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0.03KB ,
资源ID:39917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917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风雨刘体仁.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风雨刘体仁.docx

1、风雨刘体仁风雨刘体仁杜选凌 刘体仁(1624年-1684年)是清初著名诗人,清康熙颍州志、乾隆颍州府志、道光阜阳县志、清史稿、安徽通志和阜南县志中均有传。清史稿列传文苑记载:“刘体仁字公勇,颍州人。”具体的说是颍州城南乡薛集刘寨人(今阜南县城老人委院),顺治中进士。有家难,弃官从孙奇逢讲学,后官考功郎中。体仁喜作画,鉴识甚精,又工鼓琴,精剑术武功。与汪琬、王士祯友善,著七颂堂集,士祯称其诗似孟东野。传文虽然只有60多字,但一个人的传记能收入国史,说明这个人对国家作过一定贡献,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为了对这位乡贤有较全面的了解,特从刘体仁家世、生平、思想活动及其在诗词文苑、政治、军事史的交游等方面

2、作以简略叙述。 一、家世 刘体仁的家族是明清两代颍州及其以南(今阜南县)的望族。太邱刘氏族谱等刘氏家传资料见证刘的先祖世居河南永城县北保安山(今芒山镇)歧河村,邻近太邱集。春秋时为宋国太邱邑,西汉置太邱县,故称“太邱刘氏”。据1998年印刷的太邱刘氏族谱载:“其始祖刘顺,原籍山西洪洞县,昆仲二人为避元末之乱,辗转迁徙,一居江西曰江西刘,一居永城称太邱刘。”刘顺任过里长,生三子一女,次子刘奉先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军,建文元年(1399年)随军参加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建文二年攻大同升小旗(领兵10人),攻济南升总旗(领五小旗)建文三年升试百户(领二总旗军士112人),建文五年六月十

3、三日打下南京,推翻建文帝,十一月二十六日升武略将军(武官从五品),河南卫中后所副千户(与正千户带一所兵1120人)。永乐十一年刘奉先卒于东阿县,年50岁。被颍州(阜阳)刘氏称为一世祖。 永乐十三年(1415年)刘奉先长子刘刚袭副千户,三年后卒,其弟次子刘英袭副千户。明宣德八年(1433年)刘英调任颍川卫世袭镇抚(卫镇抚司掌刑名从五品职),宣德十年在城东南五里堡置地建庄园一处,从此定居颍州。 卫所制是明代独特的军事制度,一般一府者设所,连府者设卫。卫指挥使司任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副千户两人,百户无定员,有些卫设镇抚巡检等官。为避免强臣握权和称兵的隐患,地方

4、政权与军权分离。颍川卫设于颍州城内,颍州属南京凤阳府管辖,但颍川卫因是军事机构属河南开封都司管辖。明代户籍制度对军籍控制极严,一人为军,其在卫所的军家便须世世承袭为军,在军家无人为军的情况下,同宗族人要另行提供一名军丁。如刘刚承袭副千户去世后无嗣,刘家便以刘刚弟刘英承袭为军户。刘体仁家住颍州虽然不是军户,但由于其始迁颍州的先祖刘英为颍川卫军籍,故常自称“颍川人”。 刘体仁四世祖刘翰袭镇抚司武略将军兼颍川卫指挥佥事(正五品),在任三年在颍州西北寥花州置地建庄园一处。五世至八世均袭武略将军颍川卫镇抚使。 明代的卫所制,以军屯保证其自给自足,以世袭保证士兵来源。早在永乐晚期,军屯制度已开始遭破坏,屯

5、粮不足,卫所军士为挣脱军籍的世代束缚,不断逃亡。为解决兵力,不断发展募兵制,到明晚期,卫所兵制更加衰微,第八世刘廷范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袭颍川卫镇抚,万历四十四年去世后,刘氏后人便没有世袭军职的了。尽管卫所制未裁消,但由募兵制所组建的营兵已成为军队主力,这是明代兵制的一大变革。 明代初期因战事和军屯的需要,军队的地位很高,武臣较文臣为重。随着自然经济和吏制的发展,军职在朝内受兵部、兵科的管理,在外受监军(多为太监)、督抚的限制,武职地位下降,文臣地位日益提高,颍川刘氏逐渐重视对子弟的文化教育。据太邱刘氏族谱家传记载:“四世刘朝由例监授直隶保定府新安县丞。”经查“例监”是明代国子监监生名

