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6.29KB ,
资源ID:40243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0243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谁才是天下第一.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谁才是天下第一.docx

1、谁才是天下第一谁才是天下第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多少种教学模式、教学法?恐怕谁也数不清。可是我们的教育成果如何?这个恐怕谁都很清楚。这是为什么?满天飞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欧美移植过来的。用西方的教学法教西方文化,可能还行;教我们中国的孩子学中国的文化,合适吗?为什么没有人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呢?中国古代的教育太落后?太腐朽?这真是奇哉怪也。如果我们古代的教育不成功,又怎能培育出无数的仁人志士、才子文人,撑起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只要几代教育失败,这个民族立刻就土崩瓦解了。说古代的教学方法不适合现代教育,好像是个不错的理由,但是请问:古代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您知道吗?您知道我们古代的教育,从来

2、是一对一的吗?我们中国的儿童,三千年来一直享受博士生待遇吗?您知道我们古代的老师上课是吟诵的吗?我们中国的儿童,一直是在音乐的感动中学习经典的吗?您知道我们古代的儿童,六岁时普遍可以达到三千字的识字量吗?您知道我们古代文人的记诵量是现在大学生的万倍以上吗?您说那是死记硬背,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性,那我问您,您觉得是现在的中国人创造力强,还是古代的中国人创造力强?中国现在有大师吗?究竟是谁在培养有想象力、创造力、健康、充满爱心、高雅、纯洁的人才?中国古代的教育,才是天下第一!有人说,不要逼儿童早识字,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我赞成教育规律,反对扭曲儿童。为什么早识字就是摧残儿童呢?因为识字是使用理性的,

3、儿童理性发育未成。为什么识字是使用理性的呢?因为字是拼音的!明白了吗?这是外国人的理论!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恰恰是使用感性的!我刚刚得到的一份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花了很多年研究儿童学习的脑神经规律,得出的结论中有一条:学习汉语主要用右脑,学习英语主要用左脑。按照西方的理论,中国的儿童恰恰要早识字,必须趁感性好的时候赶紧学习。所以中国的儿童早识字,早看书,热爱学习,热爱文化。为什么中国的文明那么发达?而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全面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我们真应该怀着深深的敬意感谢我们的祖先!不去了解,盲听盲从,不是科学的态度。到哪里去了解古代的教学方法呢?的确,这方面的研究太少了。但也不是完

4、全没有。学界有人在研究,也在整理文献资料。吟诵学会组织采录老先生的吟诵调,也积攒了很多资料。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校有人正在做!有人正在尝试借鉴古代的教学方法,进行现代的教育,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陈琴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去年她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带一年级的学生,我曾邀请她带着学生到武汉演出。于是,我在一辆大巴车上第一次见到了这批幸运儿。您猜当时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集体吟诵滕王阁序!六岁的儿童啊,才上学半年啊,半年前一半的孩子还一个字不认识呢,半年以后他们已经熟背了一万多字的经典!我曾把陈老师的上课录像放给我的研究生们看,看完后,他们全趴在桌子上没脸见这批六岁的小弟弟小妹妹。

5、您也许猜测:做陈老师的学生很痛苦吧?被逼着背那么多东西。所以您一定要看看陈老师上课的录像,不是看陈老师,而是看她的学生,看那些孩子的脸和他们的神态动作。孩子们上课时的状态,就像我们在看世界杯!一副跃跃欲试、直欲冲上讲台的样子,每个人都张牙舞爪、兴高采烈!这样的学习,不可能不好。这样学习的孩子,不可能不成为一个好人。陈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她的秘诀,一个叫素读,一个叫吟诵。还有很多,需要您自己去看,去体会。如果每个孩子都像陈老师的学生,这个国家,就叫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多,找回来真难。幸而还有人在做。幸而还有很多人,像您一样,准备去做。做吧,为了民族,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去做吧!中

6、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徐健顺2011年11月7日天不丧斯文读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有感山东潍坊北海学校 “海量阅读”提出者 韩兴娥 今年春天,一向康健的我突然成了病人,发音困难,身体乏力。一个暑假的休整也没能恢复健康,于是打算秋季开学请病假,做起了去给陈琴当“小秘”的美梦。虽然“两周教完教材”我已轻车熟路,也带领学生读过论语老人等经典,但从没有像陈琴师生那样“刚入学一个多月就读诫子书爱莲说,在低年段读150首诗词、50篇文言文、大学中年段读中庸老子论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高年段素读庄子孟子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中的选篇”陈琴用小学六年的时间为学生蓄足一生所用的母语能量,将十几万具有种子能量的经

