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4.67KB ,
资源ID:412050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205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课《孟子三章》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课《孟子三章》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

1、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课孟子三章精品教案教学设计2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本文,积累名言警句。方法和过程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道理,增强对 国家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贯彻落实。学情分析:当今学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加上从社会的的角度看我们要构建和

2、谐社会,所以学习好这一课对于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教学重点: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课前准备:示范朗读、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1、激趣。2、导语:在解放战争,国民党号称八百万大军,装备精良,占据长江天险,人民解放军却凭着“小米加步枪”,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这是为什么?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咱们班谁的字写得最漂亮?你上来帮老师板书一下课题好吗?3、

3、谁能来介绍作者?介绍孟子这部书?(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4、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诵。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

4、意一些字词读音。郭(gu) 粟(s) 亲戚(qn q)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3、个别读课文.(男、女生读课文,学生听读并点评。)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全班齐读课文。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同桌交流,逐句疏通文意。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古今异义词。师:大家对照注释同桌自学,不懂的可以举手提问。4、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 “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

5、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古今异义词:池 ,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是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及写法。默读课文,思考:1、师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板书)2、作者接着是怎能样论证的?3、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呢?“人和”用文中的原话来说是指什么?

6、作者的结论是什么?4、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5、请你谈谈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征?讨论明确:(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3)要做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即“得道”。 “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结论是: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4)“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

7、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5)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老师小结: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

8、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五、 体验反思 读了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方面的知识?或者说,你得到什么启示?六、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写一篇简短的演说词。(学生课下独立完成。) 板书: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举例论证 战例 战争需要“人和” 类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推 域民道理论证- 治国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天下畔之22.2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诵读课文,理解文意。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概。教学重点:诵读课文

9、,理解文意。教学难点: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概。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是否男子和大丈夫之间可以划等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富贵不能淫,看看孟子心中何谓大丈夫。(板书:富贵不能淫)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三、关于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相传为他与弟子所作。

10、四、预习检测,朗读展示。1、听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注意部分字词读音。 yn yn gun r 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 丈夫之冠也 往之女家2、自由朗读。3、分角色朗读课文。4、听学生独自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各自观点。 朗读后感受:本文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景春和孟子就何谓大丈夫各自阐释自己的观点,所以说,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让我们再次走入文本,深刻体会一下到底何谓大丈夫!五、自学展示,理解文意。1、结合课本注释,教师指出疑难字词的解释,两人一组,一位读原文,一位试着说出译文。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这。 焉:怎么戒之曰 戒:告诫 必敬必戒 敬 :恭敬。 戒

11、 :谨慎 2、指定学生来翻译部分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六、合作探究,你思我想。提示:再次深入理解文本后,我们发现本文针对何谓大丈夫各执一词,那么,你能在原文中找出哪些句子可以回答景春和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呢?明确:景春心中的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权,但是没原则)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仁、礼、义有处事原则有高尚节操小结:孟子对景春的观点是反驳的、

12、不屑的。对于真正的大丈夫是敬佩的、赞美的。那么你认同哪种观点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关羽:对曹操赏赐的金银无动于衷,只为寻找刘备。让我们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充满浩然正气的,具有高尚情操的大丈夫!七、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再一次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八、拓展链接: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唐) 李白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战国)鬼谷子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晋书石勒载记九、作业: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大丈夫标准,请以我心中的“大丈夫”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并与同学分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

13、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

14、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

15、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2、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3、学习生字: 舜(shn) 畎亩(qun) 傅说(yu) 胶鬲(g) 百里奚(x) 孙叔敖(o) 法家拂士(b)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注

16、意重音、停顿。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第一层:摆事实。举出六位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摆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历经磨难的事实。第二层:古往今来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第二部分:(3),从正反两个反面论述人处于困难境地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教师小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先列举六个卑微到显赫的人的事例,再讲其中道理,由人及国,最后得出结

17、论。说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获得成功。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义。四、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2)、困于心,

18、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2、词类活用: (1)、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2)、饿其筋骨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3)、空乏其身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 (4)、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3、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3)、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

19、,辅弼)。五、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六、合作探究: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

20、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4、“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说明什么?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必”字说明经受磨难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径,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5、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难?又有怎样的好处呢?明确:经历三方面磨练:思想(苦其心志

21、),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生存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7、人为什么会常犯错误?为什么这样以后就会改正?明确:宇宙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人在宇宙中是极其渺小的,人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及。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必然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人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就会纠正错误认识,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具体论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为表现。“征于色

22、”是指表现在神态上,“发于声”是指表现在谈吐上,都异于从前,异于别人,显示出非凡的气质,修为,从而被别人所了解,所任用。“而后喻”句照应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举用的现象。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请同学举历史上的事例加以说明。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国君,限制国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独尊,“法家”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心系国事。“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

23、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觎,也侵略消灭不了。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七、总结升华;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文章通过两方面

24、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八、教师小结: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九、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十、板书设计: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个别到一般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