6、目之一,始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凡未入学的民间子弟通过纳粟、纳马、纳银而成为国子监监生者,称例监。由此可知三世刘瑜长子刘翰承袭颍川卫镇抚,而通过捐纳钱粮把从未在学读书的次子刘朝送入国子监读书,这对子弟教育的起点就很高。刘朝在国子监肆业后被授新安县丞(正八品),后升任兴宁县知县(正七品),于正德六年(1511年)退休。 五世刘棋官王府典膳,六世刘一正官山东朝城县主簿,官阶均为九品,颍川刘氏四、五、六世虽然各有一人步入官阶较低的文官行列,但总的说来受教育程度不高,均未见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记载。但刘氏家族经过三代锲而不舍地重教,终于取得重大成就。到七世刘九光,于万历壬午(1582年)年参加河南乡

7、试、乙未(1595年)会试、殿试,联捷及第,钦点进士,授清丰县知县,历经升迁,至万历四十七年(1620年)任云南布政司左布政(从二品),授散阶通奉大夫,同年由刘氏家人在郡城南六十里薛家店(今阜南县城老人委院)建刘寨庄园一处,置地800余亩(刘家后人刘永金介绍,土改时刘家有地二千余亩)。1986年阜南文史资料第一辑载:“访问刘体仁后人87岁的刘天曾老人和有关多名刘家后人均介绍: 刘体仁先生爷爷长门刘九畴,分居于今阜南的薛集刘寨和会龙集一带,其刘家长门子孙族长和族人世居于此。 颍州刘氏,自一世刘奉先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军至八世刘廷范世代为军人世家。自七世刘九光于明万历初年中举至十八世刘永

8、锡于清末经县试、府试、院试选中岁贡,世代为书香门第簪缨之家,在颍州城内、城周和城南(今阜南县境)300余年间,刘氏十二代子弟中出7位进士,12位举人,53位贡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氏读书人,开创了四个“三字”奇迹:一,“同胞三凤”:刘九光之孙,颍州城内刘廷石的三个儿子,次子刘壮国于清顺治五年中举,长子刘佐临于顺治八年中举,三子刘济宽于顺治十一年中举。老三中举后有人送匾额曰“同胞三凤”。二,“同榜三进士”:刘体谦之子刘晋,与其叙刘佐临、刘壮国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已亥同榜中进士。当年殿试一榜所取进士仅200人,刘氏三人同榜,实为奇迹。三,“三世同料”:颍州城内十世刘卞与从祖刘廷桂、从叔刘济

9、宽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同中甲午举人,人称“三世同料”。四,刘氏族谱记载:三世二品十世刘凡为刘体仁长子,历任河南孟县知县,兵部、礼部郎中、陕西提学道员、佥事(从四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授奉政大夫,正治上卿(勋阶二品)。与其父刘体仁在康熙六年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时为正三品,后考核成绩优良,论功叙加一级,从祖刘九光勋阶同至二品。经考正刘体仁为郎中,是正四品,论功叙加一级,为从三品勋阶,刘氏只能是二世二品。 随着明代兵制的变革,卫所制衰微,武职世袭制逐渐终止,颍州刘氏包括住城南(今阜南)各庄园刘氏子孙及时转向文化教育投入,并结出累累硕果,形成刘氏子孙读书求学的家风,提高了刘氏子孙文化素

10、质,同时也对明清时期颍州文风昌盛,起到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青少年时期 刘体仁,字公勇,号蒲庵,安徽通志、辞海、阜南县志均记载生于明天启二年(1624年)。其父刘廷传,号太室,国子监监生。祖父刘九畴早逝。刘氏家传资料介绍:“刘廷传自幼为其叔父收养。”并请文武教师从童年时教廷传文学与武功,到廷传18岁时已文成武就,枪法出众,勇力过人,善使一根大铁槊,马上舞动如飞,颍州府志记载:刘廷传,字惟中,善马槊喜谈兵。在颍州有刘氏一根槊之说,且行侠仗义,在明后期的农民起义的烽火岁月里,刘廷传认为文进士不如武举有用,于是不去应文试,终日与其子弟们苦练武功。 刘体仁生长在颍州城南薛集刘寨(明朝属颍州府焦陂镇