7、典文字储存在学生记忆深处,在我看来还是可望不可及。恰巧陈琴秋季开学时重教一年级,于是我对她的课堂心向往之。虽然陈琴大呼小叫一番“欢迎、拥抱”,但终因学校师资不足,我又难舍已带了四年的学生,到底还是各在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周五下班前收到陈琴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的书稿电子版,一扫数月来带病工作的拖沓疲乏心态,立刻缩小字号、页边距,将二百多页书稿缩成一百多页打印,每十页装订成一本放置案头,睡前读,醒来读,一个双休日逐字逐句地读完一遍。同样是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同样曾是众人眼里的“笨老师”,同样是把教一个班的语文课当作最有趣、最有价值的工作我和陈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笃信经典的魅力;着

8、力培养学生沉潜书本的能力和耐性;以不求甚解地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但陈琴“幼学如漆”的童子功,她对经典的感悟能力及擅长吟诵的美妙嗓音,多年来我只能望洋兴叹。我感慨,在经典文化经历了百年浩劫的今天,在21世纪的小学老师队伍中,竟然有一个通晓“老古董”的女教师,天不丧斯文啊!浸染过经典的陈琴当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幸事。如果她是大学老师,那大家可望不可及;如果她是中学老师,学生已错过了学习母语的最佳时光;如果她仅仅是一个母亲,而不是传道授业的老师,只能惠及一个孩子而已。所幸陈琴是一名小学老师,所幸她的心灵始终保持着清明状态,以宠辱不惊的平常心态、抱元守一的定性,心甘情愿地当一名纯粹的小学一

9、线语文老师。陈琴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阅读经历告诉天下人经典不难学,所有智力正常的小学生都能腹有诗书。该不该让小学生读经典的争论早已狼烟四起,双方各持一端,赞成者说是传承文化之必须,反对者说是摧残学生之恶行。读经典与泥古不化被人为地联系在一起,读经与摧残学生总是如影随形,久远的历史变成了一个深重的包袱,传承经典文化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当我有了一个班的成功经历后,诸多非议还是不绝于耳。好在天不丧斯文,通晓中外经典的陈琴从她的教学实践和阅读中证明:一百年来,我们是在以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潘文国语)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把“朗读”跟“朗诵”混为一谈。日常的教学多用“朗读”就是开口读,大声读,而“朗诵”是舞台

10、要求较高的艺术表现(朱自清语)为什么不按常态一学期读一本书,我没有能力讲清公有理还是婆有理,所以一再催促陈琴写一本有关语文教学的书,无数次动员道:“陈琴,写本关于语文教学的书好不好!你把在博客上东拉西扯的工夫用到整理教学笔记上行不行!”率性而为的陈琴每每笑答:“兴娥,我没有你勤奋啊!”今天,终于看到了陈琴对语文教学的论述,终于看到她为走在“素读”经典和海量阅读路上的老师和家长讲明了道理,指明了道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饱读诗书的陈琴采用的是简单易行的教法,那些如我一样五音不全的老师和家长即使自己不会吟诵,但能让孩子学会。十三岁之前的儿童个个是天才,就看家长和老师是不是像陈琴一样给他们提供天才需

11、要的精神食粮。我们一起跟着陈琴引导孩子读经典,在此过程中逐渐具备站在层层文字垒成的巨人之肩上目视远方的能力,并在孩子们内心植下阅读的种子,为他们的人生增添一抹厚重而绚烂的底色!阅读园中一奇葩成都大学副教授 陈大伟2011年9月,陈琴在成都有一次教学交流活动,听到消息后,我就赶了过去。课上,陈琴教学生吟诵诗经卫风木瓜,从好奇到兴趣盎然,从不会到有腔有调。临近下课,看着陈琴和孩子们在吟诵收尾时向台下听课的老师作揖,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我不仅为这种场景打动,也为陈琴的投入,为这一课可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的“投桃报李”“知恩图报”的种子。10月,我给师范生讲“师德修养”,讲到人与人的合作和感恩,我截

