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789.34KB ,
资源ID:40702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0702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一圈舞动 两翼振飞.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一圈舞动 两翼振飞.docx

1、一圈舞动 两翼振飞2010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28)“一圈”舞动 “两翼”振飞关于完善重庆“一圈两翼”协同发展机制的探索【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近年来“一圈”与“两翼”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把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结合起来探寻重庆“一圈”与“两翼”协同发展机制的对策,规划重庆“一圈两翼”协同发展的实施构想。【关键词】 一圈两翼 发展机制 重庆 引 言2006年重庆首次提出“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2007年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布,将实施“一圈两翼”的开发提升到战略任务的高度,以

2、“一小时经济圈领头领跑来带动渝东北地区的提速提档,带动渝东南地区的做特做优”为根本方略,从而达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共荣的目的。这一发展战略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314”总体部署、加强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确定,为重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之路指明了方向。但是当前,对“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仍然存在认识和实施上的一些误区:认为“一圈两翼”是一种抓大放小、弃弱扶强的发展战略,或者理解为先后发展的战略,即先建设“一圈”,后发展“两翼”,对“一圈两翼”协调发展的实质不清不明。同时,“一圈”与“两翼”之间协同发展的机制尚未健全,区域

3、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如果差距扩大趋势得不到抑制,必将会影响重庆大城的崛起和内陆开放高地的实现,影响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发展,所以统一全市上下对“一圈两翼”协同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进行细致研究,是当下和长期的重要任务。一、重庆“一圈两翼”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一)“一圈两翼”差距现状1经济规模的差距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从2008年重庆“一圈两翼”经济规模对比表(表格1)可以看出,“一圈”经济实力最强,渝东北翼次之,渝东南翼最弱。表格1:2008年重庆“一圈两翼”经济规模对比表地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人口(万

4、人)总量比重(%)总量比重(%)总量比重(%)一小时经济圈3959.377.7382.384.21709.9460.2渝东北翼85716.848.310.6848.1629.9渝东南翼280.45.523.55.2280.909.92经济结构的差距从2008年重庆经济结构状况表(表格2)中产业结构可知,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同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层次,均以第二产业为主。在产业结构对比上,一小时经济圈的第一产业分别比渝东北翼、渝东南翼低12和13.5个百分点;一小时经济圈的第二产业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7.2和7个百分点,一小时经济圈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

5、4.8和5.9个百分点。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呈对应关系,一小时经济圈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上,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上。渝东北翼、渝东南翼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明显高于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25.7和36.8个百分点,而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又比一小时经济圈的分别低13和14.4个百分点,14.7和22.4个百分点。表格2:2008年重庆“一圈两翼”经济结构状况对比表地区常住人口(万人)产业结构(一:二:三)就业结构(一:二:三)总量比重(%)一小时经济圈1709.9460.28.6:49.3:42.133.7:25.4:40.9渝东北翼848.1629.920.6:42

6、.1:37.359.4:12.4:26.2渝东南翼280.909.921.5 :42.3 :36.270.5:11:18.5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的差距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这里利用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代替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重庆“一圈两翼”城乡居民收入对比表(表格3)中可以看出:“一圈”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方面,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42.4%和5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5.2倍和14.6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270%和65.6%。总之,无论是消费还是积累

7、,一小时经济圈均高于“两翼”。表格3:2008年重庆“一圈两翼”城乡居民收入对比表地区职工年均工资(元)农民年均纯收入(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储蓄余额(亿元)一小时经济圈28181 5183 1639.93010.2渝东北翼 223233639 311.8 792.5渝东南翼23536 3242 112.41817.94城市基础设施的差距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备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未来。通过对比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公路里程(表格4),一小时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明显好于“两翼”。表格4:2008年重庆“一圈两翼”城市基础设施对比表地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公路里程(公里)总量比重(%)增

8、幅(%)总数比重(%)一小时经济圈30707626.2 4177437.3渝东北翼671.716.635.951104 45.7渝东南翼302.97.429.315754 17(二)“一圈”与“两翼”差异趋势的实证分析关于“一圈两翼”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可从三个思路来进行分析:一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二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三是发展的能力和机会,下面的实证分析便是基于这三个层面。选取从2000年到2007年的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以重庆40个区县为研究个体,分为“一圈两翼”三个经济区,分别是一小时经济圈(23个区县),渝东北翼(11个区县)、渝东南翼(6个区县)(表格5)。表格5: 重庆“一圈两翼”

