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松江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松江区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高三历史(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 2015.1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右侧是目前已被发现的最古老的巴比伦地图,上面记载了街道、土地产权、城镇位置。对此能够进行印证的文献材料是A汉谟拉比法典B十二铜表法C荷马史诗D吉尔伽
2、美什2下图中的“?”应填A贵族、平民 B公民、万民 C平民、贵族 D罗马人、自由民3“他们有权力决定谁来教学,什么时候上课,使用什么课本。凡是反对这些规则的人,他们有权力驱逐。”材料中反映出的中世纪大学特点是A实行分科教学 B满足世俗需要 C培养基督教士 D拥有自治权力4“不管谁对伊丽莎白女王讲话均得跪拜,女王抬手示意下跪的人免礼平身;女王行走时,无论走到何处,迎面的人均双膝跪下。”这一历史场景深刻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下王室威严 B等级君主制下英王的尊贵 C君主专制下国王的权威 D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荣耀5观察下面地图,中间黑色部分应该是A西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第
3、5题) (第6题)6这张原始村落复原图中能反应出农耕时代特征的是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 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 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7右图敦煌壁画中描绘的是哪位皇帝送别一班人马踏上出使西域漫漫征途的情景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8严复指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三纲”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进化学说 B人性本善 C天人感应 D血缘亲情9.“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材料体现唐太宗人才选用的标准是 A科举出身 B资历出身 C亲疏恩怨 D道德博学10西欧封建制度基本确立时期正是中国的A春秋战国 B魏晋时期 C宋辽对峙
4、D明清更替11观察右图,符合这一经历的古代统治者是A刘邦B李世民C赵匡胤D朱元璋12右侧是1584年欧洲人刊印的第一幅中国地图。其绘制者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耶稣会士B德意志新教徒C荷兰殖民探险者D佛罗伦萨商人13下图统计数据最可能是中国该时期的A白银流入量 B人口的数量 C棉布出口额 D国库存银数14如果全球化是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A西班牙、葡萄牙 B西班牙、荷兰C英格兰、葡萄牙 D英格兰、法兰西15.“以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国家观念”的奠基者是 A霍布斯、洛克 B伏尔泰、孟德斯鸠 C洛克、卢梭 D霍布斯、伏尔泰16.“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
5、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可割让的天赋权利,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材料表达的思想主张是A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B自由平等、社会契约C民主政治、社会契约 D民主政体、天赋人权17观察右图,判断这一时期英国政府财政支出大幅上升的原因是 A投资科研,推动工业革命B海外扩张,夺取印度殖民地C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D镇压北美殖民地的反抗运动18如果说工业革命的第一波是“煤与铁的革命”,那么工业革命的第二波是A“钢与电的革命” B.“煤与电的革命”C“钢与铀的革命” D.“化学与汽车的革命”19右图为l834年的漫画资本和劳工,其主题是A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加剧C自由平等观念深
6、入人心D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20日本能够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末世界市场的政治前提是A实施明治维新 B发动甲午战争C引进欧美科技 D加入国际联盟21霍布斯鲍姆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对近代世界历史按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进行叙述。其中帝国的年代叙述范围应是A17891848 B18481875 C18751914 D1914199122欧洲近世的文明有三个来源:封建制度、希腊哲学、耶稣教。按时序排列准确的是A封建制度希腊哲学耶稣教 B希腊哲学封建制度耶稣教C耶稣教希腊哲学封建制度 D希腊哲学耶稣教封建制度23在俄罗斯的农村急于建立起一系列管理农民的机构,如村社、乡理事会、乡法院
7、以及选出的村长、征税官,这是因为A彼得一世改革,手工工场大量增加 B农奴已经解放,需要设立管理机构C工业革命开展,需要设立征税机构 D克里米亚战败,各地农村动荡不安24.“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这评价适用于A几何原本B海国图志C变法通议D天演论25右面知识结构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26袁世凯一生中扮演了三个政治角色:清朝的重要大臣、中华民国总统、中华帝国皇帝。下列图片中符合袁世凯扮演中华民国总统的是27.“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是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针对光绪帝连续发布涉及各
