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9.18KB ,
资源ID:411573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157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docx

1、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 环境保护复习题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 环境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 环境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分科 环境科学,或叫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Study)是一个新兴的、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或研究领域,现阶段其学科体系尚不定型。这里以环境科学的发展为线索,介绍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分科。 (1)第一阶段或叫第一类环境学科分支 从已有的传统学科中分化出来,以专门研究环境问题的某一个侧面为目的的学

2、科分支。 20世纪5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遭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明确提出了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环境公害的新概念,用以概括和反映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并将其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加以研究,以试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出现的必然是在已有的传统学科中,分别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去研究不同的环境问题或同一环境问题的不同侧面. 环境地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化学 环境物理学 环境医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法学 环境经济学 环境哲学 环境伦理学 等学科,这些学科既说是各自传统学科的分支学科,又被看作是新形成的环境科学体系的一员。 (2)第二阶段

3、或叫第二类环境学科分支 以整个“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综合,形成了不属于旧的传统学科,仅为环境科学、环境研究所特有的学科研究领域。 这些新的研究领域虽然也同样应用了传统学科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但是,它们已明显不同于以上那些直接从传统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学科分支,而是以解决某一环境问题,以评价、规划和管理人类环境系统的最佳方案为目的发展起来的。例如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系统分析、环境规划管理等。它们已不再属于某一传统学科,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环境科学的特点 A 综合性和交叉性 综合性和交叉性是环境科学的最大特征。 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

4、的建立是从传统学科中经过分化、重组、综合和创新的过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B 学科的新兴性和不定型性 一般认为环境科学从诞生至今也就是50年的历史,因此,对于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给以明确的回答还有一定的困难,环境科学还属于一个年轻、蓬勃发展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4、 环境科学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人类与环境构成了一对矛盾,环科的任务就是揭示这对矛盾的实质,研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二者之间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以求人类-环境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 大气及其污染问题 1、 大气垂直结构 根据大气在垂

5、直方向上温度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可将大气圈分五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该层的特点: A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度; B 由于近地面空气受地面辐射的影响而增温膨胀上升,上层冷空气下降,所以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对流; C 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 D 主要的天气现象均发生在该层。 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层。 (1)摩擦层或边界层:1-2 km以下,受地表机械、热力作用强烈。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该层。因此是环境科学重点研究的气层。 (2)自由大气层:在1-2km以上,受地表影响变小,主要的天气过程如

6、雨、雪的形成均出现在此层。 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大气气层。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 (1)同温层:在平流层下层,30-35 km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 (2)臭氧层:在30-35 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在该范围内,有厚约20公里的臭氧。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该层温度升高。 平流层特点: (1) 大气平流运动显著; (2) 空气比下层稀薄,水气、尘埃少,大 气透明度好。 中间层 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该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又称高空对流层。 热层(暖层,电离层) 80km到800 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

7、上升。 逃逸层(逸散层)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重力场而进入太空逸散。 2、 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 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颗粒物等。 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强。常见的有: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

8、酸盐气溶胶、臭氧等。 (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A 天然污染源 排放火山灰、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的活火山,自然溢出煤气和天然气的煤田和油田,放出有害气体的腐烂的动植物、森林火灾、沙尘暴等(天然污染源造成的大气污染,目前还不能较好地控制)。 B 人为污染源 燃料(能源)的燃烧、向大气释放出污染物的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过程和农业活动。 3、城市热岛环流 (1)定义: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郊)风。 这种风在市区汇合就会产生上升气流。因此,若城市周围有较多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工厂,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

9、向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逆温层存在。 (2) 产生城乡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A 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能耗水平高 B 城市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大,白天 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空气变 暖; C 城市上空笼罩一层烟雾和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4、环境标准 (1)环境标准的定义 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根据环境政策和法规,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生物学毒理实验,污染控制的经济能力和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对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及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所作出的规定。

10、 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监督、环境监测和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2)环境标准体系 按照环境要素分:大气、水、噪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按照用途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污染警报标准等。 我国环境标准分类 A 环境质量标准 B 污染物排放标准 C 环境监测、分析和统计方法标准 D 环境监测样品标准 E 环境保护基础标准 三、 水体环境及水体污染 1、水体与水体污染 (1)水体: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和海洋等。水体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及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是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 (2)水体

11、污染:指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3) 水体污染物质的来源 水体污染来源一般分点源和面源两种形式。 点源主要指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其变化规律服从工业生产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即季节性和随机性。 面源主要是农村污水和灌溉水,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灌溉后排出的水经径流中含有化肥和农药,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如富营养化和农药污染等。 A 工业废水: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机械设备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和场地清洗水及生产废液等。 不同类型的废

12、水含有不同的污染物,会造成不同的污染效应,如采矿、选矿及金属冶炼废水会造成重金属污染;而造纸废水排放的造纸黑液(在生产中最后排出原料中的非纤维素部分)有机污染。 B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C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农药和化肥。 (4) 水体水质污染指标 表征水体污染指标项目较多,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 A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如温度、色度、嗅味、浊度、透明度等。 B 其它物理性状指标。如悬浮固体、电导率等。 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 A一般的:pH、碱度、各种阴阳离子等。 B有毒污染物浓度:重金属、氰化物、多