12、取了这个教学片段,一方面是想让学生知道感恩和回报的中国古老传统,另一方面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知道古诗文可以这样吟诵。在几个班放过这段视频,我这个五音不全的外行偶尔也会在心里来两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受陈琴影响的不止我一个,成都国基教育培训中心的文小慧女士和我说,听了陈琴的课和讲座以后,每天晚上给还在幼儿园的孩子教古诗,用的是吟诵的法子。她关心的是,陈琴在成都曾经介绍的关于素读经典的著作和光碟什么时候出来。现在,我有幸先睹为快,读到了陈琴和华一欣合著的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书稿,很想说一说阅读的收获和感受。就人生而言,阅读无疑是重要的。关于阅读,应该说有两个根本问题,一是

13、阅读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阅读的问题。开卷未必有益,就算有益也还有益处大小的分别,何况人生的时间本就有限?这种种的原因使我们面临选择什么来阅读的问题。和老师们交流,我对阅读教育经典有过这样的比喻,假如一个人把手伸进火里,手被火烫伤了,他可能得出这样的经验:“用手接触明亮的东西会被烫伤。”这个经验显然是有问题的,改造这样的经验,假如需要读书,非经典的教育著作可能提供诸如“歌迷手里拿着荧光棒没有被烫伤”,“装开水的玻璃杯不明亮但可能烫伤你”这样的信息,教育经典可能告诉你的是:“烫伤你的不是火的明亮,而是火的高温。”我以为这就是经典与非经典著作的区别。也就是说,经典经过了时间的筛选和沉淀,它能提供人们

14、普遍认可和接纳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我这样的理解,偏重于求知。陈琴在实践和推动读经典时,还有另外的理想和追求,这就是一方面要在孩子心中撒播精神成长的种子,另一方面还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后面两个追求,仅满足知经典就显得不够了,陈琴的阅读主张是:“真正的读,在小学阶段,应该是以积累语汇、背诵文段为目的。”“把书中的话记住才是目的。”对于阅读方法,陈琴并不满意语文教学现状,她认为:“由于我们的时间费在了读的拿腔捏调的渲染上,只要一开口就要求学生做到美美地读,读出意境和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样的训练偶尔为之是点拨,成为开口读书的常规要求就令人生畏,也没有功效。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读为本的理念,被曲解为在

15、课堂上就是练习朗读美读而已。”对于陈琴的批评,我也是深有同感的,对于课堂上只是“美美地读”一种读法我很是担心。我以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追求应该优先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选择,我们应该根据教学文体和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和有效的阅读方式。比如,对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美美地读”“朗读”的阅读方式就未必合适和有效,有时就需要解读;当然,光有解读也是不行的,对于一些感情强烈的诗歌和散文,可能就需要“美美地读”和“朗读”。我的观点是,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百花园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百花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把陈琴提倡和推动的经典素读,看成她在阅读方法的百花园中,针对经典的文本,定位于“积累语汇、

16、背诵文段”,对记忆力突出、而理解力发展尚不充分的儿童,去栽培一株叫“素读”的花草。陈琴的耕耘已经有八年。酒香尚且不怕巷子深,何况在一个人们普遍关注教育、资讯又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可以说,从2007年开始,经典素读就在网上、平面媒体中铺天盖地的传播着,作为倡导者和推动者,陈琴的名字早就和经典素读连在了一起,素读经典成为阅读教学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一次,在广大关心、研究和推广陈琴经典素读教学法的教研员、校长、教师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下,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应运而出。八年,这是一个伟大的抗战取得彻底胜利的年限,美国教育研究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八年研究”。这样的联想并不是要那陈琴的成果做比较,一方面

17、,我们可以说,八年实践的成果陈琴的书只能说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另一方面我又想说,毕竟有过八年的实践,有了八年实践的基础,我们可以对其中的思考和操作多一些信任。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读完书稿后,我还获得了一线教师如何做研究、如何谋成长的启示。作为一线教师,陈琴老师工作之初也有自己的困惑、失落乃至失望,但她能很快从失落和失望中走出来,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基于对语文教师文化责任的担当,开始研究和改变,珍惜机缘,抓住机会,走上了一条教育研究和创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值得观察和研究的案例,也是一个值得借鉴和参照的案例。书中还专有“读书乐与荐书忙”一章。2007年,我曾到广州观察陈琴老师的课,和她有过一次交流

18、,最为感动的她读书多,学养丰富,听她谈读书我颇为惭愧。这一次,她把自己读过的书梳理一番,推荐她认为对小孩子、对她本人影响最大的书,为使用者提供一种借鉴。看到她的推荐,很想见贤思齐,但自己有问无学,担不起陈琴这样的责任。陈琴佛心佛性,作此书大概也算“法布施”的一类,愿其在不断修炼、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让更多的老师和孩子从中受益!2011年11月9日作为仁者、智者、行者的陈琴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教研室主任 冉胜利有幸拜读陈琴的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书稿,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整整三天时间,就看这部书稿。书稿中的陈琴谈素读,说经典,介绍她的主张和实践,诉说她的心路历程,每每让我激动,每每让

