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60.50KB ,
资源ID:41041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041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x

1、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 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 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 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thought of Nanjing cityABSTRACT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

2、ient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 scon structi on.1、 概述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 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 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 理坐标范围在北纬 31 14至32 37、东经 118 22至119 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 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 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

3、京位于江苏省西南 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 3 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 730公里。从棠邑、固城或是越城起算,南京已经有大致 2500年的历史。纵观这2500 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 “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 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 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 的反映。在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 但是, 经济地理条件也制

4、约着城市的命运, 这是不以城市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我 国漫长的都城规划建设史上,周礼考工记所反映的“乐和礼序”的规划思 想以长安(西安)和北京为典型代表;而南京却是我国另一种重要规划思想一一以 管子所反映的“天材地利”观念的典型代表,别具一格。南京在我国古代和 近代城市规划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独特地位。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南京特别是 明代南京,也书写了亮丽的一页。2、 自然条件2.1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 地区之一。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 淮。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冬季

5、干旱寒冷, 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温度为15. 7 C,最高气温43C (1934年7月13日),最 低气温一 16. 9。C(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C,最冷月平均 温度一 2. 1cC。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 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 81%。最大风速19. 8米/秒。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一 0. 09米。夏季主导风向东 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地震基本烈度 7度。无霜期237天。每年 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 911月。2.2地形地貌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 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

6、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 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境内地 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 地貌综合体。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 5%,植被良好。低山、 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江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 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 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南支 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南北两支分

7、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 西去,直至大江之滨。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 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江宁南部苏皖交界 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 至句容、溧水 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 另一支往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 脉大金山相连。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 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3、 南京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图3-0 南京历代都

8、城变迁图3.1固城南京地区最早的建城活动出现于春秋末期高淳县境内之固城。 固城,又名子罗城,俗称楚王城。城为土城,分内外两重。城高一丈五尺,罗城 (外城)周回七 里三百三十步,子城(内城)一里九十步。遗迹今仍可考,现残存部分呈长方形, 罗城南北约800米,东西约1000米,经实测,周长3915米;保存较好的北城, 城基宽41米,残高46米,顶宽25. 5米;城外原有护城河,宽约18. 5米。 子城位于罗城腹地略偏西,正南遥对秀山,北向背靠“楚王山” ,城亦呈长方形, 南北 12l 米,东西 196米,四周亦有护城河,宽约 13. 5米(图 23)。春秋末 期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

9、期。 固城分子、 罗两重, 说明已经有 了城郭分工的新概念。3.2越城越城以南京城而言。越城,开始了南京迄今 2480 年的建城史。周元王姬仁 三年(前473)越灭吴。第二年即勾践二十五年 (前 472),越于淮水(即今秦淮河 ) 之滨,今中华门外长干里一带筑城以图楚,史称越城,又称“越台” 。据南京大 学历史系文物室藏洛阳出土的东周铜尺, 每尺 23. 1 厘米。 我国古代以 6 尺为一 步, 300步为一里。依此计算,每步为 138. 6厘米,每里为 415. 8米,越城周 长相当于 942米,城中面积约为 56公顷。从城的规模看, 是一个军事性城堡。 一般居民住在城外秦淮河两岸,逐渐成为

10、居民聚居和物品交易的场所。3.3东汉末建业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 1 1 ) ,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十七年(2 1 2) , 改秣陵为建业。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建安“二十六年 (221) ,其年始置丹阳 郡,自宛陵理于建业。 ”南京第一次成为郡治所在。孙权在他称帝、建都建业前, 长期经营建业,就是准备以建业这个地方为基地,发展壮大, “建功立业”。由此 开始,现今南京这个地方逐渐发达起来, 以至成为一国之都。 东吴建业城郭有三 重:宫城、都城和外郭。外郭未筑城,而以篱为外界,设有 56个篱门。范围大致东至青溪,南至淮水,西至石头城,北至覆舟山。 “都城之正门日宣阳,又南 五里至淮

