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15.29KB ,
资源ID:39707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707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

1、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人文地理学第一章 绪论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2. 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3. 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4. 两位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文化区(culture area):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

2、边界文化区。(静态分布) 语言、民族等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国家、城市、行政区等。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民俗、信仰等。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

3、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新的地方。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具有以下特征: 比扩展扩散要快 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空间上与其原文化区不联系(孤立的点或小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相对的、动态的、非稳定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指居住

4、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2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3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4 扩展扩散可以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5 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它强调消费引导经济、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经济发展。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的约束日渐增强的形势下,它使地方城市从主要依赖自然客体资源的发

5、展转向着重开发人类主体资源,努力解放文化生产力,重塑城市形象,再获生机,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6 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文化,改变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7 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地域单位、人文现象的总特征;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能够观察和感觉到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景观;随时间发生不断变化,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变成文化景观,每个历史时代都对文化景观发展有所贡献;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

6、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 础背景和依托;具有一定的话语体系,能直观地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 文化景观的构成物质文化景观具有色彩和形态,可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领域:聚落的布局、土地利用格局、建筑风格 8 人地关系理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尔、森普尔 可能论(或然论possibil

7、ism)注重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代表人物白兰士、白吕纳1930s之后在批判环境决定论基础上形成 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 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代表人物罗克斯比(英国) 生态论(human ecology)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代表人物巴罗斯 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

8、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对环境感知影响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人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和谐论(harmony theory) 出现背景:1960s,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和谐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 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人地关系和谐论核心思想:1.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2.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9 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

9、。10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 人地关系图式的结构组成:该图式由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组织、技术四个要素组成。形象的反映社会文化系统的人地关系。四要素形成彼此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又受另两要素的影响,故该图式较贴切的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系统性、功能性,和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及环境的约束性。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经验主义方法论empirical methodology 其基础是归纳法。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定,得出结论。二,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 实证主义方法论positivism methodolog

10、y 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 。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3.人本主义方法论humanistic methodology 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 结构主义方法论structuralist methodology. 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概念相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强调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1. 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变化关系 1、工业化早期有所上升。 原因:结婚年龄降低和孩子作为劳动力的重要性。 2、十九世纪后半期出生率下降。 原因: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下降、经济因素和城市化对人们观念改变等。 3、二十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 原因: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有效性、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对传统家庭体系观念的改变等。2. 兰迪的人口转变三序列理论 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极高、极低) 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高、低) 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

12、持不变、人口加速,后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及低。3. 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他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v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v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4. 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high stationary);2、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early expanding);3、后期

13、扩张阶段(LE);4、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low stationary);5、减退阶段,即D阶段(diminishing)。5. 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发展影响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v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v 为老社会服务体系要不断完善。v 调

14、整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成本巨大。6. 人口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一般被看做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为了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有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等指标。农业人口密度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density:一定区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农业就业人口数量。耕地人口密度(营养密度)the density of

15、 nutrition :一定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上的人口数量。比较密度more density: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地理人种geographical race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7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地平地区和岸边。8.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及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政治和文化因素等9. 人口迁移的概念、拉文斯坦人口迁移法则,人口迁移机制。人口迁移(immigration,emigration) pop

16、ulation migration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的行为.人口迁移和流动机制经济方面(主要原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比如宗教信仰不同等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洪涝、地震、火山等环境灾变引起大规模移民拉文斯坦人口迁移法则1、大部分的移民是、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

17、家移出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10.按国际上比较统一的看法,将人类分为四大种群: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和棕色种族群。11.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12.民俗与环境关系 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一)民居 1、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地域特色 2、建筑布局 (1)单元结构:一栋房舍 (2)组合式:有不同大小、式样、功能的房屋以一定的目的集合在一起(二)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1、主食:南米北面2、副食:与环境条件紧密相连(三

18、)服饰民俗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 索尔关于农业起2. 从三次农业科技革命,谈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农业革命 特点:犁和畜力牵引 第二次农业革命农业产量大量增长。新的革新出现,例如用马代替牛。新的农业要素输入,例如施肥和灌溉系统。农业革命进一步加深,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强。 1)Contract farming(订单农业) 2)Mechanization farming(机械化)世界化肥使用增长 Food manufacture 农业工业化 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人是文化的主体,追溯从类人猿到人类进化的过程,站立、智慧、语言和操作能力是人类区别于类人猿的标

19、志,这些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如波利尼西亚群岛多由珊瑚礁组成,没有金属矿藏。这里土著人借助于石器生活了几千年。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同样的谷物种植区,东亚和中亚以青稞和薯类为主,欧洲以麦类为主;在麦类中又有的地区以黑麦为主,有的地区以燕麦为主。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3. 观光农业概念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是为现代城市居民服务,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乐趣为主。4.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

20、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21、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二)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

22、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

23、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如图3-1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

24、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2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

25、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

26、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6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粮食生产全球化(food chain) 地方食物运动(local food movement) 运动从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出发,鼓励消费者在饮食上选择在地生产、当季的高品质农产品(通常是指有机产品)。运动首先从日本发起,传往其他核心国家北美和欧洲。本地生产本地消费(方圆100里范围内供给,有机农业)。生产地销售地(短食物链) 当前全球粮食生产

27、问题。 1)国家仍旧在国家空间尺度上管理本国的农业发展问题。(农业补贴) 2)跨国制度和组织形式致力于协调全球空间尺度经济发展问题。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于工业区位1. 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一)自然条件:1、地形条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以及地基的承载力等情况对厂址选择的影响。2、气候条件;过去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少,湿度低,棉纺中纤维易折断,故一般不把棉纺厂布局在干旱地区,尽管该地由于温度条件好,能生产出大量优质棉花,只好输出棉花,进口棉布:3、水文条件,供水和排水。(二)资源条件1、利用价格低廉和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的原料:工业区位选择在原料产地。如钢铁工业的布局2、加

28、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工业区位趋向市场。例如饮料厂的布局3、消耗能量多的企业:大多设在有价廉而又稳定的能源地方。如炼铝厂首先考虑的是有水电站的地方,那里可以提供廉价的电力,使铝的成本大大降低。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布局于原料产地。如果产品的原料易于腐烂,这类工厂靠近原料产地为好,蔬菜和水果罐头往往靠近原料产地5、需要保鲜产品的企业,工业区位布局在市场。如冰淇淋、面包房、啤酒厂等。(三)能源条件:如核电站往往建在有充足的冷却水的地方,从考虑安全应建在离人口密集地区较远的地方(四)市场条件如:成品体积比原料大,运输困难的和成品易于腐烂变质的产品,易趋向于市场。(五)劳动力条件如:如纺

29、织工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例子(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七)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2. 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以一定正式的规则、通过网络参与者等级层次的平行

30、整合过程来组织跨国企业各功能环节联系的一种全球生产组织治理模式。 全球尺度:至少跨越两个国家或贸易组织3. 韦伯工业区位论p179优点: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对其他产业区位乃至经济区位都有重大影响,被尊为近代工业理论的奠基人;2、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对许多理论与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3、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不足:1、单纯的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是不现实的,而现实中运费率物品、交通方式、地形条件而不同;2、完全竞争条件不存在,企业除关注成本外,可能还有利润或某种满足程度;4、既使是个别企业区位分析,也是较为

31、简单,还有许多经济与非经济因子没有分析。如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交通以及政策因子等对企业区位的影响。4. 全球经济空间格局的新变化。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主要原因是:世界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这些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现代市场上的耐用消费品的质量提高了,引起需求不旺,技术的提高也会使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现在工业化的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3、发达国家科技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