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5.34KB ,
资源ID:39689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689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概论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概论笔记.docx

1、教育概论笔记第一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 “教育”概念叶澜:动物与人类的“教”与“学”,表面类似,实质大不相同:1、人类教育既为了个体,又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指向性。动物:亲子和生存本能。2、动物没有语言,个体经验不能类化概念化,无法积累传递、代际连续传递。3、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适应环境,维持生命,能独立生存。人类教育则远不止此。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类教育和所谓动物教育的本质区别。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他不同于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叶澜: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

2、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其特殊性如何?1、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而可控性也最强。2、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于是,狭义教育的定义: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也叫制度化教育。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是:1、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2、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促进人的形成)的价值3、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有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4、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具有不同性质的复合客体教育物资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三大类:活动场所与设施

4、;教育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第三节 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育活动的分类与整体结构非学校教育:学校之外的其他一切形式的教育。 不固定不系统不持续,因而不正规,但决非无足轻重现代教育的整体结构为核心式: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外围是家庭教育、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各种社会组织的教育、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教育等两种不同职能的教育活动的关系教育实施反馈教育管理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形态上呈四层阶梯式,由上往下,逐级内化。起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重点是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第一层次(教育行政主管机关):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3、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大纲);4

5、、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第二层次(学校):将以上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第三层次(教师):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第四层次(教师学生复合主体):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微观策划与研究:以上第三、四层次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研究教育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1、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后者不单指繁衍,更指个体社会化,形成新生一代。显然教育不可或缺起着“创生性再生产”作用。其次,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横向联系上

6、。现代社会更为明显,通过思想科技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加速先进科技文化传播。所以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还具有国际性和全球性。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和加强上。2、影响个体生命、人生发展的功能教育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生命发展。就人类整体而言,教育影响是正向的,促进的;但从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教育对个体的人生发展同样具有价值。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体藉教育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影响人的发展。两个功能内在联系并同时发挥作用。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使两种功能

7、在正向上达到协调,是优质的教育。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上)第一节 古代社会与教育原始社会与教育(一)原始社会与教育萌芽的产生教育的产生与起源:生物起源论,模仿论。苏联和80年代中之前的我国,认定起源出于需要。马克思:生产劳动(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与特征1、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美国孟禄:宗教教育构成部落社会最早的“理论教育”。神祗。成人礼,冠礼。表明集中的有专门对象的短期的教育。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非独立性。尚未分化的事物间的关系是融合,不是结合。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同一性。同一氏族每个人所受教育基本相同。奴隶社会与教育(一)奴隶社会与学校的出现1世界上最早是埃及,约前3500

8、年左右。欧洲是希腊最早,约公元前8世纪。中国约前21世纪。2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欧洲在前8-7世纪希腊的雅典出现学校。3学校出现在奴隶社会的条件: 首先,生产力发展到使一小部分人可以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水平。 其次,体脑分工使奴隶主阶级有时间从事专门的文化教育活动,这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学校教育有内容可教。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从事学习和教育的空闲时间。 最后,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4学校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二)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性的表现:首先,统治阶级掌握学校领导

9、权,只有统治阶级及其子女才能进学校。其次,培养目标主要是官吏、文士、武士、僧侣、政治家、雄辩家等。此外,内容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封建社会与教育(一)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唐朝六馆)2、 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多(三)中国:最早私人办大学。书院。讲学辩论之风。重实践,知行合一。四大发明,教育技术贡献。第二节 近代社会与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与之前各社会的区别: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与教育(一)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10、的发展过程(二)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学校阶级性隐蔽化2、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3、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4、教育内容丰富化第三节 现代社会与教育社会主义社会与教育(一)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1、第一阶段,对旧教育进行性质改造2、第二阶段,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完成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历史任务的工具2、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的协调提供条件3、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4、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

11、外教育的一致性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一)趋势1、社会生产、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2、教育由更多地为继承人类已有文化服务逐渐向更多地创造新的文化和物质财富,为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服务。(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向普遍化与直接化转型2、学校教育制度向梯形化、弹性化、开放化和终身化转型3、学校教育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转型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1.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2.社会诸

