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91KB ,
资源ID:39456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456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初中衔接教育课题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初中衔接教育课题方案.docx

1、小学初中衔接教育课题方案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方案东城实验学校中学校区课题研究小组 2016/5/7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东城实验学校中学校区课题研究小组九年义务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但目前全国各地基本将其划分为小学、初中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段进行管理和评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招生政策也随之改变,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初中实行划片招生,由于学生基础不一,加之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便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从而导致了两极分化提前,厌学现象严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与初中教

2、育的有效过渡与衔接,是我们教育人不得不引起深思的一个课题。作为广元城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理当率先做好小初衔接教育工作,使小学与初中教育能够更好地协调一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幅度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为了让这项工作做出成效,我校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拟申报市级研究课题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小学与初中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管成绩好坏的小学生,毕业后都无条件升入初中接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毕业后,必须经过全市或全省统一组织的选拔性考试才能升入高中学习。所以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检测一般都重视基础,而初中阶段要面临升学的

3、压力,学习与检测都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升入初中学习后,不但要增加学习的科目,而且还要有的放矢地拓宽了个别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等)的知识面。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在接受新知识、自我管理、学习心态等方面本身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时间分配、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要求落实、学习科目变化等方面的不适应,还因为他们在学习心理准备、学习方法的转变、课程难度加深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遇到学习障碍,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重、转换角色难,从而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从而使之更好的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并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前些年,四川沿海地区一些些

4、学校也对这个课题开展过一些探讨,但这个衔接问题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比较科学的解决。我们主要想通过“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力求更加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小初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最科学的解决方法,为学生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二、研究背景1.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来看,“课程改革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展“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2.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看,所有学科的教学目标都包括“知识与技能”、“过

5、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密切联系、相互交融。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所以,九年义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没有小学与初中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之分。而在当前全广元市的中小学校中,单设初中或单设小学远远多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让初中与小学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小初衔接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开展“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是有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3学生从第二学段升入第三学段学习,在学习方法、思维、课程、

6、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六年级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普遍存在早熟状态。因此把六年级与七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更符合孩子们的“生命”特征,符合“种群”特点。因此,开展“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是真正实现小学与初中无缝对接的需要。4.从学校发展来看,我们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为了让学校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好九年一贯制的资源优势,让全校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才能,实现科教兴校,创造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因此,开展“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三、研究意义 1

7、、从现代教育学理论看,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容量和进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从认知心理学理论看,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知识迁移的根本。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习总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总有影响。3、从学习心理理论看,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

8、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4、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通过角色的转变来达到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

9、“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就要让教师改变陈旧的理念,进行角色的转换,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衔接能更好地使小学毕业生适应初中的教学。5、从生本理念来看,“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开展“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就是要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中小学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是研究小学教育到初中教育衔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10、寻找两者更好衔接的途径和办法,让教师重新梳理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小学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水平。四、研究综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容量大、头绪多、涉及面广,很多学校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来相关的研究不是很多。总体来看,相关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1.应高度重视小学初中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如:张建丽的小初衔接:从探寻衔接向实现衔接迈进指出,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教师的需求;初中教师不知道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里是如何学习的,形成了各管一段的独立状态。2.从学科教学的层面提出解决小初衔接问题的策略。如:伏荣超的比较

11、解读文本,促进小初衔接中提出,就语文学科来说,教者应从文学常识、词汇积累、文本阅读、主旨把握、写作指导等方面比较解读文本,把握不同学段语文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给他们具体实用的学习方法,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3.从心理、青春期、老师交流等影响因素层面提出解决小初衔接问题的策略。如:苏更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注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小初衔接问题与对策的思考一文中提高:解决小初衔接问题要进行换位思考、整体认识,并为小、初教师的沟通交流创造条件和机会。五、课题界定小学初中:“小学”本来是指第一、第二学段,本课题中指第二学段中的六年级;“初中”本来指第三学段,本课

12、题中指第三学段中的的七年级。衔接教育:是指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之间的过渡与对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生活。在本课题中,从教师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习评价的衔接、师生交往的衔接;从学生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学习心理的衔接、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从学校层面来看,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着力开展小学与初中衔接教育中的班级管理研究。小学和初中都应创造条件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以实现小初教育的平稳过渡。六、研究目标小学初中的衔接教育虽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但医生十分深远。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能

13、探寻并总结归纳出一些在衔接过程中的规律、方法,并适当运用。这样做能防止急功近利,避免教师由于在学生上下两个学段的过渡期缺乏正确的引导甚至是失误而对学生造成终身影响。此外,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不仅在于能使在知识的学习上较为顺利地完成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渡,而且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思想、能力、气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学业优良、个性鲜明、自信阳光、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和创造力的杰出公民。七、研究内容1、从教师层面来看,要加强小学与初中教学的业务交流,组织小学与初中教师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增强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

