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7.45KB ,
资源ID:39658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658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武汉市高三线上模拟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武汉市高三线上模拟解析版.docx

1、武汉市高三线上模拟解析版武汉市 2020 届高中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卷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20. 3. 8本试题卷共 14 页 ,47 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表格中。3. 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4. 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5. 请学生自行打印答题卡。不能打印的,可在A4 白

2、纸上答题,选择题请标明题号,写清答案 ;非选择题请标明题号,自行画定答题区域,并在相应区域内答题,需要制图的请自行制图。6. 答题完毕 ,请将答案用手机拍照并上传给学校,原则上一张 A4 拍成一张照片,要注意照片的清晰,不要多拍、漏拍。一、选择题 :本题共 11 小题 ,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南宋初期,古徽州地区(今皖、浙、赣三省交界)是古代徽商的发源地,当地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与区外发展商贸,徽商自此兴起。下图示意古徽州位置。据此完成 1 -2 题。1.南宋初期,休宁、歙县等地徽商对外贸易的最大目标市场是( )A杭嘉湖平原

3、B渭河平原C华北平原D滇、藏地区2.在徽商早期贸易中,流向古徽州地区最多的商品可能是()A笔墨 B茶叶C粮食 D药材【答案】 1.A2.C【题组分析】本题组以 古徽州地区 为背景,以 古徽州地区徽商发展商贸为切入点,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域联系的关系等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组难度偏易, 解题者应具有初步的区域认知能力。【解析】【第 1 题详解】南宋初期,交通运输方式仍以南船北马为主,南方以水运为主,休宁与歙县等地位于新安江上, 可以推断出这些地区主要通过新安江对外联系,即最大的目标市场为杭嘉湖平原,选 A。【第 2 题详解】 从古徽州位置图可知, 古徽州地区地形多为山地,粮食生产主要分布

4、在河谷较平坦的地区,面积较小。故流向古徽州地区最多的商品可能是粮食,选C。乌蒙山片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结合部, 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人地矛盾突出, 是国家新阶段 14 个“整村脱贫” 的主战场之一。 图 2 示意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 据此完成 3 5 题。3. 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特点是A.总体分散,局部集中 B.中部较少,东西较多C.云贵较少,四川较多 D.西南最密,东北最稀4. 推测乌蒙山片区致贫的因素最可能是 政策地形人口气候A. B. C. D.5. 目前,乌蒙山片区要实现“整村脱贫”最可取的措施是A,积极垦荒,开辟耕地 B .打造产业,增加就业C.发展教育,提高素质 D.补贴

5、资金,异地搬迁【解题思路】本题组以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为背景, 以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特点、 致贫的因素、 实现“整村脱贫” 最可取的措施为切入点, 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 探究与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 题组难度偏易, 解题者应具有初步的区域认知能力, 题组使用脱贫与致贫等生活实例入题, 可谓将地理知识实用化、 生活化的具体体现。【答案】 3.A 4.C 5.B【解析】【第 3 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乌蒙山片区内几乎每个县都有贫困村分布, 但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中部和南部分布相对集中,数量较多,东西相对较少,即整体分散,局部集中。 A对 B 错

6、;从右上角的小图中可以看出云贵两省贫困村较多, 西部相对较少, 即四川较少, C、D 错。【第 4 题详解】从材料可知,乌蒙山片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小,土地贫瘠,人口较多,人地矛盾突出,因此致贫最可能因素是地形和人口, C 对;这里是三省交界,各省政策虽有所不同,但都会要求各地区共同发展,并且又有“脱贫”政策,政策不会致贫,不对;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期, 利与农业发展, 故气候不是致贫因素, 不对;故本题正确为 C。【第 5 题详解】要实现“整村脱贫”就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税收,故选 B。乌蒙山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这里不