13、环芳烃。 C耗氧有机物含量指标:COD、BOD、TOC 等。 第三类:生物学水质指标 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细菌和病毒。 (5)水体的自净作用:所谓水环境的自净作用是指受污染的各种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的影响下,污染物浓度或总量自然降低的过程。 2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Naturification) (1) 水体富营养化定义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湖泊分类与演化的一个指

14、标。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沉积物不断增多,先变为沼泽,再变为陆地。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所引起的富营养化现象,可在短时期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称为“赤潮”。 (2) 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 大量排入的营养元素。天然水体中磷和氮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浮游生物数量的控制因素。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中都含有大量的氮、磷以及其他无机盐类。 多数研究者认为,

15、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磷含量的高低决定着藻类繁殖速度和富营养化程度。 (3) 营养元素氮在水体中的转化 水体中的含氮化合物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两大类。含氮有机物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和尿素等,主要来自农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污水。无机氮包括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其一部分来自农田退水和工业废水,一部分是有机氮经微生物分解而成。 含氮有机物在水中的降解主要包括氨化过程和硝化过程。氨化的产物是NH3和NH4+,硝化过程的产物是硝酸盐,他们都可以被植物吸收。 在缺氧的情况下,一些厌氧细菌可以把NO3-转化成气体的N2O和N2,又回到大气中,即反硝化作

16、用。 (4) 富营养化判别指标和标准 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判断标准)是:当水体中磷含量大于0.010.02 mg/L,BOD大于10 mg/L,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微克/升时,湖泊为富营养化。 美国的吉克斯塔特提出的水体富营养判别指标和富营养等级。 3、污水处理方法与技术 污水处理的目的就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以某种方式从污水中分离出来,或将其分解转化为稳定无污染物质,或被植物体所吸收,脱离水环境。 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有三大类: (1)物理方法 (2)化学方法 (3)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 利用包括沉淀、蒸发和浮选等物理方法,处理、分离和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化学方法: 利用化学或

17、物理化学反应处理污水。 如(1)利用中和法处理酸性或碱性污水;(2)根据一些可溶性污染物在固液两相中不同的溶解度,采用萃取法回收重金属和酚类污染物等。 生物方法: 主要包括两种途径: A 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把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污染的无机物,以达到处理污水的目的。可进一步分为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B 利用一些植物可以吸收大量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物质)的特点,通过建造人工湿地去除水体污染。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保护和恢复我国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之一。我国水环境管理将从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还需要在总量控制理论与技术方法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确保污

18、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在流域水环境管理中的科学实施。 四 土壤环境污染问题 1、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的定义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质量恶化表现为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进程被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正常功能丧失,甚至毒性增强,进而对土壤生物甚至人类生存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土壤地球物理化学的自然形成过程极其缓慢,一般每百年以0.52cm厚度的速率进行,这就意味着土壤资源一旦遭到污染或人为干扰后将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恢复。 土壤自净作用 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消失的

19、过程,最终可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土壤具有净化功能的原因: (1)污染物在土壤中可通过扩散和分解作用,逐步 降低污染物浓度。 (2)经沉淀、胶体吸附等作用可使污染物发生形态 变化,变为难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态存在于土体 中,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 (3)通过生物和化学降解,污染物变为毒性较小或 无毒性的物质。 (4)有些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发生被分解气化,迁 移至大气环境中。 土壤污染类型 根据污染物进入土壤的方式将土壤污染分为5类: 1)水污染型:工业及城市污水进行农田灌溉或直接排放时,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并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便产生土壤污染。 2)大

20、气污染型:大气污染物通过各种沉降方式进入土壤后,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受到污染。-酸雨 3)生物污染型:未经消毒灭菌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粪便等直接排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成为某些病原菌的栖息繁殖地。 4)固体废物污染型:各类金属矿场开采的尾矿废弃物、重金属冶炼厂的矿渣以及“白色垃圾“(废塑料包装物及废农膜)堆放在露天, 经过长时间的雨水淋溶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土壤。 5)农业生产污染型:农业生产中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一些具毒、难降解污染物迁移积累到土壤系统中,使土壤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土壤污染物类型 土壤污染物笼统的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 无机污染物主要有重金

21、属,非金属中的砷、氟、过量的氮、磷和硫等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等. 有机物有酚类化合物、农药、原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部分矿物油等, 此外还有致病微生物。 2、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A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一般不易随水相移动,不能为微生物分解,易在土壤中累积。 B 同在水环境中一样,一些重金属元素(如汞)能在土壤环境中转化成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甲基汞),并通过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富集转化,通过食物链最后进入人体,对人类带来危害。 C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初期,不易被人们觉察和关注,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2) 土壤条件与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受到