14、感性认识。(1)教学内容的衔接。各学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小学与初中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初中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4)师生交往的衔接。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

15、寓教于活动、娱乐之中;初中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从学生层面来看,努力完成三个方面的研究。(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

16、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3)学习能力的衔接。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初中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初中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17、3.从学校层面来看,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着力开展小学与初中衔接教育中的班级管理研究。因年龄存在差异,故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调查分析与实践,找到一种主要针对“六升七”过渡期的有效管理办法。八、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以及小初衔接策略性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2、调查研究法:调查小初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3、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衔接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八、研究的保障1、课题研究的时间保

18、障 (1)每两周进行一次参研人员会议,组织教师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讨论和进行阶段性研究工作。(2)各教研组实行一周一次备课活动,加强对本课题的研究讨论工作。(3)主研人员每月集中一次例会,进行对本课题的探讨、小结工作。2、课题研究的硬软件保障东城实验学校是2002年8月原东坝中学与小学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探究小初衔接教育已历时4年,4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况且就学校目前的硬件和软件来看,完全有条件开展好“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这个课题的相关工作。中学校区共计4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12人,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人、大学本科91人,专科及以

19、下学历31人。校区现有理、化、生、科学等实验室6间,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共7间,其中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均能按照四川省类标准配备。校区还建有校园局域网,网络接点配置到教师办公室和班级,开通校园门户网站平台,目前拥有学生机房2间,计算机共100台,互联网+平板教室4间,平板电脑200台,“班班通”多媒体教室60间,满足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总之,小初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搞好小初衔接教育工作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十、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准备阶段:宣传启动 试点先行(2016.42016.6)1、制定小学初中衔接教育

20、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并上报市教育局审批,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方案,开展前期观察、调查、积累有关资料,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研究常态模式,落实配套措施,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3、规范设计开题报告,制定研究计划。4、选班研究,试点先行。中学校区先选取六年级5-8班、七年级1-4班共8个班级作为实验实验研究对象,分年级进行试点研究。 研究阶段:深入研究 逐步推广(2016.72018.1)1、在试点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要把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推广至下一个年级(2020级),同时下一个年级的参与班级也要有二至四个班。2、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课、观摩课、展

21、示课,召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的重组等讨论会,及时总结归纳出平稳过渡的最佳教学方法。3、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横向定期对比研究。4、学校定期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课题阶段性总结会。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对细节问题的研究。5、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组织、引导参研教师按照课题方案对“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进行探究,研究组成员要写出相关研究型文章。总结阶段:全面实施 结题鉴定(2018.12018.4)1、全面总结“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实验成果,以专

22、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2、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实验报告,举办“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课 题 顾 问 王锡安(中学高级教师,广元市教科所副所长)李 芹(中学高级教师,广元市教科所理论研究室主任)马德安(中学高级教师,广元市教科所理论研究室主任)课题领导小组组 长:廖鸿滨(中学高级教师,东城实验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副组长:姜国蓉(中学高级教师,东城实验学校中学校区执行校长)杜文志(中学高级教师,东城实验学校副校长)何文一(中学高级教师,东城实验学校副校长)成 员:唐海容 杨永平 李国荣 余思

23、孟课题研究小组组 长:杜文志(中学高级教师,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副校长)副组长:唐海容成 员: 余小慧 成爱平 王彩琼 胡玉莲 昝 超 权华忠 何 琼 严 春 陈其莲 何萍华 范红丹 向秀梅十二、课题研究预期成果1、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报告、工作报告。2、六年级学生生理、心理调查报告。3、小初学科衔接教学校本辅助教材。4、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5、课题参研教师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参研班主任经验论文集。十三、参考文献1金庆军 赵海涛.以沈阳市第七十三中学为例对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衔接”的实践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苏更新.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注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初

24、小衔接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教育探索3伏荣超.比较解读文本,促进中小衔接以学生发展文本J.教育研究4基于初小衔接的教学实践一堂特殊的科学课J.教艺展台5朱永新.新教育(修订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6姚建萍.加强小初衔接,促进学生幸福成长.中学课程资源7阴尚志.对小升初衔接教育的探讨.学园(2015第32期)8徐勇.衔接教育:让成长生动,让生命充实,让人生美丽.教育科学论坛9商荣波.中小学衔接时要注意学生思维特点J.黑龙江教育10 吴春艳.加强“小初”衔接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J.教师之友 11 蔡婷婷.注重小初衔接 抓好起始工作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12 韦安勤.浅谈“中小学衔接”问题J. 基础教育研究13 樊志瑾.健全衔接教育机制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教学与管理14 严卫林.中小学衔接教育要过好“五关”J.师道15 竹小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实施中小衔接的基石J.四川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