11、水,有大航门” 。这应是都城之中轴线御道。据左思吴都赋描 述:“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眈眈,清流直蜜。列寺 七里,侠栋阳路。屯营栉比,廨署棋布。 ”御道南端即大航门,立有双阙,门下 的大航朱雀航, 在今天的镇淮桥稍东, 是都城的南部交通咽喉。 宣阳门又称 白门。白门也成为南京的一个别称。 宫城东为太祖庙。 吴建兴元年 (252) ,“权卒, 子亮代立。明年正月,于宫东立权庙日太祖庙” 。3.4 曹魏邺城曹魏邺城平面呈矩形, 东西约 3000米,南北约 2160米。曹魏邺城的形制主 要有:宫前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 把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宫城在北, 坊里、衙署、 市在南;礼仪

12、性的大朝与日常政务的常朝在宫内并列, 形成两组宫殿群, 各有出 入口,大朝为文昌殿和阊阖门,常朝为勤政殿和司马门;大朝门前形成御街,直抵南城门,形成南北中轴线;在南北中轴线和东西大道交叉处出现“ T”形广场。3.5南唐金陵城 杨吴和南唐是南京古代、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四个时期之一。 ,而南唐则建都南京。杨吴大和四年 (932) “徐知诰广金陵城周围二十里” ,拓展了原有城墙, 并增 筑了羊马墙。此时的金陵城周长已是四十五里 (约今 20 公里余):西据石头岗阜 之脊,南接长干山势, 东以白下桥 (今大中桥)为限,北以玄武桥 (今北门桥)为界; 城高三丈五尺,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皆为土筑

13、。城共八门, “由尊贤 坊东出,日东门 (今大中桥处 );由镇淮桥南出,日南门 (今中华门 ) ;由武卫桥西 出,日西门 (今汉中门 );由清化市而北,日北门 (今北门桥即为当时桥梁故址 ); 由武定桥折秦淮而东, 日上水门 (今东水关 ) ;由饮虹桥沿秦淮而西出, 折柳亭之 前,日下水门 (今西水关 );由斗门桥西出, 日龙光门 (今水西门 );由崇道桥西出, 日栅寨门 (今涵洞 E1) 。 ”同时,征发民丁沿城开挖护城河,史称“杨吴城濠” 。濠于竺桥会青溪,西经浮桥会珍珠河,再西经北门桥,人乌龙潭,再人江;自竺 桥向南经玄津桥、大中桥,再向南,继而折向西,经长干桥,再西汇人秦淮河。 绕城南

14、的一段后来也被称为外秦淮河。这个新城就成为南唐的都城。3.6南宋建康建康城以行宫为中心, 行宫周边主要集中了亲兵寨、 十三营、破敌教场等军 事设施,而官署和府学 ( 转运司、建康府、学府 )主要在行宫的东南面,居民区集 中在行宫南面和西南面的秦淮河两岸。 商业区在南门 (今中华门 )内的镇淮桥至新 桥(饮虹桥)一带的秦淮河两岸。 城内中部笪桥一带, 北门内的清华市, 也是比较 集中的商业区。宋绍兴年间(11311162),建康城略加修固。宋乾道五年(1169) 建康留守史正志, 复加修筑, 并增立女墙。 宋景定元年 (1260) 知府马光祖浚青溪 等濠,重修诸桥,“以浚濠之土培厚城身” ,创更

15、楼四所 178间,又于栅寨门创瓮 城及更楼 7间、闪门 6 扇,皆用铁包裹;铁圈门 1 座,铁水窗 2 扇;城濠之内、 城墙之外皆筑可供放牧的羊马墙。 秦淮河两岸自南唐后, 交通日益繁忙。 宋乾道 五至六年 (1 1 691 1 70)镇淮桥和新桥改建为砖石桥, 比原桥增宽四分之一, 各宽 三丈六尺。镇淮桥长 16 丈,两端各建一亭。新桥长 13 丈,桥上盖屋 16 间,以 避日晒雨淋。3.7 集庆 元代是个大一统的朝代,幅员辽阔,而且重工、重商。纸币在全 国通行更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这一切都推动了南京地区工商业的发展。 曾经是六 朝和南唐故都的建康, 虽历尽沧桑, 又渐渐恢复为富庶繁荣的城市

