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43.94KB ,
资源ID:40417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0417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业课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业课复习.docx

1、专业课复习1. Petroleum: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complex of hydrocarbon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edimentary rocks of Earths crust. 2. 天然气:指地壳上部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体的天然气。3. 油层水: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4. 干酪根:能产生油状物质的有机质。只岩石中不溶于有机溶剂或碱性溶剂的有机组分。5. 液烃窗口:地下液态石油存在的温度(深度)范围。6. 沉积有机质: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那部分生物残留物质(有机残体)。1 绝对渗透率:

2、当岩石被某一单相流体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2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3 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7. 次生孔隙:指岩石在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孔隙。8. 原生孔隙:指岩石颗粒沉积的同时所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孔隙。9. 孔隙度:是指岩石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10. 圈闭:是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由三个部分组成: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11. 油气藏:是单一

3、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或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12. 溢出点:圈闭容纳油气最大范围所通过的点。或油气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13. 闭合高(度):指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或称闭合点)之间的垂直距离。14. 闭合面积: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围的封闭区的面积。15. 地层圈闭:凡是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或地层连续性中断(剥蚀或超覆)而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称为地层圈闭。16. 构造圈闭:凡是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都称构造圈闭。17. 岩性圈闭:凡是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圈闭。18. 油

4、气运移:是指油气在地下因自然因素所引起的位置迁移。19. 初次运移:油气从细粒的烃源岩中向外排出的过程。 20. 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自烃源岩中排出后进入邻近运载层,沿储层、断层、裂隙、不整合面等通道进行的运移。(狭义:指油气脱离母岩后到进入圈闭聚集之间所发生的运移。)21. 油气显示:地下油气及其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22. 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破坏后,油(气)运移到新的圈闭中再形成的油(气)藏称为“次生油(气)藏”。23. 油气再分布:如果逸出的油气在一个或若干个新的圈闭内聚集成新的油气藏,则称为油气再分布。24. 含油盆地:无论是沉积盆地、构造盆地或地貌盆地, 只要有过油气生成,并

5、形成了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盆地,则统称为“含油气盆地”。25. 沉积盆地:指在地球表面堆积了相当厚度沉积物的一个下坳的负向构造单元。26. 油气聚集带:受共同地质因素控制的、具有相似含油气特征的一系列油气田分布地带。27. 油气田: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28. 含油气系统:在任何一个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特定有效烃源岩层系相关,包含油气聚集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29. 1 干酪根的类型及成油意义。按H/C和O/C原子比,将干酪根划分为三种类型:型:H/C原子比高,O/C原子比低;以链状结构较多为特征,富含脂类化合

6、物,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浮游生物,生油潜力大。型:H/C原子比低,O/C原子比高;以芳香结构多为特征,主要来源于富含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陆生高等植物,多为异地有机质。生油潜力小,但可生成天然气。型:H/C和O/C原子比介于上述二类之间;属混合型或过渡型干酪根。其生烃潜力也介于型型之间,视其接近型,或是接近型而异。2 定量评价生油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对生油岩的研究,通常要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三个方面来对其作出定性定量评价。1 有机质丰度:烃源岩有机质数量一般是通过测定有机碳、氯仿抽提物和烃含量来定量估算,有机质丰度是生油岩评价的的第一位标志。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可从可溶有机质(

7、沥青)和不溶有机质(干酪根)的结构和组成来区分,主要根据干酪根元素组成分成、型干酪根,按TI值划分。3 有机质成熟度1 镜煤反射率(Ro)2 苞粉和干酪根颜色:黄色(成岩作用早期阶段)桔黄色或褐黄色(成岩作用晚期阶段)褐色(深成作用阶段)黑色(准变质作用阶段)3 红外光谱:4 使用C2-C7轻烃组成5 碳优势指数(CPI) 3 奇碳优势(OEP):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物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有:1 沉积作用:主要通过沉积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成分产生影响。沉积作用对碎屑岩的矿物成分、岩石结构(粒度、分选、磨圆、填集的杂基含量)等方面都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而这些因素对储层物性