19、我沉思,有时使我泪下。陈琴的文字我很熟悉,她的博客我是常客。但这一次的感觉,让我很难一下子表达出来。我总觉得,这次陈琴捧出的,就是她的骨血,就是她的另外一个孩子。和也熟悉陈琴的赵熹民老师交谈,我们共同的感觉是:陈琴,这个现在被称作“国宝”的师者,远接孔子“君子不器”的教诲,一直艰难地以经典的方式践行着育人的使命,其情怀堪比苏霍姆林斯基都是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其甘苦堪比陶行知都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动笔写陈琴,在两年内,这是第三次。第一次是2010年元月9日。当时我们承担着国家级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任务,我和我们培训中心的主任亲自担任班主任,并在在全国范围内邀请顶级专

20、家授课,其中有崔峦老师、吴正宪老师,也有陈琴老师。陈老师的专题就是“经典素读”的主张和实施。而这一天的特别,是陈老师一段美丽而伤感的心迹坦陈。事情大致是这样:最后的互动环节,陕西的这些语文骨干教师,在学校都是佼佼者,他们不但非常认同陈老师的主张和做法,还对陈老师是如何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包括对荣誉的态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毕竟,成功者的寂寞,是他们也想排解的。但陈老师的回答,陈老师的坎坷人生历程,陈老师的尽量规避荣誉的做法,一下子让偌大的教师鸦雀无声。渐渐的,许多学员对陈老师的真情道白感动得唏嘘不已,七八个女学员竟止不住的抽噎起来。我作为讲座的主持人,也被感动得语无伦次,俗套的廉价的方式实在

21、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就提议大家和陈老师拥别。我们可爱的50名学员,眼睛红红的,不断地在陈老师耳边重复着同样的意思:我爱你.我在培训中心工作二十多年了,不曾见过这样的情形;我主持过无数专家大腕的讲座,不曾有过这样的感动。陈老师,是我仅见的一个以菩萨心肠做教育的人;此后,我的眼睛就一直不曾离开陈老师,关注着的经典生活。我把我的感受写成文字放进博客,成都的陈大伟老师看到了,借此也表达了他的同感。当时的这个班,结业快两年了,至今在他们的QQ群里,谈得最多的还是陈琴老师,贴得最多的照片,就是和陈老师惜别时的拥抱场景。来自安康市培新小学的李静老师,回去之后马上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展“素读”实验,前几日,还让我

22、帮忙策划如何展示呢。那期语文班的学员,单今年评上省级能手的就有五六个。第二次是今年暑期。那一天傍晚,简单洗漱之后,想着好久没和陈琴老师联系了,就习惯性地进入她的博客。我蓦然发现,在得知她要调离华南师大附小到杭州去的消息之后,她在广州的朋友、同行、学生家长嚷成一片,那些惋惜声、挽留声、祝福声,一行一行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甚至校正了我的人生态度。我喜欢登山,喜欢从高处俯瞰尘世。看到山下如蚁的人群和碎石一般的建筑,想到司马迁也可能是在某个高处悟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剥皮画骨格言,我便“小”的不是天下,而是所有的人。但陈琴例外。陈老师虽然只是一个语文老师,还兼着班主任、教研

23、员,她的日常工作非常琐碎。在寻常人眼里,是何苦来哉的腹诽,而在陈琴,则是近二十年的一以贯之。陈老师礼佛,与印度佛教的“累世积修”有别,中国化的佛教讲究“顿悟”,倡导现世的修为,如同儒家的“内圣外王”。一个普通的人,怎么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呢?陈老师就是答案:道不远人,得道就是得人心;付出了多少真诚和心血,就能赢得多少理解和尊重。事后我查阅了当时的报纸,才知道陈琴的离开在羊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我清楚,杭州(富阳教育集团)是捡了个宝,而且是国宝;陈老师不是冲着优渥的待遇去的,她看重的,是杭州方面可以有一个团队,和她一起推广“素读经典”实验,以实现她让更多学校和孩子受益的宏愿。因为担心陈老师适应新环境得