16、。 与宋代一样,元承接了南唐时的格局,北部主要是衙署、军营,南部则以居住、商业为主。全 城设坊。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公署在城内东南隅,临青溪,即故府治。 ”3.8明朝南京京师朱元璋称帝前后, 对定都南京虽有犹豫,但 已开始按帝都规划建设南 京。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 南京成为规模空前、壮丽 无比的一国京师。南京明 城继承了曹魏邺城、东晋 建康、唐长安和元大都的 传统,宫城一皇城一都城 有一条共同的中轴线。作 为京师,明南京有四重城 郭构成:宫城一皇城一都 城一外郭。都城城池经实 测,明城墙周长35267米。 现仍高出地面大于5米、 基本完好的长22425米; 尚存遗迹(高出地面不足5 米)的266

17、6米,地面无遗 迹的遗址10176米。墙高一般在14至21米;最高26米(琵琶湖段)。墙底宽14 米左右。顶宽7米左右,最宽19. 75米图西干长巷段京四重最窄2. 6米(富贵山 西侧)。沿城墙的护城河(湖)全长31195米。明都城范围内面积约43平方公里。 南京明代城池不仅有城墙、城门,还有护城河、瓮城、水关,真可谓“金城汤池”。功能构成从功能上讲,都城内由三大区构成:东部为宫殿衙署,南部为市区,西 北为城防驻地。 都城内道路由官街、小街、巷道形成道路网络,分两大部分: 旧城范围沿袭历史,以六朝、南唐形成的道路为基本骨架;新城则以宫城为核心, 以御道为轴线。两大部分之间通过竺桥、玄津桥、复成

18、桥和白下桥以东西向道路 联系起来。3.9清江宁府清顺治六年,改明皇城为八旗驻防城,即所谓“满城”。清顺治十七年(1660), 由太平门内明皇城西北角至通济门,沿用旧皇城西墙加筑城垣,形成“满城”的西墙。北墙即为明皇城北安门城垣向东加长到朝阳门北与明都城墙相接。 东墙 和南墙即为明城墙。“满城”呈矩形,东西宽2100米,南北长2980米。设4门: 东、南即为朝阳门和正阳门;西墙北门即为正对玄津桥的西安门, 西墙南门正对 大中桥,此两门为满城与繁华市区的主要通道。3.10 “首都大计划”“首都大计划”初稿规划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分区和道路规划方面。在分 区规划方面,确定了旧城区、行政区、住宅区、商

19、业区、工业区、学校区和园林 区等7个分区,其中行政区与学校区是南京近代规划以来首次增添的新内容。 将道路宽度等级分 为:50m 40m 30m 24m对南京老城区进行部分改建, 并建成了北起下关江边中山码头, 东抵中山陵的中山大道, 作为新的中轴线。在此线的两侧建造了若干公共建筑及颐和路一带的 “公馆区”等,这批民国建筑均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设计,是近代中国的优秀建筑。该计划功能分区规划直接影响着南京城市的分区发展, 特别是居住分区、大型公建设施布局仍然影响着今天城市的布局: 所确定的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中山路“Z”字形干道网体系成为南京主城的骨架,目前主城的主干路系统以此为 基础建设而成。AJS

20、路W匚业区R3行政懂Htf学校区匚IIH城区 商业区B住宅区卿园林何图12-27首都大计划资斛羞瀬:孟遵民.就市中间结恂強姦曳论碼究与应用.东視大学研究生论丈图3-10首都大计划规划示意图3.11现行南京沿长江两岸沿江束状交通走廊是市域城镇 的主发展轴,市域南北向德交通干线为城镇的 次发展轴,以圈层式城镇群体的布局构架进行 规划建设。以市区为主体,围绕市区由内向外, 把市域分为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的五个圈层, 即中心圈层一一市区、蔬菜、副食品基地和风 景游览区、沿江3个卫星城、3个县城和两浦地 区、大片农田、山林和远郊小城镇,这种布局 被概括为”市-郊-城-乡-镇”。未来南京将构建以主城为核心,

21、以放射性 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多心 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空 间格局。形成“一带五轴”的城镇布局。4.1管子因地制宜思想管子认为城市建设应“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换言之即城的形制应充分发挥城址的地理条件, 按地形十几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 上的规整,打破了以往井田规划概念的约束。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很好地体现了这 一规划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都城规划处于对南京特有的地形地貌和历 史沉积深厚的旧城的尊重,同时还更多受当时经济力量的制约以及军事防卫方面 的考虑,从而突破传统都城“王城居中”典型模式的束缚,不拘一格,采取了因 地制宜的做法。“山