8、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 成岩后生作用: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使其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破坏性)。胶结作用: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破坏性)。溶解作用:溶解作用常形成次生溶蚀孔隙,增加储层孔隙空间。3 构造作用:4 为什么有些圈闭没有油气聚集?1 圈闭形成时间晚于油气聚集的时间。2 圈闭附近没有油气来源。3 圈闭形成后并没有位于油气运移路线上。、4 圈闭遭到生物化学因素影响而没有油气聚集,如细菌分解。5 在差异聚集中,位于储集层上倾方向的某些圈闭由于没有充足的油气源或油气运移动力不足,形成空圈闭。5 简述初次运移的相态及动力因素。1 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1 水溶运移说:曾经提出的以水为介质的运移方式有

9、:a、分子溶液或真溶液(溶解状态运移);b、胶体溶液;c、乳浊液2 油相运移:因为生油岩中自由水的量少,反而可使生成的石油有可能达到其流动的临界饱和度,于是在压力作用下,可呈连续油相排出母岩,即连续油相运移说。3 气体溶液运移: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液烃可以溶解于气体之中。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 :引起油气初次运移的因素可能很多,但以压实作用,尤其是压实过程中出现的非均衡压实最为重要;对碳酸盐生油岩可能压溶作用是引起初次运移的主要因素;当生油岩埋藏到较大的深度时,温度可能成为另一重要因素。其它因素都可能只有局限或局部的意义。6 简述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 油气藏破坏,主要为圈闭的破坏,其次为物

10、、化环境的破坏。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侵蚀、断裂、刺穿)、地下水活动、热变质作用(地热、火山活动、岩浆侵入)、以及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如硫细菌分界)等。其中: 1 侵蚀作用:可使埋深变浅;进一步可使圈闭的盖层被侵蚀2 断裂和刺穿作用:它们可使油气圈闭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进一步导致油气沿刺穿岩体及断裂系统向地表逸散。3 不均衡掀斜作用:它使圈闭容积减少(溢出点抬升)时,油气可能溢出向上倾方向发生再运移(储量减少)。 还有油气藏形成之后,其埋藏加深温、压条件的改变,特别是温度增高,使石油向甲烷和储层沥青两个方向演化,气化致使体积增加,溢出圈闭。再就是岩浆侵入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破坏

11、。7 简述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可简述如下:在油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层后,沿一定的线路向储集层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受溢出点控制)将出现油气差异聚集,其结果会造成靠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为纯气藏,向上倾方向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而那些不在运移路线上的圈闭则没有油气聚集。P2658 简述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1 充足的油气源: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排烃效率或排烃系数;生油岩体积。2 良好的储集层:孔隙性,渗透性良好,储集层具有一定厚度。3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输导能力和效率高的组合方式,一般来说,互层式、侧变式(指状交

12、叉式)和不整合型都是较好的组合,而断裂型、上覆和下伏次之。4 足够的运移动力和畅通的运移通道: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有浮力和水动力等,除了足够的动力外还需要良好的运移通道;良好的运移通道指的是孔喉较大,连通情况好,阻力小,运移所需动力相对小,有利于油气运移,通常是孔隙和裂缝系统。【大型油气藏还有第五个条件:大容积的有效圈闭:较高的孔隙度,较大的闭合面积,较厚的储集层,而闭合度可大可小】9 评价圈闭的有效性。一个有效圈闭应该具有:圈闭容积大,距油源区近,形成时间早,闭合高度和保存条件好等条件。1 圈闭容积大2 距油源区近:指圈闭不仅在空间位置上距油源区近,更重要的是与生油层之间有良好的输导层(即通道