11、,今阜南县城老人委院),刘氏族谱记载:刘体仁身体魁伟,双目重瞳(目中两个眸子,旧时认为是一种贵相),自幼聪明好学,家请名师对其施教,廷传和兄弟们亲自教习儿子武功,体仁少负英才,经史子集过目成诵,诗文书画,文韬武略兼容并茂。 刘体仁青少年时代,处于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代,一是颍州地处中原,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乾隆颍州府志记载:“体仁从出生到中举时15年期间,颍州府境内就发生天灾24次、其中水灾5次、旱灾4次、雪灾2次、雨雹灾3次、蝗灾7次、地震3次、冰灾10次。”二是社会动荡不安,由于明王朝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遍地烽火起,爆发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城掠地争战不息,颍州社会经济遭到严重

12、破坏。在刘体仁出生前,有刘三农民起义军抢掠过颍州、攻破太和、围颍上、劫方集、中岗、焦陂、朱寨、固始、霍邱等;瓦店王自检聚众起义,艾亭李大荣树帜称王。刘体仁8岁时又有杨桓、杨从儒起义并围攻颍州。尤其是崇祯八年,颍州更是灾难深重,兵灾一年三至。正月初十,李自成、张献忠亲率义军刘宗敏、袁宗弟、罗虎等26万大军攻打颍州。刘体仁的父亲刘廷传,文武兼备,喜好武事,且又武功高强,因祖上世代为明朝重臣,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应前辈乡官,退休在颍的原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张鹤鸣之邀,参与组织招募乡勇团练,训练守颍州城。颍州府志载:“刘廷传,字惟中,颍州人,少孤,鞠于叔父云南布政使九光家,长补国子生。善马槊,尤喜谈兵”。

13、清初大诗人汪琬在七颂堂识小录序中说:“公勇(体仁)家世任侠,又平时数用意气自豪,其尊甫先生,予尝为之作传,所谓颍川刘惟中者是也(即刘廷传),先生在胜国末,以任侠著闻,是时流贼方大起,颍当贼冲,先生日夜勒其乡人子弟为颍捍守”。 刘廷传与弟刘廷石及妹婿李栩等俱各武功高强,他们与颍州的王、宁、周、鹿等各大家族和千户、百户长们以及全城举贡绅商们招募乡勇团练上城守城。乙亥正月初十崇祯八年即(1635年)早晨,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包围并猛攻颍州,守城军民约1万人奋起守卫。一场惨烈的颍州攻防战正式打响。有资料介绍,刘廷传率乡民团练守东城,大战两日,后因北城被农民军攻破,廷传在支援北城战斗中身中数剑,伤势甚

14、重,无力再战,遂杀转还西城家中,换掉血衣,拜了祖宗神位,让住城内的全家老少亲属等约数十人全部赴井或自缢而死,然后用火把点着房舍,刘宗敏提刀赶来要战,廷传拔剑自刎。颍州府志载:“城陷还家,易衣冠,拜祖庙,奉柱焚于庭,促全家人赴井。须臾贼至,廷传危坐不动,贼帅(刘宗敏为总哨元帅)厉呵问,廷传眦目叱之,遂遇害”。刘家住城内的全家五十余人全部遇难。 三、兼擅才武,征战疆场 11岁的刘体仁与两位姐姐和部分家人族人及文武教师们均常住远离颍城的城南乡薛集刘寨,故幸免于难。 农民军东下离去后,刘家安葬了全部城内遇难家人,刘体仁与姐姐们悲痛欲绝,为怕李自成的农民军复掠颍州,体仁姐弟和刘氏家人及城周的刘氏族人均搬

15、迁到城南60里的薛集刘寨(今阜南县城)定居下来。这正是“小乱进城,大乱返乡”最为安全。 刘家利用皇上赏赐的一笔经费和自己的家产,又购买了薛集周围和谷河两岸的500余亩土地,11岁的刘体仁在先生教导下白日读书,夜晚习武,由于体仁读书过目不忘,习武进展神速,并起誓复仇,刻苦用功。康熙颍州志人物称其:“苫块三年,家人罕见笑语,谈其父母,未尝不流涕。”刘体仁在家守孝、读书、习武,转眼过了3年。 在这3年中,李自成部下的农民军数掠颍州,乙亥八月,李自成部下老回回(马守应)侵掠亳州,复攻颍州,九月李自成的又一支义军白虎神、闯塌天再攻颍州和椒陂、方集一带。就在这烽火连天、战乱不断、杀戮遍地的环境中,在父母、