22、川形胜”是南京古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南京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长江南京段长度 约95 km,江心10多个大小江心洲,江北有滁河,江南有秦淮河,为境内两条 主要的长江支流。整个古城位于长江下游的秦淮河河口地区,周围群山起着屏障 和军事防守的作用,而且便于登临和建设各种人文景观,呈现山环水抱的态势 ,故曾被诸葛亮描述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孙吴建邺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邺城一方面充分发挥作为 水乡城市的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 以确保国都安全。建邺虎踞龙盘,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

23、地理 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明南京城基于当时的现状条件 , 依据管子倡导 的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 从环境与实用角度出发 , 顺应自然在城中保留了较多 的水面和山丘 ,并将南唐金陵和六朝建康及东府城尽包在内 , 形成颇有特点的都 城形态。根据有关资料 , 当时在选择宫城位置时 , 避开了整个旧城 , 在其东侧富 贵山以南的一片空旷地建造新宫 , 并把旧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 , 供军队建营 驻扎之用。这样就形成了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明确功能划分 : 城东是皇城区 , 城 南是居民和商业区 , 城西北是军事区。 整个古城的外廓沿着这三大区的用地 , 并 依照山丘、 湖泊、 河流等地理形势 ,

24、从防御需要修建而成, 最终形成了不太规 整的形态。这一屈曲多变颇不规整的形态和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很好地体现了 中国古代 管子 所倡导的 “因天材, 就地利, 故城廓不必中规矩, 道路 不必中准绳” 的规划思想。4.2 其他规划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谈理想的都成布局,那就是周礼 考工记中的“匠 人营国”制度。而南京的建设也不例外,首先,明南京城采用了“四重城郭”的 布局方式,这是在继承了营国制度的“城为重城的环套”发展出来的;接着,宫 城钱的太庙和社稷坛地标准的 “左祖右社” 格局; 在宫城布局方面还是强调宫城 作为全城规划的重心。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 , 追求天地人三者合一

25、,并以此为 其最高理想。在古代都城规划中 , 都城宫城、 皇城等的位置 , 四象、 天、 地、 日、月等坛的设立 , 金水河的开凿 ,城郊的外形以及城市的数目等大都遵循象天 法地的思想。以“四象”为例 , 历史学家曾对南京古城的地形地貌作过分析 , 认 为其选址与布局符合“四象”要求 :巍峨葱郁的钟山在东面 , 为“青龙象” ; 隐伏 嶙峋的石头山在西面 , 为“白虎象” ; 奔流灵动的秦淮河在南面 , 为“朱雀象”; 逶迤绵长的覆舟山横亘于北面 , 为“玄武象” , 四象之间平展的谷地为皇宫所在。明南京城的皇城及宫城的布置完全继承历代都城规划而加以发展 , 而皇城并 未在六朝、 南唐宫室的基

26、础上修建 , 而是位于原金陵城东门外 , 偏在应天府城东 南隅, 系填燕雀湖 (即前湖 ) 而成, 主要是基于风水的考虑。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对明南京皇宫 规划亦有重要影响。皇宫规划是朱元璋聚集群臣商量所定 , 其中影响最为关键的 人为朱元璋与刘基。 刘基为天文学家 , 朱元璋熟悉阴阳五行之说 , 所以他们在明 宫规划中 , 十分强调用阴阳五行观作为法则来指导宫殿的布局、 朝向, 乃至殿、门名称亦极力遵循阴阳五行法则。参考文献:1 南京市地方志委员会 . 南京简志 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2苏则民编著南京城市规划史稿 古代篇近代篇中国建筑工业

27、出版社, 2008.3张婕. 南京历史城市空间变迁的逻辑研究初探 A . 山西建筑 ,2009, 22( 35) : 18 - 19.4马伯伦主编南京建置志 M 南京:海天出版社, 1994.5尹 超.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 D . 南京: 东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 2005.6南京市政筹备处 . 南京市政计划书 Z. 民国十五年 .7汪德华.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M.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8南京市规划局 .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2010) Z.9阳建强 . 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魅力与保护延续 J . 城市规 划 ,2004, 28( 12) : 41 - 46.10王德华.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M .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70 - 7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