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1.77KB ,
资源ID:40556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0556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历史必修二58单元复习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58单元复习讲义.docx

1、人教版历史必修二58单元复习讲义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市场初具雏形(1516世纪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叶)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初) 第一节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 从分散的文明到文明的链接1 分散的文明 (1)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2)表现:全球形成五大文明摇篮: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流域;南欧爱琴海沿岸。世界产生五大区域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文明和印度教文明;西亚 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2 文明的链接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

2、中后期开始) 新航路?15 、16世纪之交,西欧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A 客观原因:分散的文明 B主观原因:西欧人想得到东方的黄金(寻金热)、贵重商品和传播宗教。 C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14、15世纪 雇佣关系出现)。(海外市场、资本积累)。 D 直接原因:土耳其控制了传统的商路。 (2)开辟的过程时间探险家支持国家航线1487迪亚士葡萄牙西欧-好望角1492-1498哥伦布西班牙西欧-美洲1497达、伽马葡萄牙西欧-好望角-印度1519-1522

3、麦哲伦西班牙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造船技术的进步(多桅 多帆海船) 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 星盘的应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西班牙 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和“价格革命”(封建地主阶级衰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世界市场联系之路)2、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3、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4、“地圆学说” 冲击了神学理论。 第二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二、征服

4、与掠夺的表现 1 、 殖民扩张与争夺(1)葡萄牙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葡萄牙:早期殖民活动的始作佣者(最早) 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是和哥伦布的远航探险同时开始的。1492年哥伦布驶抵巴哈马群岛时,宣布为其所有,船队所到之处亦然。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了当时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 (2)荷兰的殖民掠夺“海上马车夫”背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C 荷兰的造船业发达 D 荷兰对外贸易发达 崛起: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荷兰代之而崛起。 殖民扩张: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争夺殖民地: 1622年建立新阿姆斯特丹纽约市的起源。 17世

5、纪 垄断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殖民扩张特点:荷兰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是与它的对外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英国的崛起“日不落帝国”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伦敦、利物浦成为繁忙的港口城市。扩张特点:组织商业公司,以印度和北美作为扩张重点。崛起与殖民扩张: 政府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贸易 15世纪晚期圈地运动,推动贸易的发展 16世纪末,英国开始参与殖民掠夺:在北美:沿大西洋沿岸弗吉利亚(第一块) 在印度:在西 、东海岸设立商站并向内地渗透。 17世纪上半叶,

6、海外扩张向三个方向发展。2 殖民霸权的角逐 (1)英西之间: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 无敌舰队,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权,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代之而起。 (2) 英荷之间: A英国1651年的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引发三次英荷战争的直接原因)。 结果:引发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英法之间: 法国17世纪初插足印度,同时向北美和非洲扩张,1608年,法国在圣劳伦斯河建立魁北克。 17世纪下半叶,英 法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矛盾渐趋尖锐。 英法发生七年战争(1756-1763) 交战结果:法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在北美丧失了加拿大以及

7、新法兰西;在印度,法国仅在沿海保有几个据点。 (4)争夺的结果: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三 殖民主义的罪恶强盗的贸易1、殖民主义最罪恶的表现:(殖民扩张的表现) 野蛮掠夺 残酷屠杀印第安人 黑奴贸易 不平等贸易最早的奴隶贩子是 葡萄牙 人; 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补充:如何辨证地看待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活动? 1、对世界市场而言: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2、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3、对殖民地而言: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

8、、非、拉地区的落后。(破坏性)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建设性)。 第三课 “蒸汽”的力量一、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英国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 英国 。 (1)历史条件: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 。 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1688光荣革命)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保障。(2)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1771年

9、,阿克莱特 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产生了。并且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工厂制的推广,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在动力方面,瓦特 改良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1807年,美国人 富尔顿 汽船1814年, 英国人 史蒂芬孙 蒸汽机车 。 陆上交通进入蒸汽时代。2、工业革命的影响 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还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使英国实力大大增强,到19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形成和人

10、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基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四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历史条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过程:美国 和 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1866年,德国工程师 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 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电气时代”的到来 爱迪生的发明:研制电灯; 改进了贝

11、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开辟了电气时代。“钢铁时代” 到来。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新兴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3、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工业发展进入 电气时代。 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产生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末,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