7、宜垦荒辟地,A 不对; 异地搬迁, 工程量及资金投入较大, 且该区域村落人口较多, 应推广 “本地脱贫” ,少部分生态较差区域可以异地搬迁, D 不对;发展教育,提高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会有利,但解决不了当前的贫困问题, C 不符。雅鲁藏布江河谷加查 - 米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 , 平均海拔 3800 米 , 年均降水量514mm。图 3 示意该段河谷沙丘分布。据此完成 68 题。6.加查 -米林段河谷沙滩面积最大的时间是A.35 月 B.68 月 C.911 月 D.12次年 2 月7.加查 -米林段河谷流动沙丘的形成过程是A.流水、风力搬运一流水沉积一风力堆积B.流水、风力搬运一

8、风力堆积一流水沉积C.风力搬运一风力堆积一流水搬运一流水沉积D.流水搬运 -一流水沉积一风力搬运一风力堆积8.该河段挡沙墙的修建对流动沙丘影响最小的是 :A.沙丘高度 B.沙丘走向 C.沙丘粒径 D.沙丘面积【答案】 6.D 7.D 8.B【解析】【第 6 题详解】雅鲁藏布江加查一米林段, 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 降水较多,再加上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水位较高,而冬春季节,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河谷裸露的沙滩面积较大。 与冬季相比,春季随着气温回升,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河流水位开始上升,部分裸露的沙滩开始被水淹没,河谷裸露的沙滩面积开始减少。故选 D。【第 7 题详解】加查

9、一米林段河谷流动沙丘的形成过程:雅鲁藏布江河水从上游搬运泥沙,在加查一米林段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于河床, 枯水季节, 水位下降,出露的沙滩受到风力的侵蚀、搬运作用,泥沙被风搬运的过程中,因受到挡沙墙和防风林的削弱,风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流动沙丘。故选 D。【第 8 题详解】 挡沙墙的修建能削减风力, 减弱风的携带能力。 使得风携带的泥沙的数量减少,粒径减小,从而影响沙丘的高度、粒径和面积。沙丘的走向主要与风向有关,而挡沙墙只能削减风力而不能改变风向,故选 B。【知识拓展】沙丘的形成1物质条件沙源(1)异地输沙: 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

10、地区沉积。(2)本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 地表裸露, 增加沙源; 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2动力条件大风(1)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 (风带或季风 )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2)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或湖泊,没有阻挡。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 (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 )。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3)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4)植被稀少,缺乏植被保护。3风沙活动的危害(1)填

11、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2)侵蚀:各种交通、建筑设施。(3)摧毁: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4)污染: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混浊,危害人体健康。(5)沙尘:形成沙尘天气,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4风沙的防治措施(1)阻沙:生物措施:建设防护林或绿洲外缘的“草灌乔”模式。工程措施:设立高立式挡风墙。(2)固沙:生物措施:恢复自然植被。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石方格沙障。(3)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风沙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因地制宜的保护和恢复植被(植树造林、种草或保持原状等)。

12、纹状悬垂物。它随云飘荡,形似旗幡,因此得名。 图 4 为某摄影爱好者 7 月某日在阿尔卑斯山区拍摄到雨幡照片。据此完成 911 题。9. 拍摄当日,与同是晴天的武汉相比,阿尔卑斯地区A.日出方位角更偏北 B.正午太阳高度更大C.白昼时间更短 D.日落时刻更早10. 雨幡中,下落雨滴蒸发消失的直接原因是云底A .空气干燥 B.气温下降C.风力强劲 D.气压升高11. 在航空飞行中,飞机接近雨幡是非常危险的。这主要是因为雨幡附近A .空气能见度太低 B .常有冷空气下沉C.易聚集高空飞鸟 D.以上升气流为主【解题思路】本题组以某摄影爱好者 7 月某日在阿尔卑斯山区拍摄到雨幡照片为背景材料,考查日出

13、方位、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水循环、大气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探究与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 题组难度中等。 题组属于知识应用类的问题, 对检测解题者的地理素养能力有较好的效果。解题时有个常识很多同学不太注意:就是蒸发会吸收周围的热量,而凝结则会释放潜热。【答案】 9.A10.A11.B【第 9 题详解】阿尔卑斯地区位于 40N以北, 武汉位于 30N左右。 拍摄日期是 7 月某一天,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除极昼地区外,太阳东北升西北落,纬度越高,日出方位角越大,即越偏北。故阿尔卑斯地区日出方位角更偏北, A 正确; 7 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至赤道间,武汉纬度较低的,离直射点近,正午太

