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4.74KB ,
资源ID:41237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237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docx

1、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文言文阅读语文分班考试默写:荆轲第九段、氓、兰亭序、赤壁赋、蜀道难、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劝学、柳永(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永遇乐)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归去来兮提纲:一、文言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二、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的复习一样,语文学科的复习原则,也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也就是以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进行复习。作为文言文阅读的复习,也是如此。虽然现在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是课外的,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基本上是课内学过的,我们只有熟读课文,熟练掌握课内知识,才能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才

2、能解答好文言文阅读试题。我的复习课准备分两大部分来讲,一是文言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第一节、文言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这一部分准备按照考纲,分四个方面来讲)08年北京市的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部分是这样表述的: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3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7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8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如果说后两条是针对诗歌鉴赏说的,前六条就是

3、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了。“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贯要求。多年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选用史传类文字作命题材料,实际上可以看作对考纲中“浅易”的一个直观的注释。因为史传类文字,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过程、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关系等相对容易把握;而文学类的作品,内容上就比史传文要复杂得多,同时,阅读文学类作品,往往还要涉及时代背景、创作意图、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难于准确把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新教材的使用,新课标的出台,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02年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一段议论性文字,打破了史传文的一统天下,体现了文言文阅

4、读在选材方面的一个变化,也提示我们,今后文言文阅读,选取文学类作品作为命题材料,也是完全可能的。从2002年到2009年,八年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在选材方面的情况是这样的:2002:吕氏春秋异宝2003: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注2004:隋书循吏传辛公义2005:吕氏春秋慎行2006: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五2007:淮南子泰族训2008:汉书韩延寿传2009:史记叔孙通列传八年来,选自史传文的有四篇,其中03年所选的还不是史传的正文,而是裴松之的一段注;其余四年,则选自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多偏重于议论性的文字。因此,从03年开始,我们在复习指导上,就采取了以史传文为主,同时兼顾议论文、笔记文和小说寓言

5、等文学作品的做法。统观八年来的考试真题,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阅读虽然选材方面有所变化,但从考查内容和命题形式上看,这几年基本保持稳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我们的复习思路,还是应该“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考点一、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这一考点包含了实词、虚词两方面内容,这里所说的“常见”,指的是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教材中也作为重点的词语。具体地说,应该不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120个实词和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的范畴。“在文中”,提示我们,考查的是这些词语的语境义,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判别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6、。下面就从实词、虚词两个方面来具体看一看高考对文言词语的考查有哪些方式,有什么特点。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掌握常见实词考纲对实词的要求,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是“常见”,另一是“根据上下文”。所谓“常见”,中学课本规定的340个实词基本属于这一范畴;盖房子要有砖瓦,词语就是语言中的砖瓦。因此,熟读课文,掌握课本中出现过的常见实词,就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了。到什么程度才能叫“掌握”了这个实词了呢?这就要求对课本中学到的实词进行归类,比如廉蔺列传中的“负”字,文中多次出现,主要有这样几个义项: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3秦贪,负其强。 依仗4相如度

7、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背弃。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在此基础上,再把以前学过的“负”的一些意思也归进来,例如:6这都是我窦娥没时没运负屈衔冤。蒙受7成语“负隅顽抗” 背靠着8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失败9负债累累 欠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负”字,我们就要在头脑中把这几个义项比较一下,确定它在文中的准确意思。如果我们对教材要求的340个实词作了这样的归类整理,记住这些义项和例句,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用来进行比较,这就可以说是对这些实词“掌握”了。所谓“根据上下文”,则告诉我们,实词的考查不是要你死记硬背词语的意思,而是要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也就是要

8、学会“因文定义”。我们知道,尽管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普遍的,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个词只能有一个义项,要确定一个词在某句话中的具体意思,就要把握整个句子以至整段、整篇文章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某个词的一个义项放在句子里后,要使全句能讲得通,不别扭,合情合理,同时还要与整段整篇文章所说的意思保持一致,不能前后矛盾。例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这段话中,“夺”字下面有一个注解:强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抢”。但用这个义项来解释,这段话就讲不通。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此时屈原“属草稿未定”。还没写完,这位上