13、),圈闭位于油气运移的路径上,这样才具有优先聚集油气的能力3 形成时间早: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先有圈闭存在,后有油气的聚集。因此,圈闭形成的时间必须早于油气运移(主指区域性油气运移)的时间,或两者同步,才能有效地聚集油气。4 闭合度高:圈闭的闭合度必须大于油水倾斜面两端高程差(动水条件)或者油水过渡带的厚度。5 保存条件好: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即圈闭的封闭条件。圈闭的封闭条件包括盖层和其它遮挡条件。具有封闭性能良好的盖层和遮挡条件,这点对天然气来说尤为重要10 什么是油气聚集带?其类型有哪些?受共同地质因素控制的、具有相似含油气特征的一系列油气田分布地带称之为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14、1 背斜型油气聚集带:根据背斜构造的特征,可进一步分为:强烈中等褶皱背斜带;长垣和平缓背斜带;穹窿背斜群。2 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依断裂的性质和特点,大致可分三种类型:断块(或断阶)型;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带型;逆掩断层推覆带型。礁型油气田(藏)带:礁型油气藏带按其形成条件和展布特征,可分为:环礁、马蹄礁、线型(或堤)礁和补丁(或点)礁。 11.储集层的类型。 按岩石类型 按储集空间类型 按孔隙度和渗透率 碎屑储集层 孔隙型储集层 常规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裂缝型储集层 低渗透储集层 其它岩类储集层 裂缝-孔隙型储集层 致密储集层 12.盖层的类型。 照盖层的产状和作用可分为三类:区域盖层

15、:特点是: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横向稳定性好。圈闭盖层:直接位于圈闭储集层上面的非渗透岩层。它对圈闭中的油气起着直接封盖作用。圈闭盖层又称局部盖层,简称盖层。(通常所指)隔层:指存在于圈闭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的非渗透岩层。 13.圈闭的类型。 现今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方案较多,可分为两大类:形态分类(块状、层状、不规则状)现在少用,成因分类。我们主张以圈闭的成因为主,以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为辅的划分原则,前者作为划分大类的基础,后者作为划分亚类的依据。根据控制圈闭形成的地质因素,可将圈闭分为四大类:即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流体)圈闭和复合圈闭,各大类圈闭又可根据其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进一步划分

16、为若干亚类。这里介绍的也是目前生产上实用的圈闭分类系统。(171 表4-1) 14.地层圈闭的类型。据圈闭成因,地层圈闭可分为岩性圈闭、不整合圈闭和礁型圈闭三个主要类型。圈闭-凡是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工业油气就称岩性油气藏。整合圈闭是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为不整合面所截(中断)并被封闭(遮挡)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是不整合油气藏。型圈闭是指具有良好孔、渗性的生物礁储集体被其顶部及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15.断层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圈闭?常见的断层油气藏类型。 判断断层能否形成断层圈闭的主要依据如下: 断层本身的封闭性封闭断层;(首要的) 在构造

17、图上,断层线与构造等值线(或岩性尖灭线)能否构成一个闭合图形。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一条弯曲断层(正断层或逆断层)与单斜地层或弯曲地层结合形成的圈闭和油气藏(图4-26A,C);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交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地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图4-26B);(此类型最多)条断层(正断层、逆断层或逆掩断层)与褶皱(或背斜一部分)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图4-26C)。16.水动力在二次运移中的作用。 水动力在二次运移中具有两重性,可增加驱动力,也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阻力。一、 英语复习1 名词解释1Petroleum: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18、complex of hydrocarbon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edimentary rocks of Earths crust. 1 Origin of Secondary Porosity:Fracturing;Shrinkage;Dissolution of grains and Matrix;Dissolution of Authigenic Pore-filling Cement;Dissolution of Authigenic Replacive Minerals。(2009)2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

19、ment of primary porosity:The degree of uniformity of grain size;The shapes of the grain;The method of deposition and so the manner of packing;The effects of diagenesis。(2008,2009)3 The main tasks of petroleum geology are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n

20、d distribution as well. 4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porosity:(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1)Compaction(压实作用); (2)Cementation(胶结作用); (3)Overgrowth(次生加大); (4)Clay filling(粘土充填);5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rmeability: (控制渗透率发育的因素) (1)Distribution of porosity;(孔隙分布) (2)Amount of c

