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doc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前 言加速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发展基础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交通闭塞的打破,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突破30%,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已把城镇化带动明确为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是化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是培育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
2、划是省级重点专项规划,依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部署,主要阐明“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举措,是指导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行动计划,是编制城镇规划、制定城镇化发展相关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审批核准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规划背景全省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起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已经具备基础条件和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面临着较多
3、困难和挑战。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着力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3.8%,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增强。城镇体系逐步完善。以城市规划为先导,结合我省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重点推进了一批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城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由3个增加到9个,贵阳特大城市加快发展,遵义进入大城市发展行列,六盘水加快向大城市迈进,安顺等其它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进入中
4、等城市序列,18个县城(县级市城区)发展为接近或超过10万人口的小城市,城市人口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形成了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8个市(州、地)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其他小城市和重点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等机遇,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加强城镇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环境绿化、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6.2平方米,比2005年提高0.1个百分点;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
5、率达到21.8%,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4.8%和68.8%,分别提高48.1个和10.9个百分点。城镇化产业支撑能力逐步提升。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推进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城镇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城市聚集产业和吸纳就业能力逐步增强。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以农村人口城镇化为重点,积极推进了城镇户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城镇土地收购和储备、城镇公用事业建设和营运等方面改革,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民工转移进城的支持性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
6、力度不断加大,进城农民工及子女的公共服务逐步加强。但是,必须清醒看到,我省城镇化水平低,发展相对缓慢,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6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挂末位置,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规模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完善,大中城市数量少、规模小、能级低,辐射带动能力弱,尤其是缺乏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弱,产业支撑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善,人居环境远不适应发展需要;城市管理水平较低,与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差距很大;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为突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度保障很不完善,现行行政区划和管理
7、体制与城镇化加快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第二节 环境条件“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城镇化具备总体有利的环境条件。一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我省加快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二是国家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先地位,更加注重西部地区区域增长极和城市群的培育,将黔中经济区列入国家重点经济区域之一,为培育发展黔中城市群,带动全省城镇化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三是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城镇化带动作为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导战略之一,把加快城镇化发展作
8、为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最重要载体和支撑,强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和互动发展,推进城镇化的思路更加清晰。四是交通、水利、能源等区域基础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和以产业园区为重点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的加快形成,省内区域、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将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推进城镇化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加快城镇化也面临着不小挑战和压力。我省是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可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同时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加快城镇化发展面临土地、水、环境等因素的较大制约;我省经济实力较弱,财力不足,加之城镇建设欠账多、基
9、础薄弱,筹措解决城镇化发展的大量建设资金有不小难度;按趋势分析,加快城镇化发展每年需要创造60万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解决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加快城镇化发展对各级政府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较大挑战;周边省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我省城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专栏1 “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表指 标2005年实际2010年五年提高或增加1、城镇化率(%)26.933.86.92、城镇总人口(万人)100211761743、大中城市个数(个)396#大城市个数(个)1214、大中城市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比重(%)41.542.71.25、城镇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6.16.20.16
10、、县城以上城镇供水普及率(%)88.486.5-1.97、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26.774.848.18、县城以上城镇垃圾处理率(%)57.968.810.99、县城以上城镇燃气普及率(%)54.554.510、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地覆盖率(%)20.021.81.811、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4.65.30.7注:1、人口数量按常住半年以上口径统计; 2、 为五年累计。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省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立足贵州实际,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走有特色、集约型、多