22、几个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包括:A 溶解-沉淀作用;B 氧化还原作用;C 络合作用;D 吸附-解吸作用。 另外,土壤酸碱度、胶体含量组成、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等特征都影响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进而影响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举例: 镉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土壤中镉的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镉。离子态CdCl2、Cd(NO2)2、CdCO3和络合态的如Cd(OH)2呈水溶性的,在土壤中易迁移,可被植物吸收,而难溶性镉的化合物如镉沉淀物、胶体吸附态镉等为难溶性镉,不易迁移和被植物吸收。两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旱地土壤中多以CdCO3和Cd(OH)2

23、形态存在,其中以CdCO3为主,尤其是在pH大于7的石灰性土壤中明显。 淹水土壤(如沼泽土和水稻土), 当土壤表层以上积水时,在水层下形成还原环境,有机物不能完全分解而产生硫化氢,在含硫化氢的还原性土壤中,镉多以CdS的形式存在,CdS为难溶性物质,所以,在沼泽土和水稻土中往往会积累CdS 。 植物对镉的吸收:(1)随土壤pH值的增大而降低;(2)土壤中的有机质能与镉螯合成螯合物,会降低镉的有效性;(3)氧化还原电位也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Eh值低,会形成难溶性的硫化镉,植物越不易吸收。 (3)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A、 对土壤生物的危害 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

24、将直接影响土壤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新陈代谢过程。 另外,还影响土壤的酶活性,重金属对土壤中的氧化还原酶、蛋白酶等土壤酶类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作用一方面可能是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产生直接作用,使酶类活性基团受到破坏;另一方面重金属能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微生物体内酶的合成和分泌量,最终导致土壤酶活性降低。 B、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对各种重金属的需求有很大差别,有些重金属是植物生长发育中不需要的元素,且对人体健康危害明显,如Hg、Cd、Pb等;有些元素则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Fe、Mn、Zn、Cu等,但土壤中含量过高时,也会发生污染危害。 当然,重金属元素之间存

25、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例如铁与铜、锰、镉之间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弱重金属对土壤污染影响。 不同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生长产生危害并不相同。 过量的Cu可妨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土壤中受铜污染后,可使植物生长不良,过量铜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破坏根系正常生长代谢功能,引起植物生物量的降低。 受镉、汞、铅等元素污染,一般不引起植物生长发育障碍,但在植物体内累积。 镉可在水稻体内累积形成“镉米”,日本富山镉米事件。 五、固体废物与环境污染 1、 固体废物危害及防治 (1)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固体废物 (Waste) 通常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来源于生产、分配

26、、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 废物是相对在某一过程或在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而并非在一切过程或一切方面都没有使用价值。某一过程的废物往往是另一过程的原料,所以废物又有“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之称。 为了便于管理,按来源固体废物分: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四类。按危害程度分一般性和危险性废物两类。 (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固体废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变化,如果处理或处置不当,将通过水、土壤、大气或食物链危害人群健康和环境。 A 对水体的污染:通过渗滤和地表径流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 B 对大气的污染:细小颗粒物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漂浮到大气中;长期堆放

27、或焚烧中散发出的臭气和毒气(环境中的二恶英是在塑料燃烧中产生的)。 C 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物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处理,被雨水浸淋,渗出液中一些污染的成分会使土壤重金属富集, 改变了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土壤的自净能力,妨碍植物根系的生长。 D 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一些城市垃圾及其他固体废物的清运能力低,清洁处理率低,很大一部分固体废物堆放在城市的一些死角,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同时,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也构成潜在的威胁。 (3) 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危害 危险废物又称有害废物,泛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及其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198

28、4年UNEP把危险废物污染危害列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国内外不乏因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不当,祸及居民的污染事件。 70年代锦州铬渣露天堆放污染井水事件;70年代末美国纽约州尼亚拉加废物填埋场渗漏造成严重拉夫运河河谷土壤污染. 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焚烧处理处置 (1)焚烧法定义:利用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减少容积、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和副产品的目的。 焚烧技术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技术。可处理城市垃圾、一般工业废物和有害废物。但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新污染物,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应对焚烧设施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进行控制。 主要控制项目包括:有害

29、气体(SO2、HCl、CO、HF、NOX等)、烟尘、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如二恶英)等4个方面。如美国已指定“废物焚烧的法定处理效果标准”。 (2) 焚烧法优点 A 大幅度减少固体废物容积,最大可减少原体积 的90%以上; B 杀死病原菌,达到解毒的功效; C 产生新热能,用来供热和发电。 (3) 焚烧法缺点 A 可能产生未完全燃烧的有机组分和酸性气体, 如直接排入大气中,会造成二次污染 B 建设投资、运行和管理费用高 如对于城市垃圾,欧洲国家的焚烧率已达2025%,美国为10%,我国还没有开展。 3、固体废物管理的发展趋势 固体废物的管理包括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储存和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的管理。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与管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环境学家的广泛重视。 美国的资源保护和回收法(1984)和全面环境责任承担赔偿和义务法(1986)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全面的关于固体废物管理的法规。 (1) 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与利用 4R原则 对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关键在于解决好废物产生的源头以及综合利用问题。首先需要从污染源开始,改进或采用更新的清洁生产工艺,尽量少排或不排废物。这是控制固体废物的根本措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