16、叔父(刘廷石)等多家住颍城的家族蒙难、家破人亡的困厄中,为求全家人生命财产自保,刘家约100余口族人在乡邻帮助下,进一步建设好距颍州城30公里以外十分偏远的薛集刘寨。该寨位于老薛集北,即今阜南县城老人委院,东西宽约580米,东寨沟南段尚存,在今县人武部院内东部。西寨沟在今地城北路的南段,即今阜南县文化大世界和医药公司东面。南北长680米,南寨沟为淮河东路的西半部,北寨沟在老水利局南侧。寨四边围沟均约66米宽,深10米,用挖沟土筑成围墙,墙高10米,宽4米,四角各建砖混炮楼一座,南门有城楼3间,吊桥一座,城楼和炮楼均有土炮数门,寨内有横沟一条通水门。东西两道寨沟均向南延伸与草河、谷河相通可行船。

17、寨内横沟北侧的寨中心的大栗树前建有一座丛樑起架演武厅,该厅高大宏伟,为刘寨内的最高层的徽派建筑。(1928年被豫匪李老末烧毁)。3年后,刘体仁15岁时,寨内已是房舍密布,栉次鳞比,寨内原栽有数十株高约几十米的橡栗树和桑槐树,枝叶茂盛,浓荫如盖,巍巍荡荡,甚为壮观,该寨远离颍郡城南60余里的交通闭塞的谷河湾里,是今阜南县境内最大的古代遗存的土寨。曾延续近300年被称为水深濠宽,寨墙高厚,风景秀美,小股义军和土匪望而生畏的坚城名寨。崇祯八年,乙亥家难后,颍州刘氏族人几乎全部迁出城外,很大一部分族人为了生命财产安全都住进了刘寨,枪术大师刘廷石系刘体仁的叔叔,有资料介绍:“廪生出身,文武双全,平素矜气

18、节重然诺,乙亥家难时,两日前还在汴梁,闻义军兵临颍州,遂乘快马连夜赶回城内,守城西陴,奋力杀敌,后寡不抵众,力竭战死。”其三个儿子,长子佐临、次子壮国、三子济宽,有家传资料记载均离开颍郡搬进刘寨,并在刘寨与其堂兄弟体仁一块读书习武,后三兄弟都与体仁一样先后于顺治年间进士及第。 崇祯十一年(1638年),14岁的刘体仁终日与族人刘氏兄弟及寨内外伙伴们读书习武,刘家世代簪缨,将军门第,武学世家,有刘氏全族人习武传统,“家难”后,住刘寨的青少年男女,几乎全部组织起来习武练功,寨内每天均杀声震地,刘家枪法和剑术远近闻名。史料记载刘体仁聪慧好学,记忆力极强,经史子集过目成诵。14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春秋

19、左传等。为保家复仇,在习学经史诗文的同时不忘苦练武功,在名师教导下,每天早上闻鸡鸣起床,先常跑后踢60脚沙袋,打10路长拳,拍打100下木桩,苦练枪法、剑术和箭法。刘体仁15岁时已是弓马娴熟,武艺高强,尤其箭法有百步穿杨,空中取鹊之能,刘体仁七颂堂诗集内有两首诗是赞扬自己的箭术高明,一首是刘乘驴外出到谷河边春游,忽见空中群鹊乱舞,刘遂在驴背上取弓发箭,两发两中而获鹊两只,刘高兴地吟诗曰:驴背拓弓弦,中做金石响。应心悟握机,何求行路尝。 又一次是在老年时到谷河边春游,发现河边桃红柳绿,遂拔箭射穿多片柳叶后吟诗一首曰:徒然猿臂笑侯封,射虎曾翻荆棘丛。老至遣春调白羽,垂杨百步一翎风。 刘体仁15岁这