11、样化的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强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紧密结合和互动发展,着力优化城镇化发展布局,积极培育发展黔中城市群,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小城镇为基础,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着力壮大城镇经济,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城镇化对增加就业、带动投资和促进消费增长的巨大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开创城镇化发展的新局面。要坚持以下原则:合理布局,互动发展。按照区域发
12、展总体战略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综合考虑骨干交通、重大产业发展、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引导人口、资源配置向重点城市化地区和重点城市集中,培育发展和壮大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增长极,带动全省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融合与互动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使更多农民向城镇转移、更多农民变成市民;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城乡一体化
13、。注重特色,集约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山区绿色城镇化模式。根据城镇自身条件,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把城镇的产业优势、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形象,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和品位。突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着力推进城镇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调控和引导有机结合起来,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增长极培育的要求,着力推进户籍、就业和社保、投融资、土地、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建立完善有利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
14、力。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城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各族人民群众,防止与民争利,更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第二节 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条件,我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较为完善的区域特色城镇体系,城市产业功能得到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统筹城乡发展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2020年达到50%。“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城镇化空间布局趋于合理。黔中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15、,其它重点城市化地区加快发展,人口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重点城市化地区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62%提高到2015年的70%以上。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节点的中小城市发展加快,贵阳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遵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六盘水、毕节、安顺、凯里发展成为大城市,都匀、兴义、铜仁接近大城市规模,一些县城培育发展成为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发展壮大一批中小城市,加快构建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到2015年,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地
16、覆盖率达到30%,县城以上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县城以上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5%,县城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城际交通网络加快完善,城市化区域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有较大提升。城镇化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推进城镇产业加快集聚,城镇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含农村转移就业人员)五年累计达到300万人以上,设市城市和规划建设中等城市的县城力争建成至少1个国家级或省级产业园区。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建立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五年累计转移进城农
17、村人口达到350万人以上,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39.82万套,城镇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有效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解决,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城镇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镇管理明显加强,社会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专栏2 “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发展主要指标指 标2010年2015年规划五年提高或增加1、城镇化率(%)33.840以上6.2以上2、城镇总人口(万人)11761600400以上3、大中城市个数(个)911以上2以上指 标2010年201
18、5年规划五年提高或增加#大城市个数(个)2644、大中城市人口占城镇总人口比重(%)42.754以上11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300以上6、转移进城农村人口(万人)-350以上7、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亿元)3522100以上1750以上8、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万套)-39.829、县城以上城镇供水普及率(%)86.5958.510、县城以上城镇人均生活日均用水量(升)116.918063.111、城镇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6.281.812、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74.8805.213、县城以上城镇垃圾处理率(%)68.88011.214、县城以上城镇燃气普及率(%)54.5802
19、5.515、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地率(%)21.8308.21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5.371.717、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28注:1、人口数量按常住半年以上口径统计;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包含城镇人口新增就业135万人以上,农村转移进城人口新增就业170万人;3、 为五年累计。第三章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结合省内现代交通网络建设、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努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完善城镇体系。第一节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构建以快速铁路为发展主轴,以黔中城市群为战略重点,以其它重点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以快速铁路沿线和
20、高速公路网络节点上的重点城市为支撑,能更便捷地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的城镇化战略新格局。以贵阳为中心,遵义、安顺、凯里、都匀、毕节为支撑,积极构建黔中城市群,推进构建以六盘水、兴义、铜仁等区域中心城市和一些新培育的区域次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圈,以一批中小城市为节点,全面强化城镇集聚与辐射能力,形成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集约发展态势和有利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空间布局。第二节 调整完善城镇体系按照完善城镇体系的目标和培育区域增长极的要求,继续做大做强贵阳特大城市,推进遵义大城市和安顺等7个中等城市扩容升级,培育发展一些交通区位重要、区域影响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城为区域次中心城市,沿快速铁路和高速公
21、路网的重要节点,培育发展一批有条件的重点城镇成为中小城市,推动一批特色小城镇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小城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进完善全省四级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第一级为省域中心城市贵阳市;第二级为区域中心城市,包括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都匀、凯里、兴义、铜仁等城市;第三级为区域次中心城市、其它中小城市(含县城),包括:盘县、仁怀、黔西、德江、榕江等着力培育发展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平坝、福泉、贵定、开阳、息烽、赤水、瓮安、金沙、织金、桐梓、绥阳、天柱、六枝、兴仁、威宁、思南、独山、从江新城等一批着力培育发展的中等城市;其它县城。第四级为小城
