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5 ,大小:68.03KB ,
资源ID:40669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0669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

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7)明治维新;(8)戊戌变法。从时序上来划分,前四个为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后四个为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从内容上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促进新旧社会制

2、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这八场改革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但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第一部分 综述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1、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不难看出,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

3、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在革命者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旧制度的不满,他们设想了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并誓死为之奋斗,因此,革命又可被看为一场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革命。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2、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

4、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3、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平和的社会背景。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

5、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的暴力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

6、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二二、【正确认识与评价改革】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

7、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

8、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2、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有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或其他阶层人民的不满,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具有艰巨性、复杂性。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结局。例如,同样是面临着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

9、的中国及其近邻日本,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结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例如,商鞅变法中,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然而商鞅变法却使秦国自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并为秦一举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又如雅典的梭伦改革,改革没有维持太久,并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梭伦改革却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石,可见,梭伦改革

10、是成功的。总之,对待改革要客观而全面的进行评价。三、【改革成败的原因及启示】1、改革的实质及原因(背景):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原因大体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2、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的发展需要,促进思想解放,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

11、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3、改革的启示:改革的必要性。“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

12、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4、成功的改革:(1)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2)中国: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5、失败的改革:(1)外国:苏联和东欧改革。(2)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四、【知识梳理】1.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必然性: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新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

13、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军事:战争的需要争霸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直接动力。思想:私学兴起,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法家思想合乎要求,成为各国改革变法思想理论武器。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变法(2)必要性: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3)可能性:客观:三家分晋削弱对手的力量;士人游说,为秦国招揽贤能创造可能性;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易受认同,尚武精神。主观:诸侯会盟,秦国遭拒,孝公发奋图强,顺应时代潮流,任用商鞅变法(抓

14、住历史机遇)。(1)有利条件: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2)必要性: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阶级矛盾尖锐;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反抗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改革势在必行。(3)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实权,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主要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

15、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2、迁都洛阳。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成功原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适应了历史发展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评价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强盛,为秦国统一

16、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改革不彻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经济复苏和繁荣,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相同点都顺应历史潮流,大胆废旧制,立新制,新制为历代沿用;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促进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古希腊的梭伦改革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背景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贵族与平民矛

17、盾激化。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阶级基础)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经济(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艺复兴的影响,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导火线:1517年,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性质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俭;确

18、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1、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原因: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直接原因:天主教“赎罪券”敛财。内容: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影响: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

19、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2、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内容:思想核心是“先定论”;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作用: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3、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原因: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内容

20、: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作用: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确立了英国国教;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历史意义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3.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明治维新农奴制改革不同点原因美英殖民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

21、败 领导者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派领导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任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实现近代化 废除农奴制主要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化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相同点时代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 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

22、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背景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内忧:政治上,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外患:1853年黑船事件,各国签约,日本沦为半殖民地。武装倒幕成功;明治政府建立。 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根源: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根源:早期维新思潮出现。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主要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化

23、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原因成功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失败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于强大;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列强瓜分中国,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评价进步性:内: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外: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东方强国;为

24、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五、【拓展综合】1.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25、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及认识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王安

26、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相同点: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不同点: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

27、命后。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结果不同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28、,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4.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比较相同点: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方式上,中国洋务派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

29、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5.关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的改革(1)结合近代社会以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了解近代社会的几次改革的社会背景,理解改革时资本主义发展和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必然结果。(2)概括几次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改革的特点。(3)探讨几次改革的影响,特别是几次改革对促进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以及实现近代化进程的作用,还要

30、理解这些改革的历史局限性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

31、法。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有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6.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点: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