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87KB ,
资源ID:394966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496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参赛《登高》导学案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参赛《登高》导学案教师版.docx

1、参赛登高导学案教师版 登高昌都第二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三情感与态度: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重点1.朗诵和背诵。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向,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 吟诵法。2.讲析法和点拨法。3. 讨论法。4.情景展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

2、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3.加强背诵指导。教学时间:两课时资料链接: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

3、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第一课时课时要点:一、知人论世,简介作者: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 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2、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35岁前)

4、读书和壮游时期。 是杜甫一生当中最快意的一段时光。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流露了诗人的雄心壮志。(35岁一44岁)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应试不第。又值安史之乱,诗人经常挨饿受冻,写下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力作,确定了今后的创作道路。(45岁一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其间写下“三吏”“三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主爱国精神的诗篇,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49岁一59岁)漂泊西南时期。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二、背景介绍: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杜

5、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9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一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三复习旧知1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额联、颈联、尾联。2每联两句,上向称出句,下向称对向。3中间两联顺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四正音解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猿啸( )渚清(

6、)霜鬓( )潦倒( )浊酒(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渚:水中小块陆地。回:回旋。落木:秋天飘落的树叶。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浊:不清。第二课时课时要点1. 小组合作探究,能准确分析诗中的景色描写,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2. 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一导入新课出示视频“”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教师由民俗引入课题。 9月9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乐节日,可是在1200多年前,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

7、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昏花,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是满身疾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伴聋”。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的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于是他放声高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进他的生活。谁能告诉我这位老人是谁?杜甫。二新授知识:(一)解题1登高诗歌史上的地位:古今七律诗第一。2登高的习俗:插茱萸,赏菊,亲人团聚,登高饮酒。3听朗读录音4诵读指导学习诗歌,

8、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的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5自由朗读,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最好用诗中的原词来回答。悲(凄凉,孤独,悲伤)。(二)诗词赏析:小组合作探究: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句诗请同学们分为两层?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首联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思考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风、天、猿、渚、沙、鸟。思考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急、高、(形容词)啸

9、哀、(动词)清、白、(有色彩意义的词)飞回。(动词)思考3:14个字写六种景物有什么特点?凝练。师: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是什么样感觉?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师:身体的冷还是心灵的。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生:心寒。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师: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有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说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生: 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生:是一只找

10、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快乐的鸟呢?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快乐的呢?而且大家都认为。而且大家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的一个人在外漂泊。师: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它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师:为什么?生:因

11、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而王伟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生:我认为是这样。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沙白、孤鸟,诵读以下这两句。风急一一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一一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独,渺小;猿啸哀一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一一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1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思考4:本首诗中的鸟和毛泽东的“鹰击长空”和王维的“时鸣春涧中”所描绘的鸟有什么不同?杜甫描写的鸟:孤独寂寞痛苦。毛泽东描绘的鸟:充满

12、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描绘的鸟:悠闲自在。颔联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思考2:由落木和长江,我们能想到什么?由树了人人,还要联想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一己是晚年已经老了。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生:生命短暂。师:忽悠就是百年。杜甫写这首诗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么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忽悠百年,:江山万古

13、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生试读,很沉郁。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样?生:有些无可奈何。师:有一些。还有呢?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的是是一种气势?师:什么气质?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师:对的,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

14、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的昂样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诗到这里已经是第四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思考3: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是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衬托。 赏析颈联尾联。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颈联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思考1: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不同,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思考2: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啊,有什么不同?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此时是在战乱

15、的年代。思考3:是短时间吗?不是,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到59岁去世为止,11个年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思考4:什么是登台?登台能否根据过去的诗解释一下。登台是九月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齐背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考5: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的,可是杜甫呢?独自一个。思考6:登台的地点一般都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离家万里的他乡。思考7:登台是什么季节的呢?悲凉的秋天。作客并登台,己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还有几愁?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八悲。指导朗读颈联 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

16、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恋家乡。“万”“悲”“常”重读“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靠,“百”多”“独”重读“独”要读得特别痛苦。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儿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讨论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归纳总结:(1)“万里”。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在夔州,他把长安当作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3)“作客”: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

17、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9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泊,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个杯悲就很大了。(5)“百年”:老年。(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7)“独登台” 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8)“台”: 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他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孤独的一个人在

18、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显落寞和孤寂。尾联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思考1: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艰难苦恨繁霜鬓,这句诗你如何理解?思考2:苦是什么意思?痛苦。这种解释大体上也讲的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事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一种解释更好。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思考2: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忧愤,心急如焚。艰难苦恨繁霜鬓。地址。杜甫个人的命运幼稚国家的命运。(1)“艰难苦恨繁霜鬓

19、”: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种忧愁怎么排解呢?融入感情同学们读颈联和尾联老师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渺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常作客”,突出常。“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了,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了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的艰难不容易的一生。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

20、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它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原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三拓展延伸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唯有酒能够淋漓尽致的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有,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什么呢?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21、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啊,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一一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怀”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学生齐读。四教师归纳总结:品读诗歌的一般方法:1了解背景反复吟。2联想,想象。创意境。3欣赏韵律品语言。4把握题旨入诗情。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

22、斑白的老人,孤零零的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漂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能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出示音示:听一首登高的现代歌曲。五课堂小结整首诗已“悲”为核心。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置斤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全诗起“悲”而终于“悲”,悲情起笔,悲情落笔。六作业布置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2结合意象选取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字。3背诵登高。七板书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