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71.24KB ,
资源ID:40189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0189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1、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高一历史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A.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B.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问题,排除B;根据题干材料推

2、断不出BC;材料表明有儿子继承王位的受到尊敬,体现宗法师系观念已大大加强。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下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下边都是一种武器)。这反映了周代A. 受封诸侯的权利B. 分封的对象C. 受封诸侯的义务D. 分封的目的【答案】B【解析】“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封建亲戚”,根据“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可知分封的对象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材料与CD无关。3.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

3、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A. “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B. 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的稳定C.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D. 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因此王国维先生作出这一论断是在于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故答案为C项。“封邦建国”制度是指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

4、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4.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

5、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D【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扩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5.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实现了区域性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变法中秦国强大人民渴望统一A. B. C. D. 【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而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在各国的战争和统一

6、兼并的过程之中,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也为后来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人民渴望统一反对战争,是秦朝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的社会基础。由此可知,均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的背景来分析,解答问题一定要搞清楚秦朝统一的背景,其次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时代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6.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 服务皇室,君权至

7、上C.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故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所以选B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直接有效措施是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统一文字C. 统一货币D. 统一度量衡【答案】A【解析】秦朝以郡县制代替过去的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

8、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后世沿用,故A正确;B、C、D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措施,不是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的最主要措施,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秦始皇为有效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运用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秦朝加强对地方有效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最有效措施。8.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答

9、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可以看出,“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A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9.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中国省制的发展。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就是“行省”,行省的称呼是在元朝出现的。由于元朝的疆域

10、空前辽阔,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以行省制来统治全国,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10.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A. 君主权力相对削弱B.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D. 三权分立制约皇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书省统领百官,地位高、拥有行政权,权力大,故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相权较大,威胁皇权,排除C、A项正确;B项分割相权与材料“中书省总领百官”矛盾,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三权分立制约皇权,排除D。所

11、以选A11.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答案】B【解析】依据题中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可见,三代不仕者300人,父辈有官职的100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一半以上。因此科举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B项正确。依据题中科举制度“含宗室”可知贵族体制并未结束,A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成熟和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在题文中没有提及,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12.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

12、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由此判断,他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主要依据是A. 能否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 能否加强中央集权C. 能否抵御外敌入侵D. 能否镇压地方叛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汉到宋反映了中国古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因此B项错误。C项是从军事角度而言与材料不符。D项从镇压地方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差别。到宋时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分化事权,地方所有大权集中于中央,这样体制弊端致使出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答案为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3.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13、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A. 阁臣权位渐重B. 阁臣制约皇权膨胀C. 外戚权力过大D.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内阁权力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因此“有相权而无相位”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自身的弊端,故选D;A只是现象,不符合题干“本质上”的限定,排除;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权,所以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膨胀,排除B;C只是现象,不符合题干“本质上”的限定,排除D。14.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内阁

14、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B. 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C. 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D. 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答案】C【解析】【详解】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造成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的原因是被军机处架空了,不是因为国家政治稳定的原因,故B项错误; 据材料“清朝嘉庆时”和所学可知已建立军机处,逐步成为国家的中枢权力机关,取代了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作用,故C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在材料无体现,导致内阁大学士无事可为是制度变迁的原因,故D项错误。15.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秦朝三公九卿、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这些机构变革反

15、映的趋势是A. 专制皇权的强化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监察权力的扩大D. 对农民控制的加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先后出现了秦朝三公九卿、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体现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变化趋势:相权逐渐减弱,皇权逐渐加强。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项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C项和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专制主义发展趋势16.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谏

16、官的设置A. 着眼于皇权的强化B. 分化相权,提高效率C. 益于减少决策失误D. 承旨封驳,效能有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设谏官左右拾遗是为了“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故唐代谏官的设置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C正确;加强皇权与材料“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分化相权,而是设谏官减少决策失误,排除B;D项效能有限与“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不符,排除。所以选C17.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依据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17、 希腊城邦使公民个人缺乏独立性B. 民主政体是希腊城邦的共同选择C. 独立自主为希腊城邦营造了和平环境D. 希腊城邦是由一些公民共同体所组成【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希腊城邦并非都是民主政体,B项错误;希腊各城邦之间因利益不同而冲突战争不断,C项错误;由材料“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可知,希腊城邦是由公民共同体构成,故D项正确。18.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A. 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等级选出B. 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

18、者更注重家庭出身C. 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D. 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答案】D【解析】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四个血缘部落,每个部落是一个行政选区,五百人议事会由每个选区选出50人组成,四百人议事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故D项正确。五百人议事会基于十个行政选区选出,四百人议事会只有前三个等级才可入选,故A项错误。四百人议事会基于财产多寡选出,故B项错误。四百人议事会只对前三个等级开放,故C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9.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

19、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答案】C【解析】A项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内容,而且假如这个正确,那么也不会出现材料中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样的事件发生了。因此排除A项。B项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这个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说法过于决定,错误不选。D项,从题干信息“一项法律规定”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致,而非伯利克里个人行为,排除D项;C项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个人的声音和

20、思想会被抹杀。【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20.欧洲历史说:“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说明了A. 古希腊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B. 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C. 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议制优越D. 西方代议制是直接民主【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下,所有公民都有参政的权利,是直接民主;今天西方民主制是代议制民主,是间接民主。故本题选B,排除D。古代希腊民主为近代西方民主奠定了基础,开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先河,A项“完全不同”过于绝对,排除。西方代议制比

21、雅典民主更加完善,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和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对比。古代雅典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其条件允许实施直接民主制,为近现代西方代议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1.学者M卡瑞曾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法律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公社法律。”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 其条款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B. 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 其内容全面完整,无需修改D. 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全面解读能力。解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分析备选项可得出A

22、表述有误,罗马在以后制定有公民法与万民法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CD的表述存在绝对性,不合史实。由材料“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可得出十二铜表法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正确答案为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的影响22.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帝国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有效解决这一困难,帝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A. 十二铜表法B. 公民法C. 万民法D. 习惯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帝国”,可知当时处于罗马帝国时期,适用的法律是万民法,故选C;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

23、,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A;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C;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颁布前的罗马法,排除D。23.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中指出:“所谓万民法,意思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它是罗马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罗马国家用强制力保证实行的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的法律。”该法律A. 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B. 表明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C. 消除了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D. 确立了人民主权的法律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万民法使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区别不复存在,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适用有效,能够适应罗马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从而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故选A

24、;罗马法体现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B;万民法有利于缓和矛盾但不能消除矛盾,排除C;罗马法没有确立人民主权的法律原则,排除D。24. 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C.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 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是罗马法的规定,阅读材料可知,古罗马运用法律手段调节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从材料本身无法看出A、B、C。25.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故意欺诈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

25、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古罗马法A. 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B. 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C. 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D. 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说明诚信在罗马法的原则,故本题选择D。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原则与特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

26、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答案】(1)机制:分

27、封制和宗法制。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解析】(1)据材料一“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再据材料一“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稳固统治方面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是歌颂周文王的功德。再结合所学分封制

28、和宗法制的知识即可从家国一体等方面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丞相之印章”封泥材料二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

29、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30、。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政治地位怎样?(2)依据材料二,周亚夫被免除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3)周亚夫曾被封为条侯和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发展趋势?(4)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5)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与唐太宗有何不同?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6)根据材料三、四,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

31、1)协助皇帝,助理万机。位高权重。(2)在废太子、封侯等政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根本: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打击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3)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的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或皇帝任命)。趋势:选官由注重血统向注重才能转化。(4)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或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5)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所以罢相。设六部分理事务。(6)没有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主要考查学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