12、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3.社会与教育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作用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4.教育虽然与社会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教育又有相对的独立性。造成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原因首先是教育有自己的特殊对象人。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 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 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一)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二)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三)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人口质量: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是物质要素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道德水平:思

13、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道德践行能力(后两者是精神要素)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一)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根本保证 人口结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一)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1) 人口自然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1.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2.人口的性别结构也会给教育带来一定影响2) 在人口社会结构对教育有一定影响。

14、人口的文化构成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的需求和质量的影响上。(二)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首先,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可以促使人口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 教育与人口相互关系的性质今日的人口状况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今日的教育又是影响明日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因素之一。其中教育对明日人口质量的影响具有实质性、决定性的意义。 教育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一)我国当前自然生态资源状况(二)教育具有持续改善和保护生态的功能 教育与自然地理的关系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

15、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物力和财力)(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生产活动的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然而,生产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扩展上,更深刻的是表现在对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教育内部系统加以改造的要求上。它要求教育制度的结构能满足生产结构变化的需要和人终身接受教育的需要;要求培养出富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要求教育内容反映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代水平与趋势;要求教学方法、途径适应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些变化意味着教育需要实现转型性的变革,全面完成从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我国经济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主要是

16、:1、立足于未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本的民族素质保障2、调整中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3、调整高教中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比例4、加速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和技术业务水平5、发展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使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6、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教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作用(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过程必须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个体劳动者增强劳动能力主要是: 1、提高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保养

17、和维修,减少损坏率 3、提高再学习能力,有助于缩短掌握运用或更新技术所需的时间。 4、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和能力(二)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教育对生产中技术更新能起促进作用,还因为作为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再生产。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与可能去发展。其二,如果教育超越或者落后于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需要,那么,必须改造的是教育而不是生产。由于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都是永恒的社会活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历史的过程中则表现在丰富性和不同时态意义上不同方向的相

18、关性:社会物质生产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物质生产未来的发展对教育发展提供了需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上,又为明日的物质生产创造着条件。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首先,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施控制。(组织、领导,教育者培养与委任)其二,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作用于教育。其三,法律手段(国家意志)。第四,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影响其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其公民意识和行为。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一)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二)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三)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

19、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四)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性质第四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化有四种存在形态:其一,物质形态其二,用物质手段留存的观念形态。符号、著作、文艺作品其三,与各种文化创造和传播有关的活动形态。艺学活动、机构、设施其四,人的心理、行为形态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三层次来看:第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第二层次hi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第三层次是直接对教育中的人的身心发展和生存方式产生影响。学校亚文化主

20、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教育者有意识选择的教育内容,属正规化的学校亚文化;一类是学校中实际存在着、并非教育者有意追求的、但起着教育影响的社会文化,属非正规化的学校亚文化。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1) 文化的发展使课程不断丰富和更新,这是文化对学校教育影响的第一个、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方面。2) 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3) 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4) 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

21、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哪一类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对人的培育。2) 教育对文化的第二个作用是普及。各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说到底是一个普及教育的问题。3) 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1) 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系并不在同一层次上。2) 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在性质与侧重点上,都是有区别的。3) 社会各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们认识到并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要求,内化为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后才能得以实现。4) 从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往

22、往落后于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 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教育学研究人的问题,其特殊视角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活生生的、整体的人,既有生物性与社会性,又有个体的独特性。第二,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第三,教育学还需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统一的问题。人性观与相关教育理论(一)人性的构成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自然性即本能,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

23、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社会性:指人出生以后,在不同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征。个人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职业、政治、社交活动等。(二)人性善恶之争性善论:孟子、埃弗洛姆、卢梭性恶论:荀子、古希腊传统的哲学、霍布斯个体发展观与相关教育个体发展观与教育的相关性,涉及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怎样才能具有有效影响。主要是:(一)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还是生命的一段时间?(二)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还是源于外?(三)个体发展的基本路线是什么?第二节 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二层次三因素论的提出(一)几种不同的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观1、单因素论遗

