞扬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喟然叹曰
28、:“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注释】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1)颜渊的感叹表明了他对孔子有怎样的认识 (2)从上面选段看,孔子培养人才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请结合现实,简要分析这个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
29、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就可以算得上是个完人了。 B、完人见到财物和利益,应当想到义的要求。完人在面临危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全他人的性命。 C、孔子认为,人即使是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也不应忘记平日里的诺言。能克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D、选段谈了人格完善的问题,指出完美的人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一个有正确的义利观、生死观,有理想有
30、毅力的人,同样称得上是个完美的人。 (2)孔子又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根据上面选段,简析孔子“义”的含义。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1)孔子认为“修己”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孔子用“尧舜其犹病诸”来阐明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卫灵公篇第十五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1)这两则文字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的方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孔子借“尧舜其犹病诸”来阐明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