9、官大夫把它“抢”去做什么?如果说是要贪天之功,冒充自己所作,那么,大家都知道,怀王是让屈原去做这件事,并没有让这位上官大夫做呀!更何况,现在他所要“夺”的不过是一个草稿,又有什么用处呢?论语子罕中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句子,句中的“夺”也无法解释为“强取”。因此,我认为,不如把它解释为“夺易”(改换)更好些,也就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想要改换里面的某些内容,某些条款。这样解释,就不会有疑问了。当然,前面的“夺”如果解释为“改换”,那么,后面的“与”就应该解释为“同意”“赞许”。这样解释,才算是做到了文通字顺。另外,要判断一个多义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还是要作一点语法分析。一个多义词

10、,义项不同,它们的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词性也往往不同。所以我们在确定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时,应该考虑它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以及它与别的词的搭配关系。例如:信,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几个义项,言语真实,讲信用,实在、的确,相信,信使,音信、消息,随意,随便,通“伸”。再看如下例句: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作定语,修饰“言”,应该是形容词,“真实”。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过秦论作宾语,和“明智”一起修饰省略的宾语“人”。应该是“讲信用”的意思。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状语,修饰“难求”,应该是副词,确实、实在。4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作谓语,应该是动词

11、,相信。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作宾语,应该是名词,信使,这里指媒人。6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祭妹文作宾语,应该是名词,音信,消息。7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作状语,联系“信手拈来”“信口雌黄”可知为“随意”“随便”。8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 中山狼传用以上几个义项都解释不通,就要从同音字或音近字中考虑,当为通假字,通“伸”。经过这样的语法分析之后,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确定这个词语的意义了。(二)注意古今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变化。变化最显著的是词汇。这也是大家觉得文言文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对文言实词,也应该加以分析,那些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的词语,也

12、就是古时候用过,现在已经不用的词语,以及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的词语,在阅读中一般不会造成误会,问题不大,考查也不会拿这些已经死去的词汇来考。复习中,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古今都用,意义上又有区别的词语上。例如:1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句中的“汤”是“热水”,而我们现代汉语中提到“汤”大概就该成为食物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2屈平竭忠尽智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句中的“穷”显然不是“经济上困难”,而是“处境困难”。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句中的“走”,如果要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行走,恐怕也会闹笑话。200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燕军大骇,败走”的“走

13、”也是如此。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句中的“再”与“一”“三”并列,应该是“二”,而不是现代汉语的副词。去:去国怀乡;好:是女子不好 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类似这样古今都用,意义上又有所不同的词语,在复习是我们应该给以特别的重视。这是从词义的角度来说。从词形角度说,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不同:1注意文言词语单音为主的特点,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双音词。例如:(1)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指示”,如果理解为现代汉语双音词,就有问题了:蔺相如充其量不过是赵国的一个使者,有什么资格向秦王发“指示”呢?其实,在这里“指示”是两个词,“

14、指”的意思是“指出”,“示”的意思是“给看”,这句是说“(这块)宝玉有斑点,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您看。(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也不是我们现代汉语意义上的双音词“地方”。(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句中的“政”是“政策、法令”,“治”是“统治、管理”,而不是现在所说的“政治”。(4)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是“形势”,“成”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形成”。像这样的词语,读的时候应该在两个字之间略作停顿,这样就不会造成理解错误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词语的词义是由两个合在一起的

15、字音来表示的,这时如果勉强把它分开解释,也同样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例如“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常常被人解释为“望着海洋发出感叹”,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篇秋水,是说黄河的河神见到了北海的海神,发现自己远远赶不上海的广阔,“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这句话中的“若”是海神,前面已经说河神“旋其面目”了,也就是扭过脸来了,又“向若”,向着海神,把“望洋”再解释为“望着海洋”就不合情理了。实际“望洋”在这里是一个连绵词,表示仰着头的样子。再比如“犹豫”,有人就曾这样解释,说“犹”是一种长得像狗一样的小动物,它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主人还没有回来之前,就预先跑到路边等候,等等主人还不见回来,它

