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6.48KB ,
资源ID:41059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059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2详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2详细.docx

1、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2详细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复习目标:1.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课本难重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2.强化地图和图表的判读和运用;3.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记忆)(1)在时间上的不匀速性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

2、寿命提高工业革命期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20世纪以来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增长迅猛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2)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人口政策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控制人口

3、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 点地区时间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落后的原始部落原始社会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业革命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大多发达国家后工业化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大多发达国家欧洲北美地区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第二节人口空

4、间的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新大陆的开发和新航线开辟以集团性、大批迁移为主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

5、非洲人到西欧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古代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大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新中国至改革开放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政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自发迁移、流量增大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1)宏观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2)微观意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

6、记忆对人口迁出地:有利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有利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结合世纪金榜P7-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宏观因素:1、自然环境的变化2、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微观因素: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

7、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首(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区域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等(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

8、、合理人口容量的意义及其措施:(1)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等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人少,消耗与索取资源多,并转嫁污染;发展中国家人多,增长快,消耗资源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引发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2)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国际社会合理控制人口;保证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尊重客观规律;提高生活水平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主要类型: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不同,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

9、用地、交通用地等不同类型。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3、城市功能区的主要特点:集中连片;界限模糊;功能兼备记忆4、城市主要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等。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坡、工业区联系;设施和环境较差等。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2)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占地面积最小的土地利用方式,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位于城市中心;交通

10、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务区CBD特征:建筑物高大稠密;城市经济最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垂直方向)(3)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占地面积仅次于住宅区,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较便捷的城市郊区(交通干线两侧),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众多的就业机会。(4) 文化和高科技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的地区。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在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1、: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OA商业区AB住宅区BC工业区(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中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

12、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依据及划分: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等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是区域的社会服务、经济和行政中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影响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的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交通条件。案例:上海城市等

13、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市等级体系的概念:记忆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规律: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2)中心地理论(结合图2.16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规划图)不

14、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 每一个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低的城市服务范围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3、研究城市等级体系的意义: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镇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记忆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社

15、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缩小城乡差距(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地区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至30%以下,低缓慢缓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对区域发展作用不明显中期阶段30%至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出现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发达国家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2、不同国家城

16、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原因城市化特点原 因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慢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心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生影响的原因:城市的发展,城市地域的扩大,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地理环境各要素也相应地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表现:(1)自然

17、环境问题: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大气圈: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水圈: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2)社会经济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压,地价上涨,成本上升等。3、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2)不利影响: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地面下沉、加剧热岛效应、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

18、速加压、社会贫富差距大等问题4、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1)目标:以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为目标。生态城市不能简单地只理解为绿化好、空气好的城市,而是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2)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3)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措施:分散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合理规划城市积极发展和改善交通和居

19、住条件创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产业,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与绿化意识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会判断P38活动三种模式的有缺点(从热岛效应和用地效率两方面分析)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记忆: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 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2)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理解应用结合世纪金榜P3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

20、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层厚度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1)农业区位因素的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

21、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2)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定义:记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记忆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

22、、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征。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区位条件:记忆(能认识P45图3.9小麦牧羊带位置)(1)特点: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和商品率高(2)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人口密度适中,既保证了足够的劳动力,又接近消费市场;生产方式、技术先进;距港口近,交通便利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

23、业地域类型一、 季风水田农业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2、水稻的生产条件:(1)水稻的生长习性: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从幼苗发芽-分蘖-抽穗适宜温度均在日均2040,低温严重影响生长。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生长期内需求降水量在750毫米以上,总需水量相当于旱粮的24倍 。(2)水稻的生产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田地平整,排灌方便;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3、季

24、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适合水稻生长(2) 地势平坦的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适宜水田管理(3)土层深厚,土壤肥沃(4)河湖纵多,水量丰富,灌溉便利(5)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6) 人多地少,喜食稻米的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7)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4、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三低一高一大一小”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土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总产量不大,以自给为主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扩大经营规模机

25、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的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 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及作物记忆国外国内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我国东北、西北等地经营方式家庭经营国营农作物小麦、玉米2、小麦、玉米的生长习性:小麦喜温凉,较耐旱; 玉米喜高温,较耐旱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4

26、、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3) 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5、美国商品谷物农业:6、促进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1)、交通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 (2)、国际市场广阔,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3)、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农业科技应用,提高了效益,起决定作用 (5)、强有力的农业发展措施,保持长盛不衰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1.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和特点记忆分布

27、国家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以牧羊为主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不宜种植,只能放牧特点高品率高,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 地广人稀,地价低(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打机井);培育良种牛及加强对牛病的研究二、乳畜业1、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2、区位要求和特点:商品率高、机

28、械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牛奶为主的乳畜业位于大城市的周边,而生产乳制品的乳畜业离城市较远。3、区位条件记忆1)饲料因素: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2)市场因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给一幅农业地域图,要能识别其属于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关键看从事何种农业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II复习目标: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课本难重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强化地图和图表的判读和运用;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经

29、济效益原则,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并要兼顾环境效益原则和社会效益原则。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结合世纪金榜P49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导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等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导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工业类型:(按影响布局主导因素分类)理解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区位选择。1、 科技因素:科技进步很快,工业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技因素。科技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的因素:市场、信息和劳动力素质;减弱的因素:原料、动力和劳动力数量;交通因素一直都很重要。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记忆鞍钢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处原料地、靠近燃料地、初期用水、用地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靠近市场、劳动力充足、交通便捷宝钢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水陆交通极佳、技术水平高、人才密集。 钢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