20、年,即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的一天,有史料记述,闯将革里眼、左衿王、小闯王袁时中等谋夺颍州,参将李栩中计身亡。李栩既是体仁的姑父,又是刘家恩人,体仁听说李栩遇害,十分悲痛和愤概,15岁的刘体仁与两名家丁,提枪背剑乘快马赶往颍州,时明将乙邦才为给李栩报仇,正挺枪跃马与三千闯王兵将撕杀,体仁、刘佐临与两名家丁忽然冲进军中,与乙邦才并肩战斗,小闯王袁时中、左衿王见乙来了帮手,而且武功高强,遂大吃一惊,回马便逃,乙邦才大喜,一枪把革里眼给挑下马来,这时总兵黄得功又从城内杀出赶来,农民军落花流水,大败而逃。 刘体仁见杀退了农民军,急转而回,乙邦才赶快过来拉着体仁,表示感谢,并带着体仁见过黄帅。黄一见

21、体仁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但身体结实,武功高强,心中大喜,遂拿出白银百两赠体仁,刘体仁坚辞不受,黄让邦才送体仁回刘寨。乙邦才比刘体仁大12岁,在刘寨使乙邦才更为吃惊的是发现刘体仁不光武艺超群,而且诗文书画、文韬武略文武兼备。乙、刘相见恨晚,遂结为异姓兄弟,刘体仁拜乙邦才为异性兄长。七颂堂集第一篇便是乙将军传,文中刘体仁叙及他与乙相见相识与结交的往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是明王朝风雨飘摇的年代,大明朝廷面对两个战场,一是后金皇太极跃马关外,二是国内农民军烽火遍地,攻城掠地,颍州地区更是一年兵灾数至。但是每三年一次的乡试确正常进行。乡试在秋天举行,也称“秋围”,刘体仁因世代都是军人世家,编

22、户军籍出身,“颍川卫镇抚司”又属河南开封都司管辖,因此在河南省城参加乡试,由主考官主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一共考九天。崇祯十二年(1639年)秋,年15岁的刘体仁参加河南乡试,中第12名举人,被开封、颍州人均称颂为奇童和神童。刘中举后,时局更加糜烂,颍州这个中原重镇,战事愈演愈烈,地方驻军及民兵义勇均无力平乱。明王朝先后派大军总兵黄得功、朱大典、乙邦才、刘良佐等名将带兵来颍州镇压农民起义军。由于乙邦才的推荐,他们知道文武全才的年轻举人刘体仁身负国仇家恨,于是黄得功派乙邦才亲来城南乡刘寨请少年英雄刘体仁出山,共赴国难。刘体仁还向乙推荐文武全才的从兄刘佐临,于是兄弟俩一块应邀前往,在义军过天星、

23、老回回(马守应)、云中龙、黑虎星等再抢焦陂、中岗、方集时,刘体仁兄弟与乙邦才一道率兵杀敌。义军听说乙邦才、刘体仁赶来,遂立即逃跑。刘体仁与堂兄刘佐临在明亡前的最后几年内多次在军中与诸大帅们共同筹划和直接参战。史料记述:“闯贼大将一条龙、袁老山聚众万人,盘居颍境者三月,总兵黄得功、乙邦才统精锐数千,败贼于莲花铺,斩获无算,尸积如山,追奔远遁。”17岁的青年刘体仁和从兄刘佐临均被邀参战和追杀故兵,保家卫民。崇祯十四年颍州府志记载:“流贼自西南来,黄得功引兵击贼,败贼于江口,乙邦才、刘体仁、刘佐临均参战杀贼。”清初诗坛旗手汪琬在七颂堂识小录序中说:“公勇(刘体仁)甫冠举于乡,意气卓荦,与先后(刘廷传

24、)略相类,数往来兵间,与诸大帅划策。”又有资料记载:“刘体仁性格任侠喜兵,其父子、兄弟都曾参与颍川卫的兵事,崇祯末年,不仅他本人数往来兵间,为诸大帅划策,他的从兄刘佐临亦少负节概,颍寿诸镇帅争礼致之,与黄得功、乙邦才将军友善,与谋守御。”崇祯十五年,农民军混世王、老回回率3万之众三掠颍州,总兵黄得功派大将乙邦才率部赶来救援颍州,刘体仁、刘佐临等与住颍城内的各家习武后生们均跃马挺枪冲在前面,老回回这个闯军中的名将一看乙邦才、刘体仁、刘佐临等率援军来到,遂转马逃去。刘体仁在明亡前的最后几年内多次在军中参战,史料介绍“为诸大帅筹划军务,为大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打下