1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大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补充: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的不同:后者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 “自由放任”的美国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于销售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3、导火线:股票投机,纽约股市的崩溃二、危机的爆发1、过程:金融业(股市崩溃,银行纷纷倒闭)工业(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农业(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逐渐

13、席卷了整个经济部门。2、特点:(1)持续时间特别长:(2)范围特别广(3)破坏性特别大3、影响:(1)极大的破坏了生产、浪费社会资源:生产水平下降,贸易额剧减,资本主义家为了维持产品价格,将大量产品销毁,造成了生产的浪费。(2)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引起政治危机。如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4、危机能够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5、胡佛政府应对危机措施的实质:继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第二节 罗斯福新政一、新政的背景1、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农业危机、工业危机相交织,经济全

14、面萧条2、经济危机也引起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政府丧失信心,资本主义统治面临崩溃的边缘二、罗斯福新政概况 1、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3月-1935年初 主要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第二阶段:1935-1939年 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2、新政内容(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 具体措施:通过紧急银行法,成立联邦储备银行,以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 效果: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2)恢复工农业生产,加强计划指导(复兴工业是核心内容) 具体措施:A、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和生产的各项规则,将生产各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下(如

15、蓝鹰行动);并由国家干预调节劳资矛盾 B、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业政策,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 效果:减少工农业生产的盲目生产,对工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具体措施: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由政府拨款进行直接救济或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以工代赈。(公共工程中比较有名的,如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 效果: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就业,刺激了消费(4)保护劳工权利 具体措施: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重申工人权利,规定雇主不得干涉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效果:缓和了劳资矛

16、盾(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三、罗斯福新政的评价1、新政的特点:国家直接干预经济2、新政的目的: 直接目的:使美国摆脱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影响: 积极影响: 对美国:使美国逐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对世界:创立了国家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模式,对战后的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局限性:没有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5、使美国彻底摆脱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二战后的美国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0世纪5

17、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60年代(黄金时代)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效需求,认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充分就业。经济政策A、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注重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B、肯尼迪斯和约翰逊: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财政赤字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结果:这些手段虽有效,却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通货膨胀。(2)70年代(滞涨时代)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尼克松、福特、卡特交

18、替使用紧缩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结果:由于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滞涨)并存的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3)80年代(复苏) 总统里根经济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4)90年代:美国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经济政策: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结果: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新经济时代“新”在何处?A、较长时期经济持续增长。B、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C、

19、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连动关系。二、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混合市场经济 2、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 3、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沿着这一模式,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4、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科技进步 3、福利国家得到迅速发展 4、美国的新经济也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第七单元第1课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答:国内外面临严峻考验:(1)国 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2)国 外: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二、战时共

20、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评价?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推出了一战。2、背景:见“一、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直接过的到社会主义4、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作用: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5、性质: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6、结果:保障了军备供应,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7、评价:对粉碎

21、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答:(1)经济危机: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2)政治危机: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乱;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在军队,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3)客观条件: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

22、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四、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标志、内容、特点、实质、作用?1、背景:见“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3、内容:(1)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影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2)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制、租借制):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方

23、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了解即可)5、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6、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3)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一、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答:(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个人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开展大清洗运动; (2)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

24、划;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思想上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否定思想、文学、艺术创作的多元性;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3、 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1、优先发展重工业(1)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4)

25、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斯大林模式2、农业集体化运动(1)背景:工业的需求;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的个人因素(2)评价:积极: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四、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及含义?(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2)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五、评价斯大林模式?(功绩、弊端、评价)(了解即可)1、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26、;2、弊端:政治方面:(1)个人的高度专权;(2)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3、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六、“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答:经验教训:(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7、2)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3)建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制度。第3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内容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广泛种植玉米。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2)结果及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

28、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收效甚微,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的功过没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内容: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新经济体制”(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最终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1)内容经济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加速战略”。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

29、道路。1990年,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2)影响:苏联解体三、苏联解体的标志、原因、教训?1、标志: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2、原因:(1)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3)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4)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3、教训:(1)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2)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

30、心;(3)要从国情出发;(4)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四、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3)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可见,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五、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经历的变化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即可)(1)变化:由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到戈尔巴乔夫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对计划管理和整个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改革。(2)启示: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