8、方面的184条改革诏令的评价。赫德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内容上贪大求全与过程中急于求成 B守旧大臣对变法不理解和阳奉阴违C变法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和思想准备 D变法提倡文明生活方式不符合国情28下列图片反映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特点是A集中在东南沿海以轻工业为主 B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较薄弱C集中在东南沿海以重工业为主 D由工场手工业转为机器大生产29.“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金融各个领域,使中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文中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0“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
9、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文中的“2132年的历史”是指A皇帝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科举制度 D郡县制度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l、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班固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班固认为商鞅变法A变革了西周以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B实行了奖励军功,耕战并重政策C带来了秦国由弱变强、称雄七国D标志着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大转型3216世纪的伦敦,一百年来(每年选举一次)有24个市长是绸缎、丝绒商,17个是呢绒商,14个是食品杂货商,其他每个同业联合会都有六、七
10、个人当选过。此外,伦敦市政参事和众议院议员也往往是12个大型同业联合会的成员。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深刻的是A市民通过行会控制市政 B市民通过选举开始参政C市民与君主开始共施政 D行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33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演说到:“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对其主张最准确的理解是A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民族平等 B推翻满族统治,实现三权分立C反对专制统治,推翻满族统治 D强调五族共和,共倡自由平等34电灯初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
11、的是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35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的一幅图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对此时期世界历史的解读最全面概括的是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欧洲人在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C工业革命确立了欧洲在世界的霸权地位 D中国还尚未觉察到来自欧洲扩张的影响二、非选择题(75分)36.中世纪伦敦“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拥有着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市民以它为荣耀。女人含蓄有礼。伦敦是座幸福的城市,不仅百业俱兴,还是养育高贵人物的摇篮。” 伦敦市民的赞叹(1175年)“你
12、到英国之后,如果要经过伦敦,就赶快穿过去世界上任何地方污秽邪恶的东西在那里都找得到,不要和餐馆里的人混在一起,不要赌博,不要看戏,不要进酒馆。”法国犹太商人对即将前往英国商人的警告(1189年)问题:(12分)(1)概括材料中“伦敦”的历史状况。(8分)(2)你如何理解这两人对伦敦的不同认识?(4分)37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问题:(12分)(1)简要概述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型历程。(3分)这一转型所反映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3、2分)(2)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3)中国古代的官僚制是如何通过选官制度的完善顺应中央集权需要的?(5分)38大学士的见识材料一:光绪年间,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材料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问题:(14分)(1)概述当时“美利坚”的社会状况。(4分)(2)你如何理解两位大学士的见识?(10分)39思想变革的力量
14、有学者认为:“18世纪遍及欧美的思想变革运动把人们从偏见和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提出一系列现代国家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论证。(12分)40梁启超眼中的欧洲记得一位美国有名的新闻记者赛蒙氏和我闲谈。他问我:“你回到中国干什么事,是否要把西洋文明带些回去。”我说:“这个自然。”他叹一口气说:“唉,可怜。西洋文明已经破产了。”我问他:“你回到美国却干什么。”他说:“我回去就关起大门来等,等你们把中国文明输进来救拔我们。这样说来,欧洲不是整个完了吗?”我对於这个疑问,毅然决然答应道:“不然,不然,大大不然。”欧洲百年来物质上精神上的变化都是由个性发展而来,现在还日日往这条路上去做。他和古代
15、中世乃至十八世纪前的文明根本上有不同的一点。从前是贵族的文明受动的文明,而如今却是群众的文明自发的文明。从前的文明是靠少数特别地位特别天才的人来维持他,自然逃不了人亡政息的公例,而今世的文明是靠全社会一般人个个自觉日日创造出来的,所以他的质虽有时比前不如,但他的量却比从前来得丰富,他的力却比从前来得连续。现在的欧洲一言以蔽之,万事万物都是群众化。英国从前种种权利都是很少数的贵族专有,渐渐拿出来给中级的人共享,渐渐拿出来给次中级又次中级乃至最低级的人一齐共享。不独物质上的权利如此,就是学问上艺术上乃至思想上。英国固然是最好的模范,其他各国也都是同一趋势。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1920问题:
16、(25分)(1)简要说明梁启超与美国新闻记者对话的时代背景(4分)(2)概括材料中两个人对中西文明的不同态度(6分)(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眼中的欧洲文明?(15分)高三历史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12345678910ABDCBBCCDC11121314151617181920DABAAADABA21222324252627282930CDBBABAACA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l、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得分3分1分1分0分31CABD32ABDC33DA CB 34CADB35BADC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中世纪伦敦(12分
17、)(1)(8分)水平1:按照不同角度提取信息,并有相对应的材料依据,6-8分。城市建设方面,环境优美、城防坚固思想文化方面,笃信基督教,学校教育开展市民素质方面,市民具有一定的素质,但社会公共场合比较混乱。经济发展方面,商品经济兴起水平2:没有角度,仅有材料史实,3-4分。水平3:不能全面、有效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0-2分。(2)(4分)水平一:能够从史学思想方法的层面进行依据材料进行深刻分析和阐释,3-4分。 面对同一历史事物和现象,由于立场和身份不同,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也就不同。2分 材料一中的人物是伦敦城市的市民,他根据自身的成长过程,通过比较看到了伦敦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有自我优越感
18、;材料二中的人物是法国商人,出于自身商业利益和安全的角度,看到更多的是城市的不足和问题。2分 水平二:仅是简单的比较,缺乏历史地分析和阐释,0-2分。材料一中的人物是伦敦城市的市民,材料二中的人物是法国商人,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所以对城市的感受不同。37、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12分) (1)(5分) 历程:(3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内政改革出现了政治制度趋同的倾向。1分 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1分 秦统一后确立了郡县制度,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1分 本质特征(2分):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向秦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变。2分 (2)(2分) 从世袭到任命(3)(5分)水平一:能够运用
19、核心知识进行全面的概括,45分。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方式,依据社会舆论的评价;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凭借显赫声望把持选举大权。2分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中央政府收归了官员任用的权力。2分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1分水平二:使用边缘知识简单的概括,0-3分。38. 大学士的见识(14分)(1)(4分)政治:南北战争结束,废除黑人奴隶制,联邦制度得到巩固。(2分)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2分)(2)你如何理解两位大学士的见识?(10分)水平一:能够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地理解,进行辨证分析,观点准确深刻。(6-10分)不同处:徐桐
20、代表着恪守传统的士大夫心态,固守传统天下观,竭力抵抗外来文化。2李鸿章代表着顺应时代潮流,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的进步势力。2深层分析:二人见识的不同在于尽管同处满清王朝遭受西方强势冲击的时代,但是二人经历地位不同,见识也不同。2 徐桐没有李鸿章与西方直接打交道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只知顽固守旧,李鸿章亲身感受西方的“坚船利炮”,呼吁变革,但是却被传统势力和体制束缚,不能放手一搏。2 但是二人的“见识”其目的都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只是维护的手段不同,对于西方的先进都缺乏深刻地见识。2水平二:能够提炼材料,但缺乏辨证分析,观点缺乏历史深刻性,3-5分。水平三:不能够依据材料进行有效分析,0-2分。39
21、. 思想变革的力量(12分)水平一:能够从两个角度按照历史发展逻辑进行有效组织,12分。思想解放,启蒙思想家们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尤其是教会的权威,高举起理性大旗,宣扬自由平等,提出自然权利学说。4分政治设想,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专制主义国家学说。洛克否定了霍布斯的个人专制政体,提出了建立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政治分权学说。孟德斯鸠和卢梭发展了洛克的政治思想,孟德斯鸠汲取了洛克的分权思想,明确把政府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彼此独立,相互制约。卢梭发展了社会契约学说,认为个人必须服从集体的“公意”,人民是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对政府拥有永远的革命权。8分水平二:有角度,但没有
22、历史发展的逻辑性。6-10分。水平三:没有形成两个角度,也没有历史层次。0-4分。40(共25分)(1)时代背景:(4分)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国,但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开展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2分)世界:一战结束,西方各国损失惨重,经济衰退,原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国际格局不稳定。(2分)(2)不同态度:(6分)梁启超认为西方文明经过一战虽有所衰退,但其一直在不断群体化以及个性化,其量在不断丰富,力得以不断延续,有利于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值得中国学习,以激发群众积极性因此要引进西方文明改变中国。(3分)赛蒙氏