9、3大经济区划分情况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渝中区长寿区万州区黔江区大渡口区江津区梁平县武隆县江北区合川区城口县石柱县沙坪坝区永川区丰都县秀山县九龙坡区南川区垫江县酉阳县南岸区綦江县忠 县彭水县北碚区潼南县开 县渝北区铜梁县云阳县巴南区大足县奉节县万盛区荣昌县巫山县双桥区璧山县巫溪县涪陵区1.经济增长视角(1)人均GDP差距从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来看(图表1),重庆“一圈两翼”地区经济发展与全市差距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虽然渝东南、渝东北地区GDP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使得人均GDP在2000年至2007年间增长值还是低于全市和“一圈”地区。最下面的两条曲线的变动轨迹显示渝东

10、北和渝东南人均GDP的增长非常缓慢,人均徘徊在2000-4000元之间。事实也证明了重庆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一圈”地区拉动的,但“一圈”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同比例地带动“两翼”地带的经济增长,反而受梯度推进理论的影响,资源配置的错位,“两翼”地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图表 1:重庆“一圈两翼”19992007年人均GDP经济学中,一般用标准差(S)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采用变异系数(V)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变异系数越大,则说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程度越大,区域间的非均衡性就越大),用绝对级差表示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用相对级差表示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从整理的资料中(图

11、表2)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上升的趋势。2005年地区差距达到巅峰。2005年后,伴随着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区域差距略有回落。图表 2:重庆GDP和人均GDP的区域差异综上所述,2000-2007年重庆三大区域间人均GDP绝对差距逐年扩大,扩大速度有起伏,但2005年后扩大速度逐年增大。而相对差距呈波动起伏状。因此,无论从人均GDP还是GDP增长率来分析,“一圈”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两翼”地区。人均GDP差距的全面扩大,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2)收入差距较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人们更为关注且能亲身体验到的是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这也是近年

12、来人们普遍感到区域差距拉大,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心理不平衡感的重要背景。然而,由于重庆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不平衡。所以,衡量重庆区域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不能将城乡居民一概而论,而需要分别进行统计和比较,如图表3所示。重庆“一圈两翼”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的总体格局依然表现为阶梯型差势,按“一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三大区域之间的阶差排序,城乡差异极大。图表 3:重庆“一圈两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的基本概况重庆三大区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且不断扩大的趋势明显(图表4)。图表 4:重庆“一圈两翼”城镇居民收入地区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图表5),从2000年到200

13、7年,渝东北、渝东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占“一圈”地区的比重相应地分别由70.05、61.79%变为70.26、64.58,差距不断扩大。图表 5:重庆“一圈两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消费差距从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较(图表6),20002006年,“一圈两翼”三大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年上升,20002005年三大地区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处于扩大趋势,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相对“两翼”地区先缩小后扩大,渝东北消费水平相对其他地区逐步缩小,渝东南地区消费水平相对增长。图表6:重庆“一圈两翼”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较综上所述,重庆“一圈两翼”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加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4、:一是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明显。重庆直辖以来,尽管农民的收入有较大增长,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到目前并没有改变。2000-2007年,“一圈两翼”三个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差距继续扩大。二是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也有不断扩大趋势。三是受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的影响,地区间农民的消费水平差距更为悬殊。2.经济发展视角(1)资本形成差距资本形成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衡量指标是经济总量和增长率。重庆直辖以来,在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3.6%的高速度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一圈两翼”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通过对近年来“一圈两翼”区域的经济数据(图表7)进行

15、比较分析可得出重庆区域经济差距过大的结论。图表7:重庆“一圈两翼”三大地带历年GDP总量从发展总量来看(图表8),在直辖以来经济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三大地带的GDP占全市GDP的比重依次递减,20002007年,一小时经济圈经济产出占全市均在78以上,而“两翼”地区加起来连30都不到,差距明显。图表 8:2000-2007年重庆“一圈两翼”GDP占全市比重 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角度看(图表9),三大区域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经济发展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圈”地区的年增长率相对于“两翼”地区更与重庆市的增长率一致,可见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受“一圈”地区影响。但是,与“一

16、圈”地区相比,“两翼”地区相对“一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够稳定,呈现波状趋势。图表9:2000-2007年重庆“一圈两翼”增长率变动情况(2)产业结构差距对“一圈两翼”三大地区的三次产业构成进行比较(图表10)发现,一小时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远比“两翼”地区小,说明工业化程度比“两翼”地区高;而“两翼”地区第一产业相差不大,都接近23%,说明“两翼”地区还是比较依赖第一产业。在重庆“一圈两翼”三个区域中,渝东南翼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下降也最为缓慢,这与其较低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应。图表 2:“一圈两翼”三次产业结构状况()(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差距由统计数据(图表11)可知,20002007年,重