21、lay minerals;(粘土矿物的含量)(3)Distribution and Size of throat;(喉道分布及大小) (4)Sorting of the reservoir rock.(储层类型) 填空: 3、胶质和沥青质通常组成石油中的 重质 馏分,它们通常由 大分子非烃 化合物组成。 4、卟啉是石油中的含 N 化合物,石油中常见卟啉类化合物可分为 镍 卟啉和 钒 卟啉;海相石油中多 钒卟啉,陆相石油多 镍 卟啉。 6、油田气与气田气共同的特点是其烃类组成以 CH4 为主,不同点是油田气含有较多的 重烃气C2+ 。 8、石油中环烷烃主要是 5 员环和 6 员环。 第二章1、天

22、然气按其形成机理可分为: 有机 气和 无机 气;按其母质类型可分为: 油型 气和 煤型 气,按作用因素可分为 热解 气和 生物成因 气。第三章 1、储层孔隙中,地下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包括 吸附 、 毛细管 和自由水。 2、 孔隙 和 渗透 是储集岩所具有的基本特性。 3、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 参与渗流的联通孔隙体积 与 岩石总体积 。 4、储集岩的储集空间按孔径大小可以划分为 超毛细 孔隙、毛细管 孔隙和 微毛细管 孔隙。 5、储集岩的储集空间按成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即 原生孔隙 和 次生孔隙 。 6、储集岩的储集空间按形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即 孔隙 和 裂缝 。 7、形成碳酸盐次生孔隙最有

23、利成岩后生作用主要是 白云石化作用 和 重结晶作用 。 8、一般良好的盖层,地质上除考虑其岩石类型和具有较高的排潜压力之外, 还应考虑其 厚度连续性 和 埋深 。第四章 1、圈闭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储集层、盖层和一定的遮挡条件。2、三种圈闭类型是指 不整合 、 礁型 和岩性圈闭。3、圈闭的容积大小除闭合高度、闭合面积之外,还取决于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空隙度。4、圈闭的容积大小取决于闭合高度、闭合面积、储层的有效厚度和储层的有效孔隙度。5、油藏的大小取决于油藏高度、 含油面积 、 含油饱和度 储层的有效厚度和储层的有效孔隙度。6、气藏的大小取决于气藏高度、含气面积、 含气饱和度 、 地层压力 储

24、层的有效厚度和储层的有效孔隙度。7、差异压实(生长)背斜的判断标志,除剖面上背斜幅 度向上逐渐减小外, 还表现为 顶薄翼厚 和 顶缺翼全 等特点。第五章 1、石油从细粒的生油岩向外排出的过程叫做初次运移,脱离母岩后在储集层内的运移过程叫做二次运移。2、二次运移的主要阻力是毛细管压力,其主要驱动力是浮力和水动力。 3、能使石油以游离相从母岩中析出的主要动力是 异常高压 ,导致其形成和强化的因素有 水热膨胀 、 粘土脱水 、 油气生成 和 非均衡压实 等。综合:五、判断题 第一章 1、产于同一地区、同一层位的石油和天然气,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必然相同。 (F ) 2、石油的粘度取决于石油的化学组成

25、,其胶质沥青质的含量愈高,粘度愈高。 ( T ) 3、石油中钒、镍元素的绝对含量可能随风化、运移过程而变化,但其两者比值显现有规律的变化,因而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标志。 (T ) 4、原油中碳同位素组成,海相原油的13C值偏低,而陆相原油的13C值较高。 (F ) 5、油田水常含有环烷酸,它可作为找油的重要标志 ( T ) 6、氯化钙型油田水表明该地下水处于与地表大气降水隔绝的封闭水。 ( T )第三章1、岩石孔隙度大,其单个孔隙体积也一定大。 ( F) 2、同一岩样其有效孔隙度不可能大于其绝对孔隙度。 ( T)3、在流体饱和度相同的条件下,有效渗透率越高,其孔隙愈粗大。 ( T) 4、由于油气

26、藏储层的孔隙往往被不同含量的气、油和水所饱和,因此研究上述流体在储 层中渗滤能力时,必须使用绝对渗透度。 ( F)5、只要是盖层,其排驱压力就比相邻的储层高。 ( T) 6、除泥质岩外很难找到其它岩石类型的盖层。 ( F) 第四章 1、潜山型油藏是岩性油藏的一种类型。 ( F2、逆牵引背斜是与逆断层相伴生的背斜。 (F )3、在没有水平挤压的构造条件下,同样可以形成背斜圈闭。 ( T)第五章 1、 油气在储集岩中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 F)2、一般出现异常地层压力的地层,其孔隙度较低,岩石的粒度较粗。 (F ) 3、一般出现异常高压的泥岩层,其孔隙度相应要高些,岩石密度相应要低些。 (T)4