25、北京,明朝灭亡。清兵南下,反明义军被一一消灭。福王弘光南明皇帝从黄帅得功和乙邦才的举荐中,知道了文武全才的刘体仁,特派乙邦才带圣旨请体仁出来做官。刘家后人刘天曾,十世孙婿邵斗春与刘氏多人介绍,明、清两件圣旨均藏刘家“息园”御书楼中,1928年豫匪李克邦攻破刘寨,圣旨与御书楼一齐被焚毁。 崇祯十七年,刘体仁与乙邦才一齐赶往南京,看到南明兵力单薄,长江就无兵可守,而且士无斗志,大势已去,无力再战。于是刘体仁躲在副总兵乙邦才军中,不要职务为邦才筹划军务,并向仁兄邦才学习上乘剑术和枪术,不再做官。数日后刘体仁随乙邦才去扬州。清军沿运河两岸水陆并进,猛攻徐州,扬州也岌岌可危了。 扬州守城主帅督师史可法,

26、知道刘体仁满腹经论,文武兼备,又世代为明朝臣子,要再为体仁向南明皇帝请旨,让刘体仁做官。刘坚辞不受并婉言谢绝。但愿随蒙兄好友乙邦才守城,并主动帮助筹划扬州外围野战和内城守城战计划,还帮助练兵。 在准备血战扬州保家卫国之际,二姐让族叔管家刘成等乘快马来到杨州乙将军军中,传信让体仁速回,因清兵要刘家献寨剃发等,刘寨危急。二姐知道大清势力已占领大半个中国,不忍心刘家的一根独苗再去送死。刘体仁因家难后由族叔和两位姐姐给带大,姐弟情深,又因与农民军有血海深仇,再看南明兵力单薄,大势已去,不愿再得罪大清,因此请准好友乙邦才放行。邦才也知道守杨州是不可为而为之,更不愿让生死之交的小兄弟刘家的一根独苗与自己一

27、齐殉国,因此与体仁抱头痛哭后,把体仁推上马背开城而去。20日后,清八骑精锐攻下扬州,史可法与乙邦才壮烈殉国。体仁在家痛哭失声,写诗并遥祭史可法、乙邦才二位仁兄等。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刘体仁参加会试、殿试,中二甲进士,时年31岁。 回顾刘体仁中前明举人至中大清进士期间,史料记载:“颍州地区是天灾人祸不断。崇祯十三年至清顺治十二年,16年间共发生自然灾害32次,其中水灾10次、旱灾4次、蝗灾1次、瘟疫2次、风灾4次、雪灾2次、雹灾2次、大饥2次、地震5次、兵灾40余次。 至于兵革之惨,不可名状,也不堪卒书。总之,在刘体仁中举后至明朝灭亡的五年中,颍州战乱几无宁日,刘体仁城内的房舍于乙亥家难

28、时被火焚毁,为躲战乱,刘体仁与城内的刘氏族人,部分亲属及堂兄弟刘佐临、刘壮国等均常住在刘寨,因刘寨位于偏僻的谷河湾里,距颍城和官道60余华里远,交通闭塞,大股义军不易来到。刘寨坚固,易守难攻;又有水路通谷河、淮河,小股土匪不易攻打,所以刘寨内常有躲兵灾的群众数千人,相对安全。康熙颍州志人物刘体仁行略记载刘体仁颍郊别墅颇多”。薛集刘寨正是刘体仁青少年时生长的地方。 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刘体仁一则无法安心读书,二则要保卫乡梓,加之他具有父亲那种任侠尚气,经武喜兵的禀赋,自己又有文才武略,身负武功。所以便积极参与平乱,悍卫乡梓,并兼顾建设好惟一一个最安全的家薛集刘寨。刘用大部分时间参与平叛和报仇,