17、庆各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都处于稳步上升趋势,“一圈两翼”占总投资的比值也相对稳定,“一圈”地区占71%78%之间,渝东北翼占15%21%,且有下降趋势,渝东南翼占4%9%之间,稍有上涨。另一方面,“一圈两翼”三大区域间的投资额绝对差值也呈扩大趋势,由2000年“一圈”和渝东北、渝东南的差距3786986万元、4741556万元,扩大到2007年19386255万元和21985184万元,差距逐年扩大,“一圈”地区仍是重庆发展和投资的重心。图表 11:重庆“一圈两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比(万元)3社会发展视角 (1)城镇化差距城镇化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两

18、翼”地区城镇化水平不仅与一小时经济圈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参照图表12,2000-2007年之间,重庆市城镇化率由35.6%增长到48.3%,而一小时经济圈除主城九区外,其他区县的城镇化水平均值都低于重庆市整体水平。“两翼”地带相对重庆市而言差距更大,2007年,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市38.68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一圈”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市平均值基本相当,差距较小。但“两翼”地区城镇化水平极其低下,社会发展水平很低。从2000年到2007年,“两翼”地区城镇化速度明显慢于全市和一小时经济圈,差距不断扩大。图表 12:重庆“一圈两翼”城镇化水平()(2)开放性

19、差距重庆直辖以后,三大区域在开放度上的差距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由于直辖后重庆主城区率先得到发展,从“一圈”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依次推进,直辖初期,“一圈”地区获得政策支持率先开放。1999年,主城区的外贸依存度分别相当于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7.1倍和8.8倍,差距相当悬殊。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开始,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两翼”地区的开放度明显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重庆三大区域之间外贸依存度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2001年,主城区的外贸依存度分别相当于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3.7倍和3.95倍。随后,由于“一圈”尤其是主城区投资环境较好,外商投资的重

20、心进一步向“一圈”地区倾斜,从而导致三大地区之间外贸依存度方面的差距再度扩大。2007年,“一圈”地区的外贸依存度相当于渝东北地区的7.35倍,渝东南地区的8.25倍,与2001年相比,差距分别扩大了3.65倍和4.3倍。(三)“一圈两翼”差距不断扩大的机制因素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城市快于农村,集聚快于分散,多元快于单一。造成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发展战略、体制设计和政策选择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前者,在对自然条件有较强依赖性的发展阶段,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难以发生显著变化,并且随着经

21、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因素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对于后者,是可以加以控制的。因此,这里可以认为自然条件对造成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直接作用不大,而主要从机制体制的角度来论述。1基于“输出基础”理论:驱动机制不完善,主导产业带动力弱输出基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诺思首先提出的,后经蒂博特、罗曼斯、波洛夫以及博尔顿等人发展完善。主要观点为“区域增长主要取决于区域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按竞争利益向区外输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输出能力增长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将通过乘数效应方式而得到强化。形成产业集聚并创造工业核心地带,从而带动外围连续发展”。基础输出理论本质上强调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一个地区经济要保

22、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有主导产业,如果这个地区的主导产业竞争优势越大,比例越高,产生的“辐射效应”越强;并带动上下游产业向本地区集聚,从而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重庆的建设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主导产业向机械制造、电子等也集中于“一圈”。而渝东北和渝东南的主导产业对本地经济的带动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单一产业多,产业链条短;初级产品生产比重高,深加工产品比重低;上游产业居多,而下游产业缺乏;粗放型、资源掠夺式开发居多,内涵型、集约式综合利用少;能耗高,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科技含量较低,科技贡献率不高,产业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知识和技术进步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3、较弱;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友好型生产不足,在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同时却存在着主要污染物均来自工业的尴尬。2基于“增长极”理论:联动机制不完善,核心城市无核能增长极理论是1950年代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最先提出的,布代维尔、缪尔达尔、赫希曼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同周围区域构成一个势差,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力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强调了构筑增长中心点,即增长极对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增长极理论提出后,许多国家试图运用这一理论消除落后地区的贫困,并取得相当的成效。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就是增长极理论很好的运用,利用区位优势和