14、阳高度更大;阿尔卑斯地区纬度较高的,离太阳直射点远,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 B 不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极昼区除外的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时刻越早,日落时刻越晚, C、D 不对。【第 10 题详解】空气干燥, 雨或水滴未及落地, 就在空中蒸发, 从而形成这种空中降水基本没有落至地面的现象, A 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雨幡是雨滴在下落过程中蒸发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悬垂物,进而可以推测出雨滴在下落过程中能受热蒸发,气温下降不利于蒸发, B 不对;风力强劲可以影响蒸发,但蒸发的水汽不会形成丝缕条纹状悬垂物, C 不对;气压升高有可能是因为冷高压导致,如是这样不利于蒸发,再则气压升高不是

15、影响蒸发的因素,故 D 不对;【第 11 题详解】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以电波导航,空气能见底低对空中飞行的飞机影响不大, A 不对;雨幡是雨滴蒸发而形成的,故其下不会有高空飞鸟聚集, C 不对;下沉气流或上升气流都会对航空飞行中的飞机造成颠簸甚至较大的冲击, 造成危险。 雨幡现象中的雨滴在云下蒸发时由于吸热,导致周边温度较低, 这样会产生一些低温气团,这些低温气团会在空气中下沉形成,故 B 正确, D 不符;【知识拓展】雨幡现象1.雨幡的成因雨滴在下落过程中不断蒸发、 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悬垂物。 因为悬挂于云底的丝缕条纹状雨滴或冰晶, 随云飘荡, 形似旗幡, 所以得名。 但因空气干燥,

16、雨雪未及落地,就在空中蒸发,从而形成空中降水现象。分为雨幡和雪幡两种。雨幡多在积雨云、雨层云、高积云和层积云下出现;雪幡多在卷云下出现。2.雨幡的形成雨幡的形成需要恰到好处的环境条件。 风叶会对雨幡的形态造成显著影响, 风会将雨幡吹成弯曲状,当没有风时,雨幡就会呈现垂直下落的形式。3.可能存在的危害在干燥高温地区形成的雨幡, 在蒸发时产生的降温会形成一些低温气团, 这些气团在空气中下沉,对于飞行中的航班会很危险。36. (26 分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图 9)位于湖北神农架西南边陲 ,区内有亚高山草甸和多种蕨类沼泽 ,平均海拔 1730 米,气候冬长夏短 ,年

17、平均降水量约 1500mm, 各月降水均匀。 大九湖盆地石灰岩广布 ,落水洞逐步发育 ,溪流通过北侧落水洞群流到外部。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林地分布于盆地周边的高山上 ;灌草散布于高山基部 ;耕地、沼泽 .等分布于中央盆地。大九湖湿地形成年代久远,中央盆地沉积了深厚的泥炭 (泥炭是植物遗体沉入沼泽底部 ,由于潮湿等原因无法完全分解 ,残留的植物遗体多年积累而成 )。因泥炭富含有机质 ,吸水能力强 ,吸附性能好 ,历史上当地农民多采挖泥炭用作种植肥料。大九湖湿地公园成立前,正面临着湿地加速变浅变干的处境。湿地公园成立后 ,为了保护湿地,大九湖区经济从“湿地开垦”逐步过渡到“多元发展”的新格局。(1)

18、请从气候角度出发分析大九湖盆地泥炭沉积的有利条件。(6 分)(2)试推测公园成立前大九湖湿地变浅变干的原因。(6 分)(3)说明当地农民大量采挖泥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8 分)(4)指出大九湖地区产业多元发展的方向。 (6 分)【答案】(1)(气候温凉多雨 ,)适宜亚高山草甸和湿地蕨类植物生长,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降水量大且均匀 ,)湖面水位稳定,泥炭出露少,分解少;(冬长夏短,气温较低分解不完全。(每点 2 分,满分 6 分),)泥炭( 2) 湿地(沼泽)植被茂密,植物遗体多年淤积(,使湿地变浅);径流汇入带来泥沙沉积( ,使盆底变浅);后期落水洞逐渐增多,外泄水量增多( ,使