16、就又跑回家去,过一会儿再跑出来,这样来回跑,就叫“犹豫”。这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的。实际上,“犹豫”也是一个连绵词,不能把它拆开来解释。阅读中遇到这样的词语应该注意。2注意文言双音节词中的古今同形异义现象。前面说了文言词语单音为主的特点,不等于说文言文中没有双音节词;我们说文言文也有双音节词,不等于说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意义和现在都不一样。像那些诸如“天子”“诸侯”“将军”“麾下”“臆断”一类的双音节词语,古今意义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当然没有必要牵强附会地硬作不同的解释。但是,有些形式上和现代汉语双音词完全一样,意义上却有差别的词语,我们要给以特殊的关注。例如:(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7、。(曹刿论战)句中的“牺牲”,指的是祭祀用的马牛羊,而现在则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如果按现在的意义,“牺牲玉帛”就应该理解为“舍弃一些玉器和丝织品”,是动宾关系,而在原文中却是并列关系。(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句中的“叹息”和现在的意义相同,“痛恨”如果用现代意义去理解就有些不合情理了:刘备毕竟是汉室宗亲,怎么会憎恨与自己同一宗族的桓帝、灵帝呢?这里的“痛恨”实际是“非常遗憾”的意思,表示对于桓、灵失政,大权旁落深感遗憾。(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句中的“烈士”现在多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了生命的人,而在这

18、首诗中,这位以“老骥”自比的“烈士”还在写诗呢,岂不怪哉?其实,古时所说的“烈士”,多指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这类词语在我们的教材中数量并不多,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它们找出来并记住,也不是很困难的事。在复习中,应该做一下这方面的归纳。3注意偏义复词。偏义复合词是文言文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现象,它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的,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词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为陪衬,起一个使音节匀称的作用。例如:“君密奏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这里的“缓急”从句意来看,只有“危急”的意思,而“缓”的意思已经没有了。其他像“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便可白公姥”中的“公姥”(以

19、上两句皆出自孔雀东南飞)等等,都是词的偏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偏义复词是具体语境中的现象,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即便是这种搭配,也不一定是偏义现象。综上所述,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与现代汉语词形相同的词语,应仔细辨别,辨析文言文的复音词需要注意的是:1要牢记文言文中单音词居多的规律,遇到两个连用的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相同的字,联系上下文解释不通或意义不确认时,就要考虑是两个单音词。即使有时似乎都讲通,也要检查核对。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前进”应是“走上前去”、“献上”两个单音词解释,而不是“向前行进”的现代意义。2从语法角度分析,副词和连词要特别注意。例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20、”(琵琶行)一句,从句子意思来看,前后并无因果关系,可见这个“因为”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双音词,而是两个文言文的单音词,“于是”“写”。再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句中的“非常”如果是双音词,应该是副词,而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所以,可以知道这里的“非常”是两个单音词“不同”“寻常”。3一般而言,在文言文中如果遇到复音词,最好是拆字分别解释。如“风骚”,拆字解为“国风”、“离骚”;“今天”往往可以考虑解为“现在上天”。4文言文的复音词要和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一并理解,要联系具体语境方能得出正确的解释。(三)通假字的辨识通假字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也

21、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哪个字词用它的本义、引申义均解释不通时,就应该按通假字同音代替的规律,从同音字或音近字中去找它的本字。例如: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这里的“蚤”字古今都只当“跳蚤”讲,放在句中显然是讲不通的,这时如果从同音字里去找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早晚”的“早”放在这里正合适,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蚤”通“早”。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句中的“畔”本义是田地的边界,引申为江、湖、道路的旁边,在这里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如果考虑它与“背叛”的“叛”同音的特点,把它看作通假字,意思就明白了。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

22、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这里的“卒”,在文言文中有“士兵”义,又可由此引申为古代军队的编制“卒伍”;可以解释为“死”,解释为“完毕”、“终于”等。但在这句话中,用这些义项解释都不通,因此,我们可以联系它的同音或音近字去考虑,辨明这个字通“猝”。实际上,在古代,通假字不是随便使用的,也有一定的规律,一个字通另一个字也是比较固定的,因此,我们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在阅读中较快地辨别。我们的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并不是很多,总共有180个左右,在复习中,应该把每课出现的通假字找出来,记下来,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速度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实词的四个“宁可”:1宁可把文言词语的意义想象成与现