24、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2、三因素论苏联教育家凯洛夫1948教育学:个体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三方面影响,各因素在各自发展中所起作用不同。遗传是基础,提供可能,但不具备决定意义。没有环境,发展不能实现,人不可能成为人。“狼孩”就是实证。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学校教育是特殊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主导作用。3、二因素论首次出现在文革后第一本翻译的巴拉诺夫的教育学生物因素:遗传、个体先天特点、生理结构、机制等的总和社会因素:环境与教育等方面,尤其突出环境因素中人的作用4、多因素论与综合因素论近年国内提出了:四因素论:三因素基础上,加一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五因素论:四因素加“反馈调节”因素另一种五因素论

25、:生理、心理、自然、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因素论则认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系统、多层次的,他们密切相互作用,很难用几因素的提法描述,关键是应研究因素的综合作用。(二)二层次三因素论我认为,三因素论未能全面揭示影响人发展因素,原因是其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在:其一,忽视了人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建构的过程。其二,忽视了发展主体是人,而人的发展与生物学意义上的其他生命的发展有重要的本质区别。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一)遗传因素与个体发展(二)成熟机制与个体发展成熟:机体及其组成的各子系统、器官在形态与机能上达到完善。生理学表明,成熟遵循如下规律:1、机体生长的不平衡性

26、2、机体生长的顺序性3、机体生长的阶段性4、机体各部分机能发展的互补性5、机体成熟的个别差异性主体自身条件中的后天因素指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身心特征。后天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与作用的方式(二)当人发展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环境因素(一)环境因素的分类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第一种分类是以构成环境因素的成分的性质为标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种分类,从教育学研究的角度看,以范围为标准,把影响人发展的环境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发展个体所处的总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27、境。小环境:与发展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个体所处的时代,国家制度的性质与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传统、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教育的制度、性质及发展水平。)(二)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性质1、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了多种发展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一定限制2、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可能第三节 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现实性因素的构成(略)人的生命实践由三个层次构成:最基础的层次是常态下自动化的生理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第二个层次

28、是个体内在精神层面上的生命实践,但不包含精神层面上的无意识活动部分;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实践水平上的个体生命实践。提高个体生命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应”(一)个体生命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既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二)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三)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四)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由此可见,生命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决定因素。本章小结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学校教育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才能对学生发展产生引导作用:1

29、)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取得正向一致。还要有效利用学校周围及其相关的其他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当社会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时,保持小环境独特性,增强学校教育影响的积极效应,帮助学生有效抵御。如果学校教育的力量不足以抵御反向作用力,会陷入失败境地。2)从学校教育内部看,注意力只集中在提供各种物质条件是不够的,应精心设计和开展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项活动,应享受教育者的发展。杜威说: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教育的目标只有设在相应的发展程序还没有完成的范围内才能影响

30、发展,这可看成微观意义上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它同样存在着把握“度”的问题。3)学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这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保证教育对人的引导作用。向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教育他们学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作出切实努力和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自主能力在选择中形成。第六章 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 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社会与个体关系的不同结构观(一)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的社会本位观(二)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的个体本位观(三)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的相互依存、相对独立观人类历史中存在的多

31、种社会与个体关系模式(一)两点前提性假设(二)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总趋势(三)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多种模式第二节 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教育的两大功能:影响社会发展;影响个体生命、人生发展。教育两大功能关系状态及对其认识的历史演变教育两大功能关系在教育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存在形态教育活动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层次与层次的关系使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教育两大功能关系在教育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存在形态:(一)宏观层次:社会发展功能包含个体发展功能;(二)中观层次:既不涉及社会发展功能、也不涉及个体发展功能。但实践中却包含了二者,将二者结合。(三)微观层次:社会发展功能与个人发展功能渗透在学生身心发展上。Welcome To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