19、湿地变浅变干);全球变暖,湿地蒸发增强; 人为排水, 开垦(发) 湿地; 农业生产, 从湿地引水灌溉。 (任答 3 点得 6分)(3) 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净化水质能力降低;泥炭出露有机质分解加快,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 (任答 4 点得 8 分。其它答案若合理,酌情给分)( 4) 适度发展旅游服务业;打造湿地科普教育基地;适当发展特色林果业及林下经济;(依托高山基部草场) 适当发展高山畜牧业; (依托现有耕地) 发展绿色高山蔬菜生产。 (任答 3 点得 6 分。其它答案若合理,酌情给分)【解析】( 1)本题考查湿地沉积物形成条件。注意本题属于“小切口”问题,一是湿

20、地沉积物形成问题,而不是湿地形成问题(提示:湿地成因从:降、蒸、渗、流、排角度考虑);二是从气候角度(注意:降水、温度等要素)。从材料中获取气候和沉积物相关信息:气候冬长夏短 ,年平均降水量约 1500mm, 各月降水均匀。中央盆地沉积了深厚的泥炭 (泥炭是植物遗体沉入沼泽底部 ,由于潮湿等原因无法完全分解 ,残留的植物遗体多年积累而成 )。说明气候具有温凉湿润的特点, 而沉积物能长时间沉积,是因为位于湖底,潮湿被水淹没,与外界大气环境隔绝, 不易分解导致。显然气候多雨泥炭被水封闭,气温低不易分解;除此之外,大量沉积,说明物质来源多。主要来自附近的森林和草甸,而森林草甸多,是因为气候温凉湿润。

21、(2)本题考查湿地面积萎缩的原因。大九湖湿地变浅变干说明水少、 沉积多。 原因要从自然、 人为原因分析。 结合材料给的信息:自然原因导致水少 -气候全球变暖;石灰岩广布,落水洞逐步发育,水容易下渗;人为原因:引水灌溉(注意图例 -引水渠)。沉积多,也会变浅:关键是沉积物物质来源多。(3)本题考查湿地的功能。除了湿地的一般功能外,本题还限定了是泥炭的生态作用,所以还要强调吸水能力强性能好 ,净化水质。,吸附(4)本题考查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湿地是资源, 它代表的是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 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 :旅游、科研基地、资源宝库等等。 (来自微信公众号

22、 -樊勇地理工作室)37. (20 分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尼亚加拉河以水量大、水质清、水流快著称 ,是世界上含沙量最低的河流之一。世界著名的北美第一大瀑布一尼亚加拉瀑布就在这条河上 (图 10)。尼亚加拉瀑布形成于末次冰川晚期。在距今 1.2 万年前后 ,中高纬度冰川逐渐北撤 ,作为上游湖泊的主要泄洪通道,尼亚加拉河流速加快 ,尼亚加拉瀑布形成。在长期的溯源侵蚀作用下 ,尼亚加拉瀑布逐渐变大。 据 1842 1927 年观测记录 ,尼亚加拉瀑布平均每年后退 1. 02 米,照此下去 ,再过 5 万年左右 ,瀑布将完全消失。 瀑布溯源侵蚀的过程是指水流经过瀑布时 ,从瀑布陡坎 (陡

23、崖 )上缘跌入水潭 ,冲击水潭谷底并形成回转漩涡 ,继而不断掏挖陡坎底部,最终致使跌水潭变深 ,陡坎坍塌。(1)指出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的主要原因。(6 分)(2)分析距今 1.2 万年前后尼亚加拉河河水流速加快的原因。(6 分)(3)为避免尼亚加拉瀑布消失 ,有人建议要延缓该瀑布的溯源侵蚀 ,请你帮助提出措施。 (8 分 )【解析】(1)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含沙量)。含沙量主要取决于流域内的植被覆盖情况,北美五大湖是温凉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覆盖率高, 河流含沙量小。从试题给的小尺度区域图,可以看出尼亚加拉河上游是伊利湖。 由于五大湖是冰蚀作用形成,湖水深度大