22、镇,新增一批小城镇作为重点镇发展,推进有条件的乡撤乡建镇。专栏3 中心城市发展规模2015年城市发展规模 贵阳中心城区320万人以上(含六城区及清镇城区、修文和龙里两县城)、遵义中心城区100万人以上(含汇川区、红花岗区、新蒲新区、南白城区)、六盘水中心城区80万人以上(含双水)、毕节中心城市60万人以上(含大方县城)、安顺中心城区50万人以上、凯里中心城市60万人以上(含麻江县城)、都匀中心城市45万人以上、兴义中心城市45万人以上、铜仁中心城市45万人以上。2020年城市发展规模 贵阳中心城区达到500万人左右、遵义中心城区达到150万人、六盘水中心城区达到100万人以上、毕节中心城市达到
23、100万人以上、安顺中心城区达到80万人以上、凯里中心城市达到100万人以上、都匀中心城市达到80万人左右、兴义中心城市达到80万人以上、铜仁中心城市达到80万人左右。第四章 大力培育黔中城市群 带动全省城镇化加快发展大力培育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的核心区,带动全省城镇化加快发展。第一节 基本形成黔中城市群框架加快培育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为支撑,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凯(里)、贵阳毕节4条城镇带为骨架,一批重要县城为节点的“1+4”黔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的核心区。“十二五”期间黔中城市群建设重点是: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发展中小城
24、市,打造黔中城市带,推进黔中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重大产业布局,提高区域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产业支撑能力、人口聚集功能,建立统筹、共建、共享的区域合作制度框架,到2015年,承载城镇人口96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十三五”期间,黔中城市群加快建设,城市群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到2020年,承载城镇人口138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到达62%以上。第二节 做大做强贵阳中心城市调整优化城市核心区发展布局,加快城市规模化发展。以中心城区拓展为重点,推进城市向周边和延伸区域拓展,积极培育发展卫星城市,构建现代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升中心城市在我国西部尤其
25、是西南区域的城市地位,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和重要金融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区域性重要中心城市,成为支撑全省和带动黔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中心城区要按照2020年500万人规模完善规划,积极实施“东扩、西连、北拓、南延”战略,大力推进老城区、金阳新区、三桥马王庙区域、小河区域、东部新城、白云区域、新天片区等七大主城区建设,将清镇城区、修文县城和龙里县城纳入中心城区范围规划发展,初步构建起“6+3”中心城市框架,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第三节 发展壮大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中心城市做大遵义中心城区,加快把遵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以中心城区拓展为重点,加快建设新蒲新区、南白城区,构建由汇
26、川区、红花岗区、新蒲新区、南白城区组成的中心城区,把桐梓、绥阳、湄潭等县城培育发展成为卫星城市,推进中心城区与绥阳县城组团、桐梓县城组团等周边城镇一体化,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把遵义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城市、红色旅游文化城市和黔川渝交界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成为支撑黔北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支撑黔中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安顺中心城区发展,加快形成“两片三轴五心”的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加快中心城区拓展,推进平坝、普定、镇宁与安顺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加强北部新区、航空城组团建设,形成包括黄果树大街一线和塔山、新火车站、西秀新区在内的五组团组成的中心城区。实施东向拓展战略,加强与贵阳对接,推进贵阳安顺一
27、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贵安新区,把安顺市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我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成为黔中城市群西部重要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壮大都匀、凯里城市规模,推进凯里都匀一体化发展。都匀市按“南北拉动、东西扩张”战略,大力推进都匀经济开发区和甘塘产业聚集区建设,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形成“两片三区一点”为骨架、呈组团状沿周边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打造成为具有布衣、苗、水族特色的旅游休闲城市、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凯里市加快老城区、开发区、开怀片区等主城区建设,推动凯里下司麻江县城城市空间融合,构建“一主多片”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打造成为具有浓郁苗侗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
28、物流中心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按照凯里都匀城市一体化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凯里、都匀两城市联通融合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区域性特大城市和我省东部区域增长极,带动东部区域加快发展。加快毕节中心城区建设,推动毕节大方同城化发展。按“一体两翼、一轴三核、一带六园”的布局,依托东西交通走廊及城市发展空间形成的城市发展轴,重点建设中部的城市发展新区,联接带动西部毕节老城区和东部大方县城区的发展,按照“双城多组团”布局,加快大方城区、双山城市副中心片区和飞雄、新铺、松林、竹园等片区建设,努力建设成为贵州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第四节 打造城镇带 培育发展中小城市沿
29、贵阳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轴线,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依托,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强化产业聚集,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县城和重点镇成为中小城市,打造黔中城镇带。贵阳遵义城镇带建设。以连接贵阳重庆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等交通设施为依托,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白酒、特色食品、磷化工、铝及铝加工、新材料、旅游、物流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做大仁怀城区,加强仁怀与赤水、习水、金沙等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和产业互动,打造为区域次中心城市。加快修文(含扎佐)、开阳、息烽(含小寨坝)、金沙等县城建设,推进遵义乌江、三合、鸭溪、苟江、尚嵇、虾子,仁怀二合、三合,金沙沙
30、土、岩孔等一批重点城镇建设。贵阳安顺城镇带建设。以连接贵阳昆明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等交通设施为依托,积极发展装备制造、民用航空、旅游、铝及铝加工、煤化工、新材料、民族和生物制药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快平坝、普定、镇宁等县城建设,推进清镇站街,平坝马场、高峰、白云、天龙,西秀幺铺等一批重点城镇建设。贵阳都(匀)凯(里)城镇带建设。以连接贵阳广州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等交通设施为依托,积极发展磷及磷化工、制药、特色食品、旅游、物流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快贵定、福泉等城市(县城)建设,推进贵定昌明、盘江,福泉黄丝等一批重点城镇建设。贵阳毕节城镇带建设。以连接贵阳成都快速铁路和相关高速公路等交通为依托,积极发展
31、煤磷化工、食品药品、装备制造、旅游、物流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做大黔西县城,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区域的经济联系,培育发展为区域次中心城市。加快织金等县城建设。推进毕节水箐、岔河,大方羊场、黄泥塘,黔西林泉、素朴,织金八步、牛场等一批重点城镇建设。积极发展瓮安、惠水、长顺等节点城市。第五节 建立健全统筹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和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黔中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机构,全面负责黔中城市群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协调发展等工作,建立区域内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定期会商机制,统筹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城镇规划建设、重大项目融资、对外开放协作、一体化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重大工作,高效推进黔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实施促进优势和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强化区域内部产业分工与合作,引导土地、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园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的集群化水平。制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