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89KB ,
资源ID:39993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993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5文艺随笔两篇.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5文艺随笔两篇.docx

1、15文艺随笔两篇15文艺随笔两篇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4.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5.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6.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

2、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二、认识作者朱光潜(189

3、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明确:朱光潜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

4、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明确: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苏轼惠诗“套板反应”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明确:同样是

5、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

6、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法福楼拜)王若虚该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贾岛“推敲”(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

7、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惠诗(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

8、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套板反应”(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反对。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

9、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明确: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

10、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七、作业设计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八、板书设计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

11、味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苏轼惠诗正面联想意义“套板反应”反面教学反思一、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二、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12、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三、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

13、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不求甚解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教学难点: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开讨论。教学过程:一、导

14、入课文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二、课文初读,整体把握。1、作者介绍: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

15、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2、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书中的语句)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2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才能谈到

16、“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不死抠字眼,而是了解大意。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

17、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四部分(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五部分(第8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第8段,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主要观点)3、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什么地方出现?)最后一段。4、边读边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圈划和简单批注

18、,做质疑准备。5、本文的文体是议论文。议论文分立论和驳论,.驳论的定义:驳论是就某一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三、再读思考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作者是怎样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用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全面、明确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3.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

19、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一般人”的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提倡,但是又应该盲目地反对”。这样,引出了本文议论的核心:不必提倡怎样的不求甚解?什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4、“其实也不尽然”中的“然”指的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5、“也不尽然”是指什么意思?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6、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7、

20、不能盲目地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盲目反对”的不求甚解是指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8、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下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辩证。A、“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B、“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C、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戒“自负”;二是讲读书方法,前后贯通,戒“固执”。9、“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10、文中“咬文嚼字

21、”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其作用是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卖弄学识的人。)11、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12、“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欣赏其大概的意思13、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往往”表示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观其大略,会让人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但是并不排除个别现象。这样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22、。)14、第7段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从反面论证使论证更全面。15、“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多在字句上下工夫。现在多指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本文对“不求甚解”的辩证,提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从立意上看,是对“不求甚解”的新解。16、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本文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17、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结构?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四、拓展:1、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例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请再举出2例,谈谈你的看法。2、长期以来,对读书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说说理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