23、认为西方文明经过一战,受到打击,质不如前,已经破产,失去价值。其本质是为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不利于社会稳定,需要注重道德礼仪的中国(儒家)文明去拯救西方相对功利文明。(3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15分)第一档(1315分);第二档(812分);第三档(37分);第四档(12分)参考例文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人们对于通过科学强盛起来的西方工业文明如入反思,一片悲观,力倡“西方文化的没落”,有的甚至还寄望于中国文明来拯救西方。但是,梁启超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凭着一位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客观理性的分析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究其实质,依然是旨
24、在通过分析欧洲文明的特质来拯救中国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砸烂中国的大门。伴随着身心的痛苦,近代国人也浸润着欧风美雨的强悍,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拜倒在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脚下。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吸收西方文明才能挽救中国的危局,唤来中国的变革。但是,随着一战爆发,战争与杀戮让西方人开始反思和批判自身的“西洋文明”。同时,中国人们也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开始走向理性,甚至开始鼓吹和力守中国传统文化,如梁漱溟、杜亚泉等,甚至像西方人那样,唱衰欧洲,准备用“中国文明”来拯救西方。而梁启超尽管也目睹了战后西方的满目疮痍和种种流弊,但是,却能凭着一位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客观理性的分析了西方近
25、代工业文明。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梳理欧洲百年来的流变过程,对比了“今世的文明”与“古代中世乃至十八世纪前的文明”不同点。看到了工业化以来的西方文明有着诸种中国传统文明所缺失的一系列优越的特质。他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欧洲文明的特质,如欧洲文明倡导个人主义、推崇民主至上、力主自由竞争、高扬人权优先、以民意为大,等等。尤其是对于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褒扬,把近代英国的政治看作是民主政治的模范。通过这样的对比肯定了欧洲文明对于近代工业社会的强悍与力量。而如此繁多的与中国文明的特质迥然有异的西方文明特质,也是他所孜孜以求于改造近代中国及国民的养料。无论是立足于世界来看中国,还是变换为立足中国来看世界,都不可盲目
26、狂躁的偏颇一方或调和融汇。梁启超同时也对于以科学与启蒙理性武装起来的西方工业化以来的欧洲文明进行有效了反思。如承认“他的质比前不如”,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业社会的诸种福利,也带来了残忍的杀戮。但是,显然,梁启超的重心不在于全然的批判,对望同时期的中国政局与社会,军阀割据混战,天下滔滔,多是泥古不化之人。我们又与一战后的欧洲社会好多少呢?或许正是这种反省的尽量留白,可以窥知梁启超的良苦用心:依然本着爱之深、痛之切的民族情怀,企图运用欧洲文明来改造与培养具有新时代的中国“新民”精神,以振兴中华,改造中国。参考例文2: 梁启超对一战后欧洲文明进行了反省,也肯定了其在不断地个性化与群众化的进程中,其
27、力量不断的延续丰富。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经历西方屡次侵略后,希望通过西学东渐,实现社会转型,融入现代世界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新史学倡导者对国民自觉意识的深切关注。究其本质,是梁启超个人政治主张以及时代发展需求的共同产物。 首先,梁启超眼中欧洲文明是十分进步的,即使遭遇了一战的危机,但其仍在不断发展,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值得中国学习。面对美国记者“西洋文明已经破产”的看法,认为只有中国的文化中的才可以拯救欧洲。但他认为“大大不然”。近代以来欧洲的变化与发展是由“个性发展”而来的,区别于古代文明,它由“贵族的文明”变为“群众的文明”,由“受动的文明”变为“自发的文明”,由
28、于社会文明基础的扩大,其虽然经历一战有所衰退,广泛的基础却使得其力量更为“丰富,延续”,由此“不独物资上的权利如此,就是学问上艺术上乃至思想上”,都因群众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经历西方屡次侵略后,希望通过西学东渐,实现社会转型,融入现代世界的愿望。当时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完成社会转型,救亡图存。然而由于学习的不彻底,以及中国传统经济形态稳固,封建思想顽固且深入人心,都未能帮助中国完成社会转型,融入现代社会。因此1915年,中国开始新文化运动,通过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已冲破旧思想,旧文化。而梁启超对于西方文明的认同正是建立于这种时代背
29、景之下的。但其对一战后欧洲文明的反省和肯定,也是之后他倾向“中西文化调和论”的基石。 此外,他的这种认识还是他个人政治主张与立场的投射,有一定主观性。首先,他作为维新变法的倡导者,他的思想无疑是比较激进的,主张学习西方来拯救清政府统治。另外,他还是新文化时期,中西调和论的提出者,因此他认为西方文明中有可取之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最后,他曾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激烈批评。他呼吁进行一场“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而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这与西方文明中人文主义、个性发展、群众化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可以看出,他眼中的西方文化是基于他个人的政治立场与观念,有主观色彩。 综上所述,梁启超从中国人的视角认为欧洲文明是个性化,群众化,并不断延续发展的,具有进步意义,直接影响到中国之后的五四运动等,对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具有借鉴意义。而究其本质,他的这种认识,是当时中国新旧交替、社会转型的需要以及梁启超个人政治立场与需要的共同作用。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强烈的个人色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