24、政策优势优先发展了特区经济,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但从“两翼”地区发展看,核心城市增长极的辐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从全市范围看,受客观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两翼”核心都市影响力有限。重庆的区域分布犹如一只“火凤凰”。一小时经济圈是“凤头”,主要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沿线,区域之间形成一环状,其立体交通便捷,所辖的都市发达经济圈9个区县对整个一小时经济圈有较强的辐射能力,经济发展快;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是“凤尾”,渝东北翼主要是长江沿线的11个三峡库区区县,渝东南翼主要包括黔江等6个少数民族地区,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贯穿部分区县,丘陵地貌特征比较明显,万州、黔江成为“两翼”的核心发展区域,受两个

25、区县整体经济实力的影响,对“两翼”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比较弱。3基于“梯度转移”理论:要素流通机制不完善,后发优势作用发挥不明显梯度转移理论提出“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处在成熟、衰退过程中,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比较著名的例子是日本小岛清提出的“雁行模式”,即按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梯度,分别为第一、二、三、四批大雁,以日本带头按顺序起飞,并形成东部亚洲经济强劲发

26、展。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两翼”与“一圈”相邻,具有明显的“落差”,在“一圈”升级后,“两翼”地区可利用“后发优势”快速发展。但由于“两翼”地区基础条件薄弱,加之圈翼间交通建设长期滞后,不但在经济总量上与“一圈”差距拉大,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与“一圈”的差距也在拉大,后发优势并没有显现。1996-2006年直辖十年间,“渝东北”、“渝东南”GDP年平均增长分别为9.4和8.6%,低于“一圈”年平均增长10.2。随着信息和交通的建设,“一圈”的经济吸引力将不断向“两翼”延伸,“两翼”地区更多的人才、资金、项目等生产要素进入“一圈”,更加影响“两翼”地区后发优势的发挥。4基于“区域创新”理论:创新机制不

27、完善,缺乏科技引擎创新理论由熊彼得提出,根本思想就是指新的发明引入经济实践中,从而使发明形成商品化。当前各种创新理论方兴未艾,其中区域创新体系解析区域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指出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应成为各区域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活动之间互动关系,其中技术创新居主导地位。技术创新是区域内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等构成区域性组织系统并通过发明或技术改进引入生产体系,形成产品竞争力,最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两翼”地区在科技投入方面远远落后。“渝东北”和“渝东南”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8、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以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圈两翼”的分布为例说明。2007年,“一圈两翼”三个区域的重庆各区域专业技术人员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5.04:2.96:2.66,差距很大。人才、教育和科技的巨大差异,使“两翼”地区缺乏强劲的科技引擎,仅仅依靠传统的投资产业发展。5基于“倒U字型假说”理论:政府调控机制不完善,区域协调任重道远杰弗里威廉逊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区域发展“倒U字型假说”,他根据24个国家有关区域差异的国际性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收入差异将会不断扩大,但是在达到发展过程的某一点后区域差异开始缩小,区域不平衡格局呈现为倒U字型状”。在对这些国家

29、实际测算中,当人均GDP(GNI)在30005000美元时,一般都到达倒U字型的顶端,如巴西、哥伦比亚与菲律宾等中等收入国家均处于较为严重的区域不平衡阶段。重庆对解决区域不协调制定了很多政策, 从1997重庆直辖,十五规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中把重庆全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争取用10 - 15年时间,围绕主城特大城市,在大约一小时通勤半径范围内,逐步构建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 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支撑的重庆大都市区”,到2006 年底的全市经济工作会正式提出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概念,

30、全市形成“一圈两翼”格局, 即将重庆40个区(县)划分为1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三大经济区,重庆为解决区域不协调倾注心血,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结合“倒U字型假说”,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当前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是区域经济极端不协调的区间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解决区域不平衡决不能一时的热情,而要重点要阻止“急剧扩大”和“过分悬殊”。二、重庆完善“一圈两翼”协同发展机制的经验采撷与借鉴(1)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影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基本上实行的是以内陆地区为重点的“均衡布局”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行的是以沿海地区为重点的“不均衡发展战略”;

31、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首次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之后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也被提出。不过,对于区域协调发展要达到什么目标,一直以来并不十分清晰。一般而言,地区差距通常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将这些目标不加区分且过多地强调前者,以致出现开发投入巨大而居民生活改善缓慢的情形。(2)国内经验梳理1长三角:联席会议制度长三角地方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区域协调机制。到目前为止,长三角地区已举办过多次会议,加强了城市间的互相了解,使接轨上海、互动发展成为长三角各城市的主要战略。为了把区域合作落到实处,联席会议每一届都制定合作专题,各省市相应地成立专题小组开展工作。虽然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机制在加强城市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长三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