23、代汉语不同的词。2宁可把一个双音节词想象成两个双音节词。3宁可把一个词想象成实词。如:把酒4宁可把一个词看成动词。(四)高考题型示例文言实词的考查,有对常见多义词意义正误的判断,也有对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辨析,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如下几种:1要求判断常见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解释正确与否,也就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几个句子,对句中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君乃舍之 乃:就这是03年北京高考试卷的第11题。文段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邴原小的时候与

24、管宁俱以节操为时人称道,后官至魏国丞相徵事。三国志邴原传称其“秉德纯懿,志行忠方,清静足以厉俗,贞固足以干事”。选段及试题难易度适中。答案是B项。A项中的“哀”带有宾语,属为动用法,即同情、怜悯邴原的话及其遭遇,解释为“悲伤”欠妥,应解释为“为悲伤”。初中课本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就有“君将哀而生之乎”的句子,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可如此解释。C项中的“识”读音为“zh”,应解释为“记”,理解为“见识”是错误的,并且与前面的“强”无法搭配。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D项中的“乃”是副词,在句中表示做

25、法与事物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应理解为“却、反而、竟然”,理解为“就”是错误的。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如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由此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往往是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把握好课内知识,学会迁移,是搞好文言文复习的关键。2从文中选几句话,要求判断句中加点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是否相同。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C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这是2002年第7题,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

26、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3.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又一重点。常见的考查形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对句中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判断解释的正确与否;一种是不加解释,要求判断该词语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是否有区别。例如199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B.得全首领以殁 全首领

27、:指保持高位。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本题由实词扩大到短语,而这些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又多有与之词形相同的词语。A项“故事”,在现代汉语中多是作为一种文体,而在古汉语中却往往解为“先例”,苏洵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用的这个义项,试题解为“先例”应该是正确的。C项“有司”作为官吏的通称,古今相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召有司案图”的句子,试题解为“主管官吏”也是正确的。D项“春秋”古今都可以用来指人的年龄,在课文谭嗣同中有“春秋三十有三”的句子,试题的解释也没有错误。B项的“全首领”关键是“首领”二字,“全”在文言文中有保全的意思,“首领”是

28、同义词连用,表示头颅、脑袋,这个意思在五人墓碑记中就学过,“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一句中的“首领”就是这个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首领”则多用它的比喻义,领导人。在文中,“全首领”应该是“保全脑袋”,无论从现代汉语还是古汉语,都没有“保持高位”的意思。因此,本题的答案是B项。这是给了解释的,2003年高考题则是不给解释的。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答案A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这是03年第12题。答案是A。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

29、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4单双音节词放在一起考查例如2008年第6题,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30、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特别侧重于古今同形异义词的把握。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或欺负之者”中的“欺负”是由“欺”与“负”两个词构成的联合短语,“欺”是欺骗的意思,“负”是辜负的意思,短语的意思是有欺骗辜负他的人,把“欺负”解释为压迫、侮辱是脱离古汉语语境,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望文生义,错解古文。阅读古文时要注意,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不要把古文中诸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昨日入城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中的“妻子”

31、“城市”“其实”这些古汉语短语错解为现代汉语中与其形同义异的合成词。“过法”的解释,就注意到了这个特点,解为“逾越法规”是正确的。“擢”作“提拔”讲,“愿”作“希望”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已学过,如谭嗣同中“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中,“擢”就当“提拔”讲;廉蔺列传中有“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中的“愿”就是“希望”的意思。课内知识掌握的比较熟练的话,解答这个题应该问题不大。从前面几个例题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阅读对实词的考查,试题虽然选的是课外的内容,考查点还是出自课内的,考查的主要是知识迁移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能力。另外,从前面几道例题也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主要考的是古今不同的地方,特别注重那些古今都有,意义用法却有细微差别的词语。具体来说,文言实词的复习,应该对教材中规定的常用实词进行归类整理,特别要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同形异义词、以及偏义复词等等。另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五)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