24、一个过程,就和着李振村先生的陈琴,你走的并不孤独,当晚也写了一篇文章,取名德不孤,道相同,走到哪儿都是陈琴。这一次,在读了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之后,我又有了新的理解。我之所以把陈琴比之以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是基于三点:她是仁者,是真正把一颗心捧给学生的老师;她是智者,是最清楚把什么教给学生的老师;她是行者,是一个不愿意歇息片刻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就是国宝,就是人瑞。遇到她,是学生的幸福;有了她,是我们教师行当的光荣。陈琴的仁者情怀,就是爱学生,爱她从事的教育事业,她和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是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我一直感慨,陈老师是我仅见的以一颗菩萨心肠搞教育的人。和广为人知的语文界翘

25、楚“南斯北霍”比,陈琴之于学生,之于教学,之于荣誉和人际关系,更显得低调,不愿外部世界的介入评价,她所追求的,是一种先哲智慧照耀孩子的点点滴滴,是一种刻意的平凡。我想,她一定反感那种贴近宏大主题的宣传挖掘提升拔高。在书稿里,博客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月光般的慈爱。那些“铭妈、猪妈,庆兮妈”们,和她一起说孩子的阅读,分析孩子的问题,娓娓道来的,是秋水般的静谧。看到她翻阅丁慈矿寄的书,那种君子之交的淡远细微,那种孩子般的喜悦与感动,使我泪水满溢;她用自己的钱奖励孩子读书,她捐给吟诵协会两万元,为的就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即将消亡的传统里听到吟诵的美妙声音。在一篇文章里,她抒写对某个简单粗暴对待孩子的学校

26、的愤慨,那一刻,我想,她就是所有孩子的琴妈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许多学校高高供着陶行知的名言,这位被学生称作“琴妈妈”的陈老师是真正把它放在了心里。作为智者的陈琴,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她对 “素读经典”的推广,以及她坚定鲜明的主张和对教育的洞见。语文界有识之士几乎一致的观点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和其他的经验、做法相比,陈琴的认识更理性,主张更明晰,操作更具体;和一般教师的急功近利相比,陈琴追求的是远功,而不是近利。陈琴首先考虑的是育人,和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比肩,她的“素读经典”非常恰当地调整了语文目标的远近高低关系:“经典素读”的核心价值是在积淀,不在近期的考核。读书

27、要像呼吸的状态那样自如,不求人人并进,允许有点面的参差。总体来说就是课程内容理性化和目标理性化,要做到这两点,必须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则,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合理确定诵读的量:字数、篇幅、必背与选背的区分。我所接触纷纭芜杂的教学流派,多数是追求媚俗的高效,鲜见具有如此高境界者。陈琴的远见卓识,首先来自于她深植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典籍给养。如同珠穆朗玛峰站立在青藏高原一样,陈琴的凭借与立足点就是先哲的肩膀。这部二十多万字的著述,直接引用和提及的经典就有三百多种,仅中国,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司马迁到周兴嗣、朱熹、王阳明,直至王国维、鲁迅、胡适、辜鸿铭、陶行知,钱穆、叶圣陶、吕叔湘、范曾、陈丹青、

28、朱永新、刘小枫,港台的李敖、董桥、龙应台、张晓风;而国外,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近现代的卢梭、尼采、海德格尔、叔本华,更可贵的是,埃及、以色列、日本、印度的先哲与近现代才俊,也都进入了陈琴的视野。有时候我真怀疑,人,怎么能读、能消化这么多的经典,可看到了连她的学生六年间都能记诵十万言、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这个疑虑就冰释了。是的,因为陈琴本身就是行者,一个不愿意歇息片刻的老师。我读过她博客里几乎所有的文字,看到她博客两三年就有八十多万的点击量,看到她经常是凌晨休息,凌晨读写,几千字的反思、随笔,比比皆是,和家委会的交流、和学生的笔谈,你看不出来半点的敷衍。铁定的每周给家长的信,里面有学习的计划、总结、注意事项,百密难见一疏啊。在各地的讲学,沉重的行囊里,肯定少不了几本典籍。她和我说过,她不怕等待,因为有书。重要的典籍,她可以有好几个版本。她的“经典素读”,一边行走一边总结,近二十年的打磨,才形成了今天成熟的主张和可资借鉴操作体系。陈琴现在的影响日益扩大,陈琴的价值也日渐被人重视。那些怀疑经典作用的人,建议他们走近陈琴,相信陈琴会改变他们;更多了解支持陈琴的人们,也要走近陈琴,走近仁者、智者、行者的陈琴,这样,会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经典改变教育,经典改变人生!2011-11-1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