29、许多史料介绍,他奔走于几位总兵之间,为之筹策和直接参战,主要是在乙邦才军中,时常从蒙兄邦才再习上乘武功剑法,受益很大,功力大进。 刘体仁在乙将军传中述:“乙邦才,字奇山,山东青州人,出身民间武术世家,从小随父习少林功夫,拳法掌法和桩功及十八般兵刃样样皆通且功力深厚,崇祯初年从军为百户长。总兵黄得功在霍山平乱,单骑陷水田中,被农民军2000人团团围住,坐骑中箭倒水田中,得功虽左右射杀农民军数十人,但箭矢用尽,农民军围而射之,乙邦才居高处见黄帅被困危急,遂纵马冲入敌群,枪挑剑砍,兵器带动风声舞成一道光环,义军一触即伤惨叫不绝,黄帅一见一小将军救主来到,遂纵身跃到田埂上,杀一敌将夺一战马,舞一双钢鞭

30、与邦才一道杀散敌兵。乙邦才杀敌200余人,救出主帅,被提为列校。李自成大军围六安,30万大军连营数十里,督师黄得功提乙邦才为偏将,与另一偏将张衡各率百骑入城联络,又冲杀突围而退,其战邦才飞马在前,左手长枪右手使剑,张衡随后,敌人挡者即死,200人如虎入羊群一样,除伤亡几人外,几乎全师而退,黄帅大喜报皇上下旨任命乙邦才、张衡均升副将(四品)。乙邦才善于治军,军容整齐,作战勇猛,率军在南阳、漯河、淮阳、商丘、亳州、颍州、椒陂、寿州、徐州、宿州、六安、霍山间解围陷阵,均冲锋在前所向无敌,被农民军骂为乙疯子活阎王。在解寿州之围时,李闯王悍将袁宗弟挥铁鞭与邦才大战不能取胜,闯王总哨(元帅)铁匠出身的勇将

31、刘宗敏与邦才战打成手平,义军众将见乙邦才与黄得功一样勇猛和武功高强,且解围大军已至,遂撤围而去。乙邦才在崇祯年间镇压农民起义战争中,大小数百战,功冠全军被封总兵之职(从二品)。 刘体仁与人共著黄得功传载:“黄得功,辽宁开源人,明末抗清勇将,少孤,与母徐氏住在一起,少负奇气,胆略勇武过人,12岁那年,他母亲将酿熟的酒放在家里,被得功偷饮至尽。母亲责怪他,得功笑着说:这个偿还您容易。当时辽事正急(明朝在辽东对后金的战事),得功持刀混入明军队中,与后金作战时,亲手从阵上砍死两名后金百户级小头领,回来报功得偿银50两,归而送给母亲说,儿偿还50两银子的酒钱,要不够我明天再去后金兵营砍几个坏蛋兵换酒钱还

32、您。母亲抱起儿子说:妈不要你还钱,你小小年纪,妈也不许你去打仗。”黄得功传还载:“得功年壮出关,投经略为亲军,积功至游击,入援山东,提拔为参将。后又升副总兵、总兵加太子少保(正二品)。得功善射豪饮,每次临阵总要饮酒数斗,头缚红巾,目瞳突出,持钢鞭跃出敌营,经常鞭上血沾手腕,用水洗刷很久才能掉尽,军中呼他为黄闯子。后守山海关时曾应约与后金第一勇士鳌拜在山上大战一整天,不分胜负。崇祯十三年,得功大破张献忠于潜山,鞭打贼首数千级,几欲生擒张献忠”。崇祯十五年,得功驻军凤阳,刘体仁、刘佐临等随军并随黄得功、乙邦才等三日行600余里,又追上张献忠。献忠呼求勿杀,得功说:“我们想得到你的人头”。献忠抛下辎重和车马等横于路上,又得以逃脱一次。崇祯十五年黄得功、秦良玉率乙邦才、刘体仁、刘佐临等在南阳等地与李自成的8万人遭遇,秦良玉、黄得功部2万余人在刘体仁的提议下,三面用兵,向敌发起进攻,乙邦才在左、秦良玉(女)的白杆兵在右、黄得功、刘体仁、刘佐临等居中,三面均杀入农民军阵中,黄得功、秦良玉、乙邦才均武功卓绝,各均斩首数千级,体仁与众将驱兵掩杀,李自成只得收军而去。崇祯十六、十七两年,得功一直在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与农民军作战,因战功被晋升为总兵加太子少保(正二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