24、,湖的体积大,所以水体更新慢,流速慢,泥沙容易沉积在湖底,导致尼亚加拉河含沙量也会变小。(2)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流速)。河流的流速是落差决定的。 背景材料中给的是:尼亚加拉瀑布形成于末次冰川晚期,所以此题的关键是分析冰川作用如何导致落差产生。在距今1.2 万年前后 ,中高纬度冰川逐渐北撤 ,南部冰川大量融化,使得伊利湖水量大增,水位上升;在冰川逐渐北撤过程中,尼亚加拉河下游河道逐渐漏出,从图中可以看出,联通湖泊的河道比较宽阔,说明流量比较大,因此就作为上游湖泊的主要泄洪通道。因为泄水量大, 导致下游河流水位下降, 最终导致尼亚加拉河落差变大,流速加快 ,尼亚加拉瀑布形成。(3)根据材料信息

25、:瀑布溯源侵蚀的过程是指水流经过瀑布时,从瀑布陡坎 (陡崖 )上缘跌入水潭 ,冲击水潭谷底并形成回转漩涡,继而不断掏挖陡坎底部,最终致使跌水潭变深,陡坎坍塌。注意影响侵蚀的因素主要是:流量大小、流速快慢、岩石性质。流速是落差决定的。有人建议要延缓该瀑布的溯源侵蚀,其实就是保持瀑布落差不变、甚至变大, 显然这样的人工措施很难达到, 主要从控制上游来水量(一般修水库、大坝)和加固瀑布底部深潭抗侵蚀能力入手(类似于加固堤防)。【答案】( 1)湖泊的静水环境利于泥沙沉积(2分),上游河水经过了多个湖泊连续沉积(2分),同时流域植被覆盖率高(2 分) ,这些都导致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满分6 分

26、)(2)(气温升高,上游冰雪融水增多,)伊利湖水位上升( 2分);冰川北退,下游河道通畅,水位下降( 2 分),导致上下游水位落差增大(2 分) ,(流速加快。)(满分6 分)( 3)控制水流措施类: 伊利湖出口修建水闸; 引水分流; 在尼亚加拉瀑布上游兴建水库等。(任答 2点得 4 分)加固措施类:用混凝土加固崖壁;在跌水潭底部铺设缓冲物;用混凝土加固跌水潭底部等。(任答 2 点得 4 分)(满分 8 分)【点睛】尺度观认识该试题图的最大特色是:大区域图 +局部放大图(小区域图)。在研究一个特定地区的地理事物成因时,放在大尺度区域要考虑宏观因素的影响 (本题是植被因素),但是要放在小尺度区域

27、要注意微观因素的影响(本题是湖泊位于上游,联通湖泊的河道教宽) 。比例尺越大的即小尺度区域(内容详细),要注意图上的信息(一般是图例和注记)获取和解读。43.旅游地理 (10 分 )“灾难旅游”主要是通过在灾难地建设遗址纪念馆、陈列灾难遗物、讲述灾难历史等方式 ,吸引各地游客 ,发展地区旅游。世界著名的灾难旅游地有以色列的“二战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 911 国家纪念馆”、中国的“汶川大地震纪念馆”等。简要说明发展“灾难旅游”的地理意义。【解析】发展“灾难旅游”的地理意义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分析。【答案】有利于灾难遗迹和历史文物的保护;提高旅游者的防灾减灾意识(能力);带动餐饮、交通

28、等相关产业发展;给当地带来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每点 2 分,满分 10 分。若其它答案合理,酌情给分。)【点睛】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 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好,环境也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1)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促进了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采取行政法规和规划措施使保护环境成为可能。(2)负面影响分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社会环境的破坏两个方面。44.环境保护 (10 分 )外伶仃岛位于珠海东南部 ,岛上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备 ,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雨林风景和海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