27、、油气运移的通道,除孔隙系统外,断层、不整合面、裂缝等都可作为运移通道。 ( T) 第六章1、在一系列礁块形成的圈闭中,只要条件适宜,同样可以形成差异聚集。 (T ) 2、石油氧化作用的结果是轻烃减少,重组分增加,原油变质为稠油。 (T ) 3、油气苗表明该地区有过大面积油气形成的过程,因此只要油气苗多,规模大,发现大油田的希望就大。 (F )4、 油气苗是常见的油气显示,在从未发现过油气苗的地区找到油气藏的前景相当悲观。 (F )5、原油的热演化作用是指油气藏中的石油在热力作用下,原油一部分逐渐聚合成固体沥青类矿物而析出,而一部分则向低碳数烃方向演化。 (T ) 6、 烷烃自由能随碳数的增加

28、而增大,甲烷的自由能最低,稳定性最高。 ( T) 综合:六、选择题第一章 2、我国早在1840年前后,四川天然气井的钻采深度就已经达到 B 。 A、2000米以上; B、1000米; C、5000米; D、几十米。3、石油中的 A 化合物不具萤光性。 A、饱和烃; B、芳香烃及其衍生物; C、非烃; D、胶质及沥青质。4、在正常条件下,石油的比重(d420)与商业上常用的API度的关系是:API值愈大,石油的比重 C 。 A、越大; B、无变化; C、越小; D、可大可小。5、卟啉化合物是石油中常见的 A 。 A、含氮化合物; B、含硫化合物; C、含氧化合物; D、芳香烃族化合物。6、在有围

29、限的条件下,天然气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C 。 A、无规律变化; B、无变化; C、降低; D、升高。7、划分氯化钙型水是根据水中 D 。 A、rNa/rCl1,rNa-rCl/rSO41; B、rNa/rCl1,rCl-rNa/rMg1; C、rNa/rCl1,rNa-rCl/rSO41; D、rNa/rCl1,rCl-rNa/rMg1。8、氯化钙水型表示水中 D 。 A、氯化钙的含量最多; B、只有氯离子和钙离子;C、氯离子和钙离子两种离子相等;D、氯离子与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配对后有余。9、重碳酸钠型水表示 D 。A、水中只有重碳酸钠; B、水中含NaHCO3; C、水中Na+离子和H

30、CO3-两种离子相容; D、水中Na+离子与Cl-、SO42-等离子对后有余。10、通常碳同位素的差值率(比值)13C是用 B 来表示的。 A、百分数; B、千分数; C、万分之一; D、PPm。11、通常13C值为 D 时,表明试样中碳稳定同位素的比值(13C/12C)低于标准样品。 A、正值; B、等于0时; C、等于1时; D、负值。 第三章1、对同一岩样来说,其有效孔隙度通常 A 绝对孔隙度。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可大于也可小于。2、当某种流体饱和度为 D 时,其相渗透率等于绝对渗透率。 A、5%; B、50%; C、75%; D、100%。 3、与储层比较,盖层的排替压力 A 储层的排替压力。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可小于也可大于。第四章 1、在区域性单斜的地层条件下,褶皱高度与闭合高度的关系是:褶皱高度 A 闭合高度。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小于或等于。2、同生背斜圈闭形成的时间与储层形成时间相比较,一般认为 C 。 A、同生背斜圈闭形成的时间更早; B、同生背斜圈闭形成时间可早也可晚于储层形成时间; C、二者形成时间大致相同; D、同生背斜圈闭形成时间晚得多。3、从溢点到圈闭高点的高差叫做 C 。 A、油柱高度; B、油藏高度; C、闭合高度; D、褶皱高度。4、一般情况下,下面哪一种说法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